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节 |

理论属性:作为“事理研究”的“生命·实践”教育学

“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作为一种“事理研究”,既不同于研究外在之“它”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研究内在之“我”的精神科学,而是以教育主体所创造、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 。通过对“事理研究”内涵与外延的梳理(见表3-1),可以看出,“事理研究”关注的重心在于“人为之事”与“事中之理”,既关注教育之“事”的存在状态,也关注教育之“事”的发展过程,更会对教育主体“行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审视 ;既关注教育之事本身蕴含之“理”,又要探究教育主体“做事”过程之“理”,更要探寻如何以“理”与依“理”来做教育之事,从而促使教育朝向更合情合理的方向发展。可见,“事理研究”是以一种“事件化” 而非“事物化”的眼光来思考教育和研究教育,其本身是“基于对现实教育与可能教育之事理的认识,关于如何实现可能教育与现实教育之间积极转化之理的研究” 。因此,作为“事理研究”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更是一种研究教育之人、教育之事、教育之理与教育之情相互转化的理论。

表3-1 “事理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续表

资料来源: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6-9,38.

作为一种独特的“事理研究”的学问,“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的建构既是“在对‘事’的研究与思考中解析其内在之‘理’” 的过程,也是在对教育之“理”的提炼与梳理中“对‘成事’的谋划、审度和价值考量” 的过程,其不仅仅是对教育世界的说明与描述,更是对教育世界的解释与改变。在“事理研究”中,教育价值、教育主体与教育关系是其不可忽视的必然构成,需要凭借教育行动者的反思与主体间的理解来判断教育之基本事态,探究教育之发展事由,结合纵向教育历史线索与横向教育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对教育之事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可见的事态中看到背后的事由,从对事态、事由的综合式透析中提炼梳理出‘事理’” ,最终实现教育主体“德性实践与知性行为的统一” 。因此,“事理研究”基本性质的定位,促使“新基础教育”试验研究能够带着教育问题意识,走进真实发生着的教育现实生活,在观察、体验、感受与欣赏中实现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沟通交往,形成一种具有“综合抽象”与“具体形象”双重属性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并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变革中形成一种互相推进、共生共长的转化关系。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代表性人物叶澜教授,曾将“新基础教育”研究概括为两个工程,即“上天工程”与“入地工程”。其中,“上天工程”指的是进行抽象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构建,而“入地工程”则是到中小学课堂中做研究,进行教育实践探索。这两项“转化工程”主要是由一整套教育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与一条改革之路构成。可以将“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的理论文本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见表3-2),分别指向对“应该如何”“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的回应。

表3-2 “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的基本类型与理论文本

众多合作学校的校长与教师是通过学术著作、期刊论文或学术讲座中的精华观点,逐渐走近与走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价值性的教育理论”与“解释性的教育理论”作为“上天工程”的理论结晶,主要是在教育信仰、价值观念与精神意义层面进行论述。如《“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整体包含12则信条,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三个维度论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尝试回答“教育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则是对不同研究阶段的教育经验与教学成果进行理性提升的结果,回应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教育问题。“事实性的教育理论”与“行动性的教育理论”作为“入地工程”的理论结晶,主要是在经验总结、教育规律、教学规范与行动指南等层面进行论述,旨在从“方法论意义上”回答“教育应该如何做”以及“为何这样做”的问题。如《“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和各学科的教学指导纲要,作为系统概述“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及其具体“如何”的经验总结与提升,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行动性理论文本,是对“新基础教育”观念变革、路径指导和关键节点的剖析,可作为合作学校校长与教师走近与走进“新基础教育”的“地图”与“导航仪” vpTlxVL74yqUYEayS8RKiqzW+A7dlV1jpp4vdjueI05wtY5x4HpKdWvsgLF8jn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