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二章 |

蕭該《漢書音義》考辨

《漢書敘例》列《漢書》音義二十三家,各家所注音義散引在《漢書》顔注和《史記》三家注中,原書均已亡佚。梁代劉顯和韋棱、陳代顧野王和姚察、隋代蕭該和包愷等人的《漢書音義》,未見顔師古引録,唯隋蕭該《漢書音義》今有傳本。

《隋書·經籍志》“《漢書音義》十二卷,國子博士蕭該撰”,《舊唐書·經籍志》“《後漢書音》三卷,蕭該作……《文選音》十卷,蕭該撰”,《新唐書·藝文志》“蕭該《漢書音》十二卷,蕭該《文選音》十卷”。

蕭該所撰音義對後世影響很大,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新舊唐書》“儒林别舍”條謂:“自隋時蕭該精《漢書》,嘗撰《漢書音義》,爲當時所貴。(該傳)包愷亦精《漢書》……至梁昭明太子《文選》之學,亦自蕭該撰《音義》始。”蕭該是昭明太子蕭統的子侄輩,爲《文選》作音義是有家學淵源,開啟《文選》注釋和研究的先聲,影響深遠,惜其《文選音》未得傳至今。本章重點討論今傳蕭該《漢書音義》。

隋初的蕭該通音韻,是《切韻》“多所決定”者之一。蕭該所著《漢書音義》,今存227條342個音注,其中一半以上是反切。所注音切主要在辨析同義異音和音變構詞方面,引用前人音讀在70%以上,音變内容相對較古,顯示其音切的傳承性、多維性和泛時性特點。由對蕭該音切的系統分析可推知,《切韻》音系應該具有綜合性讀書音的性質。 gxOCv9PFFftcUfSquFu+GYXhGGfytAUTIqnBhntkLGQFfFm5A9UzUuChhn7Nc3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