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康德到黑格尔

康德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他认为思想永远不能把握客观存在(“自在之物”)的本来面貌。康德哲学的后继者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力图克服康德的不可知论,他们从彻底的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费希特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认为它是“自我”的产物,他称之为“非我”。费希特虽然消灭了康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因素,但他的哲学却包含了关于精神转化为物质、思维转化为存在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阐述自己的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时,就接受了费希特的这个思想。

谢林和费希特一样,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在谢林看来,费希特把“自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乃是片面的。谢林断言,“自我”和“非我”都产生于“绝对”,“绝对”是思维和存在的“无差别的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谢林站在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只要肯定有一个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的东西,我们便不能对它有任何认识。而要认识客观存在,就必须把思维和存在看成是“无差别的同一”即单纯的等同。谢林说:“如果在知识本身中没有这样一点,在那一点上表象与对象二者是原始同一的——或者说,在那一点上存在与表象作用是最完全同一的,那么,关于表象与对象如何能一致符合的问题,便绝对不可解释。因为表象是主观的东西,存在是客观的东西,所以这种任务(指发现‘真的知识’的任务——引者)用最准确的方式来表示,便是:去发现那一点,在这点上,主观和客观是直接地同一起来的。” 所谓“表象与对象二者的原始同一”,“存在与表象作用的最完全同一”,或者“主观和客观直接地同一”,都是说的思维与存在融合为一,没有差别。

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关于思维和存在等同的思想,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一个成分,他也认为存在即是思维,客体即是主体。

和谢林一样,黑格尔之所以要把思维与存在看做是等同的,也是为了从彻底唯心主义的立场去克服康德的不可知论。他认为只要承认有独立于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并把思维、认识当做把握客观存在的“工具”或武器,那就必然陷入不可知论,因为他在这一点上接受了康德的看法,认为思维、认识是会增加和改变客观存在的本来面貌的。他自己的原话:“如果认识是我们占有绝对本质所用的工具,那么我们立刻就能看到,使用一种工具于一个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原来的样子,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的变化的。” 在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看来,要主张事物的可知性,就得和谢林一样,取消独立于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把存在与思维看成是一回事,即是说,把存在等同于思维。他说,存在相对于思维、认识而言是什么样子,它也就是那个样子;没有不相对于思维、认识的“自在之物”,所谓“自在之物”,实际上只是相对于思维、认识的东西 ,只是由思维、认识“构成的”或创造的。“物本身什么也不是,它只是在关系中,只是通过自我及其与自我的关系,才有意义。” 这样,在黑格尔看来,就根本上不会发生康德所谓思维、认识会增加和改变客观存在的问题。

黑格尔也看到了谢林关于“无差别的同一”的思想有片面性。他明确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包含矛盾和区别在内的同一,不是排斥矛盾和区别的单纯的等同;是从现象到本质的矛盾发展过程,不是静止的、一次完成的同一。这是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不同于谢林哲学的最重要之点。 uYzvtKlKGDaCnCFOWxYJ16XIMtmYLAS2BwX8QulSj0FaBIUX6orBLjGkvtPDt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