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注共注“音”3481次,近四分之一是引用前人的注音,具有很强的繼承性。本章對這些“音”的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從而揭示其注“音”性質。
在反切作爲基本注音方法的唐代,顔師古爲《漢書》注音還用占音切總數约四分之一的“音”來標注音讀,自然有其特定原因。
就來源上看,這3481次“音”,未標所引的“音”2728次,占總量的78%;標明所引主名的753次,占總量的22%。所引爲:服虔89、應劭79、伏儼1、劉德2、鄭氏36、李斐2、李奇26、蘇林130、張晏14、如淳108、孟康114、韋昭6、晉灼64、臣瓚3、鄧展12、文穎12、張揖2、郭璞49、蔡謨2、崔浩1,另外有吕忱1次。未標音主名的,也不一定都是顔師古自己所注,也有可能是引前人而没有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