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節
“讀曰”

顔注音義中,“讀與某同”279次、“讀曰”1922次,是師古愛用的注音術語。師古音注術語總體上是各有含義的,有時分得很嚴格,如“父”音注33次,《地理志》“至周有造父”師古曰“父讀曰甫”,《成帝紀》“削樊、亢父縣”師古曰“父音甫”,“父”《説文》訓“家長率教者”《廣韻》扶雨切(奉母麌韻),“甫”《説文》訓“男子美稱”《廣韻》方矩切(非母麌韻),本爲濁—清聲母變换構詞,後“父—甫”古今字分用,師古注“讀曰甫”16次都是指人的,注“音甫”17次都是指地名的,兩個術語所指内容劃分清楚。但古人的術語使用不大能夠如此統一而嚴密,隨文施注的音義尤其難以始終整齊劃一。師古“讀曰”與“讀與某同”時有交叉,與其他音切術語也時或交叉,但“讀曰”集中使用的時候很多,表示的内容以音義同源而派生的古今字爲主,兼及其他,豐富而又複雜,不可籠統看待。

師古“讀曰”辨析了大量的古今字,多是用今字釋古字,少數用古字釋今字:

[1]《文帝紀》“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師古:“道,讀曰導。”

[2]《雋疏于薛平彭傳》“耆酒多過失”,師古:“耆,讀曰嗜。”

[3]《王貢兩龔鮑傳》“取女皆大過度”,師古:“取,讀曰娶。”《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師古:“取,音趨,又音秋。”《地理志》“東至取慮入泗”,師古:“取慮,縣名也,音秋廬,取又音趨。”

[4]《食貨志》“繇役横作”,師古:“繇,讀曰傜。”《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常爲衛官繇使市買”,師古:“繇,讀與徭同。”《循吏傳》“繇是大化”,師古:“繇,讀曰由。”《薛宣朱博傳》“繇是兄弟不和”,師古:“繇,讀與由同。”《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參人民繇俗”,師古:“繇,讀與謡同,繇俗者,謂若童謡及輿人之誦。”

[1]《漢書注》“道”的音注53條全是“讀曰導”,整齊而單純,“道”的名詞道路義《廣韻》徒晧切(定母晧韻),派生動詞疏通、引導義《集韻》大到切(定母號韻),是上—去變調構詞,後者正是“導”的音義,在“道”下加形符“寸”(即手)構成分化字“導”,則在疏通、引導義上“道—導”爲古今字。[2]師古“耆”音注28次,除引蘇林“以耆字爲著字”1次外,餘27次均爲“讀曰嗜”。原文有衆多“耆”表老義而不作注者,而只有《貨殖傳》“忍嗜欲,節衣服”用了1次“嗜”字。“耆”《説文》訓“老也”《廣韻》渠脂切(群母脂韻);“嗜”《説文》訓“嗜欲”《廣韻》常利切(禪母至韻)。“群、禪”爲臨近濁聲母,兩讀主要是平—去變調,起初當爲變調構詞,後來才加形旁分化,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耆从旨意,即有嗜義,故古字以耆爲嗜,後乃加口旁耳”,則在嗜好義上“耆—嗜”爲古今字。表示這種音義同源而派生的古今字之别,是師古“讀曰”的主要含義與作用,一般表示讀古某字爲今某字之意,上兩條即爲“讀古道字爲今導字、讀古耆字爲今嗜字”。

[3]取,《廣韻》七庾切(清母麌韻),取女、取妻本只用“取”,後加形分化作“娶”。師古共注“取”18次,11次是地名取慮“音趨”3、“音趣”2、“音秋”1、“又音趨”1、“又音秋”4。餘7次都是“取讀曰娶”,“取—娶”是同源派生的古今字。

這類較爲集中而又純粹的“讀曰”很多,如“風”純注“讀曰諷”51次。“伯”音注63次,除3次“莫白反”是阡陌之陌的通假字外,“讀爲霸”1次、“讀與霸同”1次,“讀曰霸”58次。“艾”音注29次,“讀曰刈”5次與“音刈”1次是割删義,“讀曰乂”22次是治理、安定義。該類一般是《漢書》原文用古字,師古注出今字,也有少數相反的情況,如《董仲舒傳》“又奪園夫紅女利虖”師古曰“紅讀曰工”,“工—紅”古今字,師古以古字“工”注今字“紅”。

[4]顔注“繇”145次,本義隨從不出注,人名“咎(皋)繇”僅注“弋昭反”(以母宵韻)1次,《地理志》“屮繇木條”師古曰“繇,悦茂也,繇音弋昭反”1次是解形容詞之義,《韋賢傳》“犬馬繇繇”注“與悠同”1次是疊音詞音變,《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獨無諸孫繇君醜不與謀”注“繇音摇”1次是封邑專名音注,“讀與謡同”1次取歌謡義。“繇”本讀《廣韻》餘昭切(以母宵韻),“傜”《説文》無而《廣韻》訓“使也,役也”,《正字通》“傜,亦作徭”;“徭”《説文》無而《玉篇》訓“徭役也”。“繇”顔注“讀曰傜”10次、“讀與傜同”1次;“讀曰徭”5次、“讀與徭同”2次,都是用作傜(徭)役義之“傜、徭”。“繇”《廣韻》又讀以周切(以母尤韻),顔注“讀曰由”4次、“讀與由同”88次、“與由同”22次,都是用作由來、由於義之“由”,“音由”1次同“讀曰由”。“繇”《廣韻》又讀直祐切(澄母宥韻),“本作籀”1次、“丈救反”1次即用於“籀”義。三讀不過宵—尤韻近通轉、聲母以—澄喻 歸定之平—去調變。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把這些都看作“假借”,其實除了專名音注、音變外,其餘都應該是音義同源的通用,三個讀音極爲相近,“傜(徭)役”的順從義、“籀”的順讀義、“由”的來由義等,都是以“繇”的隨從義爲核心義素的。這145次“繇”的音注涉及多種音注術語,是反切、直音、讀、異文四大類兼用的。其中“讀曰、讀與某同”及其變式用得最多,兩者表示同一内容的爲數不少,説明這兩個術語在展示“通用字”時大體相同,區别不甚明確。

師古“讀曰”主要用於注明、辨析同源派生的古今字,也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

[5]《魏相丙吉傳》“民多背本趨末”,師古:“趨,讀曰趣。”《高帝紀》“若不趨降漢”,師古:“趨,讀曰促。”

[6]《高帝紀》“楚兵罷食盡”,師古:“罷,讀曰疲。”《魏相丙吉傳》“賜孝弟力田及罷軍卒”,師古:“罷軍卒,卒之疲於軍事者也。罷,音疲。一曰新從軍而休罷者也,音薄蟹反。”

[7]《武五子傳》“辟暑甘泉宫”,師古:“辟,讀曰避。”《禮樂志》“隅辟越遠”、《董仲舒傳》“邪辟之説滅息”,師古:“辟,讀曰僻。”《司馬相如傳》“是草木不得墾辟”,師古:“辟,讀曰闢。”《地理志》“西部都尉治田辟”,師古:“辟,讀曰壁。”《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于越”,師古:“辟,讀曰譬。”《竇田灌韓傳》“辟睨兩宫間”,師古:“辟睨,傍視也。辟,音普計反,字本作 。”

[8]《匡張孔馬傳》“幾得其助力”,師古:“幾,讀曰冀。”《王莽傳》“幾上下同心”,師古:“幾,音曰冀。”《何武王嘉師丹傳》“幾君省過求己”,師古:“幾,音冀。”《食貨志》“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師古:“幾,近也,音巨衣反。”《五行志》“民生幾何”,師古:“幾何,言無多時也,幾音居豈反。”

[9]《王莽傳》“而信主上之義”,師古:“信,讀曰申。”《律曆志》“引而信之”,師古:“信,讀曰伸。”《宣帝紀》“信威北夷”,師古:“信,讀爲申,古通用字。”

[10]《東方朔傳》“於戲!可乎哉”,師古:“於,讀曰烏。”《韋賢傳》“於戲後人”,師古:“於戲,讀曰嗚乎。”《王莽傳》“於戲,勖哉”,師古:“於戲,讀曰嗚呼。”《司馬遷傳》“於戲”,師古:“於戲,歎聲也。於讀曰烏,戲讀曰呼,古字或作烏虖,今字或作烏呼。”

[5]趨,本爲碎步疾走義,《廣韻》七逾切(清母虞韻);又《廣雅》訓“疾也”,《集韻》趨玉切(清母燭韻),同急促、迫促之“促”,有平—入調變。趣,由行進疾速義引申有意向、志趣、趣味義,《廣韻》七句切(清母遇韻),又《集韻》“趣,嚮也”逡須切(清母虞韻),是趨向義。“背本趨末”師古“讀曰趣”是取趨向義。“趨降漢”師古“讀曰促”是取急速義。這是簡單而集中的“讀曰”用法,是典型的同源詞通用,即展示同源通用字。顔注“趨”共25次都是“讀曰”,22次“讀曰趣”,3次“讀曰促”。

[6]罷,由放遣罪人引申有遣去、廢除、停止義,《廣韻》薄蟹切(並母蟹韻),又皮彼切(並母紙韻)。“罷”古多用作疲勞之“疲”,《廣韻》符羈切(並母支韻),《廣雅·釋詁》“罷,勞也”王念孫疏證:“罷與疲同。”《漢書注》“罷”音注76次:“讀曰疲”67次,“讀爲疲”1次、“讀曰皮”1次及“音疲”3次;反切皮彼反3、薄蟹反1次(並母蟹韻)是本讀罷去義。“疲”讀符羈切《説文》訓“勞也”即勞累疲乏,“罷”字構形本是能(熊的象形字)在網中掙扎,本有勞累疲乏義,後因轉表熊羆、罷去義,累疲義才專用“疲”。《漢書》用“罷”表累疲義是古雅用法,所以要不斷注“罷讀曰疲”,一般認爲是同源通用字,或曰假借,實質上仍然是“罷—疲”的古今字問題。

[7]辟,由執法、法度引申出效法、懲罰、治理、批駁、除去以及君王、彰明等義項,《廣韻》必益切(幫母昔韻)。“辟”的開闢、偏陋、幽僻、邪僻義,《廣韻》芳辟切(滂母昔韻),是幫—滂不送氣與送氣的變聲構詞,後又作“僻”,“辟—僻”古今字。師古《漢書注》“辟”有音注101次:上引服虔“音某某之某”2次,“讀曰闢”13次“音闢”8次、“讀曰避”8次“音避”1次、“讀曰壁”3次“音壁”11次、“讀曰僻”35次、“讀曰譬”6次、“音璧”4次,反切9次,“字本作 ”1次。其中多一半是“讀曰”,“音某”有的與“讀曰”作用相同,有的是爲地名、爵位名注音,反切“必亦反”(幫母昔韻)4次用指侯爵名,“頻亦反”(並母昔韻)3次表躲避、退避義,“避歷反”(並母錫韻)1次表開闢義,“普計反”1次(滂母霽韻)表斜視的睥睨義而“字本作 ”。其中53次“讀曰”看似假借的同源通用,實際上顯示了“辟—闢、避、壁、僻、譬”的古今字關係,開闢、躲避、壁壘、偏(邪)僻、譬喻等義古字(《漢書》原文)都只作“辟”而以音(聲韻調)稍異來别義。

[8]“幾”在《漢書注》中有音注95次:“讀曰冀”27次、“音曰冀”2次、“音冀”3次,“巨(鉅)依(衣)反”50次,“居豈(起)反”13次。細微的跡象、苗頭是其本義,引申有要害、危機、機會等義,《廣韻》居依切(見母微韻);用作副詞表示接近、幾乎義《廣韻》渠希切(群母微韻),屬見—群清濁變聲構詞,師古“巨(鉅)依(衣)反”50次即後一音義;又《廣韻》居狶切(見母尾韻)作疑問代詞表幾多、幾何義,屬平—上變調構詞,師古“居豈(起,止韻)反13次屬此。“幾”用於希望、希冀義,讀幾利切(見母至韻),是“冀”的通假字,師古“讀曰冀、音曰冀、音冀”32次即用於明通假(同音借用)。

[9]“信”《漢書注》有音注29次,除6次“合韻音新”外,“讀曰申”7次、“讀爲申”1次、“音申”1次,“讀曰伸”14次。《説文》“信,誠也”,引申有確實、相信、信任、信仰、信息、書信等義,《廣韻》息晉切(心母震韻)。用作“申、伸”《集韻》升人切(書母真韻),“讀曰申”是申張、申明義,“讀曰伸”是伸展義,“申—伸”原是古今字,“信”與“申、伸”古多通用而師古謂“古通用字”,是明通假。

[10]“於”《廣韻》央居切(影母魚韻),很早就用作介詞而同“于”,其實本字是鳥形而同“烏”,《廣韻》哀都切(影母模韻)。師古時代“於”主要作介詞,用於歎詞被視爲同音借用,所以《漢書注》“於”23次音注中,除“於邑、於檡(兔)”4條專有名詞“音烏”外,其餘“於戲、於呼、於惟、於穆”都是歎詞的“讀曰烏”。

虚詞的同音(音近)通用也不少,如“與,讀曰歟”34次,“戲,讀曰呼”4次,“虖,讀曰呼”7次,“亶,讀曰但”9次,“亡,讀曰無”7次,“害讀曰曷”2次,“黨讀曰儻”2次等。 TvxsiNpmxiNxTTKKqePJibCVDgEHH5aE/+CdBSqBCrBbhB3CCvpq5yMKev2OJq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