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当然有阴阳。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是全世界共享的自然现象,而这正是阴阳最根本的来源。
白天太阳高照,气温升高,自然界一切变化都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这就是阳;夜晚太阳落山,气温下降,自然界又随着太阳落山开始另一套程序,这就是阴。
学过第二外语的都知道,很多语言因为其 阴阳属性 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
德语——有着纷繁复杂的阴性、阳性、中性变化。
法语——在发展过程中丢掉了中性,保留了阴性、阳性之分。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丢掉了阴阳属性的变化。
举语言的例子不能说明外国人对阴阳的认识,只能说明外国人存在阴阳的概念。而中国人对阴阳的认识,要复杂、艰深、有趣得多。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句话说的是阴阳是天地间万物运行的轨道、纲纪。天地万物都要遵循阴阳的规律,违反了阴阳平衡,人体就会生病。
提起阴和阳,我们都知道阴阳互根
、对立和统一。阴阳产生的历史,似乎已然不可考,根据古文献记述,最迟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的概念了。到了战国末期,阴阳学派创始人邹衍,融合了阴阳五行之术,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要明白阴阳的起源以及阴阳在具体事物中是如何界定的,肯定还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回到古人的生活环境中去。阴是寒冷、阴雨、夜晚、秋冬,阳是温暖、晴朗、白昼、春夏,这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直观的感受。
大自然的阳与阴
之后这样的感受就有了更复杂的推演,以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地理阴阳为例,那时的古人主要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
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所以当一座大山隔开两个地方,山南的一侧就可以被太阳照到,俗称“阳坡”;山北接受的太阳照射少,就成了“阴坡”。在更北一些的地方,山的北面甚至是常年积雪。
由于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地球自转偏向力
的影响,向东南方流的河流容易冲刷右岸,形成相对较大的岸差,南边地势更显得低湿,所以河流的南边就是阴岸,而北边是阳岸。
山的阴阳
河流的阴阳
《道德经》
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规律的高度总结概括,人体的阴阳,也是按照上述逻辑推导而来的,并且有着实质性的存在和使用价值。阴,在中医里经常讲作阴液、阴血,多形容的是有实体、实质的东西;阳,被称作阳气,多是无形但有能量、有功能的东西。
为什么负阴?因为万物有形,存在必须依赖实质的形体,例如人体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要抱阳?因为生物这样的复杂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系统的存在。而且系统内部必须要有活动,要有功能划分才能成为复杂系统。需要外界能量输入,是抱阳这一需求的体现;要有功能划分,就是阳气作用的体现。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素问·阴阳离合论》
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分出阴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乃至无穷无尽,阴阳是适用于一切的规律。
人体上下分阴阳 ,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头为诸阳之会,有阳气本性升清、阴气本性沉浊的意思在里面。
人体前后分阴阳 ,腹为阴,背为阳,因为重要器官都在正面的胸腔腹腔,需要保护,所以人在寒冷、危险的时候会下意识蜷缩身体以保护腹部阴柔的内脏。后背较坚实的肌肉和骨骼属阳,能保护身体,和阳气的防御功能意义一致。
人体的阴阳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古人在田间劳作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是被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属阳,相对的腹部属阴。养好背部可提升阳气,增强人体正气。春夏季节,让背部多晒太阳,可吸收天地阳气,增强体质。冬季常晒后背,还可祛除寒冷湿气。
人体脏腑分阴阳
,心、肝、脾、肺、肾五脏,具有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外泄的功能,故为阴;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空腔器官,特点是消化传导饮食水谷
,将重浊的残渣废液排出体外,重点在于传送而不是贮藏,故为阳。五脏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满
,看似绕口,其实界限明确。
总而言之,身体的阴阳不是凭想象随手安排,而是古人在和自然的大量斗争中形成的智慧产物。只是年代隔得久了,我们都认识不到其中的智慧罢了。
首先,阴阳是对立斗争的。
水火不容,一个成语就把所有的意思说明白了。《类经附翼·医易》
中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
以阳”
说的就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意思。
其次,阴阳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消亡了。正如,没有上,就没有相对的下;没有热,就没有相对的寒。在人体也是这样,没有血肉,就不会有功能;没有功能,血肉也就很快腐败消失。
最后,阴阳是消长转化的。
在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太盛,就会导致另一方偏衰,因此双方在互动中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九阴真经》
开篇第一句话引自《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自然里,不论是一年还是一天,变化也都符合阴阳彼此消长的规律:上半年(或下半夜到中午)气温逐渐升高,万物逐渐生发、茂盛,阳长阴消;下半年(或下午到上半夜)气温逐渐降低,万物活动逐渐收敛,阳消阴长。人体的阴阳之气,也与自然之气相通。
如果只给人体的五脏六腑简单地划分一个阴阳,那么未免也太小瞧中医的阴阳理论了。阴阳在人体不同的层面,还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开、阖(hé)、枢
。什么是开阖枢?宛如一扇门,门有两种状态,开和关(阖)。开关的控制还需要一个门轴,就是枢。阴阳的变化就和门的开关一样。阳有自己的开阖枢,阴也有。三阳中,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中,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为什么要出现这个理论?因为阴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不免要涉及阴阳的程度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给阴阳定量。
先说阳。 “太阳为开”指的是,阳气逐渐升发释放的过程。在自然界就表现为春夏,万物逐渐萌发生长。在人体,阳气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太阳老是开着,阳气总处于升发释放的状态,宛如人一直工作不睡觉,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将门逐渐关闭的机制,使太阳的工作过程缓慢、停止下来。即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从外表往内里走,这个就是“阳明为阖”。而一开一阖,要靠少阳枢机的转动作用。
再说阴 。在外工作了一天的阴气要回家,家门一定得打开,不能将阴气拒之门外,保证这个过程就需要“太阴为开”的功能。所以,太阴为开启动后,阴气就慢慢进入收藏休养的状态。与三阳的道理一样,阴气能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出去呢?当然不能,早上还是要出门上班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收藏的门户要慢慢关闭,这个关闭就要落实到“厥阴为阖”。少阴在当中起到枢转开阖的作用,这是三阴的关系。
为什么说这是对阴阳的定量呢?因为三阴、三阳在开阖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了阴阳变化的状态,描述出这个状态,就是对阴阳的定量。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阳的开阖枢相对应
门的开关、门轴和三阴的开阖枢相对应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
三阳经、三阴经有各自的开阖枢,同样这也是疾病传变的顺序,太阳在表,常常是疾病最先最易侵犯的经络,然后传于阳明经、少阳经。
看似抽象的阴阳理论,实际上是在对人体这个大黑箱的功能进行概括描述。所以明白了阴阳在人体代表了什么,就能明白人体是怎么工作的。
首先,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系统内物质和功能协调合作的结果。物质和功能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一方面,营养物质是产生功能的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在体内吸收、转运、排泄的动力。另一方面,产生营养物质也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营养物质的积累就是阴长阳消;能量产生来自物质的消耗,那么功能活动就是阳长而阴消
。
其次,阴阳概括了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后,疾病就产生了。平衡被进一步破坏,阴阳的比例严重失调,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还是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疾病的发生。例如,当外界的刺激如 风寒封闭肌表和汗孔 ,内里的热积滞,身体内邪热太盛,这就是阳长,阴液势必随之而虚,就会产生这样的症状:口渴、小便短少、面红、大便干结等。但根本问题是邪热在里,所以在干预调节时,只需要把外界的刺激去除掉就可以了,可以用寒凉药物清除掉暑热,或者用祛风寒的药物解除肌表的封闭,同时用寒凉药物清除身体里的郁热,干扰平衡的外界刺激没有了,身体就能自动恢复平衡。
临床上一些慢性肾炎患者,他们会出现身上冷,无力,下肢水肿等症状。这是因为内里的阳气不足,阳消则阴长,功能不足则系统内的代谢垃圾就会积累并堆积,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机能。阳虚阴盛
产生内寒,治疗时应补充阳气,当身体的功能得到药物或者其他外界刺激的帮助,调整过来的阳气就会像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将系统中的垃圾统统清扫出去,于是系统又会恢复平衡。
身体的变化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反应?和高中学习的勒夏特列原理
是不是很类似?中医治疗,其实就是干预阴阳体系平衡的手段。
勒夏特列原理
疾病的种类以及每个患者的特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用阴阳理论很好地概括呢?中医抓住八个字,叫作 “八纲辨证”:阴阳、寒 热、表里、虚实 。其中阴阳是对整个八纲的概括,寒、里、虚属于阴,热、表、实属于阳。
八纲中的阴阳
首先要抓住总体的阴阳,这样才能认清楚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总体把握疾病的特点,是治疗时不至于手足无措的关键。
血虚则无以养心,
心虚则神不守舍。
《景岳全书》
这句话讲的是心主血主神志,劳神过度,容易耗伤心血,造成心血虚。心血虚便不能养心神,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神不守舍的症状。
阴阳也是识别病人体质的一把利器。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通过两万余例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应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经反复论证,制定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中国人的体质划分为 9种不同的类型 ,即 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 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以及特禀体质 ,每种体质都有一套固定的判定标准。这里面有没有阴阳?当然有。
将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是为诊断确立疾病变化的方向,也是选择治疗药物的指导原则。相对应于寒、热、温、凉、平的气候和人体变化,药物也有酸、苦、甘、辛、咸、平等不同特性,以适应身体产生的各种偏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大黄、黄连等即是;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附子、干姜等即是。
阴阳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体系,是对客观世界规律与联系的总结。阴阳是人类简化世界的工具,帮助人类总结出这层因果关系,人类才能更有安全感、更可靠地驾驭这个世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气平和,阳气密固不散失,说的是阴阳平衡,才是人体最健康的状态,也就是平和体质,所以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协调阴阳。
范文澜
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天字第一、二号学说,可见二者的重要性。但是五行从何而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无法得知。有文献记载最早对五行做出概念性介绍的,是《尚书·洪范》中的内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现在都认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故在英语翻译时更多译作five elements。这应该是认识上的一种倒退。“行”,其实表述的是五种运动状态,是顺天行气的意思,历朝历代在解释“行”时都是如此,例如隋唐孔颖达在注释《尚书·洪范》时说, “谓之行者,若在天五气流行,在地世所 行用也”。 五行就是为了描述天地不同时间的状态以及变化,和阴阳的来源是一致的。
我们都知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什么是太极、两仪和四象?“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两仪”主要指阴阳。“四象”是春、夏、秋、冬四时。古人认为,四时等变化是由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天文学上,“四象”是古人表示天空东、西、南、北四大区星象的四种动物,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研究四大区里的星宿是古人一项重要的工作。
四象与四方、四季的对应关系
那古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古代的祭司、司天监都是干的这个活,因为这个部门有着重要的使命。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没错!古人研究天文、历法,是为了摸清楚天地星辰的规律,然后以此为准则,来指导自身的生活作息、生产、行政。道理很简单,这些准则既然符合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必然也能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影响到人身上。
五行,归根结底描述的是运动的状态,大自然天时的变化,植物的生长、人类的农业活动受其影响,有生
、长
、化
、收
、藏
的状态变化。人一辈子同样如此,生长发育、年老体衰也是符合这个变化规律的。
五行和五脏也有其对应关系,心阳有温煦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应火;肝有升发、发散、疏泄的作用,这是木的特点;脾帮助胃消化水谷,运送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土的功能一致;肺主气机的升降,尤其是肺气本身应当是降的,而金有肃杀、收敛的特点,和肺的特点一致;肾主藏精,精气中有水,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能润养万物,故和水的特性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对五脏功能的描述,仅仅是对各系统功能的一种划分,与实体的脏器可以说毫无关联。当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对具体解剖脏腑的名词进行翻译时,参照了我国传统的五脏名词,其中有些翻译并不是十分恰当,例如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却代表着消化的功能,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肾在解剖上是过滤尿液的器官,但在中医概念里,却和解剖学上的生殖器官以及其他一些主导内分泌的器官更接近。这些对于不懂医学的人来说,是不那么容易区别开来的。
中西医五脏的对应关系
一旦确立了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五脏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出来了,一个子系统(一脏)能够对另一个子系统有着
促
进、助长和滋生
的作用就是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这里更加能够看出来,五行是对气的功能、运动特征的抽象概括,不然金怎么就无缘无故能生出水来呢?难道是把金属融化了?那也不是水啊。但是从气机的角度讲,阳气被肺脏收敛起来,下一步自然就要藏起来以休养积蓄阳气,这和肾脏藏精
的功能很吻合。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素问·五藏别论》
六腑是传导水谷糟粕等有形物质的器官,是人体的传送带,所以六腑以通为顺,不通则会出现便秘、胃胀等病症。
一个子系统对另一子系统同时也有
制约、克服和抑制
的作用,这就是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如果持元素说的态度,火不是也克木吗?但从气机的角度,一个向上向外的气机只会助长另一个向上向外的气机,木能生火(木生火),火又能克制住金(火克金),金被克制也就不能过分克木了(金克木)。这样五行就能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医上称之为“制化
”。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
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
这显然是一种规律相对稳定,子系统协作制约的结构联系。同时,这个内部结构联系还有以下 两个特点 。
首先,每个子系统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一个子系统出了过亢或过衰的故障,连带着每一个子系统都要接二连三地出问题。
其次,生克关系又是单向不可逆的,这点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就像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时间的不可逆过程。
五行不但有正常生克胜复的调节,还有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反常的相克。
相乘, 是正常相克关系遭到破坏后的过度克伐,这里的过度克伐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方自身力量过于薄弱,力量正常的克制方乘其弱小,产生过分的克伐;二是克制方过于亢盛、不受制约,对力量正常的被克方产生过分克伐。可以看出,相乘是不平衡、以强凌弱的关系。
相侮, 也叫反侮、反克。也是两种情况:一是被克方力量极盛,反而去欺侮克制自己的一方;二是克制方本身力量薄弱,反而被力量正常的被克方给克伐了,即反客为主。需要注意的是,相乘、相侮往往会同时发生,这是因为一个子系统因为外界干扰变得过强或过弱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金克木,金的力量极盛,就会对木过分克伐,即相乘;同时金也会反过来欺侮生它的土,就是相侮。
相乘、相侮
对应到人体上来,就是脏腑机能在互相支持扶助,同时也在互相制约克制,这在疾病发生时尤为明显。根据黑箱理论,系统内部出了问题会表现在外,换作中医的语言就是: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本藏》
人体内脏的病变或相互关系的异常,一般都能从神色、光泽、形态、声音、口味、舌苔、脉象以及一系列自觉症状如疼痛、瘙痒、无力等方面反映出来。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说明是肝脏的问题;面见红色、口苦、尿黄短急痛、舌尖红或碎痛、脉洪数,即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而肝旺克脾的患者,则会有面色青黄、口泛酸水、脉象弦弱等一系列症状。
用五行理论发现了脏腑的问题,就可以顺水推舟去解决问题,甚至还能预料到疾病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例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金匮要略》
中医利用五行的生化和克制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利用五行相生的有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等;利用五行相克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等方法。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水能生木,于是发现肝(木)阴不足时就补肾(水)来滋养肝(木);因土能克水,于是发现肾中水湿太盛时就用补脾(土)的方法来清除水湿。
古人具有运用五行治病的思维,在治疗时匠心独运,不可谓不神奇,说出来也颇为有趣。下面说一个治疗案例以飨读者。
一富人家的媳妇,因为思虑太过,几乎两年不怎么睡觉,好多医生都认为无药可救。她的丈夫求当时的名医张子和
给看看。张子和问了病人的情况,又搭完脉,发现两手的脉都搏动缓慢,就诊断为长期思虑伤脾导致的失眠。于是就和病人丈夫商量用激怒的治法,以情绪治疗情绪病。征得同意后,张子和就住在这户人家里,每天好酒好肉吃着,隔三岔五要点红包诊费,但就是不开一张处方,态度还傲慢得很。病人怒从心中起,大发了一场脾气,当时就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就困倦得不得了,昏沉沉睡去,不知不觉间睡了八九日才醒过来。从此不再失眠,食欲渐长,脉象也变得平和了。
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中医五行里说
脾对应土,在情志方面对应
思虑,思虑过度脾脏气机就会结滞
住
,当气机结滞住了,当然就要把气机再散开、理顺,那么哪一个脏腑(子系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当然是肝脏!调动肝脏升散、疏泄气机的能力把已经郁结的脾气散开,在情绪上就要使病人发怒,一怒就解决问题了!如果不告诉你这样一个推导过程,就告诉你让患者发一场脾气,就把失眠治好了,遵循的还是中医五行理论,恐怕说出来谁都不信!
再说一例,老年人很容易得一种病,突出症状就是轻则走路气短,重则爬楼就喘,这种病叫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发展严重了就会产生肺动脉高压
乃至肺源性心脏病
。
西医认为这是病人的气道出现了不可逆的阻塞,管径变得狭窄导致的,一开始还只是呼吸不畅,所以产生气短的感觉,随着病情发展,气道弹性逐渐减退,肺部也遭殃,产生了没有呼吸能力的肺部气肿、大泡。这个时候西医能做的,只有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让气道稍微舒张开一些,气道炎症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只能抗感染、化痰、平喘,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加重期,之后反复炎症,气道进一步阻塞,毫无他法。
慢阻肺的病理变化
中医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时,用的是五行学说。当这个病出现初期的症状时,中医认为肺这个子系统表现出了自身能量不足的状况,身体免疫力低下、呼吸气短,都是肺气不足导致的,所以给予补肺气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了。
发展到中期,因为长期气机不畅,一个子系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于是人会变得没有精神,吃饭也没有胃口,中医认为这是
“子盗母
气
”,被生的子系统的问题容易传递到生它的子系统那里,就像
儿子不学好,要负责任的都是家里父母一般
。
到了肺病这里,就是脾胃功能出现了紊乱。话说发展到这个阶段仍然不打紧,补土生金,调整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肺部的能量不足状况也还可以改善。
诸气者,皆属于肺。
《素问·五藏生成篇》
肺脏掌管人体所有的气,气病皆可从肺论治。
发展到晚期,在平地上走两步也会喘得不行。因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气之根也被消耗到不行了。中医认为这个情况叫作
“母病及
子
”,这时需要用到的治法就叫“金水相生法”,通过补肾的手段来缓解肺气的不足。
从慢阻肺的中西医治疗对比来看,中医看待疾病,更加注重整体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路和治疗方法。而在五行的问题上,中医也不是那么死板地说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五脏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是怎样的,这个五行的划分和定义,只是为了更好、更清晰地来说明子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