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節
晉以後諸家《漢書》音注

1.晉灼的音注

《漢書敘例》:“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顔師古《漢書注》引晉灼640條,楊守敬輯得658條。《漢書敘例》:“《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劭等各爲音義,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爲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明言晉灼是爲《漢書》作“集解”的第一人,故其書稱《漢書集注》。因是集前人之注,晉灼注自然以多引前人注語爲突出特點,所引頗爲廣泛。其中有音注75條,有8條9個反切,釋音辨音的類型很豐富。

[1]《高帝紀》“亡可蹻足待也”,師古注引晉灼:“許慎云:蹻,舉足小高也。音矯。”

[2]《高帝紀》“居南方長治之”,師古注引晉灼:“長,音長吏之長。”又《武帝紀》“内長文所以見愛也”,師古注引晉灼:“長音長吏之長。”

[3]《天文志》“與水合爲雍沮”,師古注引晉灼:“沮,音沮濕之沮。水性雍而潛土,故曰雍沮。一曰,雍,填也。”

[4]《高帝紀》“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師古注引晉灼:“音册。”《史記·項羽本紀》裴駰集解引晉灼:“索,音栅。”

[5]《張陳王周傳》“亦食糠覈耳”,師古注引晉灼:“覈,音紇。京師人謂麤屑爲紇頭。”

[6]《竇田灌韓傳》“謼服謝罪”,師古注引晉灼:“服,音瓝。關西俗謂得杖呼及小兒啼呼爲呼瓝。或言蚡號呼謝服罪也。”

[7]《賈誼傳》“國制搶攘”,師古注引晉灼:“搶,音傖。吳人罵楚人曰傖。傖攘,亂貌也。”

[8]《司馬相如傳》“罷池陂陁,下屬江河”,師古注:“文穎曰:南方無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謂之河,詩賦通方言耳。晉灼曰:文意假借協陁之韻也。”

[9]《司馬相如傳》“遍覽八紘而觀四海兮,朅度九江越五河”,師古注引晉灼:“五河,五湖,取河之聲合其音耳。”

[10]《爰盎鼂錯傳》“臣亦且亡,辟吾親”,師古注引晉灼:“辟,音避。”

[11]《揚雄傳》“爾乃虎路三朡以爲司馬”,師古注引晉灼:“路,音落。”又《文選·羽獵賦》李善注:“路,音落。落,累也。”

[1]“蹻”《廣韻》有3讀,腳舉高義讀去遥切(溪母宵韻),後作“蹺”,驕傲勇健義讀居夭切(見母小韻),草鞋義通“屩”讀居勺切(見母藥韻),實爲平—上、平—入變調構詞。[2]“長”有澄母平聲長短義、知母上聲尊長生長義,是既别聲母清濁又辨平上變調的音變構詞,至今仍分兩詞。[3]“沮”《廣韻》有平、上、去三讀,分表水名、頹敗、濕潤三義,此處讀將預切(精母御韻)並取濕潤義,主要是變調構詞。[4]應是很少見的專名音變,可能是方音讀法。[5]—[7]明言是方言讀音。[8][9]記録了協韻、合音現象,當是顔師古“合韻”説的前奏。[10]用音注顯示古今字“辟—避”。[11]顯示“路—落(累)”的假借關係。

除了爲難僻字注音之外,晉灼音注有較多辨析音變構詞的,有標注辯明方言音讀的,有討論協韻的,也有分析展示古今字、異體字、假借字的,比此前各家音注細緻了很多,也豐富了很多,新的音注類型爲此後的音注拓展了視野,後來的音義書如《經典釋文》《一切經音義》等,承用了這些音注類型。

晉灼音注還有:《高帝紀》卮音支,《景帝紀》錯音錯置之錯,《宣帝紀》撣音田,《諸侯王表》睃音鐫、附音符,《王子侯表》 音内言 菟、 音斯、鬷音悾鬷、猇音内言鴞、趮音躁疾,《百官公卿表》挏音挺挏之挏,《禮樂志》嫭音拆罅之罅、滇音振旅闐闐、縱音人相從勇作惡,《食貨志》翔音常、墆音滯、氐音抵距之抵,《藝文志》柱音注解之注,《天文志》禨音珠璣之璣,《地理志》羨音夷、蘄音祈、灊音潛、遒音酋熟之酋、方與音房豫、亢音岡、鯷音鞮,《陳勝項籍傳》鄛音勦絶之勦、拔音卒拔之拔,《張耳陳餘傳》介音戞,《蕭何曹參傳》祁音坻,《樊酈滕灌傅靳周傳》蹳音足跋物之跋,《蒯伍江息夫傳》疐音《詩》載疐其尾之疐,《爰盎鼂錯傳》錯音厝置之厝,《張馮汲鄭傳》喋音牒,《竇田灌韓傳》嫮音坼嫮之嫮,《司馬相如傳》橑音老、捫音門,《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靶音霸,《趙尹韓張兩王傳》傰音倍,《薛宣朱博傳》憮音誣,《翟方進傳》棽音參、參音森,《谷永杜鄴傳》盱音籲,《揚雄傳》繹音夕、 音豳、徽音揮、摛音離,《酷吏傳》取音趣,《佞幸傳》孊音靡,《匈奴傳》圜音嚚、渫音渫水之渫、介音戛,《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枸音矩,《外戚傳》沬音水沬面之沬、繆音繆縛之繆,《敘傳》觕音麄觕之觕、剗音剗削之剗。

晉灼反切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線音先戰反,《食貨志》僰音蒲賊反,《司馬相如傳》 音華給反、鰨音奴榻反、猗音依倚反、抳音年纚反,《揚雄傳》嶊音 水反,《敘傳》敻音目敻,敻而喪精,呵縣反。

2.劉寶的注

《漢書敘例》:劉寶,“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漢書注》引劉寶1條,楊守敬輯1條,未存音注:

《高祖本紀》“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上心善家令言”,師古注:“晉太子庶子劉寶云:善其發悟己心,因得尊崇父號,非善其令父敬己。”

3.臣瓚的《漢書音義》

《漢書敘例》:“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説,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爲兩帙。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後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録》並題云然,斯不審耳。學者又斟酌瓚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無明文,未足取信。”自劉宋裴駰直到今天的很多學者考證臣瓚的姓氏及其《漢書音義》的成書年代,至有臣瓚爲傅瓚、裴瓚、王瓚、楊瓚、薛瓚、幹(於)瓚等説法,傅瓚、裴瓚、王瓚爲西晉人,楊瓚主要生活在三國時,幹(於)瓚在東晉,薛瓚爲後秦人。楊仙全面清理了這些考證,參考臣瓚音義輯佚中的内證材料,雖仍難定臣瓚姓氏,但“輯佚材料似支持臣瓚生活年代的西晉説”,則其《漢書音義》成書於西晉初年。顔師古引臣瓚(《漢書集解音義》)339條,楊守敬輯臣瓚380條,楊仙未見楊守敬輯本而輯成402條。

顔注所引339條以其“己之所見”爲多,所釋注者大多爲名物制度,尤以制度詳解爲多見,辨析細緻、詳盡而準確,直訓類釋詞不多見,而有些條目的説解又頗具語言學意識。因其多有所得,故顔師古及後人引用並肯定者甚多。但臣瓚音注較少,只有7條:

[1]《史記·項羽本紀》“審食其從太公、吕后閒行”,裴駰集解引臣瓚:“其,音基。”

[2]《高帝紀》“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師古注引臣瓚:“酇,音贊。”

[3]《地理志》“橐,莽曰高平”,師古注引臣瓚:“音拓。”

[4]《史記·太史公自序》“糲粱之食”,裴駰集解引臣瓚:“五斗粟三斗米爲糲,音剌。”

[5]《地理志》“民俗懻忮”,師古注引臣瓚:“懻,音冀,今北土名强直爲懻中。”

[6]《史記·黥布列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司馬貞索隱:“臣瓚音機,幾,近也。”

[7]《五行志》“是我迋吾兄也”,師古注:“應劭曰:迋,音君狂。臣瓚曰:迋,音九放反。師古曰:二説皆非也。迋,欺也。音求往反。”

例[1]—[3]是專名音注。[4]“糲”的粗米義,《廣韻》有力制切、落蓋切、盧達切三讀,臣瓚音剌當近盧達切,恐是方音之讀。[5]也是北方方言音讀,《玉篇》心部:“懻,北方名强直爲懻,又懻忮也。”[6]“幾”《廣韻》有居狶切(見母尾韻),表疑問和數量義;又居依切(見母微韻),表細微跡象、機會、規律、危機等,又表副詞接近、幾乎、差不多義,《爾雅·釋詁》“幾,近也”,屬於上—平變調構詞。[7]《説文》辵部“迋,往也”,《廣韻》于放切(雲母漾韻);又《廣韻》俱往切(見母養韻),《集韻》“誑,《説文》欺也,或作迋。古況切”,上—去變調兼見—云清濁變聲,臣瓚“九放反”正是見母養韻的欺誑義,師古“求往反”則是群母養韻,與《廣韻》不合。

4.蔡謨的《漢書音義》

蔡謨(280—356),東晉初人,《晉書》有傳,謂其“總應劭以來注班固《漢書》者,爲之集解”。《漢書敘例》:“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領秘書監,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揚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贈侍中司空,諡文穆公。”又曰:“蔡謨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淺,不加隱括,屬輯乖舛,錯亂實多,或乃離析本文,隔其辭句,穿鑿妄起。職此之由,與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謨亦有兩三處錯意。”可見蔡謨只是把臣瓚的《集解音義》逐條散入《漢書》各被注項之下,開音義隨原文施注的注本體例,但散得不夠好,有見地處不多,故顔師古僅引蔡謨4條,其中僅有音注1條:

《地理志》“猇”,師古注:“應劭曰:音箎。蘇林曰:音爻,今東朝陽有猇亭。蔡謨音由,音(鶚)[鴞]。師古曰:蔡音是,音于虯反。”

猇,《廣韻》有許交切(曉母肴韻)和胡茅切(匣母肴韻)兩讀,是聲母清濁之别,蘇林音爻是匣母肴韻的古讀,蔡謨音由是以母(喻 )、音鴞是云母(喻 ),顔師古于虯反,師古謂“蔡音是”,不但説明他所在的唐代喻 (云母)已經從古匣母中分化出來了,喻 、喻 已經合流,而且這種合流在東晉蔡謨時代已經發生,音由(喻 )同於音鴞(喻 )。這樣的材料對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是頗有價值的。

檢《史記》三家注,裴駰集解引蔡謨1條,司馬貞索隱引蔡謨1條,李善《文選》注言及蔡謨而未見引例,可見蔡謨之注雖然既全而離後世又近,但因成就不高,故不爲學者重視。

5.郭璞的音注

郭璞(263—342),東晉聞喜人,晉元帝時官尚書郎,《晉書》有傳,言其“注釋《爾雅》,别爲《音義》《圖譜》,又注《三蒼》《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及《楚辭》《子虚》《上林》賦數十萬言,皆傳於世”。《漢書敘例》列郭璞爲《漢書》音義注家,“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太守。止注《相如傳序》及遊獵詩賦”。

楊守敬未輯《漢書》郭璞音注,《漢書注》共引郭璞141條:4條引自郭璞《爾雅音義》等,137條引自《漢書》音注,其中1條出《武五子傳》,謂郭璞音“閿”爲汝授反“蓋失理遠耳”,餘136條是郭璞爲《司馬相如傳》主要是其中的《子虚賦》《上林賦》作的注。郭璞撰《爾雅音義》《三蒼注》《方言注》等,是功力深厚的小學家,故其注在辨音、析義、明句旨上下工夫多,語言學意識很强。這136條中有音注43條,占31%强。音中有反切15條24個:

[1]“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律崪”,師古注引郭璞:“詰屈竦起也。岪,音佛。”

[2]又“偪側泌瀄”,師古注引郭璞:“泌瀄,音筆櫛。”

[3]又“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師古注引郭璞:“皆高峻貌也。巃,音籠;嵸,音才總反;崔,音摧;巍,音五回反。”

[4]又“陂池貏豸”,郭璞:“陂池,旁頹貌也。陂,音皮。貏,音衣被之被。”

[5]又“柴池茈虒,旋還乎後宫”,師古注引郭璞:“柴,音差。還,還繞也,音宦。”

因施注對象是漢大賦,絶大多數都是爲難僻字注音,例[1]是注單字直音。[2]是注雙字直音。[3]是直音與反切兼用。[4]是直音與音某某之某兼用。[5]“柴池”即“差池”,是聯綿詞同音異字,“還”《廣韻》有户關切(匣母删韻)表返回義與似宣切(邪母仙韻)表旋轉義兩讀,是删—仙變韻構詞,而環繞義只是匣母删韻的一個義項,如《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道還鄭而南”杜預注“還,繞也”,《漢書·食貨志》“還廬樹桑”顔師古注“還,繞也”,而郭璞該例謂“還,還繞也,音宦”,讀《廣韻》匣母諫韻,乃謂“還”的返回義與環繞義曾經有過平—去變調構詞的區分,值得注意。郭璞音注中涉及别義異讀的音變構詞用例很少,注意力都集中在難僻字注音上了。

郭璞音注還有:罷音疲、陂音婆、陁音駞、蟃音萬、蜒音延、豻音岸、孅音纖、詘音屈、沸音拂、滂音旁、淈音骨、漻音聊、鴇音保、鷫音肅、鶩音木、箴音針、阤音豸、錡音嶬、崛音掘、崎音倚、隝音搗、廆音瘣、虚音墟、堀音窟、礨音磊、芧音杼、菲音妃、貘音貃、犛音貍、驒音顛、騱音奚、駃音決、騠音提、偓音握、佺音銓、楱音湊、欃音讒、萷音蕭、蔘音森、蜼音贈遺之遺、蠝音誄、獑音讒、蛫音詭、貔音毗、鶡音曷、要褭音窈嫋、殪音翳、僕音赴、嬛音翾、靚音淨、藐音邈。

郭璞反切還有:礝音而兗反、濞音匹秘反、溉音胡慨反、湁音敕立反、 音許立反、鰫音常容反、甗音魚晚反、嶊音作罪反、 音呼含反、呀音呼加反、閜音呼下反、崴音於鬼反、磈音魚鬼反,嵔音惡罪反、轔音洛盡反、 音昨盍反、嶫音五盍反、犖音洛角反、猗音於氏反、柅音諾氏反、豰音呼穀反、轢音來各反。

6.崔浩的音注

崔浩,北魏清河人,博通經史,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初年拜博士祭酒,作《國書》三十卷,《魏書》有傳。《漢書敘例》:“崔浩字伯(深)[淵],清河人,後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禄大夫,司徒,封東郡公。”楊守敬未輯崔浩注,《漢書注》引崔浩4條:

[1]《昭帝紀》“龍頟侯韓增”,師古:“龍頟,《漢書》本或作雒字。崔浩曰:‘雒,音洛。今河間龍雒村,與弓高相近。’”

[2]《地理志》“龍頟,侯國”,師古:“今書本頟字或作額,而崔浩云有龍頟村,作額者非。”

[3]《張馮汲鄭傳》“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爲郎?”師古注:“言年已老矣,何乃自爲郎也?崔浩以爲:自,從也。從何爲郎?此説非也。”

[4]《傅常鄭甘陳段傳》“宜縣頭槀街蠻夷邸間”,師古注:“槀街,街名,蠻夷邸在此街也。邸,若今鴻臚客館也。崔浩以爲槀當爲橐,橐街即銅駝街也。此説失之。銅駝街在雒陽,西京無也。”

例[1][2]顔師古引崔浩注辨“龍雒村”與“龍頟村”爲不同村名,[3][4]則引崔浩而駁其非。所引注語出自崔浩的《漢紀音義》,故師古不像前述引《漢書音義》那樣作“某某曰”,而作間接徵引。 qYChwlL+zOKMSZ6nan/EOVKHJTkTIwWmuS4s/fghBkJ1lJkOcHz5Aq4E/gy08v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