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敘例》:“荀悦字仲豫,潁川人,後漢秘書監。撰《漢紀》三十卷,其事皆出《漢書》。”王先謙《漢書補注》引宋祁:“景祐間余靖校本注末有‘後人取悦所注書入於注本’十一字。”則荀悦當有《漢書》注本,後人取而散入己注中,而荀注亡佚。顔師古注共引荀悦23條,楊守敬共輯得荀悦注31條,其中言避諱字者12條,音注僅1條:
《西域傳》“以金銀爲錢,文爲騎馬,幕爲人面”。《史記·大宛列傳》“錢如其王面”,司馬貞索隱:“《漢書》云:文獨王面,幕爲夫人面。荀悦云:幕,音漫,無文面也。張晏云:錢之正面作人乘馬,錢之幕面作人面形。”
《漢書敘例》:“伏儼字景宏,琅邪人。”顔師古注引伏儼10條,楊守敬輯得8條,漏輯《漢書注》3條,加輯《史記索隱》1條。多爲名物詞注釋,其中有音注2條:
《武帝紀》“膢五日”,師古注引伏儼:“膢,音劉。劉,殺也。”
《文帝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屯句注”。《史記·孝文本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軍句注”,司馬貞索隱:“句,伏儼音俱,包愷音鉤。”
《漢書敘例》:“劉德,北海人。” 顔師古注引劉德44條,楊守敬輯得45條,有2條5個音注,其中有3個反切。劉德注以疏通詞、句義者爲多,常用詞語的訓釋較多。
《韓彭英盧吳傳》“諸將皆嘸然”,師古注:“孟康曰:嘸音撫,不精明也。劉德曰:音 。師古曰:劉音是也,音文府反。”
《馮奉世傳》“今發……彀者、羽林孤兒及呼速絫、嗕種”,師古注引劉德:“嗕,音辱,羌别種也。彀者,謂能張弩者也。彀,音工豆反。絫,音力追反。嗕,音乃彀反。”
鄭氏,《漢書敘例》:“晉灼《音義》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瓚《集解》輒云‘鄭德’。既無所據,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楊守敬在所輯“鄭氏”條目天頭上注(653頁):“洪亮吉曰:‘《漢書音義》有鄭氏,薛瓚云是鄭德;晉灼云北海人,不知其名。’按:《高帝紀》盱台注‘鄭氏音昫怡’、《武帝紀》蛇丘注‘鄭氏蛇音移’、《郊祀志》推終始傳注‘鄭氏音亭傳’,而《史記集解》皆作‘鄭玄’。《漢書·揚雄傳》抾靈蠵注‘鄭氏抾音怯’,而《文選》注亦作‘鄭玄’。是《漢書音義》所稱‘鄭氏’蓋康成居多,故晉灼亦曰‘北海人’也。其間有出於‘鄭德’者,如《高帝紀》方輿注‘音房預’之類。《集解》亦别標出之,裴駰劉宋時人,必非無據。是康成又爲《漢書音義》,世所不及知矣。”顔師古注引鄭氏118條,而楊守敬輯得102條。鄭氏注主要是爲難僻名物字作注,部分語句解説條目頗具特色。有音注39條,其中僅有1條反切,“某音某某之某”有19條之多。説明鄭氏注具有早期音注類型的特點,頗能支持楊守敬“鄭氏”蓋康成的推測。
《高帝紀》“南陽守欲自剄”,師古注引鄭氏:“剄,音姑鼎反。以刀割頸爲剄。”
《高帝紀》“明其爲賊亂”,師古注引鄭氏:“爲,音人相爲之爲。”
《食貨志》“野有餓莩而弗知發”,師古注引鄭氏:“莩,音蔈有梅之蔈。莩,零落也。”
《高帝紀》“縣隔千里”,師古注引鄭氏:“縣,音懸。”
用反切標明“剄”讀上聲爲動詞;用語境限定式的某某之某來定“爲”讀去聲,顯示平—去變調構詞;用“莩—蔈”同源詞注音相訓以明詞義;“縣—懸”在懸遠義上讀平聲爲古今字。
鄭氏音注還有:《高帝紀》方與音房預、戚音憂戚之戚、亢音人相抗答、盱台音昫怡、蕢音匱、荼音荼毒之荼、夏音假借之假、甬音踴,《武帝紀》湞音檉、蛇音移,《昭帝紀》減音減少之減、撣音纏束之纏,《元帝紀》煬音供養之養,《諸侯王表》波音陂澤之陂、揤斐音即非,《律曆志》庣音條桑之條,《食貨志》漦音牛齝之齝、戚音憂戚,《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嫣音 陵之 ,《楚元王傳》彙音謂,《酈陸朱劉叔孫傳》魄音薄,《張馮汲鄭傳》澹音擔石之擔,《賈鄒枚路傳》凔音悽愴之愴,《景十三王傳》淖音卓王孫之卓,《衛青霍去病傳》鱳音鹿,《武五子傳》長音長者,《趙充國傳辛慶忌》零音憐,《傅常鄭甘陳段傳》婁音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厭音檿桑之檿,《揚雄傳》蹶音馬蹄蹶之蹶、抾音怯、愁音曹,《史記·東越列傳》句音勾,《西域傳》烏秅音鷃拏,《敘傳》 音麽。
李斐,《漢書敘例》:“不詳所出郡縣。”顔師古注引李斐22條,楊守敬輯得24條,只有音注2條,都是專名音注:
《武帝紀》“西臨祖厲河而還”,師古注引李斐:“音嗟賴。”
《宣帝紀》“行幸萯陽宫”,師古注:“應劭曰:宫在鄠,秦文王所起。伏儼曰:在扶風。李斐曰:萯,音倍。師古曰:應説、李音是也。”
《漢書敘例》:“李奇,南陽人。”顔師古注引李奇347條,楊守敬輯得346條。李奇注文較爲細緻,通過詞語訓釋來會通句意是其突出的特點。
音注無多,今存27條,只有2條反切。除難僻名物詞的注音外,主要是常用詞的别義異讀的辨析。
[1]《高帝紀》“漢王欲挑戰”,師古注引李奇:“挑,音徒了反。”
[2]《史記·陳涉世家》“葛嬰將兵徇蘄以東”,司馬貞索隱引李奇:“徇,略也。音辭峻反。”
[3]《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國被邊”,李奇曰:“被,音被馬之被。”
[4]《高帝紀》“從杜南入蝕中”,李奇曰:“蝕,音力,在杜南。”《史記·高祖本紀》“入蝕中”,司馬貞索隱:“李奇音力,孟康音食。王劭按:《説文》作‘ ’,器名也,地形似器,故名之,音力也。”
例[1][2]是平—去變調構詞。[3]是去—平變調構詞。[4]則可能是方音的地名變讀。
李奇音注還有:《宣帝紀》屬玉音鸑鷟、 音山,《禮樂志》沬音靧面之靧,《郊祀志》鄜音孚,《天文志》邪音虵,《五行志》廣音獷,《地理志》甸音媵、靡音麻,《魏豹田儋韓王信傳》鄗音羹臛之臛,《賈誼傳》僒音塊,《爰盎鼂錯傳》纔音裁,《衛青霍去病傳》鏖音麃,《司馬相如傳》炎音火之光炎,《史記·大宛列傳》徙音斯,《張騫李廣利傳》靬音 ,《司馬遷傳》挑音誂,《趙尹韓張兩王傳》原音元、絮音挐,《揚雄傳》嵱音踴、嵷音竦、羾音貢、搟音車幰之幰,《外戚傳》荴音敷。
《漢書敘例》:“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爲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曹丕《典論·自敘》:“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楊守敬輯本缺鄧展,顔師古注引鄧展81條。鄧展注有詳釋詞義者,有申述制度者,有詳究名物名源者。鄧展音注14條,主要是爲難僻名物、行爲字注音,無反切。
[1]《陳勝項籍傳》“頫首系頸”,師古注引鄧展:“頫,音俯。”
[2]《趙充國辛慶忌傳》“而明主般師罷兵”,師古注引鄧展:“般,音班。班,還也。”
[3]《薛宣朱博傳》“假借用權”,師古注引鄧展:“假,音休假,借音以物借人。”
例[1]用注音方式展示異體字。[2]以同源通用字爲訓。[3]用語境定音以明義。其餘音注還有:《高帝紀》築音竹,《武帝紀》闐音填塞之填,《昭帝紀》枹音鈇、罕音漢,《賈誼傳》沕音昧,《張騫李廣利傳》毒音篤,《東方朔傳》呼音髐箭之髐、謈音瓜瓝之瓝、咄音豽裘之豽,《揚雄傳》泣音粒,《游俠傳》颯音立,《西域傳》剼音衫,《外戚傳》赫音兄弟鬩牆之鬩。
文穎,世無傳,生平事略見《搜神記》《漢書敘例》和李善《文選注》。文穎字叔良,南陽人,東漢末從劉表爲荊州從事,作《移零陵文》(王粲有《贈叔良詩》),建安中爲甘陵丞,主要活動在漢末魏初。文穎注《漢書》,《隋書·經籍志》未著録,新舊《唐志》亦未録,唯唐林寶《元和姓纂》録“文穎《漢書注》”。楊守敬稿缺失文穎,王曉慶輯文穎《漢書注》294條,其中音注14條。文穎注重視細節交待,多於人所不注處出注。
文穎音注有:《高帝紀》准音準的之準、邾音朱,《武帝記》灊音岑,《昭帝記》轑音料,《蕭何傳》鄼音贊,《息夫躬傳》押音狎習之狎,《爰盎傳》棓音陪,《衛青傳》沮音俎,《英布傳》揣音初委反,《霍去病傳》鏖音意曹反、雁音鷹、疪音庇蔭之庇,《文選·答客難》筳音庭,《陳湯傳》闐音填,《雋不疑傳》躧音纚。有2條反切,餘爲直音和某某之某,多是爲專名、難僻字注音,有部分是辨明通假。
《漢書敘例》:“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云河間人),魏太和中爲博士(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張揖博學多識,精通文字訓詁,著述豐富,如《古今字譜》《字詁》《廣雅》,張揖《上廣雅表》言:《爾雅》“真七經之檢度,學問之階路,儒林之楷素也”,然“未能悉備”,所以他“竊以所識,擇撢群藝,文同義異、音轉失讀、八方殊語、庶物易名,不在《爾雅》者,詳録品覈,以著於篇”。這些也正是他注《漢書》的注意之點,因而他的注釋更注重語言文字方面的内容。楊守敬輯本缺張揖,顔師古注引張揖190條,皆在《司馬相如傳》之中,主要爲其大賦訓釋詞義,只有3條音注,無反切:
“衯衯裶裶,揚衪戌削”,師古注引張揖:“衯,音芬。祂,衣袖也。戌,鮮也。削,衣刻除貌也。”
又“旼旼穆穆”,師古注引張揖:“旼,音旻。”
又“曼漶而不可知”,師古注引張揖:“曼,音滿。漶,音緩。”
三條都是爲難僻字注直音。張揖詳於訓義而略於釋音,尤長於偏僻名物詞的訓釋,這與他撰《廣雅》的風格是相合的,語言學的色彩比其他注家濃厚得多。
蘇林,史無正傳,《三國志》劉劭、王肅、高堂隆三傳及裴注引《魏略》言其事,《晉書·庾峻傳》和顔師古《漢書敘例》亦有言及。蘇林字孝友,陳留外黄人,生於東漢桓帝至靈帝之間,卒於魏正始初年,享年八十餘。魏文帝曹丕黄初(220—226)中爲博士,因參與上表勸進曹丕稱帝,一生官路通暢,位高爵顯,歷任五官將文學、給事中領秘書監、散騎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並封安成亭侯。蘇林的著述,《隋書·經籍志》著録有《孝經注》和《陳留耆舊傳》,《漢書敘例》列他爲《漢書》二十三注家之一,《方言》郭璞注、《後漢書》劉昭舊注、酈道元《水經注》徵引蘇林注《漢書》多條,《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裴松之注“蘇林《漢書音義》曰:朱音銖,提音如北方人名匕曰提也”,明言蘇林著有《漢書音義》。楊守敬輯蘇林注語只殘存《敘例》“蘇林”條和《五行志》中的4條,殷榕輯得485條。
蘇林是著名的古文經學家,《三國志·劉劭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稱他“博學,多通古今字指,凡諸書傳文間危疑,林皆釋之”。由於對古字音義多所留意,蘇林注的特點偏重注音釋字辨義,今見注文485條中就有音注148條,占30%强,是諸家注語中音注比例最高的。音注類型有: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某音某某、某讀曰某和反切,很齊全。以厚實的經學和小學功底來注史書,當然會在語言文字的注音釋義辨形上勝過他人。
[1]《高帝紀》“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師古注引蘇林:“綰,音以繩綰結物之綰。”
[2]《高帝紀》“且法以有功勞行田宅”,師古注引蘇林:“行,音行酒之行,猶付與也。”
[3]《楚元王傳》“多所平反罪人”,師古注引蘇林:“反,音幡,幡罪人辭使從輕也。”
[4]《成帝紀》“先帝劭農”,師古注引蘇林:“劭,音翹,精異之意也。”
[5]《禮樂志》“鸞路龍鱗,罔不肸飾”,師古注引蘇林:“肸,音塈塗之塈。塈,飾也。”
[6]《禮樂志》“籋浮雲,晻上馳”,師古注引蘇林:“籋,音躡,言天馬上躡浮雲也。”
[7]《韓彭英盧吳傳》“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師古注引蘇林:“刓,音刓角之刓,刓與摶同。手弄角訛,不忍授也。”
[8]《刑法志》“則廷平將招權而爲亂首矣”,師古注引蘇林:“招,音翹。翹,舉也,猶賣弄也。”
[9]《天文志》“間可椷劍”,師古注引蘇林:“椷,音函。函,容也,其間可容一劍也。”
[10]《天文志》“川塞溪垘”,師古注引蘇林:“垘,音伏,伏流也。”
[11]《刑法志》“鰓鰓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軋己也”,師古注引蘇林:“鰓,音慎而無禮則葸之葸。鰓,懼貌也。”
[12]《賈誼傳》“搶攘”,師古注引蘇林:“搶,音濟濟蹌蹌,不安貌也。”
[13]《趙尹韓張兩王傳》“長安宿豪大猾東市賈萬、城西萭章、翦張禁、酒趙放”,師古注引蘇林:“萭,音矩。”
[14]《董仲舒傳》“民日削月朘”,師古注引蘇林:“朘,音鐫石。俗語謂縮肭爲朘縮。”
例[1][2]“綰、行”各有名詞、動詞兩用,本句讀爲動詞義。[3]“反”有去、平兩讀,本句讀平聲表糾正義。[4]—[7]是破通假字讀爲本字。[8]—[10]是用同源通用字來釋義。[11][12]是音變構成疊音詞和聯綿詞。[13]是用注音來區分“萬—萭”形近字。[14]爲俗語詞注音釋義。
蘇林音注還有:《高帝紀》芒音忙遽之忙、碭音唐、蘄音機、邯音酒酣之酣、歇音毒歇(《史記》司馬貞索隱“蘇林、音如字”)、曲音齲、遇音顒、鰓音魚鰓之鰓、番音婆、酈音蹢躅之蹢(《史記》司馬貞索隠“蘇林、如淳音擲”)、蕢音蒯、櫟音藥、徇音巡、樅音樅木之樅、瓴讀曰鈴、缶音 、洮音兆、下音下書之下,《高后紀》台音胞胎,《文帝紀》棫音域、假音休假、借音以物借人之借,《景帝紀》著音著幘之著,《武帝紀》蚡音鼢鼠之鼢、脽音誰、窪音窐曲之窐、湞音摚柱之摚,《昭帝紀》栘音移、畸音踦隻之踦,《元帝紀》閼氏音焉支,《哀帝紀》郚音魚、痿音萎枯之萎,《律曆志》咢音愕,《禮樂志》眑音窈、窅音窅胅之窅、窊音窊下之窊,《刑法志》提音秪,《食貨志》瘠音漬、反音幡,《史記·平準書》選音選擇之選,《郊祀志》壻音胥、鬲音歷,《天文志》棓音棓打之棓、能音台、跆音台,《五行志》招音翹,《唐開元占經》鍰音鐶,《地理志》鄳音盲、猇音爻、朱音銖、提音時、觬音麑,《藝文志》俅音仇,《陳勝項籍傳》招音翹,《張耳陳餘傳》泜音祗,《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僨音奮,《荊燕吳傳》鏦音從容之從,《季布欒布田叔傳》鄃音輸、陘音刑,《蕭何曹參傳》 音人足攣躃之攣、斄音胎,《張陳王周傳》趣音趣舍、梧音悟,《樊酈滕灌傅靳周傳》鄲音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蹶音厥,《酈陸朱劉叔孫傳》輅音凍 之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蕞音纂,《蒯伍江息夫傳》窺音跬、疐音欬嚏之嚏,《萬石衛直周張傳》牏音投,《文三王傳》格音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偭音面,《賈誼傳》般音盤、蹷音厥、傌音罵、請音絜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嬗音蟬,《爰盎鼂錯傳》棓音桮、騶音馬驟之驟,《張馮汲鄭傳》邽音圭,《賈鄒枚路傳》柢音蔕、劘音摩,《竇田灌韓傳》逗音豆,《景十三王傳》郚音魚、淖音泥淖、荃音詮、棁音奪、析音斯、 音倦 之 、詘音 强之 、滭音畢、宓音密、削音陗峻之陗、玢音分、坌音馬坌叱之坌、玄音炫、湣音麵、油音油麻之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坿音附、陼音渚,《文選·子虚賦》梬音郢都之郢,《文選·難蜀父老》澹音淡,《張湯傳》簿音主簿之簿,《武五子傳》廣音曠,《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淦音耿弇之弇、族音奏,《東方朔傳》寠音貧寠之寠、藪音數錢之數、胞音胞胎之胞,《魏相丙吉傳》霽音限齊之齊,《趙尹韓張兩王傳》缿音項、憮音嫵、傰音朋,《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賁音肥,《何武王嘉師丹傳》炔音桂,《宋景文筆記·考古》鷤 音殄絹,《揚雄傳》駊騀音叵我、弸音石墮井弸爾之弸、彋音宏、岋音岋岋動摇之岋、獱音賓、著音僨著之著、坏音陪、頡音提挈之挈、抵音紙,《文選·解嘲》番音潘,《酷吏傳》邑音人相悒納之悒,《匈奴傳》氾音凡、撐音牚距之牚,《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揭音羯,《西域傳》浩音昊、番音盤,《史記·外戚世家》祓音廢,《敘傳》拾音負拾之拾,《經典釋文·周易音義》逐音迪。
蘇林反切9條12個:《律曆志》桮音布回反,《郊祀志》湫音將蓼反,《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音簿催反,《賈誼傳》僒音人肩傴僒爾,音欺全反,《景十三王傳》荼音食邪反,《司馬相如傳》嶊音赬水反、崣音卒鄙反、崢音儕爭反、嶸音户抨反,《趙充國辛慶忌傳》婼音兒遮反,《揚雄傳》踢音試郎反。
蘇林音注有一部分是爲專有名稱和難僻字注音的,但不是主體,如各家注音最勤的《地理志》他只注4條音,而辨析變音别義異讀和通假字的音注大大增多,爲音義書因音辨義和以義正音的音注提供了範例,其音注的語言文字學成分很高,具有小學家敏鋭的眼光和深厚的語言文字分析功力,因而具有深刻性和準確性。
張晏,其人無傳,其書未見任何著録,唯顔師古《漢書敘例》謂:“張晏,字子博,三國魏中山人。”師古《漢書注》引用張晏條目甚多,從中可見其注偏重釋事解義,而略於訓詁與注音。楊守敬輯張晏注語684條,李文濤(2006)補目57條,共741條,其中只有音注15條,都是直音而無反切,如:
《東方朔傳》“於是吳王穆然”,師古注引張晏:“穆,音默。”
破借音而明“默然”義。
張晏其餘音注爲:《高后紀》嬃音須,《陳勝項籍傳》搏音博,《文選·過秦論》矜音槿,《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説音悦,《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彍音郭、繻音須,《蒯伍江息夫傳》幾音冀,《爰盎鼂錯傳》衡音横,《竇田灌韓傳》沾音瞻,《司馬遷傳》糲音賴,《武五子傳》桐音同,《東方朔傳》齟音樝梨之樝,《揚雄傳》佚音鐵、蕩音讜,《儒林傳》曼音滿、漶音緩。
《漢書敘例》:“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楊守敬輯得1010條,鄭賢梅補目79條,共得1089條。如淳注《漢書》比較全面,施注視角較寬,注語細膩,因而多被顔師古所采用,數量僅次於應劭而位居第二。
如淳存音注122條,其中反切14條,“音”最多,“某音某某之某”較少,較特别的是用了“讀若、讀曰、音近”多條,而同時代音注者已不大用這類音注術語了。
[1]《高帝紀》“亦視項羽無東意”,師古注引如淳:“視,音示。”(師古曰:“言令羽知漢王更無東出之意也。《漢書》多以視爲示,古通用字。”)
[2]《高帝紀》“漢王跳”,師古注引如淳:“跳,音逃,謂走也。《史記》作逃。”(晉灼:“跳,獨出意也。”)
[3]《張釋之傳》“走邯鄲道”,師古注引如淳:“走,音奏。奏,趣也。”
[4]《高帝紀》“萬民與苦甚”,師古注引如淳:“與,音相干與之與。”
[5]《宣帝紀》“及應募佽飛射士”,師古注引如淳:“《吕氏春秋》荊有茲非,得寶劍於干將。度江中流,兩蛟繞舟。茲非拔寶劍赴江刺兩蛟殺之。荊王聞之,任以執圭。後世以爲勇力之官。茲、佽音相近。”
[6]《禮樂志》“佻正嘉吉弘以昌”,師古注引如淳:“佻,讀曰肇。肇,始也。”
[7]《萬石衛直周張傳》“劍,人之所施易”,師古注引如淳:“施,讀曰移。言劍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换之也。”
[8]《李廣蘇建傳》“持二升糒,一半冰”,師古注引如淳:“半,讀曰片,或曰五升曰半。”(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
[9]《敘傳》“楚人謂乳穀,謂虎於檡”,師古注引如淳:“穀,音構,牛羊乳汁曰構。”
[10]《高帝紀》“襄城無嚼類”,師古注引如淳:“嚼,音祚笑反,無複有活而嚼食者也。青州俗呼無孑遺爲無嚼類。”
例[1][2]用音注標出同源通用字。[3][4]是平—去變調構詞。[5]用音近字標出不同書中名物詞。[6]—[8]沿用傳統“讀曰”破同源通用的假借字。[9][10]引用方言讀音以釋方言詞。
如淳音注還有:《高帝紀》荼音舒、郴音綝、汜音祀、閩音緡、建音謇、復音複、棺音貫、蹺音如今作樂蹺行之蹺,《文帝紀》姬音怡、靖音靜,《景帝紀》轓音反,《武帝紀》怵音怵惕、番禹音潘寓、暍音謁、跅音拓、膢音樓、榷音較、其音基,《昭帝紀》蓮音輦、勺音灼、酋音酒 熟,《成帝紀》横音光、俚音裡,《哀帝紀》痿音 踒弩,《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汁音什、防音方、翥音暑、慎音震、俞音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唊音頰,《百官公卿表》斡音筦、盭音戾,《律曆志》杓音猋,《禮樂志》沬音悔、詄讀如迭、熉音殞、鬗音樠,《刑法志》駻音悍,《郊祀志》苴讀如租、稭讀如戛、磃音蹄,《天文志》暈讀曰運、蜺讀曰齧,《五行志》沴音拂戾之戾,《地理志》櫟音樂、衙音牙、蓮勺音輦酌、葰音璅、酈音蹢躅之蹢、漂音票、般音如面般之般、被音罷軍之罷、其音基、虚音墟、櫃音巨、缾音瓶、贛音感、索音繩索之索、洮音韜、枳音徙或音扺、靬音弓靬、番音盤、 音忉怛、台音鮐、番音潘、禺音寓、跕音蹀足之蹀、躧音屣、啙音紫、寙音庾,《溝洫志》毳音茅蕝之蕝、茭音郊、譜音補,《藝文志》稗音鍛家排、胲音該,《史記·項羽本紀》徇音撫徇之徇,《陳勝項籍傳》梧音悟、鍉音嫡、躡音疊,《韓彭英盧吳傳》萆音蔽,《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觖音訣别之别,《蕭何曹參傳》嚻音敖,《張陳王周傳》簿音主簿之簿,《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傅音附,《酈陸朱劉叔孫傳》堧音畏懦之懦,《賈誼傳》揣音團,《爰盎鼂錯傳》僨音奮,《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彀音構,《賈鄒枚路傳》娸音欺,《司馬相如傳》瑊音緘、玏音勒、鰅音顒、鰬音乾、魠音詑、葴音鍼、裖音振、茈音此、虒音豸、蛭音質,《司馬遷傳》梧讀曰迕,《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席音藉、鼎音釘,《東方朔傳》鼱鼩音精劬,《雋疏于薛平彭傳》反音幡,《揚雄傳》轠音雷、轤音盧、般音班、還音旋,《文選·羽獵賦》窮音穹,《文選·聖主得賢臣頌》篲音遂,《西域傳》幕音漫,《敘傳》恒音亙竟之亙。
如淳反切還有:《高帝紀》走音將毒反、酈音持益反,《武帝紀》愞音如掾反,《成帝紀》阮音近捲反,《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秺音腐蠹反,《天文志》摶音徒端反,《地理志》雉音羊氏反,《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詗音朽政反,《司馬相如傳》魼音去魚反,《東方朔傳》黈音工苟反,《馮奉世傳》軵音而隴反,《王商史丹傅喜傳》聚音字喻反,《文選·甘泉賦》阬音苦庚切。
孟康,史無專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杜恕傳》引《魏略》言其事蹟,《漢書敘例》言其官。字公休,安平人。魏文帝黄初(220—226)中任散騎常侍,後歷任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侍郎、中書令、中書監,封廣陵亭侯。《隋書·經籍志》著録“梁有《〈漢書〉孟康音》九卷……並亡”,《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同載爲九卷,《經典釋文·序録》載孟康注《老子》二卷。吳承仕引證推論“康注《漢書》乃在應(劭)《義》大行之後……宜在太和(227)以後矣” 。宋《太平御覽》引《孟康漢書音義》書目並引孟康注50條,故謝啟昆《小學考》推論“蓋亡於宋”。
顔師古《漢書注》徵引孟康830餘條,楊守敬輯815條,徐珮校補楊輯缺誤外,補輯立目30條,共845條,其中有標誌的音注120條。孟康注《漢書》長於天文地理和術數,今輯得條目主要集中在《天文》《律曆》《五行》《郊祀》《地理》諸志,僅《天文志》《地理志》就有122條。僅《地理志》注音就有47條,占音注總數近40%。所注與前代的服虔、應劭多不同目,少數同目者也是音讀不同。孟康注多有獨到之處,如:
[1]《楚元王傳》“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師古注引孟康:“西方謂亡女婿爲丘婿。丘,空也,兄亡,空有嫂也。”
[2]《天文志》“彗孛飛流,日月薄食”,師古注引孟康:“飛,絶跡而去也。流,光跡相連也。日月無光曰薄。京房《易傳》曰:日月赤黄爲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
[3]《律曆志》“閏餘乖次”,師古注引孟康:“以歲之餘日爲閏,故曰閏餘。次,十二次也。史推曆失閏,則斗建與月名錯也。”
[4]《高帝紀》“已而有娠”,師古注引孟康:“娠音身,《漢書》身多作娠,古今字也。”師古曰:“孟説是也。《漢書》皆以娠爲任身字。邑姜方震,自爲震動之字,不作娠。”
例[1]既釋詞義又交待其方俗來源。[2]和[3]是天文曆法專業知識釋詞的專業訓釋法,如用普通詞語訓釋法就難達到這樣準確的效果,這是與訓釋者深湛的專業修養密切相關的。[4]“娠、身”音同,“身”的甲金文象人站立隆腹有身孕形,《詩·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傳:“身,重也。”鄭箋:“重,謂懷孕也。”後詞義擴大泛指軀體,懷孕的本義新造娠字分擔,於是在懷孕義上“身—娠”形成古今字。這個過程在漢代已經完成,故《漢書》一律用今字“娠”來表懷孕而不再用古字“身”表此義,孟康注説明了兩者形音義的多重關係,且以歷史發展眼光看出是古今字關係,並統觀《漢書》的字用,論證有力,故顔師古贊譽“孟説是也”。
孟康存反切有:《高帝紀》媪音烏老反,《諸侯王表》亙音古贈反,《食貨志》泛音方勇反,《律曆志》朏音敷尾反,《地理志》休音許虯反、鮦音紂直九反、 音良全反、揟音子如反,《酈陸朱劉叔孫傳》輅音胡格反,《景十三王傳》嫖音匹昭反,《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攝音奴協反。
孟康音注還有:《高帝紀》單音善、父音甫、告又音嚳、畤音止、會缶音儈保,《史記·高祖本紀》蝕音食,《史記·項羽本紀》檥音蟻,《文帝紀》阽音屋簷之簷,《武帝紀》湞音貞、嶲音隨、髆音博,《宣帝紀》復音服,《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耗音毛,《律曆志》絫音蠡,《禮樂志》苦音盬、葽音“四月秀葽”、嫭音互、跂音岐、抵音底、迣音逝、殣音覲、沇音兗、緃音總、禗音近枲,《刑法志》籑音撰,《天文志》垘音羅菔,《五行志》螕 音蚍蜉、剽音驃,《地理志》鄜音敷、鄼音讚、邔音忌、編音鞭、軑音汏、秺音妒、鄲音多、大音闥、杭音行伍之行、鄮音貿、鐔音譚、佷音恒、鞞音髀、卑音班、味音昧、鄨音鷩、墊音重疊之疊、浩亹音合門、令音連、允音鈆、撲 音蒲環、觻音鹿、乾音幹、俾音卑、鵠音告、 音汪、崞音郭、乾音干、狋音權、沮音俎、雊瞀音句無、厗音題、支音秪、 音男、昧音妹、羸音蓮、 音受土簍、麊泠音螟蛉、捲音卷、酃音鈴、鯷音題,《藝文志》篹音撰,《韓彭英盧吳傳》嘸音撫,《張陳王周傳》道讀曰導、幾音冀,《酈陸朱劉叔孫傳》輓音晚,《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詗音偵,《萬石衛直周張傳》敺音驅,《文三王傳》衊音漫,《賈誼傳》般音班、崪音萃、慧音衛、接音挾,《董仲舒傳》朘音揎,《杜周傳》擠音躋,《司馬遷傳》蓺音褋、沐音頮、横音光,《武五子傳》甿音萌、寘音羃,《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緜音滅、格音各,《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秺音妬、被音罷,《霍光金日磾傳》胡音互,《趙尹韓張兩王傳》憮音詡,《宣元六王傳》縯音引,《文選·甘泉賦》畤音止,《貨殖傳》睃音蹲,《匈奴傳》嗕音辱,《西域傳》婼音兒、横音光,《外戚傳》荾音綏,《元后傳》篹音撰,《敘傳》姼音題,《蒯伍江息夫傳》愲音骨。
孟康音注絶大多數是專名注音,有與前人讀音不同者,更多的是新出音注,地理名稱最多。注例上多是純粹注音或專名音變,而如“蝕音食”則是明語源,“籑(篹)音撰”是同源通用,“告又音嚳”是專名又讀,“禗音近枲”是偶一見的描述性音注,“道讀曰導”利用“讀曰”術語既顯示變調構詞又展示了“道—導”古今字,“螕 音蚍蜉”標明異體字。
《漢書敘例》“項昭,不詳何郡縣人”,列在三國魏孟康與吳韋昭之間。楊守敬輯本缺項昭,顔師古《漢書注》引項昭2條:
《東方朔傳》“鳥哺鷇也”,師古注引項昭:“凡鳥哺子而活者爲鷇,生而自啄曰雛。”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入越地,輿轎而隃領”,師古注:“服虔曰:轎音橋梁,謂隘道輿車也。臣瓚曰:今竹輿車也,江表作竹輿以行是也。項昭曰:陵絶水曰轎,音旗廟反。領,山領也。不通舩車,運轉皆擔輿也。師古曰:服音、瓚説是也,項氏謬矣。此直言以轎過領耳,何云陵絶水乎!又旗廟之音無所依據。隃與踰同。”
一條注釋,一條音(反切)。“轎”《廣韻》有巨嬌切(群母宵韻)、渠廟切(群母笑韻)兩讀,項昭認爲當句中“轎”應破讀爲去聲旗廟反(即渠廟切)表動詞(陵絶水)義,而顔師古認爲當爲本讀平聲表名詞義,僅引項昭1條音竟然是爲了批他“音無所據”之謬的。
韋昭(204—276),三國時吳國雲陽人,本名昭,字弘嗣,史書避司馬昭諱改稱韋曜。《三國志·韋曜傳》謂“少好學,能屬文”,吳主孫皓昏庸,於吳天鳳二年(273)收年已七十的韋昭下獄,右國史華核等上表救之,謂“曜自少勤學,雖老不倦,探綜墳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經識古今文字,外吏之中少過曜者……今曜在吳,亦漢之史遷也”。但孫皓越發恨怒而誅殺之,徙其家於零陵。韋昭歷任從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孫亮時爲太史令,孫休時爲中書郎、博士祭酒,孫皓時封高陵亭侯,遷中書僕射,常領左國史。一生多居史職,剛正不阿而具良史風範,故劉知己《史通·直書》贊云“韋昭仗正於吳朝,崔浩犯諱於魏國”。韋昭著述甚豐,《隋書·經籍志》、兩唐《書志》著録有:《洞紀》《吳書》《國語解》《漢書音義》《辨釋名》《官職訓》《毛詩答雜問》《孝經解贊》和《韋昭集》,還有散見文章多篇。
韋昭是著名的史家,也是成就卓著的經學和小學家,重視字詞的注音、訓釋和探源,語言文字學方面的造詣甚高,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韋昭音切達39處之多。《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録韋昭《漢書音義》七卷,但宋及其後的目録學著作皆未見著録。李步嘉經考校認爲:韋昭《漢書音義》於北宋中葉已大半散佚。所説可資參考。楊守敬輯得韋昭注614條,李步嘉輯得777條,楊輯均包含在内。777條中有音注142條,雖然多數是爲難僻的名物字注音,也有少數重複前人之注者。
[1]《揚雄傳》“轠轤”,王先謙補注引蕭該音義:“轠轤,韋昭音壘落。”
[2]《揚雄傳》“乏無儋石之儲”,王先謙補注引官本:“韋昭曰:儋,音若擔戴也。”
[3]《史記·南越列傳》“即被佗書”,裴駰集解引韋昭:“被之以書,音光被之被。”
[4]《地理志》“厥土黑墳”,《經典釋文·尚書音義》“墳”下引韋昭:“音勃憤反,起也。”
[5]《天文志》“句星信”,師古注引韋昭:“信,音申。”
[6]《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者,貌侵”,裴駰集解引韋昭:“侵,音寢,短小也。”
[7]《郊祀志》“岳壻山之屬”,師古注:“蘇林曰:壻,音胥。韋昭曰:音蘇計反。韋説是也。”
[8]《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則齮齕首用事者墳墓矣”,慧琳《一切經音義》“齮齧”下引韋昭曰:“齮,音墾。”
[9]《敘傳》“敻冥默而不周”,王先謙補注引蕭該音義:“韋昭曰:敻,遠也,呼迥反。”
[10]《地理志》“著”,師古注:“音竹庶反,又音直庶反。而韋昭誤以爲蓍龜之蓍字,乃音紀諮反,失之遠矣。”
韋昭音注多富語言學特色。例[1]用直音注明聯綿詞。[2]用讀若來説明“儋”的音義同“擔”。[3]用“某音某某之某”來分析此句中的“被”不是寢衣義而是覆蓋、施加義。除了少數引文獻來限定詞義的用例外,他很少用這種音注形式。[4]“墳”的名詞墳墓義《廣韻》符分切(奉母文韻),動詞隆起義《集韻》部本切(並母混韻),韋昭“勃憤反”與《集韻》同,顯示了平—上變調構詞。[5]是上古常用的一對通假字。[6]“侵一寢”是平上聲之别,屬同源通用的借字。[7]“胥”《廣韻》相居切(心母魚韻),“壻”《廣韻》蘇計切(心母霽韻)與韋昭同,韋昭注的可能是當時的通用讀音,故顔師古稱是。
韋昭一直生活在長江以南的吳國,是三國以前《漢書》注家中唯一的江南人,因此他的音注就有可能留下當時南方方音的痕跡。[8]“齮”義爲咬嚼,《廣韻》魚倚切(疑母紙韻),韋昭音“墾”(康很切,溪母很韻),北方音無此讀,可能是江南方音所致,“齮—齦、啃”南方音義同。[9]“敻”《廣韻》有許縣切(霰韻)營求義和休正切(勁韻)遥遠義兩讀,韋昭讀呼迥反是迥韻上聲,勁韻爲合口三等而迥韻爲合口四等,也可能是南方方音所至,今湖北南部咸寧話“穴敻”之“敻”還讀上聲 。[10]蓍,《廣韻》式脂切(書母脂韻),記諮反是見母脂韻,可見韋昭不是將“著”形誤認作“蓍”,今湖北南部崇陽話還把做衣、著書等創造性勞動的“做、著”等詞讀同“制”音,則韋昭此讀也有可能是三國吳時長江南岸的讀音,等等。
韋昭142條音注中有反切71條,占一半,用量比前人多出很多,説明其時反切注音法在江南已經通用,韋昭用反切已經很純熟了。除上引之外,還有:《高帝紀》鋗音呼玄反、且音子閭反,《史記·高祖本紀》夏音更雅反,《史記·項羽本紀》鄱音蒲河反,《史記·王子侯者年表》瓡爲諸縶反、缾音蒲經反,《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祕音符篾反,《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音姑洛反,《古今人表》 音已震反,《經典釋文·春秋左氏傳音義》鄗音呼告反,《經典釋文·尚書音義》 音薄迷反,《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沁音思金反、泱音於康反,《地理志》般音逋垣反、揭音其逝反,《史記·淮陰侯列傳》喋音徒協反,《史記·吳王濞列傳》啗音徒覽反,《史記·絳侯周勃傳》胾音側吏反,《史記·張丞相列傳》壖音而緣反,《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蕞音茲會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慸音士介反,《酈陸朱劉叔孫傳》揣音初委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呷音呼甲反、橪音汝蕭反、顔音吾板反、 音笞略反,《文選·子虚賦》勺音丁削切、藥音旅酌切,《文選·上林賦》沆音胡郎切、 音許及切,《經典釋文·春秋公羊音義》嶔音去瞻反,《武五子傳》悰音裁宗反,《漢書補注·匡張孔馬傳》沴音持軫反,《漢書補注·王商史丹傅喜傳》擿音持曆反,《漢書補注·薛宣朱博傳》疻音胥地反、袑音黍矯反,《漢書補注·揚雄傳》唼音祖獵反、瀏音劉又反、馺音蘇及反、 音知己反、趡音慈昭反、釃音疏佳反、滲音史禁反、薛音平狄反、秋音裁梟反、岋音擬及反、撠音據略反、怳音熙放反,《文選·羽獵賦》斮音側略切,《文選·解嘲並序》禁音欺稟切、顩音欺甚切,《經典釋文·莊子音義》獶音乃回反,《史記·儒林列傳》培音扶尤反音,《漢書補注·儒林傳》適音詩曆反,《史記·匈奴列傳》鋋音時年反、蹛音多藍反,《史記·西南夷列傳》僰音蒲北反,《史記·東越列傳》閩音武巾反,《漢書補注·王莽傳》棽音疏禁反,《漢書補注·敘傳》息音熹既反、圮音敷委反、朻音居騮反、脢音謀鬼反、蒩音慈固反、煜音呼夾反、霅音于俠反、榒音女攉反、恨音吾恩反,《文選·西征賦》呰音病移切。
其他音注還有:《史記·高祖本紀》告音告語之告、盱眙音籲夷,《史記·吕太后本紀》軹音紙,《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音貞,《古今人表》敱音瑰、檮音桃,《禮樂志》銚音繇,《郊祀志》亳音薄,《史記·天官書》棓音剖、敦音頓,《天文志》欃音參差之參、捎音髾,《經典釋文·爾雅音義》作詻音折 ,《經典釋文·尚書音義》埴音試、琨音貫、砥音旨,《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沾音拈、陬音諏、渢音凡,《經典釋文·春秋公羊音義》箯音如頻、岩音嚴,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八鬊音蠢,《後漢書·郡國志》羑音酉,《地理志》雩音虚,《史記·河渠書》斜音邪,《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觖音冀,《史記·梁孝王世家》犴音岸,《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氏音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豻一音岸、湛音沈,《文選·頭陁寺碑文》枻音裔,《文選·上林賦》持音懲,《經典釋文·周禮音義》拲音拱,《文選·始出尚書省》棨音啟,《漢書補注·翟方進傳》呰音疵,《漢書補注·揚雄傳》汨音冪、偈音桀、濫音 、喜音熙、嶠音矯、踔音卓、摲音芟,《文選·長楊賦》 音萌、剓音如梨、頜音蛤、耰音憂,《文選·解嘲並序》坻音若是理之是,《漢書補注·儒林傳》拊音抔,《漢書補注·酷吏傳》忮音洎、茌音鯔,《史記·匈奴列傳》驒音顛、曼音瞞、苦音若靡盬之盬,《史記·西南夷兩粵朝鮮列傳》楪音葉,《史記·大宛列傳》巂音昨、幕音漫,《史記·南越列傳》隆慮音林閭二音、膫音遼,《漢書補注·王莽傳》句音劬、辨音班、劋音芟、閿音旻,《經典釋文·爾雅音義》躅音擢,《漢書補注·敘傳》萉音肥、剗音鏟,《文選·幽通賦》昒音味又音勿,《文選·答賓戲》颮音庖、濫音檻、堥音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