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转化问题作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任务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成果的核心问题,是贯穿实践研究与理论建构的一条主线,具体关注“如何在同一主体和不同主体间实现统一和转换”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的是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真理与方法”,即“不能停留于纯粹‘真理知识’的思辨研讨之中,还应在‘实践方法论’的层面上进行‘转化型’的‘关系实践’” 。因此,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基础教育”研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的“概念性问题”转化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最有助于成事成人”的“价值性”问题 ,进而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名词性关系”转化为“动词性关系”,把“静态关系”转化为“动态关系”,把“关系研究”转化为“关系实践”,最终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问题引入现实的教育行动之中。
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前提假设,“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理论研究者要介入影响和改变实践,理论必须适度先行,实践是理论重建与发展、理论创生的根基” ,二者之间的双向转化关系包括具体的转化目标、转化过程、转化策略和转化能力等综合性的结构,其转化过程是一种“预设目的向现实存在转化的过程,且发生在两大主体之间,即‘教者’是教的目的的设定者,‘学者’则是活动结果的体现者”。可见,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问题,而是“由主体的行动意向和具体实践所造成的” ,即从一种“旁观者认识论”的单向思维框架中走了出来,以“行动者关系论”的立场和姿态重新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关系。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一种内含教育理论的创生性教育实践,是一种“理论介入实践”与“实践创生理论”的双向滋养机制 ,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在新理念的学习、实践与体悟中,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变革探索,同时又在自身亲历的、创生性的日常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过程” ,其实质是“把外在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等文化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 。此外,根据以往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二元对立关系,“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了两种逻辑相互交往对话后的第三种逻辑,即“转化逻辑” 。作为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共有的转化逻辑,其本身是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逻辑,是一种动态过程性的复杂逻辑,更是一种内含教育反思与教育评价的逻辑。因此,“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再是一种无主体的关系,也不是一种以“人”为中介的关系,而是“双重行动者” 之间的“关系实践” ,是一种本体性、基础性的存在。
教育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新基础教育”主要的研究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质,它是“一种内含着变革理论并将其贯穿全程的变革实践,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与老师共同创造、持续进行、不断反思、尝试重建,从而具有生成新型的实践和理论这种内生力的变革实践” (见图3-1)。其中,“贯穿全程”意味着“包括教师认识的变化到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策划的改变,再到教学实施,最终进入反思和重建阶段” ,这意味着在实现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日常教育实践的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研究性的因素。可见,“研究性变革实践”并不仅仅是教育理论者的研究范式,还是教育实践者的日常研究方式,即教育理论者不仅要进行基本理论的构建,而且要在介入教育实践中构建理论,而教育实践者不仅仅要做教育理论的学习者与践行者,还要成为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努力达成自身观念与行为的统一。
图3-1 教育研究聚类分析基本框架示意图
资料来源:杨小微,刘良华.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5.
“研究性变革实践”既是将教育变革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要路径,也是教师对自我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化的关键渠道。其中,“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一种内含教育变革理论的实践 ,需要教师通过对新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与领悟,建立新的教育“坐标系”和“参照物”,进而引发与传统教育理论的冲突,产生变革自身行为与观念的需求、愿望与行动。“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一种创生性的教育实践 ,既要剖析教师成败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也要“提出改进、重建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具体建议” ,促使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所体悟。此外,“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一种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需要将教育主体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教育情境的地方性、文化性纳入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视野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变革实践”是一种“内含理论、指向创新和自我超越” 的实践,其在追求整体、动态、生成意义上的求真与创新的同时,强调对“新逻辑”或“新机制”的探索与发现,而不仅仅是对具体教育结论的推广与应用,这是在一种“方法论意义上”关注方向性、原则性、适切性认识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教育理论提出了关于理想教育模型的设想,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引,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步骤或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行动前的探究指向和行动设计中的理论渗透” ,其自身强调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和本身内含的变革自觉,以及“教师反思参照系因新理念的介入而更新,因参照系的更新而带来反思的新质量和重建的可能” 。因此,作为“新基础教育”研究范式的“研究性变革实践”,既是教育主体自觉学习的践行,也是教育理论向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教学、研究与发展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