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课

走近中医

中医到底是什么

一提到中医,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中医是什么?是鲁迅笔下“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还是药王孙思邈 的“大医精诚”?中医是什么,书本里是这么介绍的:“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 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但是这个定义讲了等于没有讲。现在发现古代也有大量手术治疗刀剑外伤的案例(古代战争频繁,外科还是比较发达的),那古代的外科算不算中医?按照上文的标准肯定是算的,但是与整体观和辨证论 治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中医,其实是狭义的中医,通常情况 下指的是中医内科。

现代人想把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医解读分析清楚,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框架,用传统的方法讲 阴阳五行、四气、五味 等,陈腐之气难免扑面而来,还会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那我们就把中医几个突出的特点用现代理念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下,希望能够使读者对中医有个初步的印象。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吗

怎样算是治标?怎样才算治本?对于疾病来说,症状是表象,失调才是本质。失调久了又会产生新的症结,有了症结就更不容易治好病。以癌症来作比,几厘米大的肿块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也不是飞来横祸,而是身体长期失调,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积累的后果。

那么进行手术将肿块切掉算不算治本?算,但又不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打开身体用手术刀切除病变部分,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是,残留的癌细胞还会继续生长,形成新的肿块,那能说这样的治疗是治本吗?显然不能。可是,如果切除肿块后,再清扫干净淋巴结里残留的癌细胞,服用化疗药物,使得癌细胞没有能力生长扩散,那么这就是西医的治本。 所以不要提起西医就是治标,西医也能治本。

中医治本呢?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说明白了:要驱赶房间里的苍蝇,用熏香或者杀虫剂是不够的,清扫掉房间里臭气熏天的垃圾,不给苍蝇进来的理由,才是根本。中医就是这样的思维,打扫干净内环境,不给疾病滋生的条件,这是中医的治本。

治标与治本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琢磨过味儿来了。什么是治本?一举解决掉问题、再无后患才是治本!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采取最合 适的治疗手段,达到疾病不再发作的目的,就是治本。

为什么有的病中医攻克不了

这是一个好问题,仿佛阿喀琉斯之踵 ,多少英雄好汉遇到这个问题就被点了死穴。其实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中医治疗,归根到底针对的是失调,是内环境,对于已经形成症结的疾病,几副中药又能有多大的力量呢?

拿癌症来说,想通过吃中药把已经形成的肿块凭空消除掉,不说痴人说梦也是难比登天。现代医学用放射疗法,用具有强大能量和穿透性的射线烧灼癌细胞,效果尚且如此,又凭什么希望吃点中药调理一下就能杀死癌细胞?

糖尿病也是如此。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高糖饮食、久坐不动,成了糖尿病滋生的温床。几十年后,当木已成舟,再指望几副中药挽狂澜于既倒,只能说中医不是万能的,医生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西医能治理失调吗

问西医能不能治理失调,一定要先弄明白西医是怎么看病的。西医治疗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即疾病是局部哪个问题导致的,炎症是哪种细菌感染导致的,过敏是由什么物质诱导出来的。没有这个思路,西医找不到诊断的依据,就没有办法用药。西医诊断是不断切割问题,最终找到靶点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一个因素干扰,得到的都是不准确的结论。

西医诊断明确靶点

例如,发热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按照西医的思路,一定要找到身体里哪个地方有感染、炎症、过敏,或是有肿瘤,或者误用药等一系列原因中的一两个才能治病。所以西医需要做大量检查,排除不可能的原因,最终找到那个引起发热的靶点。

可是失调呢?失调可能哪里都没有问题,但身体两部分之间不愉快、不匹配,闹摩擦了,就发生失调,找不到一个确定的靶点。就像闹矛盾的两口子,都没有错,但就是不合适。硬要把错归在谁身上,最终可能就是两个人身上都找不到错。

中医是这样治病的

面对复杂的系统时,人类的研究思路如同小学生一般,不管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还是医学,更多的是局部分析与分解研究,就是 把复杂问题层层分解,切割成 微小的碎片,对碎片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推断出整体的情况。 这就是西医的做法,现代医学理论也是在这一层面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但是,在这种切割分解的过程中,系统最微妙、最精髓的部分,即各部分之间紧密的联系与交互的作用也被忽视了,而探寻各部分之间紧密的联系与交互的作用正是中医的精华。而且科学家发现,对局部的了解并不能拼凑出对复杂系统整体规律的认识。 因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个部分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不 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与机械组合。 以系统的整体观 来认识人体的疾病,指导疾病的治疗,正是中医的独到之处。

举个例子,临床上简简单单一个咳嗽,经过多少西医专家治疗却效果不佳,这往往是因为局限在咳嗽的急性、亚急性、慢性的划分和原因的探寻上,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就不知道怎么用药治疗,而找到了原因,治疗起来无非那么几种思路:抗过敏、抗感染、化痰。而且由于门诊规模和医疗成本的限制,也不可能遇到一个咳嗽病人就做遍所有检查,寻找原因。

而中医不同,肺咳嗽了,不一定是肺的问题, “五脏六腑皆令人 咳,非独肺也” ,肝、脾、肾、心,任何一个脏腑有问题了都有可能牵连到肺,表现为咳嗽,所以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说肝火旺盛,会向上欺侮肺金 ,肺的功能被压制,就会表现为咳嗽、咳痰,还伴有两胁痛、目赤肿痛的症状。

这个时候光治肺是没有用的,因为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解除对肺的克制,也就是用清肝火的药物清除肝的内热,让肝肺两脏的关系整体上重归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学会用中医思维去解读疾病

现代医学越来越沉浸于疾病的检查、检验之中,似乎检测出来的数据才是研究解决问题最可靠的依据。但是面对未知的疾病,不可能始终都能细致观察到每个细节,已知的背后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未知。

如果让一个熟悉控制论 ,但对医学并不熟悉的断案高手观察一个人的疾病,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这个断案高手可能不会只研究某个部分,也不会把这个系统分解进行研究,而是把这个系统视作一个黑箱 ,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来观察系统的整体特征。其次,这个断案高手可能会研究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联系。

还拿发热来看,发热这个行为,从人本能的反应来看,一定是有外界刺激输入到了系统之内,系统自身做出对外界的反馈;如果没有外部输入的扰动,人体系统也出现了发热,那么这个影响应该来自于系统内在的结构,而不是外界的变化。所以那些强调系统某个参数出现问题,造成人体发热的看法,从局部看是正确的,但从总体看就是错误的。

比如现代医学面对发热,首先考虑的是,如果发热过高,一定要先退热,不管使用何种手段,于是为了退热就去人为抑制诱发人体炎症的产物的合成,这种治疗方式就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一个断案高手,必然会去寻找形成发热的真正原因——发热的源头,这个刺激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而不是单纯的降温。 这就 是中医的智慧之一:外因和内因的区分 。当然西医也有类似的思路,但并没有中医这么清楚。

天人相应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很久之前就认识到了这点。用系统论 的眼光来看,就是人体这个小系统,是存在于并深深依赖于地球这个大系统的。

面对大自然的无数变化,中医总结出风、寒、暑、湿、燥、火这样的偏性的概括,面对人体小系统的疾病症状,我们惊讶地发现,居然也有类似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寒、温、平、热、凉等属性。而且这两者居然是关联的,大自然冷了,人的身体自然也会冷却下来。

自然与人体系统的关联性

可是怎么调节大自然大系统给人体小系统带来的影响呢?系统的一个特性,就是越进化发展,其脆弱程度就越高。一块金属,放在恒温恒压下可以稳定不坏,仅仅依靠金属键 就能有力连接;而生物,必须依赖外界的能量输入维持系统的存在。这是进化后为了弥补系统脆弱性的代偿效应。

中医必背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句话说的是中医治病更加重视治未病,治未病包含三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生病之后防止传变;三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疗后遗症。

人来到这个世界,每天都要摄取外界的物质,不但要大量地摄取,还要多种类地摄取。久而久之,小系统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的反馈多了,人类也就摸索出了规律:摄取了什么会刺激出汗,摄取了什么又会抑制出汗;摄取了什么会让肚子觉得冷,摄取了什么又会让浑身觉得暖和。进一步归纳起来,就出现了阴阳、五行。

中医就是扬长避短,激发人体的自愈力

如果说机器损坏了,必须修理、替换才能复原,人体这个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自我修复的机制。西医是依靠排除法,而中医恰恰掌握了利用外界刺激实现小系统内部调整的规律,也就是 通过诱导人体稳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或抗扰乱能力 来治病 。中医的“调理”功能,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有优点就有缺点,就像任何硬币都有两面。中医的调理功能也存在三个明显的弱点。

中西医对同一人体不同的治疗手段

一是效果的确定性较低 。中医诊断是在不打开黑箱的条件下操作的,一个症状有可能是数个原因导致的,而没弄清楚输入时就贸然调节,或明白输入但只依靠以往摸索出的规律去调节,有可能治疗不完善甚至导致错误。

二是调节幅度不如外科手术来得直接快速 。特别是面对疮疡肿块、刀箭外伤、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中药针灸治疗调节的力量较小且疗程长、速度慢,但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调理手段。

三是调节的手段也是有限的。 中药和针灸的存在,使得中医可用的治疗手段虽然丰富许多,但能用的手段较西医毕竟是有限的,很多药物能治病,但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人类在完全打开黑箱之前,想要弄清楚药物起效的机理,可以说几乎毫无办法,这也是目前中药药理研究面临的困境:中医明明是针对整个系统调节的手段,我们却非要用西医靶向一对一的手段去研究。

所以中医想发扬光大,就需要扬长避短。不能说治疗手段作用力小、起效时间长就一定是坏事。一个事物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什么场合派上什么用场。中医为什么注重治未病?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的故事,古人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防患于未然,用整体调理的方法让人体系统维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不给疾病发生的机会。所以中医的理念一点也不落后,相反很先进,时刻引导着健康的潮流。 xGcRiJyJG6IWtMLkkDrR9/gxIbSJwNUe6AbIZGeltApl+l02z0akuDn97iYxAVaB



第二课

人体的黑夜和白昼
——阴阳

外国有没有阴阳

外国当然有阴阳。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是全世界共享的自然现象,而这正是阴阳最根本的来源。

白天太阳高照,气温升高,自然界一切变化都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这就是阳;夜晚太阳落山,气温下降,自然界又随着太阳落山开始另一套程序,这就是阴。

学过第二外语的都知道,很多语言因为其 阴阳属性 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

德语——有着纷繁复杂的阴性、阳性、中性变化。

法语——在发展过程中丢掉了中性,保留了阴性、阳性之分。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丢掉了阴阳属性的变化。

举语言的例子不能说明外国人对阴阳的认识,只能说明外国人存在阴阳的概念。而中国人对阴阳的认识,要复杂、艰深、有趣得多。

中医必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句话说的是阴阳是天地间万物运行的轨道、纲纪。天地万物都要遵循阴阳的规律,违反了阴阳平衡,人体就会生病。

阴阳怎么产生的

提起阴和阳,我们都知道阴阳互根 、对立和统一。阴阳产生的历史,似乎已然不可考,根据古文献记述,最迟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的概念了。到了战国末期,阴阳学派创始人邹衍,融合了阴阳五行之术,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要明白阴阳的起源以及阴阳在具体事物中是如何界定的,肯定还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回到古人的生活环境中去。阴是寒冷、阴雨、夜晚、秋冬,阳是温暖、晴朗、白昼、春夏,这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直观的感受。

大自然的阳与阴

之后这样的感受就有了更复杂的推演,以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地理阴阳为例,那时的古人主要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 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所以当一座大山隔开两个地方,山南的一侧就可以被太阳照到,俗称“阳坡”;山北接受的太阳照射少,就成了“阴坡”。在更北一些的地方,山的北面甚至是常年积雪。

由于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地球自转偏向力 的影响,向东南方流的河流容易冲刷右岸,形成相对较大的岸差,南边地势更显得低湿,所以河流的南边就是阴岸,而北边是阳岸。

山的阴阳

河流的阴阳

人体阴阳的界定

《道德经》 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规律的高度总结概括,人体的阴阳,也是按照上述逻辑推导而来的,并且有着实质性的存在和使用价值。阴,在中医里经常讲作阴液、阴血,多形容的是有实体、实质的东西;阳,被称作阳气,多是无形但有能量、有功能的东西。

为什么负阴?因为万物有形,存在必须依赖实质的形体,例如人体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要抱阳?因为生物这样的复杂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系统的存在。而且系统内部必须要有活动,要有功能划分才能成为复杂系统。需要外界能量输入,是抱阳这一需求的体现;要有功能划分,就是阳气作用的体现。

中医必背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素问·阴阳离合论》

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分出阴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乃至无穷无尽,阴阳是适用于一切的规律。

人体上下分阴阳 ,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头为诸阳之会,有阳气本性升清、阴气本性沉浊的意思在里面。

人体前后分阴阳 ,腹为阴,背为阳,因为重要器官都在正面的胸腔腹腔,需要保护,所以人在寒冷、危险的时候会下意识蜷缩身体以保护腹部阴柔的内脏。后背较坚实的肌肉和骨骼属阳,能保护身体,和阳气的防御功能意义一致。

人体的阴阳

中医必背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古人在田间劳作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是被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属阳,相对的腹部属阴。养好背部可提升阳气,增强人体正气。春夏季节,让背部多晒太阳,可吸收天地阳气,增强体质。冬季常晒后背,还可祛除寒冷湿气。

人体脏腑分阴阳 ,心、肝、脾、肺、肾五脏,具有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外泄的功能,故为阴;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空腔器官,特点是消化传导饮食水谷 ,将重浊的残渣废液排出体外,重点在于传送而不是贮藏,故为阳。五脏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满 ,看似绕口,其实界限明确。

总而言之,身体的阴阳不是凭想象随手安排,而是古人在和自然的大量斗争中形成的智慧产物。只是年代隔得久了,我们都认识不到其中的智慧罢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首先,阴阳是对立斗争的。 水火不容,一个成语就把所有的意思说明白了。《类经附翼·医易》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 以阳” 说的就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意思。

其次,阴阳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消亡了。正如,没有上,就没有相对的下;没有热,就没有相对的寒。在人体也是这样,没有血肉,就不会有功能;没有功能,血肉也就很快腐败消失。

最后,阴阳是消长转化的。 在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太盛,就会导致另一方偏衰,因此双方在互动中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九阴真经》 开篇第一句话引自《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自然里,不论是一年还是一天,变化也都符合阴阳彼此消长的规律:上半年(或下半夜到中午)气温逐渐升高,万物逐渐生发、茂盛,阳长阴消;下半年(或下午到上半夜)气温逐渐降低,万物活动逐渐收敛,阳消阴长。人体的阴阳之气,也与自然之气相通。

阴阳理论的进阶——阴阳的开阖枢

如果只给人体的五脏六腑简单地划分一个阴阳,那么未免也太小瞧中医的阴阳理论了。阴阳在人体不同的层面,还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开、阖(hé)、枢 。什么是开阖枢?宛如一扇门,门有两种状态,开和关(阖)。开关的控制还需要一个门轴,就是枢。阴阳的变化就和门的开关一样。阳有自己的开阖枢,阴也有。三阳中,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中,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为什么要出现这个理论?因为阴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不免要涉及阴阳的程度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给阴阳定量。

先说阳。 “太阳为开”指的是,阳气逐渐升发释放的过程。在自然界就表现为春夏,万物逐渐萌发生长。在人体,阳气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太阳老是开着,阳气总处于升发释放的状态,宛如人一直工作不睡觉,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将门逐渐关闭的机制,使太阳的工作过程缓慢、停止下来。即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从外表往内里走,这个就是“阳明为阖”。而一开一阖,要靠少阳枢机的转动作用。

再说阴 。在外工作了一天的阴气要回家,家门一定得打开,不能将阴气拒之门外,保证这个过程就需要“太阴为开”的功能。所以,太阴为开启动后,阴气就慢慢进入收藏休养的状态。与三阳的道理一样,阴气能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出去呢?当然不能,早上还是要出门上班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收藏的门户要慢慢关闭,这个关闭就要落实到“厥阴为阖”。少阴在当中起到枢转开阖的作用,这是三阴的关系。

为什么说这是对阴阳的定量呢?因为三阴、三阳在开阖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了阴阳变化的状态,描述出这个状态,就是对阴阳的定量。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阳的开阖枢相对应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阴的开阖枢相对应

中医必背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

三阳经、三阴经有各自的开阖枢,同样这也是疾病传变的顺序,太阳在表,常常是疾病最先最易侵犯的经络,然后传于阳明经、少阳经。

人体阴阳的作用

看似抽象的阴阳理论,实际上是在对人体这个大黑箱的功能进行概括描述。所以明白了阴阳在人体代表了什么,就能明白人体是怎么工作的。

首先,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系统内物质和功能协调合作的结果。物质和功能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一方面,营养物质是产生功能的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在体内吸收、转运、排泄的动力。另一方面,产生营养物质也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营养物质的积累就是阴长阳消;能量产生来自物质的消耗,那么功能活动就是阳长而阴消

其次,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后,疾病就产生了。平衡被进一步破坏,阴阳的比例严重失调,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还是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疾病的发生。例如,当外界的刺激如 风寒封闭肌表和汗孔 ,内里的热积滞,身体内邪热太盛,这就是阳长,阴液势必随之而虚,就会产生这样的症状:口渴、小便短少、面红、大便干结等。但根本问题是邪热在里,所以在干预调节时,只需要把外界的刺激去除掉就可以了,可以用寒凉药物清除掉暑热,或者用祛风寒的药物解除肌表的封闭,同时用寒凉药物清除身体里的郁热,干扰平衡的外界刺激没有了,身体就能自动恢复平衡。

临床上一些慢性肾炎患者,他们会出现身上冷,无力,下肢水肿等症状。这是因为内里的阳气不足,阳消则阴长,功能不足则系统内的代谢垃圾就会积累并堆积,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机能。阳虚阴盛 产生内寒,治疗时应补充阳气,当身体的功能得到药物或者其他外界刺激的帮助,调整过来的阳气就会像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将系统中的垃圾统统清扫出去,于是系统又会恢复平衡。

身体的变化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反应?和高中学习的勒夏特列原理 是不是很类似?中医治疗,其实就是干预阴阳体系平衡的手段。

勒夏特列原理

阴阳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疾病的种类以及每个患者的特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用阴阳理论很好地概括呢?中医抓住八个字,叫作 “八纲辨证”:阴阳、寒 热、表里、虚实 。其中阴阳是对整个八纲的概括,寒、里、虚属于阴,热、表、实属于阳。

八纲中的阴阳

首先要抓住总体的阴阳,这样才能认清楚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总体把握疾病的特点,是治疗时不至于手足无措的关键。

中医必背

血虚则无以养心,

心虚则神不守舍。

《景岳全书》

这句话讲的是心主血主神志,劳神过度,容易耗伤心血,造成心血虚。心血虚便不能养心神,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神不守舍的症状。

阴阳也是识别病人体质的一把利器。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通过两万余例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应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经反复论证,制定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中国人的体质划分为 9种不同的类型 ,即 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 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以及特禀体质 ,每种体质都有一套固定的判定标准。这里面有没有阴阳?当然有。

将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是为诊断确立疾病变化的方向,也是选择治疗药物的指导原则。相对应于寒、热、温、凉、平的气候和人体变化,药物也有酸、苦、甘、辛、咸、平等不同特性,以适应身体产生的各种偏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大黄、黄连等即是;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附子、干姜等即是。

阴阳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体系,是对客观世界规律与联系的总结。阴阳是人类简化世界的工具,帮助人类总结出这层因果关系,人类才能更有安全感、更可靠地驾驭这个世界。

中医必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气平和,阳气密固不散失,说的是阴阳平衡,才是人体最健康的状态,也就是平和体质,所以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协调阴阳。 LnJUo0nu1pERpqoBVaQ3v05R5NXDbLkbU0+7UJWaBbcH5CYbBQLfjVSzrtCoQOKt



第三课

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五行起源的猜测

范文澜 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天字第一、二号学说,可见二者的重要性。但是五行从何而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无法得知。有文献记载最早对五行做出概念性介绍的,是《尚书·洪范》中的内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现在都认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故在英语翻译时更多译作five elements。这应该是认识上的一种倒退。“行”,其实表述的是五种运动状态,是顺天行气的意思,历朝历代在解释“行”时都是如此,例如隋唐孔颖达在注释《尚书·洪范》时说, “谓之行者,若在天五气流行,在地世所 行用也”。 五行就是为了描述天地不同时间的状态以及变化,和阴阳的来源是一致的。

我们都知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什么是太极、两仪和四象?“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两仪”主要指阴阳。“四象”是春、夏、秋、冬四时。古人认为,四时等变化是由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天文学上,“四象”是古人表示天空东、西、南、北四大区星象的四种动物,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研究四大区里的星宿是古人一项重要的工作。

四象与四方、四季的对应关系

那古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古代的祭司、司天监都是干的这个活,因为这个部门有着重要的使命。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没错!古人研究天文、历法,是为了摸清楚天地星辰的规律,然后以此为准则,来指导自身的生活作息、生产、行政。道理很简单,这些准则既然符合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必然也能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影响到人身上。

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

五行,归根结底描述的是运动的状态,大自然天时的变化,植物的生长、人类的农业活动受其影响,有生 、长 、化 、收 、藏 的状态变化。人一辈子同样如此,生长发育、年老体衰也是符合这个变化规律的。

五行和五脏也有其对应关系,心阳有温煦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应火;肝有升发、发散、疏泄的作用,这是木的特点;脾帮助胃消化水谷,运送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土的功能一致;肺主气机的升降,尤其是肺气本身应当是降的,而金有肃杀、收敛的特点,和肺的特点一致;肾主藏精,精气中有水,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能润养万物,故和水的特性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对五脏功能的描述,仅仅是对各系统功能的一种划分,与实体的脏器可以说毫无关联。当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对具体解剖脏腑的名词进行翻译时,参照了我国传统的五脏名词,其中有些翻译并不是十分恰当,例如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却代表着消化的功能,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肾在解剖上是过滤尿液的器官,但在中医概念里,却和解剖学上的生殖器官以及其他一些主导内分泌的器官更接近。这些对于不懂医学的人来说,是不那么容易区别开来的。

中西医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与运用

一旦确立了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五脏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出来了,一个子系统(一脏)能够对另一个子系统有着 进、助长和滋生 的作用就是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这里更加能够看出来,五行是对气的功能、运动特征的抽象概括,不然金怎么就无缘无故能生出水来呢?难道是把金属融化了?那也不是水啊。但是从气机的角度讲,阳气被肺脏收敛起来,下一步自然就要藏起来以休养积蓄阳气,这和肾脏藏精 的功能很吻合。

中医必背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素问·五藏别论》

六腑是传导水谷糟粕等有形物质的器官,是人体的传送带,所以六腑以通为顺,不通则会出现便秘、胃胀等病症。

一个子系统对另一子系统同时也有 制约、克服和抑制 的作用,这就是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如果持元素说的态度,火不是也克木吗?但从气机的角度,一个向上向外的气机只会助长另一个向上向外的气机,木能生火(木生火),火又能克制住金(火克金),金被克制也就不能过分克木了(金克木)。这样五行就能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医上称之为“制化 ”。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

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

这显然是一种规律相对稳定,子系统协作制约的结构联系。同时,这个内部结构联系还有以下 两个特点

首先,每个子系统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一个子系统出了过亢或过衰的故障,连带着每一个子系统都要接二连三地出问题。

其次,生克关系又是单向不可逆的,这点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就像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时间的不可逆过程。

五行不但有正常生克胜复的调节,还有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反常的相克。

相乘, 是正常相克关系遭到破坏后的过度克伐,这里的过度克伐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方自身力量过于薄弱,力量正常的克制方乘其弱小,产生过分的克伐;二是克制方过于亢盛、不受制约,对力量正常的被克方产生过分克伐。可以看出,相乘是不平衡、以强凌弱的关系。

相侮, 也叫反侮、反克。也是两种情况:一是被克方力量极盛,反而去欺侮克制自己的一方;二是克制方本身力量薄弱,反而被力量正常的被克方给克伐了,即反客为主。需要注意的是,相乘、相侮往往会同时发生,这是因为一个子系统因为外界干扰变得过强或过弱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金克木,金的力量极盛,就会对木过分克伐,即相乘;同时金也会反过来欺侮生它的土,就是相侮。

相乘、相侮

对应到人体上来,就是脏腑机能在互相支持扶助,同时也在互相制约克制,这在疾病发生时尤为明显。根据黑箱理论,系统内部出了问题会表现在外,换作中医的语言就是: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本藏》

人体内脏的病变或相互关系的异常,一般都能从神色、光泽、形态、声音、口味、舌苔、脉象以及一系列自觉症状如疼痛、瘙痒、无力等方面反映出来。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说明是肝脏的问题;面见红色、口苦、尿黄短急痛、舌尖红或碎痛、脉洪数,即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而肝旺克脾的患者,则会有面色青黄、口泛酸水、脉象弦弱等一系列症状。

用五行理论发现了脏腑的问题,就可以顺水推舟去解决问题,甚至还能预料到疾病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例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

中医利用五行的生化和克制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利用五行相生的有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等;利用五行相克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等方法。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水能生木,于是发现肝(木)阴不足时就补肾(水)来滋养肝(木);因土能克水,于是发现肾中水湿太盛时就用补脾(土)的方法来清除水湿。

不可思议的五行治病方法

以木克土治失眠

古人具有运用五行治病的思维,在治疗时匠心独运,不可谓不神奇,说出来也颇为有趣。下面说一个治疗案例以飨读者。

一富人家的媳妇,因为思虑太过,几乎两年不怎么睡觉,好多医生都认为无药可救。她的丈夫求当时的名医张子和 给看看。张子和问了病人的情况,又搭完脉,发现两手的脉都搏动缓慢,就诊断为长期思虑伤脾导致的失眠。于是就和病人丈夫商量用激怒的治法,以情绪治疗情绪病。征得同意后,张子和就住在这户人家里,每天好酒好肉吃着,隔三岔五要点红包诊费,但就是不开一张处方,态度还傲慢得很。病人怒从心中起,大发了一场脾气,当时就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就困倦得不得了,昏沉沉睡去,不知不觉间睡了八九日才醒过来。从此不再失眠,食欲渐长,脉象也变得平和了。

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中医五行里说 脾对应土,在情志方面对应 思虑,思虑过度脾脏气机就会结滞 ,当气机结滞住了,当然就要把气机再散开、理顺,那么哪一个脏腑(子系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当然是肝脏!调动肝脏升散、疏泄气机的能力把已经郁结的脾气散开,在情绪上就要使病人发怒,一怒就解决问题了!如果不告诉你这样一个推导过程,就告诉你让患者发一场脾气,就把失眠治好了,遵循的还是中医五行理论,恐怕说出来谁都不信!

肺病应该怎么治

再说一例,老年人很容易得一种病,突出症状就是轻则走路气短,重则爬楼就喘,这种病叫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发展严重了就会产生肺动脉高压 乃至肺源性心脏病

西医认为这是病人的气道出现了不可逆的阻塞,管径变得狭窄导致的,一开始还只是呼吸不畅,所以产生气短的感觉,随着病情发展,气道弹性逐渐减退,肺部也遭殃,产生了没有呼吸能力的肺部气肿、大泡。这个时候西医能做的,只有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让气道稍微舒张开一些,气道炎症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只能抗感染、化痰、平喘,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加重期,之后反复炎症,气道进一步阻塞,毫无他法。

慢阻肺的病理变化

中医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时,用的是五行学说。当这个病出现初期的症状时,中医认为肺这个子系统表现出了自身能量不足的状况,身体免疫力低下、呼吸气短,都是肺气不足导致的,所以给予补肺气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了。

发展到中期,因为长期气机不畅,一个子系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于是人会变得没有精神,吃饭也没有胃口,中医认为这是 “子盗母 ”,被生的子系统的问题容易传递到生它的子系统那里,就像 儿子不学好,要负责任的都是家里父母一般

到了肺病这里,就是脾胃功能出现了紊乱。话说发展到这个阶段仍然不打紧,补土生金,调整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肺部的能量不足状况也还可以改善。

中医必背

诸气者,皆属于肺。

《素问·五藏生成篇》

肺脏掌管人体所有的气,气病皆可从肺论治。

发展到晚期,在平地上走两步也会喘得不行。因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气之根也被消耗到不行了。中医认为这个情况叫作 “母病及 ”,这时需要用到的治法就叫“金水相生法”,通过补肾的手段来缓解肺气的不足。

从慢阻肺的中西医治疗对比来看,中医看待疾病,更加注重整体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路和治疗方法。而在五行的问题上,中医也不是那么死板地说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五脏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是怎样的,这个五行的划分和定义,只是为了更好、更清晰地来说明子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LnJUo0nu1pERpqoBVaQ3v05R5NXDbLkbU0+7UJWaBbcH5CYbBQLfjVSzrtCoQO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