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思想对客观性之第三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把直接知识与思想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思想不能把握真理和无限,只有直接知识(直觉)才能有这种能力。和康德同时而稍晚的德国哲学家耶柯比(F.H.Jacobi)是此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直接知识”说既反对旧形而上学者斯宾诺莎的唯理论,也反对康德的批判哲学。斯宾诺莎的唯理论运用抽象的普遍性进行论证,而在耶柯比看来,“论证的道路”是把握不住活生生的个体性和无限之物的。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真理或“自在之物”在思想、范畴之外,是不可认识的;耶柯比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真理可以通过我们的直觉加以把握。

耶柯比“直接知识”说的主要之点可分两方面来讲:

第一,思想、范畴本身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有依赖性的,靠思想、范畴进行认识,只能由甲推论到乙,由乙推论到丙,由丙推论到丁,如此递进,以至无穷,却永远跳不出有限事物的圈子而达到无限。“思想只是一种个别的活动” ,靠这种活动得来的知识,“仅是对于有限事物的知识”,“仅是由有限到有限的一串思想进程,而其中每一有限之物与另一有限之物彼此互为条件。依此看法,解释与理解乃是须得凭借他物方可说明某物的间接历程。因此,一切知识的内容皆只是个别的,依赖的,和有限的。而无限、真理、上帝则在这些知识范围所包的机械联系之外” 。总之,思想范畴或间接知识不能认识真理、无限或上帝,这就是耶柯比“直接知识”说的第一层意思。就此而论,耶柯比和康德是一致的。不过,就两人对于范畴的见解来看,又是不一致的:康德以为范畴之所以有限,是由于范畴是主观自生的;而耶柯比则就范畴的固有性质立论,认为“即就范畴之本身而言,也是有限的” 。所谓有限性,就是个别的、有条件的、具有“互相凭借的间接性”的意思,或者通俗一点说,就是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黑格尔认为,耶柯比能看到范畴本身的有限性,这是比康德正确的地方。

第二,真理、无限或上帝可以通过直接知识或信仰来把握。耶柯比所谓直接知识或信仰,就是指“一个事实或一个真理之直接呈现于意识” 而言。所以,在耶柯比的哲学术语里,信仰一词既可指对于上帝的信仰,也可以指呈现在当前感觉中的日常事物。不过,耶柯比所谓的信仰和康德所谓的信仰是有差别的。这一点,黑格尔在《康德哲学论述》中讲得很清楚:“在康德那里,信仰是理性的一个公设,是企图解除世界和幸福的矛盾的一种要求;在耶柯比那里,信仰本身是一种直接知识,并且也被了解为一种直接知识。” 也正因为这样,在康德那里,信仰的领域是不可知的,而在耶柯比那里,信仰的领域则是可知的。同时,耶柯比的信仰也不同于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包括信仰教会的权威和教义等等在内;耶柯比的信仰则只是“个人主观的启示”,“他这种哲学信仰本身并无确定的内容,固可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作为内容,复可容许任何内容之掺入” 。黑格尔在《康德哲学论述》中,谈到了耶柯比的“直接知识”说有其反权威的进步意义:“如果说每一个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那么认为人的精神直接知道上帝这个观点中,其伟大之处即在于承认人的精神的自由。在人的精神的自由中包含着[直接]认识上帝的源泉;在这个自由原则里一切外在性、一切权威都被取消了。” 当然,黑格尔也提到了耶柯比这种自由原则的抽象性和主观性,他说,在耶柯比那里,“一切我所偶然想到的东西,临时冒出来的东西,都算是启示给我的,因而也就都是真的”

关于耶柯比“直接知识”说的缺点,黑格尔讲得比较烦琐重复,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形而上学性。耶柯比割裂知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认为直接知识中无间接性,间接知识中无直接性,这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观点。黑格尔说:知识的直接性不仅不排斥间接性,而且直接知识实乃间接知识的产物。例如一个学者专家在他所擅长的科学范围内,总有些观点或成果是直接地呈现在他心目之中的,但这些直接知识都是“由于复杂异常间接思索步骤所得到的结果” 。耶柯比所主张的直接知识,缺乏思维,缺乏间接性,因而也只能是空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靠的。

另一方面,黑格尔认为,思维也并不像耶柯比所说的那样是单纯的间接性,思维和直接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当思想凭借他物时,复能扬弃此种凭借,换言之,思想固有其间接性,但复能扬弃其间接性。” 这也就是说,思想是间接性与直接性的矛盾统一的过程。黑格尔自己的逻辑学,就是这样一种过程的具体体现。“要指出事实上有一种知识的进展,既不偏于直接性,亦不偏于间接性,这就须以逻辑学自身和全部哲学为样本了。”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莱(F.H.Bradley)竭力论证实在是直接性的、超乎关系之外的,而思维总是推论式的、有间接性的,因而不能把握实在。他说:“科学的对象并不包括全部实在”,“知识若与存在分离,则完全没有善或实在……简言之,认识是一回事,存在是另一回事” 。布拉德莱基本上回复到了黑格尔所批评过的耶柯比的“直接知识”说。缪尔分析批判了布拉德莱的观点,认为布拉德莱“把思维看成纯粹推论式的”,“布拉德莱的绝对(即实在——引者)似乎同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遥远和不可知” 。缪尔对布拉德莱的批评启发我们:割裂知识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必然导致不可知论;耶柯比虽然主张可知论,但他的直接知识空疏神秘,归根结底仍然是不可知的。

第二是主观任意性。耶柯比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意识本身:凡在个人主观意识内呈现的东西,或者说,凡主观确信的东西,都是真理。这样一来,任何迷信和偶像崇拜都可以被解释为真理,任何毫无道理的东西也都可以得到辩护。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论。

第三是缺乏方法。黑格尔详细对比了耶柯比与笛卡尔两人的主张。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之说,和耶柯比关于“有”、“实在”或“我的存在”“直接启示在我的意识里”的说法,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笛卡尔还使用几何学的方法,从直接意识出发“进而达到更扩充发展的知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近代的科学” 。反之,耶柯比的学说却认为,根据“有限的”范畴得到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和无限,“此说一遇到以无限为内容的知识时,便舍弃了这种科学方法,且因它另外不知道别的方法,所以对于把握无限,便放弃一切方法”

黑格尔所谓“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都是讲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过,黑格尔又把这个问题同思想方法问题亦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他在批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三种观点时,处处都着眼于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者主张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思维可以认识存在,但他们的思想方法是反辩证法的,他们只知道运用有限的、抽象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因此,他们对无限的、绝对的真理的认识是独断的、片面的。第二种态度(经验主义与批判哲学)给有限概念的有效性划定了一个范围,认为这种概念只能把握有限的、相对的事物;至于无限的、绝对的东西则不是根本被否认,就是被推到不可知的领域,这样,第二种态度就公然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第三种态度,耶柯比的“直接知识”说,虽然反对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但它割裂有限与无限、间接性与直接性,因此,它所把握的绝对真理是空疏无内容的,是主观任意的。

总之,形而上学地割裂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多样性与统一性,其结果不是公然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否认绝对真理的可知性,就是虽然承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其所认识的绝对真理,或者是片面的,或者是空疏主观的,都不能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黑格尔批评“三种态度”的基本结论。可以看到,黑格尔对“三种态度”的批评,正是为他自己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扫清道路,他企图把辩证法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结合起来。 TGasITdCZ85rzvKk96mKU0NZRo+G6qnxNqjWpwJHHiUDDivRTwHNxOMN3NiL5s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