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硬科技应运而生

极少数关键技术创新产生巨大价值和影响,人们应关注真正能够推动经济发展、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和持续积累的关键核心原创技术。

——米磊

一、硬科技的诞生

⦾硬科技提出的背景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在过去众多科技创新者的智慧结晶中,总是有极少数且关键的技术创新产生了巨大价值,其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技术创新。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们促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进步。细数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电机、电信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集成电路、原子能技术等,最终都经过不断的组合进化,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并创造出巨大生产力,广泛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对这种少数的关键核心技术该如何定义?怎样通过理论创新来识别科技发展的规律,从而引导人类掌握规律以改变世界呢?

带着种种困惑,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为代表的许多专家自2008年起就开始了思考和研究。面对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米磊在深刻剖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需要解放广大科技人员的脑力生产力,释放巨大的创新红利,推动新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在此背景下,硬科技概念于2010年孕育而生。硬科技概念的产生希望营造一种新的理念,改变中国长期以来重模式创新而轻技术创新的状况,引导人们关注那些真正能够推动经济发展、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和持续积累的关键核心原创技术,进而凝集全社会力量去攻关硬科技、掌握硬科技、发展硬科技,以支撑中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为硬科技

硬科技这一概念融合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精髓,是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综合国力、能够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点产业链上的关键共性技术。

在当前阶段,硬科技就是指那些处于重点产业领域及重点环节上并决定重大关键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它事关国家战略安全。长期来看,硬科技是指能够激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硬科技的内涵

⦾硬科技的硬本质

硬科技具有区别于其他科技的四个特性——变革性、关键性、引领性和基石性。符合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的技术就可称为硬科技。

变革性。 变革性指一种生产要素的引入在带来巨大效率、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使现有结构或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继而创造一种新的秩序,推动人类进入新的时代。硬科技一般为长期研发、持续积累的高精尖原创技术,是具有破坏性或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是现有技术无可比拟或替代的,能够引领人类生活发生根本性变革。

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1765 年,在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之后,蒸汽机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蓬勃发展起来,它带来了纺织业、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全面变革。

蒸汽机问世后,首先给纺织业带来了变革,原本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被蒸汽机纺纱厂、织布厂所取代,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同时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工厂组织制度的出现。

随后,蒸汽机被推广到钢铁行业,使钢铁冶炼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推动英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长。1770年时英国的钢铁产量是5万吨,到了1800年便增长为13万吨,而到了1861年产量已高达380万吨,此时仅英国一国的钢铁产量就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蒸汽机的发展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得益于蒸汽机的使用和筑路技术的改良,蒸汽作为动力牵引着车厢,使之行驶在改良后的铁路和公路上;同时,汽船也开创了世界航运史的新时代。这些让英国的交通效率提升了数十倍。此前爱丁堡到伦敦的路程需要花费数十天的时间,而工业革命之后同样的路程仅需要数十小时便可走完。

可以说,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钢铁、机械、冶炼和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的蓬勃发展,甚至推动了银行业的兴起。其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带动社会迎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深刻变革,并使相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层随之产生,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蒸汽机技术就是那个时代的硬科技。硬科技的发展在给社会经济带来更高效率、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也重构了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变革,引领人类进入新时代。

关键性。 硬科技具有类幂律法则的特点,是科技创新中能够解决大部分经济社会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少数”技术,是重要且核心的、可发挥巨大作用的技术。

picture

图2-1 硬科技的幂律法则

在自然、社会等复杂系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幂律分布。在一个国家体系中,通常是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只有极少数是重要且关键的,技术领域亦是如此(见图2-1)。

技术是组合进化的,很多新技术都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组合和集成。随着技术的不断组合和演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组织且不断演进的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的复杂网络都遵循幂律法则,科技也存在类幂律分布的特点,即极少数关键技术创新创造的巨大价值远超其他技术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核心技术都呈现出关键性的特点。比如蒸汽机、内燃机、集成电路、原子能技术等,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最终都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他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在这些关键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不断组合和演化,最终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广泛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具体科技类目的发展同样遵循幂律分布。例如信息领域,随着摩尔定律濒临失效,光子时代已然到来,光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众多技术中的“关键少数”。米磊博士2016年提出一个新的经验公式——“米70定律”,内容包括:光学成本占未来所有科技产品成本的70%;光学技术将成为科技产品的瓶颈性关键技术,解决光学技术问题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这一定律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验证。例如,互联网费用中的70%来自光学成本,包括光学设备和系统的采购;无人驾驶公司将70%的资金投入到激光雷达等光学器件上;而在VR/AR等新的显示技术中,光学成本也同样是主要成本。未来,手机产品的创新将更多围绕光学技术展开,光学元器件成本将占手机成本的70%。2017年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X搭载了人脸识别功能——Face ID。Face ID功能通过环境光传感器、距离感应器实现,还集成了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flood camera)和点阵投影器等多个光学器件,可以说iPhoneX已经增加了大量的光学成本。

硬科技就是技术系统中按照类幂律法则分布的关键节点性技术,其在一个产业技术体系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和效益,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和人类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领性。 硬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具有带动力和衍生力的共性使能技术,能够支撑现有科技取得重大进步,支撑并引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历史上的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为社会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刺激了新的需求,带来新的社会制度变革,从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如图2-2所示。

picture

图2-2 硬科技的引领性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时代,集成电路是这个时代的革命性技术,其将硬科技的引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借助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和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高速发展。比如由集成电路芯片带动CPU、操作系统、PC、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相应产业的领航者。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致使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下滑,但这时的硅谷却在以集成电路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带动下,开始了新经济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占到美国GDP的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化,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硅谷的半导体产业成为带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正是因为硅谷抓住了集成电路这一硬科技,美国才得以持续引领全球科技和工业革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抓住了集成电路产业从美国硅谷向亚洲转移的历史机遇,以较强的平台能力先后培育出世界半导体代工领域第一名的台积电和第三名的台联电,此外还有手机芯片设计领域位居世界第二的联发科。这让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领台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同样,随着世界集成电路行业从美国转移至日本,一时间造就了富士通、日立、东芝、NEC等世界顶级的芯片制造商,也将日本引领至当时世界第二的高位。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也是受益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引领,跻身世界前列。

正如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技术,硬科技通过某种革命性技术的牵引,能够引领一个或多个产业高速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能够给经济带来巨大突破,甚至推动大国崛起。

基石性。 硬科技是同时期的产业技术中最底层的部分,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支撑和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组合,还可以形成其他诸多突破性创新。

美国技术思想家、复杂性科学奠基人布莱恩·阿瑟在其创建的技术组合进化理论中指出:技术都是某种组合,新技术产生于已有技术的组合,当代的新技术将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分(构件)。在人类对外部现象的不断认知和需求驱动下,最初很简单的技术以这种方式慢慢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技术形式。而后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在这种技术组合中,往往有某项或几项关键技术发挥着基础或中坚力量作用,支撑着一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发动机就是体现硬科技基石性的典型代表。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将其研制的汽油发动机装在一辆三轮车上,创造出世界公认的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见图2-3)。以后几年,美国人和欧洲人同步批量制造出了汽车。此后百余年里,汽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社会效率。

picture

图2-3 硬科技的基石性

当人们将发动机应用在帆船和独木舟上时,就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轮船。第一次使用蒸汽发动机的轮船于1783年在英国下水,而后美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家先后将发动机安装在轮船上。发动机应用在轮船上,使得水上运输同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太阳能和喷气式发动机为轮船提供动力,让其航行的速度最高可达到令人吃惊的每小时500千米以上。

依此类推,当人们将发动机安装在不同载体上时,通过技术的不断组合,就会形成像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火箭乃至飞船等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发动机,就是最具有基石性的硬科技,它是整个人类交通运输乃至其他关联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根本动力,极大地缩短了时间与空间距离,推动人类社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硬科技就是针对某些需求而形成的、在特定技术组合中能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技术。通过引入硬科技,并将其与其他技术组合,便可实现巨大突破,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量。

⦾硬科技的硬精神

硬科技还强调要秉持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它代表着一种勇担使命、敢为人先的责任感,蕴含着敢啃硬骨头、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工匠精神。硬科技将科研工作者的人生追求、科技企业的发展前途,同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紧密结合在一起,即“志气硬、技术硬、实力硬和精神硬”。

勇担使命,志气硬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已成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广大科研人员要以“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心系国家命运,勇担报国重任,以积极有为、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一往无前,充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硬”代表着一种承载国家使命,敢于挑战世界科技高峰的志气和魄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有标志性的科技成就,必经之路就是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这要求每一位科技创新者拥有攀登科技高峰、攻关核心技术的志气,要有树立世界单项冠军的目标和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谋划与拼搏,真正让自己所在的领域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敢为人先,技术硬

创新决定未来,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面对新一轮的国际科技竞争,当代的科技创新一方面要聚焦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聚焦于事关长远发展、可能催生变革性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必争领域,占据新的科技制高点,成为新兴方向的领跑者与开拓者。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心怀“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拥有“会当凌绝顶”的战略视野,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力争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成果,这样中国科技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掌握话语权和自主权。

硬科技的“硬”代表着国家最先进的水平,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是能够直接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以基因编辑、脑科学、合成生物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正孕育着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技术、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空间和海洋技术,正不断拓展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硬科技正在深刻地推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率先掌握了这些硬科技,才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为实现科技强国助力。

啃硬骨头,实力硬

硬科技是国之重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必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短板。如果不主动去“啃硬骨头”,不主动自主创新,就会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的落后状态,被别人卡住脖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强调,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培育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科技力量已刻不容缓。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迎难而上,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硬科技的“硬”也代表着极高的技术壁垒,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关键核心技术”。过去30余年我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瞄准这些事关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科技难题,敢于大胆尝试,不断取得突破,持续形成高精尖原创技术,从而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为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此外,中国也需要有更多的硬科技企业,树立挑战世界“单项冠军”的目标,秉持精益求精、积极开拓的精神,敢于在关键核心领域下大工夫,挑战世界级难题,助力我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十年磨剑,精神硬

实现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都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这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静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心无旁骛地进行长期攻关,认准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去探索。重大原创成果、高质量技术成果的取得,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参考2018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科研人员平均要坐11年的“冷板凳”,有些项目甚至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硬科技的“硬”代表着敢于“死磕”、长期专注、坚守笃行、不断追求极致和卓越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研发出硬科技成果。挖掘和培养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是真正发展硬科技的源泉。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今,我国有大量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未来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崛起,更需要尊重和发扬这种硬科技精神,创新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三、硬科技的外延

硬科技作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认识科学规律、识别关键技术、挖掘科技与经济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除了硬科技,国外也在开展其他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出如“深科技”“黑科技”等科学概念,并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深科技

深科技(deep technology)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提出。1995年 10月1日,作家大卫·罗森博格在《连线》杂志发表了名为《深科技》的文章,他将“深科技”描述为能够促使人类文化朝着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能拓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新技术。2016年以后,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又赋予了深科技新的内涵,认为深科技是指建立在独特的、受保护的或难以复制的科学或技术进步基础上的颠覆性解决方案。

2019年,波士顿咨询公司与Hello Tomorrow联合发布的《深科技生态破晓而来》报告,对深科技做出了比较明确的描述:“深科技是指具有高度创新性、相比于当前应用技术存在巨大进步的技术,它需要大量研发才能形成实用的商业价值或用户价值,进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其中,许多深科技着眼于应对重大社会和环境挑战,在未来有望给那些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本身能够创造市场,或能打破现有的产业形态,其基础知识产权难以被模仿,受到高度保护,通常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或技术壁垒。”

从商业角度来看,深科技有三个特征:一是能产生巨大影响;二是需要长期研发才能真正成熟走向市场;三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最为活跃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七大深科技领域分别为: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区块链、机器人与无人驾驶、光电子集成、量子计算。

⦾黑科技

黑科技最早源于日本作家贺东招二在1998年创作的小说《全金属狂潮》,原意指非人类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科技之上的知识。如今被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

当前,黑科技一方面指难以实现但可能会在未来实现的概念科技,另一方面也指已经实现但超越绝大多数人认知范畴的高精尖技术及产品。它具有隐形性、突破性、超越性和开拓性特点。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现有认知和科技水平的、从无到有的新技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基本不会对外公开。黑科技这一概念从2011年开始流行,近几年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人们习惯用其来泛指生活中那些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硬科技、深科技和黑科技的关系

硬科技、深科技和黑科技都是对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阐释,三者关注的都是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科学技术创新,而非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三者都体现了科技创新要经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持续技术积累,它们在技术的难易程度上有部分重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特定技术的概念归类会发生转化。此外,三者也有所区别,各有侧重。

首先,三者形成的背景和内涵不同。硬科技概念是基于过去十多年来的全球发展形势与中国经济现状,在探索新时代科技驱动经济发展规律过程中由中国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创新。硬科技强调把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它强调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所谓的“硬”,既指技术过硬、实力硬,代表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又指精神硬、志气硬,代表着一种迎难而上、啃硬骨头的科研工匠精神,意味着敢于挑战科技高峰、争做世界单项冠军、为实现科技强国助力。硬科技的内涵,正是贯彻习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指示的生动体现。

深科技是英语“deep technology”的直译,与西方提出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概念相关,起初蕴含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理念,旨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后来,波士顿咨询公司不断丰富其内涵,希望通过此概念将全社会的聚焦点从过去十多年社会极为关注的数字化创新,引到信息革命中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当中来,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研发和资本投入。深科技更多被放在公司层面来讨论,直到最近几年才有相对明确统一的概念,逐步被业界认可。

黑科技则更多蕴含着人类对于改变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它是在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对未来能颠覆人类认知的科技创新的一种憧憬与想象。正是这种梦想般的意识,在转变为强烈的动机后,驱使人们不断创新思考并付诸实践。它体现出一种不一样的创新思维——今天的黑科技可能就会孵化出明天的谷歌、特斯拉等企业。

其次,三者的关注点各有不同。硬科技和深科技两个概念关注的重点领域基本相同,都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如光电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但在考虑到特定主体和视角等因素时,两者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硬科技结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强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一个从研发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的、覆盖众多环节和参与者的全新生态系统。而深科技更多是在新一轮工业和信息革命背景下,着眼于如何应对重大社会和环境挑战,思考科技创新的领域再布局,将来有望为那些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黑科技本身不拘泥于特定领域,其关注无限的科技创新,意在强调技术超出了普通人现有的认知水平,更多代表着人类对于改变未来的追求和想象。黑科技含有通过创新突破来实现人类的某种特定愿望的意思,如利用核聚变技术制造出永不加油或充电的汽车。

最后,三者在技术成熟度上有所不同。可以引入科技金字塔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点(见图2-4)。人们平常所说的科技或高科技是相对成熟,并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技术。硬科技和深科技则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位置,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它们是高科技中的前沿技术,在现有应用技术之上,能在未来的5~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黑科技一般仅能提供实验数据及测试设备等,通常需要20~3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才能实现商业应用。而科幻则是50~100年之后,或者更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一种幻想。

picture

图2-4 科技金字塔

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四旋翼无人机属于高科技范畴,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人机,具有速度快、重量轻等优点,已在测绘、监控、物流、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火箭回收技术属于硬科技和深科技范畴,美国科技大佬埃隆·马斯克管理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中国的一些企业正在开展火箭回收试验,尚未全面掌握和应用;人类登陆火星则属于黑科技范畴,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努力才有望实现。

硬科技、深科技和黑科技这三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独立的,而是基于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科技的一种理解和划分,今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变化,三者的内涵和关注范围都会出现动态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特定技术的归类也将会从黑科技变成深科技或硬科技。

四、硬科技的发展和演变

硬科技作为中国原创概念被提出之后,经历了概念萌芽和丰富、推广与快速成长的过程,逐渐由地方原创词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

⦾硬科技概念萌芽

目前业界公认的硬科技概念诞生于2010年,由中科创星米磊博士提出。作为中国科学院这一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米磊深知中国科学院每年有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生产力,获得具体的工程化应用,国内迫切需要懂技术、有耐心的投资人去更好地衔接科学技术和商业应用,并且能够尊重硬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愿意坚持陪伴其成长,对这种原创技术项目进行长周期培育。于是,他萌生了发展硬科技的想法,立志推动和探索硬科技理念,期望引导社会公众聚焦硬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科院“十二五”科技成果展时,走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展台时,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的概念,总理听完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硬科技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硬科技的概念经过六年萌芽和孕育,于2017—2019年得到广泛推广。硬科技的内涵和实质不断丰富和深化,影响不断扩大。硬科技概念诞生于西安,快速推向全国,从地方政府到国家层面,从资本界到学术界,硬科技已在祖国南北快速流行。北京、深圳、杭州、广州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鼓励发展硬科技,吸引了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硬科技辐射各地,引发全国关注和热度

硬科技成为西安追赶超越的新名片。西安围绕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之都,高举发展“硬科技”旗帜,出台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等支持政策,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硬科技”连续三年被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要求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

硬科技辐射全国各地。北京于2017年发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强化面向硬科技的创业孵化服务,建立完善硬科技创业项目发现、筛选、评价、培育和推进机制,促进项目孵化以及成果转化落地。杭州在2018年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期间专门设立了硬科技分赛场。深圳2018年主办了中国科学院应用成果展暨中科院硬科技STS双创项目路演活动,集中展示我国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硬科技的发展成果。

硬科技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开始越来越多地认可硬科技,关注和投资硬科技。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中国将在硬科技领域领跑全球,将以人工智能为主把资本投向硬科技。IDG资本未来将聚焦5G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技术、基因产业等硬科技投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表示,真格基金未来会在机器人方向做“更有硬科技含量”的投资。北京成立300亿元规模科创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子基金投向前端的硬技术及原始创新。由北京科技创新基金、三峡资本、实创集团、国投创合、中植资本、中科创星共同出资设立“北京硬科技基金”,以实际行动助力硬科技发展。青岛成立科创基金,将聚焦硬科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

硬科技吸引国内不同领域竞相开展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硬科技的思考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硬科技的内涵、本质、特性、发展路径等进行研究,发表论文数量逐渐增多,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不断涌现。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STS计划立项“硬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宣传”,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界对硬科技的认可度,从理论上准确把握硬科技的定义和范围,提高硬科技的品牌影响力。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表示,硬科技应具有引领性、基石性等特点,是能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共性技术,可以是经过长期研发、持续积累形成的原创技术,也可能是某细微领域形成的突破性技术。

阿里云高性能计算负责人何万青认为,国家必须掌握硬科技,例如,芯片、操作系统涉及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坚定发展,必须啃硬骨头。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汪玉、美国犹他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李飞飞等人认为,硬科技尤其需要产学研合作,例如,信息领域一个颠覆性的方向从作为想法到形成一定市场规模需要近10年的时间,需要产业和学术界共同育人、共同迭代。

⦾硬科技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

2018年12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讲到“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进一步肯定了硬科技理念,并为硬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硬科技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官方媒体和智库机构纷纷开始研究硬科技,并呼吁国家领导和社会大众聚焦硬科技,硬科技理念从西部走向全国,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2021年1月31日,“硬科技”概念首次被写入中办、国办文件。“十四五”规划在讲到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时强调,要增强科创板的“硬科技”特色。

科创板引燃硬科技投资

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把硬科技投资推向了高潮。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共涉及7个行业,其中,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制造业9家,专用设备制造业8家,运输设备制造业3家,信息技术服务业2家,有色金属冶炼业1家,仪器仪表制造业1家,通用设备制造业1家。科创板与硬科技重点涵盖的几大领域方向基本一致,可以说,符合硬科技概念的企业就是满足科创板对其上市企业遴选要求的企业,只有真正的“硬科技企业”才能登上科创板。在此之前,硬科技和制造业属于“重资产”项目,投资门槛高、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使其一直不太受资本的青睐。科创板的推出重燃了资本对硬科技的信心和热情。科创板对科技投资具有很好的导向,让资本更加愿意关注目前研发投入比较大的硬科技企业,因此对硬科技投资和硬科技企业本身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国产化加速替代的大背景下,科创板所引发的市场热情将在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补足运营资金等多方面推动我国硬科技产业的发展。

科技部推进硬科技发展

科技部重视硬科技的发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多次批示,“高新区要成为硬科技聚集地、发源地,部内相关规划、指南要把硬科技作为重点”“要进一步明确硬科技及科技创新链条中‘硬环节’的内涵”。根据部领导指示,2019年10月16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京召开硬科技发展工作座谈会,北京市科委、西安科技局、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华为、腾讯等高端智库、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研究推进我国硬科技发展。

2020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京举办第一期“硬科技论坛”,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单位的专家,就什么是硬科技、硬科技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推动硬科技发展展开热烈讨论。为弘扬“硬科技”新理念、新思想,引导大众全面转向科技创新,研究所组织举办了系列“硬科技论坛”,邀请政、产、学、研等社会各界专家共商硬科技发展大计。

2020年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复西安高新区《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西安高新区正式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随后,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论证在多名院士、众多专家学者及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得到确认。作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其对全国科技发展所起到的宏观引领作用在不断增强。硬科技企业社区将逐步成为“硬科技人才最密集、硬科技成果最突出、硬科技企业最集聚、硬科技服务机构最集中、硬科技政策最先行、硬科技品牌最彰显、硬科技形象最直观”的科技创新园区,给全国硬科技发展提供参考样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特殊时期,硬科技成为“抗疫利器”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人民生活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严峻的时刻,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和广大硬科技企业发挥科技优势,为抗击疫情提供利器,为地方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硬科技在新冠病毒检测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科院针对临床救治的实际需求,围绕“综合诊断”“临床救治”“愈后评价”“心理援助”“溯源追踪”组织科研攻关,研究治疗方案,协助医疗救治,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央、地方政府、一线医生及患者的充分肯定。中科院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装备、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系统、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护系统、多参数肺健康监测系统等在武汉抗疫前线得到了应用。硬科技企业参与研制的CAStem细胞注射液、化湿败毒颗粒等药物用于一线治疗,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无创呼吸机为肺功能受损患者呼吸“护航”,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有效解决了医护工作者扎针难题,核酸检测试剂盒、核酸提取试剂、血气分析仪等为全球新冠病毒检测提供支撑,云会诊、移动医院装备为抢救患者提供了诊断和救助平台。

硬科技为疫情下的日常防控保驾护航。红外测温仪、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等在人流密集场所实现了无接触高效测温,无接触自助机、无人驾驶、语音智能电梯、无人物流等一批“无人技术”成功运用于医疗物资运输和居民生活场景防护,大数据分析系统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疫情动态、科学防疫知识等各种数据。AR/5G等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疫情防控安全、稳定、高效、智能。

硬科技成为疫情下城市治理和经济恢复的硬核力量。“城市超脑计划”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完整的“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在政务服务、交通、医疗、智慧园区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线上课堂、云会议、智能协同办公成为疫情下教育、工作与生活的新方式。虽然国内经济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大部分省份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实现了逆势增长,硬科技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更是决胜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硬核重器”。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他充分肯定了科技在防控疫情、战胜病魔中发挥的作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硬科技产品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3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介绍了全自动口罩生产机、物资运输无人机、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等在这次战疫中应用的九项自主研发技术,获网友热评及点赞,话题高居热搜榜前列。随着硬科技的发展与不断应用,硬科技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硬科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得到公众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lEc/GHuqdG9kjA361wLe9yDdZF32FEvuz4J3v1jrzMsKJ/s7XeErE9QwFElv2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