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以一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一方(秦艽丸)为例,与各位同道分享我的临床经验。
宋某,男,73岁,1998年10月31日初诊。患者周身刺痒已5年之久,每逢立秋节气后,刺痒明显加重,曾经多家中西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前来求治。现症见周身皮肤干燥,可见较多细屑脱落,背部、下肢及上肢伸侧粗糙,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无糖尿病史及严重的内科疾患。有饮酒之嗜好,因痒甚经常用热水烫洗。精神尚好,语言清晰,二便正常,睡眠较差。舌质微红,干燥少苔,舌尖红,脉沉细。
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立法:滋阴养血,疏风止痒。
处方:老年止痒汤加减。干生地20g,赤芍、白芍各12g,麦冬、天冬各10g,石斛15g,当归12g,丹参15g,鸡血藤20g,天花粉10g,生栀子10g,生黄芪15g,怀山药20g,秦艽12g,防风10g,刺蒺藜12g。7剂,日2次,水煎饭后服。
7剂药后,皮肤瘙痒已大减,尤其是背部及下肢明显,夜间可睡眠4~5小时,但周身皮肤仍干燥脱屑。依上方加熟地30g,何首乌12g,地骨皮10g,红花10g,玄参10g,炒薏苡仁30g,茯苓皮12g,当归加至15g。继服14剂后,刺痒尽止,皮屑明显减少,睡眠趋于正常,再投10剂,隔日1剂服,以巩固疗效。
近访1年,次年冬季安然无恙。
按语: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中老年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天寒风烈,更易发本病。老年人多为阴血亏虚而肌肤失养,证属血虚风燥之象。
“老年止痒汤”为我的经验用方,由生地30g,赤芍、白芍各15g,麦冬20g,天冬10g,当归20g,丹参15g,鸡血藤15g,秦艽12g,防风10g,生栀子10g,红花12g,刺蒺藜12g组成。水煎服,每剂两煎,早晚饭后40分钟温热服用。此方功能滋阴养血、疏风止痒,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皮肤瘙痒者或患有遗传性皮肤病,如鱼鳞病、毛周围角化病、维生素A缺乏症的中老年患者,可适用本方随症加减。但患有糖尿病的皮肤瘙痒症者,应当先以治疗糖尿病为主要目标。
方中生地为主药,配合麦冬、天冬、赤芍、白芍,以滋阴润肤,兼清虚热;当归、丹参、鸡血藤与生地、白芍、红花配伍,养血、活肤、润肤。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肝二经,在本方中取活血、凉血、清心除烦之功能,并配以生栀子,意在达到加强清心除烦止痒之目的。方中另外一组为疏风止痒药,防风、秦艽、刺蒺藜,集散风、祛风湿、息风为一体,可疏散不同层次之风邪。防风主散在表之风;秦艽则祛风胜湿;刺蒺藜则平肝息风,专门平息内风。风邪祛则痒自止。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白术、怀山药、茯苓;血虚风燥重症者,可加大当归、丹参、鸡血藤用量,亦可加入何首乌、熟地;舌尖红,心烦明显者,可适当加入莲子心。
我应用“老年止痒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年,曾系统观察患者115例,其中治愈3年未见复发者57人,临床治愈率约50%。3年内逐渐明显好转者34人,约占30%;症状改善者10人,约占9%;未见效者为11人,约占总人数的10%。本方以滋阴养血、疏风止痒之法,治疗非糖尿病患者之老年皮肤瘙痒,以及遗传性皮肤病以慢性、粗糙、角化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瘙痒,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病在临床上,阴虚血燥者虽居多数,但亦可见气血双虚者、脾虚湿盛者、心肝火盛者兼而有之,故医者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临证当辨之。
秦艽丸首见于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一书,原方为蜜丸剂型,是为治疗脓窠疥所设。古人认为疥疮分为五种,分属于五脏,其中脓窠疥则为肾经湿热或脾经湿盛所致,区别二者则视脓液之稀稠。由于医学的发展,现代治疗的疥疮仅是由于疥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基本上无须内服剂。其他四种疾病,已不属于西医学所指疥疮的范围了。但秦艽丸加减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特别是对不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症的治疗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方由秦艽、苦参、大黄(酒蒸)、黄芪各二两,防风、漏芦、黄连各一两五钱,乌蛇肉(酒浸焙干)五钱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30丸,食后温酒送下。
秦艽丸组方严谨,药少力专,攻补兼施,扶正与驱邪兼顾,风、湿、热三邪共除,具有良好的疏风、除湿、清热、止痒之功效。对于风湿蕴阻兼有热邪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可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应用汤剂对于某些皮肤顽症、重症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方中秦艽为主药,主入胃、肝、胆经,因其味辛,故能疏散阳明风湿之邪。秦艽品种甚多,功效相异,但以西秦艽为上品。酒浸乌蛇肉进一步加强祛肝经风邪止痒的作用。辅以苦参、黄连,其中苦参性味苦寒,是清热除湿的佳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苦入心,寒降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去心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可见,二者配伍,清热除湿之功效将大增。对于方中大黄一药,父亲曾说:“一般都惧其通下太过,岂不知川军能活血祛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本方中使用酒大黄,对于实证自无忧,对于本虚标实亦可无患。防风与秦艽配伍,同出一方,可疏散平息体内外之风邪。黄芪是本方中唯一具有补益作用的药品,一般多用于本虚标实证,如红斑狼疮、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等。另外,方中苦寒药居半,选用黄芪入方亦可起到扶正而驱邪的作用。漏芦一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能,《本草正义》谓其“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伤阴,有损正气”。父亲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方加减,善选白花蛇舌草代漏芦使用,寓意在此。任何良方,均应视证而定,充分体现方随证变的辨证思想。
【验案举隅】
1.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黎某,女,65岁,离休干部,1987年5月5日初诊。患者皮肤发痒3年,颈、上肢等部皮肤增厚、瘙痒无度,夜不能眠。因搔抓,颈侧、小臂伸侧、膝部局限性皮肤粗糙、增厚,呈苔藓样改变,近月余皮肤发红,下肢亦见新起红色斑片,阵发性剧痒,夜尤甚,不得眠,大便稍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心肝火盛,风湿蕴阻。
立法:清心泻肝,疏风除湿。
处方:秦艽30g,防风10g,茯苓皮10g,莲子心10g,竹叶10g,苦参10g,熟大黄10g,乌蛇6g,龙胆草8g,生薏苡仁30g,泽泻10g,车前子30g(包煎)。
经服上方7剂后,新起红色皮疹全部消退,痒大减,再循疏风除湿法,继服10剂,肥厚皮损明显见薄,痒近止,遂投“秦艽丸”“湿疡丸”巩固疗效而愈。
2.瘾疹(皮肤瘙痒症)
苏某,女,67岁,家庭主妇,1982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周身皮肤作痒多年,逢冬季加重。皮肤较为干燥,肩背部、小臂、双下肢可见较多抓痕、血痂,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苔白稍厚,脉缓。患者无糖尿病病史。
辨证:脾虚湿盛,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立法:健脾除湿,养血疏风。
处方:黄芪10g,当归10g,秦艽15g,生薏苡仁30g,白术10g,乌蛇8g,焦槟榔10g,海桐皮15g,苦参10g,防风10g,刺蒺藜30g,鸡血藤20g,茯苓皮10g,焦三仙各12g。
上方服10剂后,痒大减,抓痕、血痂已明显消失,遂继用“秦艽丸”“润肤丸”等中成药,两周后痊愈。
随访两冬,未见复发。
3.鬼脸疮(盘状红斑狼疮)
杨某,女,32岁,建筑公司职工,1987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于14年前曾因面部起红斑,上附细微鳞屑而就医,遂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经中西医治疗,皮损消失,近十余年未复发。去年夏天外出度假,日晒较多,面、耳部红斑复起,来门诊就医。现面颊部、鼻部、耳廓等部复起红斑,可见鳞屑附着及角栓形成,有痒感,自觉畏光,胃纳一般,精神尚好,二便调,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风湿蕴阻,血热发斑。
立法:疏风祛湿,凉血消斑。
处方:秦艽30g,乌蛇10g,川黄连8g,白花蛇舌草30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生薏苡仁15g,熟大黄10g,黄芪12g,赤芍、白芍各10g,鸡冠花10g,茵陈10g。
上方连服15剂后,面、耳部红斑明显消退,后随症加减再服10剂,皮损已基本消退,继用“清热止痒丸”“秦艽丸”巩固治疗而愈。
按语: 秦艽丸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除了上述3个病种外,对于顽湿聚结(结节性瘙痒)、瓜藤缠(结节性红斑)、白疕(银屑病),紫癜风(扁平苔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皮肤病,亦有很好的疗效。
皮肤为患,多与风、湿、热邪密切相关。本方以疏风、除湿、清热三者融为一体,秦艽与防风配伍,内外风皆散;大黄、苦参、黄连并用,湿热之邪可除;兼有黄芪益气扶正,对于本虚标实之证,更有扶正祛邪之功。当然,具体应用时,不可拘泥原方,勿忘随症加减。在临床上可加刺蒺藜,与防风、秦艽同用,可使“三风”并散,即疏散在表之风,疏风祛湿,平肝息风;又可再加海桐皮,加强秦艽疏风除湿之效。
应用本方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多与“龙胆泻肝汤”“三心汤”“五花汤”合方,可治心肝火盛兼有风湿之邪的多种急性湿热型皮肤病;与“润肤丸”“湿疡丸”合方使用,对于慢性肥厚性瘙痒性皮肤病亦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皮肤为患,最为患者所惧者,为瘙痒无度,而本方最佳之功就在于通过疏风、除湿、清热而达到止痒目的。对于皮肤病中经常出现的脾虚湿盛,湿久化燥之各种表现,本方加入健脾除湿药亦可取得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