我的父亲马在山,1921年7月13日出生于五代中医骨科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爷爷马云和应用中药及外治疗法,为广大患者治疗骨伤科疾病,故立志于中医学,1937年起,专门随父研习医经及骨伤科。
父亲于1945~1948年前往朝鲜,就读于朝鲜中央医科大学汉医专业,其间拜朝鲜汉医中央医院院长、著名中医尹圭范为师。1949~1958年4月,父亲在朝鲜咸北道游仙郡医院骨科工作,先后任骨科医师、骨科主治医师、骨科副主任医师,1958年5月~1965年前往朝鲜清津市华侨铁工厂职工医院工作,先后任骨科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医师,并担任业务副院长。
父亲身怀一颗赤子之心,为报效祖国,在1965年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北京,1970~1988年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骨科工作,先后任骨科主治医师、骨科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医师,并担任骨科主任。
1978年,父亲开始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只用西医的手术治疗是不完全的,寻求该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在当时不仅有医学科研意义,而且对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减轻社会负担、减少致残率,具有现实意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属于中医学“骨蚀”范畴,已经有近千年的文献记载。为了继承祖先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父亲认为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结疗效,这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住院治疗患者。父亲的想法得到了任职医院的无条件支持,在时任院长的大力帮助下,联系了当时的北京市红十字新华医院、中国煤矿工人骨病研究所、京郊北戴河骨病医院等,开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该研究运用西医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治疗以中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辨证施治、内外兼顾,对激素性、创伤性、酒精中毒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疗效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从1984年初到1988年,总收治住院患者3016例,门诊患者近20000例,并对取得的丰富而完整的资料进行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由此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分型、分类、早期诊断、辨证施治、病程演变与转归、预防等方面的规律性有了一定的掌握,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988年,父亲的论文《马氏秘方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荣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该论文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父亲被原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为培养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1994年,父亲出版专著《马氏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该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关于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医学专著,荣获了北京市科技图书一等奖。1997年,父亲被聘请为北京市传统推拿治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父亲的一生都在为中医骨伤事业而奋斗,为了能让马氏骨伤传承下去,共收徒6人,分别是马素英、马韶杰、李春生、王凤仪、朱蜀云、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