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论题的提出:以“问题史”的方式重新审视“实践哲学”

第一节 古希腊基源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近代传统的形成与改造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翻转

第四节 二元论认知方式的改造

第五节 在回归中再造古希腊传统

“历史意识”是方法论意识结构的一部分。对“方法与问题关系”的探究,只有回到历史根基之中,寻找其历史脉络中的发展节点和转折点,其意义才能显现,以此为基石的研究才是稳妥可靠的。历史即传统,它通过缔造不同时段的传统,为处于当下的后来者奠基,使其作为“先在之物”润泽后来者。进入历史,就是进入某一或某些传统。它们相互诠释和表达。我们进入和把握实践哲学的历史和传统时,把握的对象和方式有多种选择:从概念传统(概念史)、问题传统(问题史)、观念传统(观念史)、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史)到表述方式传统(表述史)等。其中,概念史最为根本,也最具“全息性”:一窥可见全貌。“问题史”从未离开对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为了真正进入问题,必须对问题的内在脉络和发展线索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概念史叙述和分析的方法恰恰能满足这种要求。通过概念史的叙述来形成所要探讨问题的基本框架和轮廓,显示问题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向,及其内在张力,使我们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认识,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 概念不是问题的工具,甚至不是思想的工具,它是问题本身,也是思想的实质。如果试图理解作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史”,那么“概念史”是不可或缺的基架。

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既往的概念史研究已相对周详,用一本书甚至一本词典去承载,或许仍不能完全容纳,这也不是本书的任务。况且,我无意充当“文抄公”和“搬运工”。对“概念史”的回顾,旨在看出貌似周全的历史图景中的缝隙、暗斑和缺漏,并在缝隙中注入新的眼光,让暗斑显明,使缺漏得到弥补,以此获得与以往稍许不同的概念图景。与过往概念史分析思路不同,我们不再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而是尽可能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分析单位,作为概念史考察和词源学探究的起点。同时,我们也不做纯粹单一的概念史分析,而是将其与问题史、思维史等联系起来,在综合渗透中呈现历史脉络。所谓“关系”,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基于差异的对立或割裂、基于相同的相通。在人们试图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概念化”并不断重建丰富的过程中,其关系形式的内涵与外延也处在不断生成演变之中,因而具有历史性。“理论”与“实践”的概念史,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史”和“思想史”。

通过对这独特历史的纵览,根据观念及其从出的方法论(包括“思维范式” ),可将其分成五个阶段,每阶段各有其代表人物 。以下分节述之。 84SQSbPaMImoGsffW+UHxZ1Jm+uBjKkW1EqCbxlqo6aOeU0V8tZM63am3778LS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