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承术启新,集腋成裘

一、传承与发挥祝氏儿科经验

儿科史称“哑科”,因儿童不善语言表达,而病情又常变化急骤,即使现代医学诊治起来也难度颇高。我继承施门祝氏学术传承特点,重视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在小儿中医生理“稚阴稚阳”理论及“纯阳之体”理论的基础上,溯源于《伤寒杂病论》,多采用桂枝汤类方,内从脾胃、外从解肌方面进行调理,多有良效。同时与现代儿童解剖、病理生理特点相结合,“先天”方面关注婴幼儿是否足月分娩、顺产或剖宫产、出生体重等情况进行判断;“后天”方面从母乳喂养、饮食偏好等情况,结合中医“五行理论”进行判断并辨证论治,制订治疗方案。

我对于多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均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和很好的疗效。儿童常见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尤其以感染类疾病比较多见,如感冒、肺炎、手足口病等;非感染类多见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亦不少见,如幼儿吐乳、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病,虽系小疾,但常常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还有小儿多动症等,都会造成家长紧张焦虑心理。对于一些儿科相对少见病,如淋巴瘤等,我也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和诊疗思路,运用巧妙,疗效甚佳。

1.固护脾胃为先,调护为主

我认为小儿生理,中医学虽有“稚阴稚阳”及“纯阳之体”之说,但应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尤为紧迫。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物质丰富,更是今非昔比,故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生长特点,顺其自然发展,不可过于干预。因现今家庭喂养常常营养过于丰富,故用药不应过于滋补,以免碍胃,滋生内热,反而影响身体生长。也有观点认为小儿“纯阳之体”,最易内热,加之喂养过度,主张清内热,但清热需用冰凉苦寒之品,也易伐伤脾胃,不利于小儿生长。因此,我主张平时勿多干扰小儿发育,即使患病,也不应用药过于寒凉,应时时固护脾胃为要。

调护“后天之本”,我主张法宗仲景,以桂枝汤类方为主。家父祝谌予体会桂枝汤实为健脾胃、和营卫的“强壮剂”。调和营卫根于健脾和胃,因为胃主卫、脾主营,从《伤寒论》原文来看,第7、8、9、10诸条都有脾胃症状。外邪侵袭人体受病,主要在于内因。《素问·刺法论(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都说明正气不足以抗御外邪而致病。正气即指脾胃之气,人体虽赖先天之肾气资生,但需后天脾胃之气来滋养。从药物功用来看,桂枝有解肌温经通络作用。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含有桂皮油,能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本草纲目》载白芍有“安脾胃,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桂枝伍白芍能调节胃液分泌(前者促进,后者抑制)。《本草纲目》载甘草用于“温中下气,烦满短气……暖正气,养阴血,补脾胃”。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解痉和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健胃止呕,助桂枝以行卫气。大枣调补脾胃,益气生津,助白芍以和营。桂枝汤中五味药,无一不是对脾胃起作用。再从桂枝汤变化出的方剂来看,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也都是温中健脾的方剂。因此,家父祝谌予认为桂枝汤之和营卫源于健脾胃,是扶正强壮剂。

我继承并发扬此学术观点,常将桂枝汤类方通过适当减少药物剂量,用于治疗小儿各种外感疾病初起或恢复期,以及脾胃不和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外感疾病治疗中,常用桂枝汤顾护脾胃,并用“三根汤”(芦根、白茅根、葛根)相配合,清凉甘淡、祛内热,监制桂枝汤较温热之性。

“三根汤”亦为家父祝谌予首创,理论学自我的外祖父施今墨先生。施今墨先生认为外感病常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所致内热郁积,再外感风寒,为内有热而表有寒,内外不协调所致,首创“清解比例法”治疗外感病,根据解表药与清里热药物比例分为“四解六清”“七解三清”等法治疗。家父祝谌予根据施今墨先生喜用芦根清气分热,白茅根清血分热的用药经验,选用二药清里热,葛根为“药食同源”之品,能解能清,最善温腠理、解肌发表,且能止泻,防止芦根、白茅根性凉所致缓泻,用于外感病初起,发热不甚的初始治疗,常能应手而愈。用此方治疗小儿外感病,配合桂枝汤类方,解肌发表不伤正,疗效满意。且“桂枝汤”及“三根汤”味道甘甜,对脾胃无刺激,临床实践表明小儿对其普遍依从性强,更有利于治疗。

【验案举隅】

高某,女,5岁,节气立春。2017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咳嗽3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清涕1天,后旋即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7.8℃,咽略痛,咳嗽,有痰不易咯出,予“健儿清解液”效果不佳而求诊。现症见发热,咽轻痛,咳嗽,咯痰不易出,眠不安伴盗汗,不思饮食,面少华,大便可,手心热汗。查咽后壁略充血,可见滤泡;扁桃体无肿大。咽拭子甲流核酸弱阳性。舌尖边红、有齿痕,舌中裂纹,苔白黏,舌下瘀。脉左浮弦滑,右浮弦。既往腺样体肥大。出生体重2.5kg;顺产;母乳2年。

辨证:风寒袭表,内有郁热。

治法:解表清热。

处方:桂枝5g,白芍5g,甘草5g,玄参10g,芦根30g,白茅根15g,葛根10g。5剂,水煎服。

4日后电话随访,患儿家长代述,服药后两天体温降至37℃以下,归于正常,3天则咳嗽减半。嘱其继续服完汤药疗程,如无明显不适,可不复诊。

按语: 感冒虽为小恙,如处理不当,则变证蜂起,如SARS可为佐证。此病诊断较为明确,为甲型流感,只不过较为轻微而已。我未受西医诊断所干扰,未常规予“金银花、连翘”等辛凉之品,而是从患儿的体质及起病原因入手,以桂枝汤调补营卫,三根汤清热散邪,玄参清热解毒不伤正,一诊而愈。

2.继承家学治过敏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过敏性疾病越来越为家长及医生所重视,尤其呼吸系统的过敏性疾病首当其冲。我继承外祖父施今墨治疗该类疾病的“对药”经验,并结合家父祝谌予所扩展“过敏煎”经验,运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我对外公家存治疗过敏性鼻炎病案中的药物筛选后发现,其习用“荆芥、防风”及“甘草、蝉蜕”对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经医案记载,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症状效果明显,但停药后容易反复。而父亲的“过敏煎”学自上海某杂志发表的经验方,在临床治疗上颇多体会,尤其是结合“五行-五味”理论,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并且喜酸食的患者尤为有效。我将家族经验结合起来,用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常能覆杯而愈。

【验案举隅】

韩某,女,10岁。2016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季节性发作多涕嚏5年,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近5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涕嚏的鼻部症状,每年秋季发作,自服脱敏药可缓解,仍反复发作。近两年脱敏药效果逐渐减弱,于外院检查,吸入性过敏原为艾蒿、尘螨,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今求诊于此。现症见夜间无明显诱因骤发鼻痒、喷嚏伴鼻塞、清涕,自汗,无明显咳嗽,无发热,口干,失眠多梦,便秘。查鼻黏膜肿胀。舌尖红,舌中裂,舌下瘀,右脉沉细滑,左脉浮弦滑。喜酸甜饮食。否认其他病史。初生体重5斤9两,混合乳喂养。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鼽。

辨证:风邪上犯,内热阴伤。

治法:疏风通窍,养阴清热。

处方:荆芥穗10g,蝉蜕5g,生地20g,生甘草10g,北防风10g,黄芩10g,乌梅5g,银柴胡5g,炒枳壳10g。7剂,水煎服。

嘱更换枕芯。

复诊:9月23日。喷嚏、流清涕等鼻部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夜间症状明显好转,夜能安睡,大便通畅。上方去银柴胡,再服7剂。

电话随诊,诸症缓解。

按语: 过敏性鼻炎在西医学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后发现多通道参与其中。中医学以风邪为主要病邪,故治疗以祛风为主,如“消风散”之类。家父祝谌予学贯中西,根据上海某医院经验方,以银柴胡、防风、乌梅、甘草、五味子为主要药物,对于多种过敏症均有一定疗效。其长孙祝勇研究酸味觉和过敏煎关系时发现,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是酸味觉重要的味觉受体之一,树突细胞通过ASIC间接激活过敏性疾病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嗜酸性粒细胞(Eos),而过敏煎通过抑制酸敏感离子通道,从而起到治疗过敏类疾病的作用。

该病例诊断明确,我根据家承经验,将外公施今墨“对药”及家父祝谌予所传“过敏煎”运用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加生地及枳壳有助通便,加黄芩清内热及加强抗过敏作用。其经验有传承、有发展,可为后学之范。

二、糖尿病

糖尿病(DM)是一种全球高发的慢性病。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患病率持续增加,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患病率高达10%。糖尿病本身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显著的特点是血糖水平升高,长期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多个系统损害,诸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以及心血管功能失调是其较多见的并发症,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该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微血管病变是其基本病理改变。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有90%为2型糖尿病,主要和遗传易感性、肥胖与较少的有氧运动相关。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是血糖调控失衡,主要与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脂肪肝、血脂异常及慢性炎症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理。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中医学对糖尿病已有认识,属“消渴”的范畴,早在公元前2世纪,《内经》已有论述。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如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主要以治疗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为主,不仅仅以降糖为主要治疗靶点。

我继承家父祝谌予所创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理念及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查阅文献,对家父的“降糖对药方”进行发展,在治疗糖尿病上主要以治疗并发症为主,降糖为辅;处方上博采众方,以益气养阴为主,喜用生黄芪、女贞子;注意活血化瘀。我认为活血化瘀可以有效改善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我不囿于家学,而是学习百家之长,化为己用。

【验案举隅】

案1 王某,女,33岁,工人。1991年9月21日初诊。患者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6年,又因反复发生酮症酸中毒而注射胰岛素治疗,但病情仍不稳定。近查空腹血糖20mmol/L,尿糖(+++)~(++++)。现“三多”症状明显,视物模糊,乏力腿软,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解,月经量少、色黑、10天方净。舌红,苔薄白,脉细弦。现每日用胰岛素总量48U。

辨证:气阴两伤兼燥热内盛,瘀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活血化瘀。

处方:降糖对药方加味。生黄芪30g,大生地30g,苍术15g,玄参30g,葛根15g,丹参30g,川断15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杭菊花10g,谷精草10g,黄芩10g,黄连5g,黄柏10g,知母10g,天花粉2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48剂,“三多”症状减轻,体力增加,空腹血糖为17.8mmol/L,月经仍量少,改用降糖活血方加味治疗。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益母草30g,广木香10g,生黄芪30g,大生地30g,苍术15g,玄参30g,丹参30g,葛根15g,菊花10g,谷精草10g,决明子30g。

再服两个月,“三多”症状消失,大便较畅,胰岛素用量减至每日40单位,空腹血糖9.7mmol/L。以后治疗过程中血糖基本波动于11.1mmol/L左右,未发生过酮症酸中毒,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病程延及六载,虽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仍未控制,“三消”症状俱现,病情顽固。从病机而言,属气阴两伤与燥热瘀血互为因果,阴亏则燥热炽盛,气虚则血流瘀滞,燥热不除,更伤其阴,瘀血不化,反阻气机。从治疗而论,初诊时因燥热伤阴现象突出,诸如多饮、多食、多尿、大便干结等,故而在益气养阴基础之上投以黄芩、黄连、黄柏、知母、天花粉等一派苦寒之品清热坚阴。俟“三消”症状控制,燥热得除,则易以在益气养阴基础之上活血化瘀为主。本案的治疗先后缓急,层次分明,不但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亦相应减少,由此可以体会祝氏运用降糖对药方和降糖活血方时,灵活变通的娴熟技巧。

案2 金某,女,67岁。2013年2月7日初诊。发病节气立春。

主诉:口干、乏力20年,加重半年余。

病史: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乏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降糖,控制不佳,加用诺和龙1片,每日3次口服控制血糖,因饮食控制不佳,血糖控制不稳定,后加用诺和瑞20U皮下注射,每晚1次,并控制饮食,体重明显下降,但血糖(空腹)约在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mmol/L。现症见口干,乏力,尿频,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纳眠可,大便日行。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查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mmol/L。左侧乳腺癌术后(2008年),术后行放化疗;高脂血症10年。对海鲜过敏。

中医诊断:消渴。

西医诊断:糖尿病。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处方:生黄芪30g,女贞子10g,鸡血藤30g,生地、熟地各30g,玄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天花粉25g,半夏10g,浙贝母30g,枸杞子10g,黄连20g,干姜3g,苍术10g,山药15g,桃仁10g,红花10g,乌梅10g,炙龟板20g。20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2月26日。口干、乏力症状好转,视物模糊及手足麻较前好转,空腹血糖降至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mmol/L,继服上方并改丸药剂量配水丸。

按语: 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危重症,并发症主要为血管及神经方面的损害。该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并有血瘀现象,故用生黄芪、龟板、女贞子等益气养阴补肾,用山药、苍术补脾,并博采众长,采用家父祝谌予降糖对药“苍术、玄参”,“枸杞子、乌梅”为本人的临床经验,取酸甘化阴,有利于血糖降低。

三、中西结合治疗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ML)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免疫细胞肿瘤。其病死率在发达国家全部恶性肿瘤排第7位,在发展中国家为第9位,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血液病中居首位。ML约占全人群恶性肿瘤的3%,中位发病年龄为51~60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免疫细胞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淋巴结、扁桃体、脾和骨髓最易累及,按细胞来源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按病理和临床特点,本病大致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淋巴瘤可归属于中医学“瘰疬”“石疽”“恶核”“失荣”“痰核”“阴疽”等范畴,常由脏腑虚损、毒陷阴分所致。早在《灵枢·寒热》就对其有论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此结鼠瘰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灵枢·痈疽》云:“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急治之。”《灵枢·经脉》云:“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恶核”病名出自《肘后备急方》,并指出恶核的治疗宜内服五香连翘饮。在病机方面,《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即有“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而成”的记载。元代朱丹溪论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清代邹岳《外科真诠》亦曰:“石疽……乃肝经郁结,气血凝滞而成。”《医宗必读》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虽然这些医家分别论述了湿、痰、毒、瘀、虚等因素在恶性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但其核心环节是“正虚”导致“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对于淋巴瘤预后,中医认为迁延难愈。《外科证治全生集·治法》提出:“大者,名恶核;小者,名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恶核可以归为阴疽范畴,并指出恶核的预后为“毒根深固,消之难速”。

目前,淋巴瘤临床上通常使用化疗,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且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或产生耐药。在缓解淋巴瘤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方面,中医辨证论治具有良好的疗效。

我认为淋巴瘤虽属中医学“阴疽”范畴,但目前治疗上仍以西医化疗及激素治疗为主。因目前中医学术界对淋巴瘤的证型诊断尚不统一。恶性淋巴瘤不同于其他具体部位的肿瘤,长期以来缺乏固定并有章可循的辨证和治疗模式。对本病不主张纯中医治疗,应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在治疗初期、中期,中医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及减轻西药副作用方面效果明显。在病情稳定后,由于西医抗癌药物造成患者“气血大伤”,中医方面以“扶正”为主。扶正方面我喜用“生黄芪”为主的“补中益气汤”“归芪建中汤”等“补气”类方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和“温化痰核”“软坚散结”等法。

【验案举隅】

孙某,女,50岁。2010年1月29日初诊。

主诉:淋巴癌化疗后诸症不适。

病史:患者于2006年在北京肿瘤医院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左肾原发,双腹股沟靶状淋巴结结节。现症见入睡难,多梦,睁眼头汗出,上热下寒,手凉,项不适,夜尿二三次,受凉则泻,后重,乏力,时心慌、腿抽筋;淋巴结结节同前。舌偏红暗、有齿痕,舌面川字沟,舌下瘀,唇红暗,脉左沉细滑,右沉细滑。查尿酸偏高,中度脂肪肝。患者24年前得乙肝。对海鲜过敏。于2007年5月化疗开始月经无。

辨证分析: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行化疗治疗,因化疗引起身体津液大伤,损伤正气,致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后重、受凉则泻、夜尿二三次、时心慌等,又因年届五十,天癸将竭,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故选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四物汤补血和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生脉散益气养阴,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处方: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生脉散加味。生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5g,陈皮10g,北柴胡10g,升麻10g,当归10g,甘草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熟地20g,麦冬10g,川芎10g,五味子10g,白芍20g,防风10g,白茅根30g。7剂,水煎服。

复诊:2010年6月20日。其间复诊3次,守方加减,已自行停化疗药物。现自觉身有力,出汗则头皮痒;矢气多,便时溏、日2次,夜尿1次,每年夏季身起痒疹,今年轻,脚湿气,多梦,关节疼,难蹲,膝凉,下楼时腿疼,昨夜疼,时口苦,每日饮水2000mL,纳可。舌偏红暗,舌边瘀斑浅、边浅痕,舌下瘀,唇红偏暗,左脉沉弦涩,右脉沉弦涩;手心凉。2010年5月15日于北京肿瘤医院查CT示左肾周围结节较前缩小,原约16mm×10mm,现约11mm×10mm,其内钙化较前明显;左侧腰大肌旁及左侧腹壁肌肉内结节仅见小片影,右侧腹壁皮下小结节影同前相仿。

处方:生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当归1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甘草6g,知母10g,黄柏10g,地骨皮10g,牡丹皮10g,酸枣仁15g,远志10g,龙眼肉10g,茯苓20g,木香10g,白术15g。28剂,水煎服。

按语: 淋巴瘤是对患者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年龄跨度大,小儿、年轻人、老年人均可发病,且病因不详,如不积极治疗,预后不良。本案患者诊断明确,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过西药化疗后效果明显,此后自行停化疗药物治疗,坚持中医治疗。大概3个多月的中医治疗,患者肿瘤较前缩小。我治疗淋巴瘤从人的整体出发,补气和血、养血,注重扶助人体正气,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我认为,治疗各种癌症,不能盯住肿瘤不放,也不能大量使用抗肿瘤中药,而应从扶助正气入手,从最简单的生活起居着手,养足正气,顺势祛邪。

四、祝氏耳诊

(一)研究背景

耳诊即耳廓诊断,又称耳穴诊断。传统耳诊是通过观察耳廓的位置、长短、薄厚、形态、色泽及某些阳性反应物(如凸起、凹陷、斑点、脱屑、充血、色素沉着)的变化来预测寿夭、诊断疾病、判别预后,为临床整体辨证提供佐助,是中医望诊的内容之一。掌握耳诊有助于临床诊断,在治疗时既可以独立治疗,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

“祝氏耳诊”是我多年深入细致地研究耳部诊断、治疗的结晶,也是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受佛像的耳廓形态特点的启发,参合近现代对于耳诊的认识,我独创了一整套根据“耳型诊病”的诊察体系,切合临床实用,通过耳型、耳色、耳质进行诊断。

耳诊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前3世纪、《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家就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着对耳、耳与经络、耳与机体联系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发现了耳廓与人体的内在联系。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出现了有关“耳脉”的记载。这可以说是现存医籍中有关耳部经络及耳与上臂、颊、咽喉、眼等周围组织相联系的经络的最早记载,为耳诊基础的奠定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内经》在“耳脉”的基础上发展出手少阳三焦经,进而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的关系进行了更为全面和详尽的记述,首次提出了耳穴诊治的原理,为耳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中有多处应用耳穴诊治疾病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在《内经》中,耳的生理、病理可以与人的整个机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枢·师传》就有“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关于望耳诊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载有“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这是根据耳的色泽和恶美来判断气血的盛衰。《灵枢·本脏》载“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这些论述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一定的耳诊知识,来判断内脏(主要指肾)的情况。而应用耳穴治疗疾病亦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继《内经》之后,历代在耳廓的运用方面亦颇多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人们对耳诊的认识也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厘正按摩要术》将耳背分五部,配合五色、测温及对耳背静脉的观察,对痘疹(天花)进行辨治,如“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寸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从皮上出者,皆逆也……”

到了明清时代,关于耳诊的记载更多。例如,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在其所著的《针灸大成》中就记载了采用耳尖穴治疗眼生翳膜。清代林之翰编著的《四诊抉微》中就有“察耳部”的专题。而清代汪宏所著《望诊遵经》中,关于耳诊的内容更是随处可见,在“诊耳望法提纲”一章中就记有“耳形”“当以厚而大者为形盛,薄而小者为形亏。肿而起者邪气实,消减者正气虚。润泽者则吉,枯槁者则凶。合之于色,便可辨其寒热虚实焉。他如下消则耳轮焦干,肠痈则耳轮甲错”。他对某些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也通过耳诊来观察,如“耳后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沉沉,兼青带黑尤难治,十个难求三五生”。可见耳诊已开始进入临床观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宝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发展和推广。耳针疗法在基础理论、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山东莱西某医院发表了用耳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文章,说明耳针当时在基层已经得到使用和认可。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医药杂志》上摘译介绍了法国医学博士罗杰(P·Nogier)提出的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的倒影的耳穴图。这是中国在耳针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我国医务工作者启发颇大,推动了耳针疗法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10年间,全国的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了四五百篇相关论文。较有影响力的耳针著作有山西襄汾医院科研室的《耳针疗法》、上海耳针协作小组的《耳针疗法选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编著的《耳针的应用》等。1960年,北京《科学小报》发表了许作霖使用的15个耳针刺激点,其中有天癸、神、气、精、肝阳等根据中医理论命名的耳穴,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世纪60~80年代,耳针疗法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运用,耳穴的数量在验证、筛选罗杰耳穴的基础上得到了大量的发掘、完善与充实。至20世纪70年代末,耳穴数目已近300个。这说明我国对于耳针的研究正在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更加丰富,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耳针疗法》、南京部队某部耳针编写小组的《耳针》等,其中1975年云南管遵信编著的《耳针学讲义》(该书共计262页,20余万字,插图11幅),共介绍了19种耳穴疗法,并首次提出了“耳针学”的概念。河南洛阳的李家琪创立了耳穴压豆疗法,开创了耳穴疗法的一个新路向——非创伤性的耳穴疗法。这就是耳穴贴压疗的雏形。但由于人们对耳穴作用的认识各异,且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定论,对耳穴的命名和概念缺乏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耳穴命名的混乱,出现了一穴多名、一名多穴,或命名艰涩繁冗的现象,给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82年12月,“中国针灸学会全国耳针协作小组”在哈尔滨成立,并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的委托,归纳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耳穴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选取了临床常用的、疗效好的、不能被其他穴位所代替的耳穴。1984年,第一届全国耳针、头针学术会议在云南召开。这个时期出版的著作有陈筑荪、许瑞征、丁育德的《耳针研究》,王忠、管遵信的《耳针》,尉迟静的《简明耳针学》,王浩照的《实用耳针》等,名家辈出,著作大量涌现。同时,耳针协会和耳针函授学校先后出现,使耳针无论在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上都大大提高,反映了耳穴疗法已成为大众欢迎的一种保健和治病的方法。1987年,中国针灸学会全国耳针协作小组制定并公布了“耳穴标准化方案”,共收载90个耳穴,初步统一了相当数量的耳穴名称和定位,并于同年6月在韩国汉城(现首尔)举行了“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基本通过了该方案。至此,耳穴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进而由博返约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医务工作者通过借鉴外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实现了针灸学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前进,为国际耳穴交流扫清了障碍,为耳穴诊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方案作为第一个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载入史册,标志着我国耳针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993年,耳穴的国家标准颁布。这是耳针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过去二十年间发表的耳针文章统计分析,应用耳针治疗疾病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在某些疾病的治疗领域内,所取得的疗效比用中药或西药更好、更便捷。

(二)“祝氏耳诊”特色及经验心得

在临床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视诊经验,诸如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耳舟,从耳尖一直到耳垂为低血压耳型,多见于血压偏低者,一旦血压增高也多见于低压高;耳轮与对耳轮体几乎平行,为肾型耳,容易患肾病和伤及腰部,说明肾及腰部为身体的薄弱环节;对耳轮体弯曲近90°且高于耳轮,为胃型耳,说明脾胃是薄弱环节,易患胃病;耳廓圆润说明气血充足,耳廓干瘪说明气血虚衰;耳轮干瘪如刀刃,多见于伤及阴血,如消耗性疾病、长期熬夜、失眠、结核病,甚至患有癌症;耳垂向后弯曲为肝型耳,多易患脂肪肝;耳廓红热多见于发热,有时也见于高血压。耳廓薄、干,表示先天禀赋不足;在耳廓的不同部位出现的各种阳性反应物(如凸起、丘疹、凹陷、斑点、瘢痕、结节、脱屑、充血、血管、色素沉着),也提示各种疾病的信息。如当见到三角窝充血、对耳轮上脚有血管凸起,提示盆腔充血;耳尖部耳舟充血、有脱屑,提示过敏体质;耳垂边缘红胀,提示咽部病变;等等。

下面就一些比较典型的耳型及耳廓局部特殊体征配以图片进行介绍,希望同道共同加以实践和再验证。需要说明的是,任何症状和体征总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区别,故要辩证地认识任何诊断依据,不可盲目照搬,生搬硬套,在诊疗中一定要全面审查、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在中医观察、辨证时,存在“宏观的准确”,概率在70%左右,不可机械地认定。

1.阳性体征

(1)耳垂9区红肿:耳垂9区(包括耳垂6区下缘、8区上缘)红肿,多提示咽喉不适,如咽干、咽痛等。

img

耳垂9区红肿示意图

(2)耳垂斜行凸起:位于耳垂3区,可延及对耳屏3区,与水平线约呈50°角,常提示牙齿不适,可有刷牙出血等症状,常见于牙龈炎、牙周炎。

img

耳垂斜行突起示意图

(3)对耳轮阳性体征:从对耳轮1~13区,出现局部红(或与周围颜色不同)、肿、硬、凸起、血管,依次标示着足跟到颈椎整条轴线相对应部位的疼痛或不适。

img

对耳轮阳性体征示意图(一)

img

对耳轮阳性体征示意图(二)

(4)三角窝充血:盆腔部位有明显血管充盈,可延伸到对耳轮9区或5区,提示女子月经将至或适至;若出现在其他时期,则提示可能有盆腔炎症,可有小腹坠、痛等症状。三角窝充血亦可见于腹泻。

img

三角窝充血示意图

(5)心区光反射增强:即耳甲15区(可迁延至14区)明显变亮,多提示心脏功能不佳,可有心慌、胸闷等症状。

img

心区光反射增强示意图

(6)耳垂圆形凸起:在耳垂2区外上侧有一圆形鼓包(中央凹陷)或丘形凸起,多提示病人胆囊不适,可有口苦、胆区隐痛等症状,可见于胆结石、胆囊炎或胆囊切除者。

img

耳垂圆形凸起示意图

2.阴性体征

(1)冠状沟:出现在耳垂部的一斜行凹沟,从耳垂1区斜向下走形至耳垂5区,与水平线约呈45°角,多提示心脏供血不良,可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常见于肺心病、冠心病等。

img

冠状沟示意图

(2)过敏区:耳周1、2区(有时可延及到3区)明显暗淡,多提示有过敏体征。

img

过敏区示意图

(3)耳轮干瘪:耳轮外侧上半缘干瘪晦暗,多提示病后伤阴或有瘀血阻滞(肌肤甲错)。

img

耳轮干瘪示意图

(4)耳屏前侧褶皱:耳屏前沟靠面部侧多条纵行褶皱,常提示耳背(老年人多见)。

img

耳屏前侧褶皱示意图

3.耳型

(1)低血压耳型: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耳舟,从耳尖一直到耳垂呈现凹沟,为低血压耳型,常提示此人血压偏低,可见头晕等症状;一旦血压增高,也多见于低压高。

img

低血压耳型示意图(右耳)

img

低血压耳型示意图(左耳)

(2)肾形耳:耳轮与对耳轮体基本平行,为肾型耳特征,多提示腰部和肾是该人的薄弱环节,可有腰痛、腰酸等症状,易患腰部疾患或肾病,劳动、运动时注意保护腰部。

img

肾型耳示意图(右耳)

img

肾型耳示意图(左耳)

(3)胃形耳:对耳轮体高出耳轮,而且有折曲,是胃型耳特点,多提示脾胃为该人的薄弱环节,易患胃部疾患,可有纳呆、泛酸等症状,注意饮食节制,避免伤及脾胃。

img

胃型耳示意图(右耳)

img

胃型耳示意图(左耳)

(4)肺型耳:耳舟上部,尤其是耳周1~3区明显宽大且较平坦,是肺型耳特点,多提示肺为该人的薄弱环节,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可有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平时注意保护呼吸道。

img

肺型耳示意图(右耳)

img

肺型耳示意图(左耳)

(5)肝型耳:耳垂向后弯曲,而且较为肥厚,是肝型耳特点,多提示肝为该人的薄弱环节,易患肝部疾患,如脂肪肝、肝炎等,可有胁胀、肝区隐痛、厌油腻等症状。

img

肝型耳示意图(右耳)

img

肝型耳示意图(左耳)

【病例举例】

案1 患者,男,57岁。

望诊、触诊分析

img

患者右耳示意图

img

患者左耳示意图

(1)耳型:①肾型:提示腰、肾为薄弱环节,可能有腰酸、腰痛。②宽、较长:提示先天禀赋足、寿命较长。

(2)耳质:①硬:提示钙质沉着较好,筋骨强健。②厚:提示体质禀赋较好。③油:内分泌失调,提示湿重。

(3)耳色:淡暗,提示血运较差。

(4)阳性体征:①心区较亮(如箭头A所示部位):提示可能有心慌等症状。②咽喉区域略鼓起(如箭头B所示部位):提示咽喉不适,时咳嗽。③腰部膨隆(如箭头C所示部位):提示腰部不适、腰酸腰痛。

(5)阴性体征:左耳冠状沟明显(如箭头D所示部位),提示心脏供血不好,可能有心慌、胸闷等症状。

(6)其他:右耳内分泌区脱屑(如箭头E所示部位),提示内分泌失调。

经问诊核实:该患者吸烟40年,晨咳嗽、咽喉不利,无心慌、胸闷,曾患心肌梗死、心律不齐、腰椎间盘突出(外伤后),嗜饮酒,有肝掌、蜘蛛痣。

案2 患者,男,20岁。

主诉:反酸3年。

望诊、触诊分析

img

患者左耳示意图

img

患者右耳示意图

(1)耳型:①胃型:提示脾、胃为薄弱环节,可能有胃部不适。②低血压耳型:提示平素血压偏低,易有头晕等症状,若患高血压,很可能舒张压偏高。③较短小:提示先天禀赋偏弱,身体状况偏差。

(2)耳质:①硬:提示钙质沉着良好,筋骨较强健。②薄厚适中:提示体质禀赋尚可。

(3)耳色:红润,提示血供良好。

(4)阳性体征:①耳垂上部斜行突起(如A所圈示部位):提示牙齿不好,掉过恒牙或刷牙出血等。②耳垂6区、9区边缘红肿(如箭头B所示部位):提示咽喉不利、咽干咽痛等。③右耳胰腺、十二指肠部位暗色血管(如箭头C所示部位):提示消化系统功能薄弱,可能伴有腹痛等症。

经问诊核实:该患者经西医检查有胃溃疡,平素反酸、烧心,过饥过饱常腹痛、恶心。血压100/60mmHg,无头晕,记忆力差,咽干,晨起咽喉不利,牙齿无不适,刷牙时常出血。

案3 患者,女,82岁。

主诉:腰背酸痛3个月。

望诊、触诊分析

img

患者右耳示意图

img

患者左耳示意图

(1)耳型:①胃型:提示脾、胃为薄弱环节,可能有胃部不适。②较长、大小中等:提示先天禀赋较足,寿命较长。

(2)耳质:①软:提示钙质沉着不足、筋骨较弱。②较厚:提示体质禀赋较好。

(3)耳色:白润,提示血供较好。

(4)阳性体征:①右耳对耳轮上脚血管充盈(如箭头A所示部位):提示膝、腿不适。②右耳耳舟肩区红肿(如箭头B所示部位):提示肩部相对薄弱,肩部不适。

(5)阴性体征:①左耳对耳轮9区偏暗,且有一暗斑(如C所圈示部位):提示腰部外伤史或腰部不适。②耳屏前侧褶皱(如D所圈示部位):提示耳背。③耳轮干瘪(如箭头F所示部位):提示有伤阴征象,多见于消耗性疾病、长期睡眠不佳。

(6)其他:左耳三角窝偏亮且相对较油腻(如箭头E所示部位),提示盆腔疾患或小腹隐痛。

经问诊核实:该患者平素劳累则腰背、膝腿酸痛,左肩周炎,有中风史,动则心慌,双耳听力下降(右耳明显),无明显胃部不适,早年消化不良(60岁后逐渐改善)。曾行乳腺良性肿瘤、无名指末端血管瘤、子宫多发性肌瘤切除术,现腰部仍有一脂肪瘤。

案4 患者,男,22岁。

主诉:脱发半年。

望诊、触诊分析

img

患者左耳示意图

img

患者右耳示意图

(1)耳型:①肺型(右耳典型):提示肺为薄弱环节,可能有咳嗽、气短等症。②胃型(左耳典型):提示脾、胃为薄弱环节,可能有胃部不适。③低血压耳型:提示平素血压偏低,易有头晕等症状,若患高血压,很可能舒张压偏高。④长短、大小适中:提示先天禀赋尚可。

(2)耳质:①软:提示钙质沉着不良,筋骨较弱。②薄厚适中:提示体质禀赋尚可。

(3)耳色:红润,提示血供良好。

(4)阳性体征:①左耳垂长圆形突起(如箭头A所示部位):提示胆囊功能不好,常伴见口苦等症。②对耳轮颈椎区暗,触诊有结节伴压痛(如箭头B所示部位):常见项紧等症,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③对耳轮脚部暗色血管(如箭头C所示部位):提示腿部疼痛。④左耳耳垂6区边缘略突出(如箭头D所示部位):常提示咽喉不利。

(5)阴性体征:右侧耳轮干瘪(如箭头E所示部位):提示有伤阴征象,可能长期睡眠不佳。

经问诊核实:该患者平素容易干咳,时头晕,血压120/60mmHg,胃部无不适,幼年消化不良。晨起口苦,颈部酸痛,3个月前左侧大腿外伤,咽喉无不适,痰多。

父亲和我,在燕京医学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发扬,在中医内科多系统均有所建树,尤其在糖尿病领域,以及儿科、耳诊等领域有自己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做出了贡献。 YdlsNLjhJwiLmZes1nQOVVGPA7vE0RFWgtwIobOM3VzktmEAwhJ4ezXyAFU5uD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