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三节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翻转

近代实践哲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主要还是在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理论哲学体系里进行的,其标志是确认“理论之于实践的优先与优势地位”。这一传统与古希腊传统并无二致。这种扬此抑彼的态度,以及实践长期附属于理论的状态,削弱了作为一个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地位,甚至取消了问题本身——既然实践只是理论的应用,那么这种简单的关系已不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如果始终如此,那么近代实践哲学将难以获得新发展,只能在理论哲学背后亦步亦趋,直至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改变这一格局的关键人物是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视角下的理论,是致力于改变实践的理论,可分为“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两种向度。

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概念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奠基性概念,延展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马克思的眼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实践”概念不再仅仅是对理论的“模仿应用”,还具有解决理论所“不能”与“不为”的特殊力量,即奠基于理论“解释力”之上的“改变力”、“创造力”与“革新力”,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 世界,问题在于 改变 世界”

可见,马克思实践哲学主要带来了如下方面的变化:

其一,提升了“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哲学那里,实践概念是其体系的奠基性概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奠基性问题:

“由于实践哲学一方面肯定理论根源于实践,为生活实践之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肯定生活实践的不可全然理论化,故在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便具有一种差异性张力,从而其关系问题便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重要问题。”

这种“差异性张力”也是实践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同时构成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枢纽: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的话,那么,对于这一关系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什么程度,便可视为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解程度的一个测度计……而只有当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之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才被当作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提了出来。”

不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认识马克思哲学,就难以理解把握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基础、核心与根本。可以说,“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源性问题。

其二,确立了实践眼光、实践视角和实践标准,提升了实践的地位,重写了实践哲学。

首先,马克思从扩大“实践”内涵与外延入手,提升实践的力量和价值,把“实践的力量”变成“哲学的力量”,把“实践的目的”变成“哲学的目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古希腊传统,马克思把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实践本质,推进到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对于近代传统,马克思眼中的实践不只是对理论在模仿中的“应用”,还能够解决理论所“不能”和“不为”的问题,这是实践具有的特殊力量。实践最大的力量不是理论的“解释力”,而是“改变力”。“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才是哲学的应有之义。实践哲学则是这一使命的最佳担负者,并因此而确立并提升了它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

其次,将理论眼光翻转为实践眼光,从“以理论观之”,变成“以实践观之”。如此之后,原来的“理论问题”,翻转为“实践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 问题。” 原来的“以理论证实和指导实践”,翻转为“以实践证明理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原来的“理论优先”,翻转为“实践优先”。无论是古希腊实践哲学,还是近代实践哲学,都认为只有理论才能达到真正实在,因而将实践活动从属于理论,确定了“理论优先于实践,实践从属于理论”的传统。马克思则通过将“改变世界”的重任交给实践哲学而将此倒转过来,强调“实践优先于理论,理论从属于实践”。

种种翻转可以归结为:从“以理论看世界”和“以理论看实践”,转为“以实践看世界”和“以实践看理论”。

翻转之后进一步的结果是:消除了理论的彼岸性、神圣性,使之回归于世俗的生活实践之中,为理论与实践的打通创造了思想条件。

其三,改变原先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对立,转向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如前所述,近代实践哲学是以主体/客体、理性/感性、理论/实践的割裂和对立为前提预设的,这不是马克思推崇的方式。他倾向于以“合一”而不是“对立”的方式思考理论与实践 。这一方式在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就显现出了端倪,在他眼中,不存在相互对立的人与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是经过人的实践浸染和改变后的自然。同样,马克思视野中的理论与实践,是实践视角下的理论,是致力于改变实践的理论,而这个改变本身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改变,没有这样的合一关系,就难以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此外,在马克思看来,理论根源于实践,而实践又不可全然理论化,故“理论与实践之间便具有一种差异性张力” ,而这种“差异性张力”成为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源性动力。因此,作为“以理论改变实践为业”的马克思哲学,则试图以“改变现实的实践”来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通道,他提到,“ 理论的 对立本身的解决, 只有 通过 实践 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 。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关系意识”与“改变意识”,强调要在把理论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理论关系转化为实践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关系力量,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 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SEkrIGISaO/fZSlv2Yjg1xhMuG+OweRe2FV93Fhhq9jpW5xT2Kd2dYr6/Ym7Hj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