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注有“讀與某同”279次。“讀與某同”偏重於展示通用字關係,多是同一音義的共時字形换用。“通假”(同音借用)與“同源通用”朱駿聲都稱“假借”,師古或稱“假借”或稱“同音通用”,同屬廣義的“通用字”。
[1]《武帝紀》“五帝三王所繇昌也”,師古:“繇,讀與由同。”《爰盎鼂錯傳》“繇是遷中大夫”,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2]《律曆志》“函三爲一”,師古:“函,讀與含同。”《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師古:“函,讀與含同。”
[3]《藝文志》“筦子八十六篇”,師古:“筦,讀與管同。”
[4]《敘傳》“虙羲畫卦”,師古:“虙,讀與伏同。”《律曆志》“宓戲氏之所以順天地”,師古:“宓,讀與伏同。”
[5]《王莽傳》“其人修飭”,師古:“飭,讀與敕同。”《五行志》“又飭衆官”,師古:“飭,讀與敕同。”《武五子傳》“飭武備”,師古曰:“飭,讀與勅同。”《高帝紀》“高皇帝匡飭天下”,師古:“飭,讀與勑同。”
[1]“繇”《漢書注》有88次“讀與由同”,是説就由來、經由、自從義而言,用“由”用“繇”均可,《廣韻》都是以周切(以母尤韻)。“繇—由”屬同音通用的通用字。
[2]“函,讀與含同”6次,在包含義上,用“函”用“含”均可,《廣韻》都是胡男切(匣母覃韻)。
[3]“筦、管”造字本義原本不同,《説文》“筦,筟也”即絡絲的竹棍子,《説文》“管,如篪”即古樂器。《廣韻》均古滿切(見母緩韻)並謂“筦,同管”,後多通用。“筦子”又作“管子”,即管仲之書。後來“筦—管”實際上成爲異體字,“筦”廢而“管”行。
[4]“虙讀與伏同”“宓讀與伏同”各4次,《古今人表》“太昊帝宓戲氏”師古曰“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顔之推《顔氏家訓·書證》“虙字從虍,宓字從宀,下俱爲必,末世傳寫,遂誤以虙爲宓……是知虙之與伏古來字通,誤以爲宓,較可知矣”,三字上古同屬職部,且古無輕脣,故三字在人名伏羲氏上往往通用。
[5]“讀與敕同”12次、“讀與勅同、讀與勑同”各2次。《説文》“飭,致堅也,从人从力从食,讀若敕”,即整治、治理義,《廣韻》恥力切(徹母職韻)。《説文》“敕,誡也”,《廣雅·釋詁》“敕,理也”,即告誡、治理義,《廣韻》恥力切。又《集韻》“敕,古從力”即“勅”字。又《廣雅·釋詁》“勑,順也”王念孫疏證:“敕,理也。理亦順也,勑與敕通。”故在整治、治理、告誡義上,“飭—敕勅勑”爲通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