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多的海贝也不够用了

贝币的使用,是在中国早期文化形成阶段,因此它源远流长、影响深刻。

不过,大量使用贝壳,终于使得这种海产品供不应求,估计海南那边资源已经枯竭了。经济发展了,货币却跟不上,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了殷商后期,渐渐出现了“代金券”——仿贝币的铜币。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不等于后来的铜钱,它是用青铜做成贝币的模样,也是枣核形状,有的还有齿缝。只有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才能接受它为一种货币。

这也是一种文化心理传承。铜在当时虽然是较为贵重的金属,但毕竟还不能和海贝比。

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1984年的时候,新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曾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行的第一张上市股票。这种股票的样子,就设计成跟钞票差不多,人们才容易承认它的价值。

到了西周时期,除贝币仍是主要货币外,人们也使用铜块做货币,它的价值大小,要用秤来称。因此,这种铜疙瘩(当时叫作“金”),是我国最早的“称量货币”,也就是货币的价值要按照重量来计算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江苏的古吴国遗址就多次发现过这类铜块。1983年在河南洛阳、陕西的西周墓中,也发现过随葬的青铜块。这些都是金属货币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奏曲。

总之,贝币的出现,跟商业开始发达有关;而金属货币的冒头,也跟当时的商业发达程度有关,还跟当时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有关。

这就是货币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所以,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货币形态。在漫漫4000年中,贝币让位给金属货币,自己变成了装饰品;金属货币又让位给纸币,自己变成了辅币。风水是轮流转的。

现在,通行了百年的纸质货币,也让出了一部分阵地给信用卡和网上银行。近期,国家正在推行数字货币,表明有形货币将在我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演变,势必要积淀在我们的文化中。

一切都有文化的根。我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财迷?”其实不是现在的人如何如何,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积累财富是一种天赋,这种文化已经熏陶几千年了。

成不成功看钱包,这已成了思维的本位,并不意味着某人贪婪,就是在道德上有问题(当然,贪婪也得守法)。 ljdQumOyJ1XNstuhubJ9JMEsnF/Seti/PvfwEiAoqgp6Qw+pRdKLsyArXZ+UMm6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