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注中,標明所引前人音切的930次:服虔95次、應劭95、伏儼1、劉德2、鄭氏41、李斐2、李奇30、蘇林144、張晏15、如淳141、孟康133、韋昭14(《史記》三家注、《文選注》及王先謙《漢書補注》轉引韋昭音較多,而今存顔師古《漢書注》引韋昭音較少)、晉灼100、臣瓚6、鄧展12、文穎16、張揖2、項昭1、郭璞74、蔡謨1、崔浩1。以上是《漢書敘例》所稱引“二十三家”音義中的21家,還有荀悦、劉寶2家各見引注1條而未見引其音。此外,引李登音1次、吕忱音2次(1次與李登合引)、齊恭(或謂即南朝齊恭王蕭昭文)音1次、舊讀1次。其餘多標“師古曰、師古音”或不標音主名者,一般認爲是顔師古自己的音讀。
師古徵引前人音切的方式、作用是多種多樣的,在此舉例説明:
[1]《天文志》“魁下六星兩兩而比者,曰三能”,師古注:“蘇林曰:能音台。”
[2]《天文志》“捎雲精白者”,師古注:“晉灼曰:捎音霄。韋昭曰:音髾。”
[3]《地理志》“猇”,師古注:“應劭曰:音箎。蘇林曰:音爻,今東朝陽有猇亭。蔡謨音由,音(鶚)[鴞]。師古曰:蔡音是,音於虯反。”
[4]《外戚傳》“赫蹄書”,師古注:“孟康曰:蹄猶地也,染紙素令赤而書之,若今黄紙也。鄧展曰:赫音兄弟鬩牆之鬩。應劭曰:赫蹄,薄小紙也。晉灼曰:今謂薄小物爲鬩蹄,鄧音、應説是也。”
[5]《五行志》“是我迋吾兄也”,師古注:“應劭曰:迋音君狂。臣瓚曰:迋音九放反。師古曰:二説皆非也。迋,欺也,音求往反。”
[6]《李廣蘇建傳》“中貴人者將數十騎從”,師古注:“張晏曰:放縱遊獵也。師古曰:張讀作縱,此説非也,直言將數十騎自隨,在大軍前行而忽遇敵也,從音才用反。”
[7]《地理志》“著”,師古注:“音竹庶反,又音直庶反。而韋昭誤以爲蓍龜之蓍字,乃音紀諮反,失之遠矣。”
[8]《高帝紀》“又戰曲遇東”,師古注:“文穎曰:地名也。蘇林曰:曲音齲,遇音顒。師古曰:齲音丘羽反。”
[9]《高帝紀》“又發兵距之陽夏”,師古注:“鄭氏曰:音假借之假。師古曰:即今亳州陽夏縣。”
例[1]是徑引前人音爲注,因贊同而不須説明。[2]並引多家音,認爲皆可從,都列出而不作取捨。[3]引多家音,定一家爲是。[4]引多家音,又引前人(晉灼)的判定。[5]引前人音而斷其非,自己再作出正確的音注。[6]引前人誤讀,分析句中語義,再給出語境中的正確讀音。[7]先注出正確的音讀,再引前人訛失音讀而評其非。[8]引前人音讀,爲其注音字補作反切,以利準確讀音。[9]引前人音讀,補出該讀音的釋義,以明語境中的音義關係。
可以看出,顔注徵引前人音切,主要是爲了明確被注字詞在當句語境中的讀音和意義。引衆家音切,一是顯示所注音義信而有徵,二是用於比較鑒别而定奪是非。客觀上,爲漢語語音史研究保存了大量前人的音切材料,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