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0年第1季度报告
——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

当前,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服务业主导型的首都北京经济遭受了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为正在全面处于实施减量发展、创新引领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北京经济带来了“危”和“机”。从2020年第1季度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判断来看,北京经济增长动力韧性较强,新增长点动力强劲,政府应对冲击的各种政策举措及时得当,2020年北京仍然有较大概率实现3.5%~4.5%的GDP实际增速目标,尤其是在把握好“都”和“城”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城”在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特别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方面的独特引领作用,尽快制定和实施将高精尖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调整到15%以上的重大发展战略。

一、北京2020年第1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北京2020年第1季度实际GDP增速同比下滑6.6%(见表1)。相比国家层面6.8%的下滑幅度,相比上海6.7%的下滑幅度,相比深圳6.6%的下滑幅度,北京略显优势。但是,更要注意的基本事实是,与杭州4.8%的下滑幅度、成都3.0%的下滑幅度,甚至与南京1.6%的上涨幅度相比,略显劣势。这说明,一方面,类似于深圳等出口导向型的城市(地区)受全球新冠疫情负面冲击更大,另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首都北京的严防严控政策并未对经济带来额外的负面冲击。

表1 中国主要城市2020年第1季度GDP及增速情况

(2)工业部门增加值降幅显著,但是3月降幅大幅收窄。抗疫相关制造领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第1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7%,降幅比1—2月收窄1.5个百分点(见图1)。相比全国层面1季度工业增加值8.5%的降幅,下滑趋势较为突出,但是,与上海1季度工业增加值17.4%的降幅相比,降幅较小。

picture

图1 2019年以来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首先,4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增速呈现“1升3降”现象,3月支柱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呈现好转态势。4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增速在3月均比前2个月有所好转。其中,电子行业增长5.9%,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市场需求保持旺盛、部分重点企业推出新产品是主要支撑力量。电力行业下降1.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下降5.3%,降幅收窄9.1个百分点。内部各领域表现有所分化,化学药行业下降9.6%,降幅收窄12.1个百分点。生物药行业增长29.7%,增速提高12.1个百分点;中药行业下降17.3%,降幅扩大3.9个百分点。汽车行业下降30.2%,降幅收窄4.8个百分点,重点车企虽降幅较大,但相比1—2月均有不同程度收窄。

其次,高精尖产业复苏态势更为明显,后续恢复态势加快。1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4.2%和10.4%。但是,1季度的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4.1个和4.4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明显大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最后,抗疫相关物资及生活必需品生产加快。1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口罩约1.3亿只,包装饮用水、合成洗涤剂产量分别增长3.7%和25.1%。

(3)第三产业服务业部门受全球新冠疫情负面冲击较大,服务业恢复动力不足,恢复周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期,但是整体可控,向好态势基本可期。而互联网经济则显示出了相当的发展活力。2020年北京1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4.8%。同期,全国层面下降5.2%,但是,更要注意的是,上海地区下降2.7%,杭州地区下降1.1%,深圳地区下降1.8%。

首先,第三产业中行业分化明显。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教育行业保持增长,但产业内部表现不一:优势行业表现出较强韧性,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分别增长5.5%和3.5%,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教育行业增长1.8%。其他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科技服务业因商务往来受限,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收入均呈两位数下降;在商务服务业中,合计占比1/4的组织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收入下降20%左右,会展业、旅行社及相关收入下降40%以上;在文体娱乐业中,合计占比7成以上的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新闻出版业收入分别下降48.3%和15.9%。

其次,互联网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宅经济”“云办公”“线上教育”等需求旺盛。1—2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长9.6%,带动信息服务业保持增势;互联网广告企业收入增长9.9%;拥有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以上教育业企业收入增长58.2%。

(4)北京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受冲击影响较大,但3月降幅呈现明显收窄态势(见图2)。与此同时,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投资增速呈现出相对较好态势。1季度,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同比下降7.1%,降幅比1—2月收窄12.8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季度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而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比1—2月回升6.8个百分点;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9.3%;杭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0%,比1—2月收窄5.5个百分点。

picture

图2 2019年以来北京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首先,亮点在民间投资增长态势。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4%,降幅收窄4.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6%,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4.6%。

其次,高技术产业与抗疫相关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20年1季度,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在电子、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同比分别增长46.1%和1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因生产口罩原料,投资增长1.4倍。卫生行业投资在一批抗疫应急医院工程的带动下,增长1.3倍。

(5)北京市场消费在全球疫情冲击下呈现较大幅度下滑态势,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冲击更大(见图3)。但是消费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良好。1季度,北京市场总消费同比下降12.5%。商品性消费内部分化特征比较明显,具体来看,服务性消费额下降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1.5%。与全国相比,1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9.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7.7%。与上海相比,1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0.4%。与深圳相比,1季度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2.9%,其中,商品零售下降21.9%,餐饮收入下降30.8%。与杭州相比,1季度杭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0%,降幅比1—2月收窄1.9个百分点。

picture

图3 2019年以来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一是网上零售、超市增势较好,基本生活类、“宅经济”相关商品增速提高。线上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15.9%,比1—2月提高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9.7%;超市零售额增长16.9%,比1—2月提高1.6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销售增长18.8%,通信器材类增长16.0%,分别比1—2月提高3.0个和8.0个百分点。

二是住宿和餐饮业降幅加深,传统业态压力较大,耐用消费品销售不畅。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下降48.4%,降幅比1—2月扩大8.6个百分点;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传统业态零售额均下降3成以上;汽车、石油制品和家用电器类商品分别下降47.9%、42.5%和31.5%,降幅比1—2月都有不同程度扩大。

(6)北京市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凸显疫情冲击对北京地区就业和收入问题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激发社会风险的概率,迫切需要顶层设计加以统筹解决。1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874元,同比增长4.7%,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关键的现象是,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4.9%,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是北京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主导因素。与全国对比来看,1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速为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7%。与上海地区相比,1季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5%。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实际增速分别为1.5%和1%。与杭州地区相比,1季度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1%。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2.2%和7.6%;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分别下降7.1%和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下降2.4%和4.5%。

(7)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明显(见图4),食品和烟酒类以及医疗保健类商品和劳务是价格上涨主导因素。1季度,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高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比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3.1%,食品和烟酒类价格上涨9.7%。3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8%,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来看,1季度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1个百分点,比去年4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全国CPI涨幅的主要因素。与上海地区相比,1季度上海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消费品价格上涨5.3%,服务价格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9%。与杭州地区相比,1季度杭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比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1%,涨幅比2月回落1个百分点。食品和烟酒类价格上涨11.9%,衣着类价格上涨2.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8.2%,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8%,鲜菜价格上涨2.9%,猪肉价格上涨103.1%。

picture

图4 2019年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

(8)在遭受坚决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翘尾、新冠疫情冲击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效应下,2020年1季度北京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0%,降幅较2月份扩大4.5个百分点。同期,税收收入下降14.4%,但降幅较2月份扩大6.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1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3%。全国税收收入39 029亿元,同比下降16.4%;非税收入6 955亿元,同比增长0.1%。与上海地区相比,1季度上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11.3%。其中,增值税下降28.2%,企业所得税下降13.3%,个人所得税增长9.7%,契税下降4.8%。与深圳地区相比,1季度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2.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3.72亿元,下降18.3%。与杭州市相比,1季度杭州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下降5.0%、3.9%。

北京地区1季度的个人所得税增长16.1%,主要是个税提高起征点、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改革进入政策可比期所造成的。增值税下降21.5%,主要受上年增值税降率翘尾和应对疫情新出台的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政策性减收叠加影响。企业所得税下降20.7%,主要是受疫情影响。非税收入增长8.1%,主要是清理历史欠缴收入项目等,拉动北京市1季度收入扩大5.7个百分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亮点是,重点行业财政收入分化现象明显。金融业财政收入增长8.4%,信息技术服务业财政收入增长9.8%。

(9)北京出口呈现正增长态势,但后续能力不足,核心在于民营企业出口能力严重不足。1季度,北京地区(包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6.2%。其中,进口下降8.4%,出口增长4.4%。3月份,北京地区进出口下降13.1%。其中,进口下降15.8%;出口下降2.3%。与全国相比,1季度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3月份,全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3.5%;进口增长2.4%。民营企业进出口降幅较小、比重提升。1季度,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4%,比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7.3%,占出口总值的51.4%;进口增长7.9%,占进口总值的33.1%。

从主要企业类型上看,1季度北京市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6.6%,占同期地区进出口总值的74.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0.9%,占18.2%;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11.3%,占6.8%。民营企业的出口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从主要贸易方式上看,1季度北京地区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6.2%,占84.1%;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4%,占5.9%;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方式进出口下降7.6%,占5.5%。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1季度北京地区出口成品油增长15.2%;手机增长24.5%;钢材下降11.6%;集成电路增长24.8%;农产品增长11.3%。

(10)高度关注北京两大核心支撑产业的关键支撑作用。北京第一支撑产业在抵御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1季度,受疫情影响,在各行业经营业绩均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首都金融业呈现逆势增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 682.5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全市GDP增速高12.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5%,金融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金融业较好发挥了财税收入“压舱石”作用。2020年1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277.7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9.4%,是财政收入贡献第一大行业,拉动1季度财政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完成税收收入917.4亿元,同比下降23%,占全市税收比重为31.6%。高精尖产业体系复苏节奏相对较快,彰显出特定的经济恢复能力和维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1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4.2%和10.4%,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4.1个和4.4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明显要好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二、北京经济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模式加速形成过程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与九大战略判断

总体来看,2020年第1季度首都北京的宏观经济变化形势在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负面冲击下,整体上与全国经济变化形势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然而,从更为细致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首都北京由于自身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此轮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下所暴露出的独有问题和重大发展风险,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韧性。

第一个判断是:在全国重点城市中,除湖北武汉之外,首都北京是遭受此轮全国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后期的经济恢复能力也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这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方面,对首都社会政治安全的考虑压倒一切,使得首都必须采取更为严格、时间更为持久的防控管控举措;另一方面,北京等重点城市中“面对面”(face to face)、人员流动性高和人员密集型的服务业在地区GDP中的比重更高,更容易遭受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导致经济面临的冲击更大,恢复周期更长。北京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最高,2019年高达83.52%,高于上海2019年的72.7%。201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8%。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持续发挥引领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而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恰恰就是“面对面”、人员流动性高和人员密集型的服务业。

第二个判断是:面对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坚定不移的国家既定战略目标,即便面临全球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北京也不能拖后腿,而且必须主动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起到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面对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国家战略目标,2020年全国GDP实际增速目标应该设定为3.5%~4.5%。依据北京当前的各项现实条件和既有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全面启动的首都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可考虑将2020年北京的GDP实际增速设定在3.5%~4.5%。这是通过各方面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发展目标。

第三个判断是:保证2020年北京GDP实际增速维持在3.5%~4.5%之间的重要支撑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主导产业——金融业的逆势增长态势;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加快建设;三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建设的全面部署;四是新基建的着力建设,特别是以启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北京特色新基建项目,逆势加大,将基础研究占北京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长期目标可设定在30%以上。

第四个判断是:消费恢复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GDP增速的恢复能力。在此轮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下,导致北京消费能力下滑的主导因素有:一是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部门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大量企业停产停业,使得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下滑;二是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大量企业停产停业,造成相关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下滑;三是文化旅游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大量企业停产停业,迫使这些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下滑;四是高校不能正常开学,200多万高校学生无法返校,对北京的消费贡献归零;五是各种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外地人员不能及时返京到岗,导致这些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下滑。因此,北京必须采取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的一揽子政策,强力恢复消费能力,以政策刺激恢复消费,以投资促进消费,率先形成需求和供给的良性互动格局。

第五个判断是:不要太在乎短期内北京政府的税收收入不足和政府财政收支逆差问题。此轮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必然会对北京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巨大影响,急剧扩大政府财政逆差。从政府收入方面来看,考虑到防控疫情期间全力落实各项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减少等因素,预计财政收入减收近900亿~1 10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减收150亿元左右,社保基金预算减收700亿~800亿元。而从支出方面来看,医护人员补助、防控物资购置、城市运行等城市公用事业补助等支出增加,促进产业发展等稳定经济增长相关投入加大,对年度支出安排造成重要影响,额外增加规模可能高达150亿元以上。因此,在2019年北京财政收支平衡已经出现巨大压力的情形下,在新冠疫情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加大的压力下,特别是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防控周期可能相对较长,预计后续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还将持续加大。为此,今后北京的税收必须形成两个有力源泉,形成双轮驱动格局:一是金融业;二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客观事实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在首都北京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一直处于模糊地带,高精尖制造业体系不仅仅是创造地区GDP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创造全员劳动生产率可持续增长和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核心手段,更是地区创税和税收来源的关键源泉。在我们看来,只要北京能够发展起高精尖制造业体系,税收的来源不成问题。短期内,应该实施中央对首都北京的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加大发行首都建设专项债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专项债。

第六个判断是: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不仅仅是将北京定位为全球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应该将北京定位为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研发和关键核心产业生产的发源地、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和核心生产基地布局的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研究基地和重点生产基地。未来中国的本土跨国公司,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的全面崛起就是因为培育和吸引了不少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在创造GDP和贡献税收方面的作用独一无二。上海也在这个方面奋起直追,谋求先机。首都北京千万不能泰然处之,置之不理,必须加快培育、吸引和发展核心产业领域的本土跨国企业。而本土跨国企业一定是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力的、持续“过度”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恰好完全符合北京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发展定位。

第七个判断是:此轮全球新冠疫情对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最大冲击和教训是,北京的高精尖制造业比重相对过低,导致抵御全球疫情冲击的内生能力不足,充分暴露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过高的比重所蕴含的经济风险以及维持经济发展能力的脆弱性。相反,由中国各重点城市在此轮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中各产业变化情况(见表2)得到的一个启示是,高精尖产业体系特别是高精尖制造业体系相对具有更好地抗击外部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的能力,而且恢复能力相对也更为迅速。因此,北京当前除去生活方面的制造业外,除去总部经济之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可能只有8%左右甚至不到8%。因此,必须尽快实施将北京高精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处理好“都”和“城”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可以将北京“城区”的高精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设定为不同的比重,有些地区这个比重可以设定得更高。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精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就可以设定为20%甚至更高。

表2 中国重点城市2020年1季度产业发展状况

续表

如果北京首都放弃了高精尖制造业体系,整个京津冀的经济就没有了希望,甚至中国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会失去主心骨。

第八个判断是:首都北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发生逐步下滑现象,特别是发生了较为突出的人才流出现象,这说明,首都北京的全国高端人才中心地位正在下滑,这不利于首都北京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所拥有特定人才综合优势的积累和发挥。从2019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估报告来看,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经落在上海和深圳后面,与上海的差距持续扩大,与广州的吸引力相比已经相差无几(见表3)。其中,导致北京人才吸引力下滑的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人才净流入占比指标为负,拖累了整体指标优势。但是,北京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仍然遥遥领先。

表3 2019年人才吸引力TOP 20城市细分指标数据

资料来源:智联招聘,恒大研究院。

第九个判断是:要真正落实和深刻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现实价值,指出具体践行路径。当前,束缚和限制首都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乃至高精尖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似乎是环境压力、人口压力和产业用地压力等因素。客观事实是,如今这个时代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乃至高精尖制造业体系,既不会造成环境压力,也由于智能制造和集成创新模式绝不会产生人口压力或就业交通压力。因此,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似乎还是在产业用地因素方面,为此,北京还预留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用地。依据我们对首都北京各地的长期实地观察和深入分析,除了北京的“都”地区之外,其他的“城”定位地区,特别是在城六区之外的“城”定位地区,仍然有一定的产业用地空间。比如,集体用地如何转化为产业用地的机制体制突破。此外,如果在京津冀区域内统筹安排首都北京各地区产业用地,产业用地供给数量就会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比如,可以考虑在六环和七环之间设立和布局特定的“产业发展带”战略。

三、近期北京的工作重点和改革突破口

第一,首都北京最高决策层在统筹和制定防控疫情和稳增长政策方面,及时发力,重点发力,集中发力,系统发力,为2020年完美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利的扶持政策,这是北京2020年GDP增长目标能够达到3.5%以上的重要保证。我们梳理的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实施的相关政策有:支持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19条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措施、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10条措施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2.0版等,这些政策举措中涉及金融领域的有15项具体措施。应逐条制定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并向社会公开,将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以及金融政策落细落实,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复工复产中遇到各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实惠以及增加获得感。

2020年5月6日北京市人社局多项稳就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地实施。其中,面向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发放的援企稳岗补贴,最高标准每人可达4 540元。援企稳岗补贴包括以训稳岗培训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两项政策。援企稳岗补贴政策主要面向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科技创新、城市运行保障、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且在北京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中小微企业,同时企业还要满足“受疫情影响,2020年2—4月生产经营收入同比下降80%(含)以上”这一条件。各参保企业所在区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名单进行认定。对于组织职工开展培训时长累计不低于20课时(900分钟)的,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企业以训稳岗培训补贴,培训补贴最高不超过120课时(5 400分钟)3 000元。此外,对开展培训的企业,按照参训职工每人1 54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临时性岗位补贴。

其次,需要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北京的服务业受到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但是,在北京约2 10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工作,这些群体的实际收入受此轮全球疫情冲击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居民收入相对稳定,强大的需求消费基础仍然强劲。因此,这就为北京经济具备快速恢复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在全球疫情持续时间不明确,中国4月份某些关键指标反弹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形下,首都北京由于特殊定位和较长时期的防控管理模式,2季度经济恢复能力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对于首都北京2020年3.5%~4.5%的GDP增速目标会带来较大制约。因此,越是在这种复杂情形下,越要彰显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定力和谋划智慧,主动把握和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在保证“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城”在经济恢复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为此,要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经济开发区以及非核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为各区委区政府的首要任务。

第三,针对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导致的北京经济下滑而言,北京的服务业和本地内需双重主导型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特征,以及居民收入缺口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供给侧的企业部门的持久下滑,唯有抓住弥补居民收入缺口和就业机会这一关键问题,才能带领北京经济跳出当前经济下滑的困境。因此,稳就业和稳收入是当前北京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只有在稳就业和稳收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稳需求和稳消费的目标,需求恢复和消费稳定,才能促使生产企业部门走向正轨。归纳而言,北京当前独特的经济传导机制是需求不足→企业受损→就业不足→需求不足,而解决机制则是稳收入→提需求→企业恢复→创造就业和收入→需求进一步恢复→经济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而稳投资,特别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带来的各种高质量投资,提高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基建投资和基础研究投资,带来未来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税收增长的高精尖制造业投资,是保证首都北京2020年GDP实际增速能否维持在3.5%以上的关键所在。

第四,将保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安全和畅通,作为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工作任务。一是坚持“防放并举”,在全力落实和科学优化已出台的阶段性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不同行业、项目复工复岗预案,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已出台的惠企政策时限,为复产达产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二是全面布局京津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复产复工力度,同时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其他重要市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关系。三是在海外疫情蔓延过程中加快修补中断的供应链,积极拓展国外供应链条,主动推动关键技术和核心供应链的国产化和本地化。我们建议,今后有必要将首都北京打造成核心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地。

第五,将“稳企业、稳增长”和“保就业、保居民收入稳定”这两种目标充分融合。针对北京而言,一是推动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与关联中小微企业协同复工,促进各类企业员工尽快复岗就业。二是加快畅通供应链,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产品与服务,尽快恢复正常产能。三是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共享员工”模式缓解用工难题,培育新兴动能创造就业新空间。

第六,兼顾考虑北京的稳消费和消费补偿性增长、反弹性增长,提前做好谋划布局准备。一是针对中高端餐饮、文化娱乐、居民服务、短途旅游、健身康复等制定恢复期应对预案,为消费补偿性增长、反弹性增长提前做好谋划准备。二是激发消费潜力释放,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利用大数据精准促销,引导企业建立社区链接服务;筹划消费升级扩容提质,在健康、文化、绿色、创新等方面挖掘新增长点。我们建议,一是可以适当考虑在北京加大投放家庭用汽车的购买指标,释放有效需求,支持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恢复;二是针对北京地区居民受到疫情冲击导致收入大幅度降低以及生活困难的群众,采取按照身份证发放现金补贴的方式加以扶持。我们估算北京地区的受影响居民群体可能在80万左右,需要政府财政资金支出80亿元左右。三是当前北京发放消费券的规模仍然相对太小,对消费补偿性增长和反弹性增长的启动作用相对有限,建议加快加大消费券的金额额度和覆盖范围,可以考虑将总盘子设定在200亿元以上。

第七,继续完善和强化各种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帮扶市场主体应对疫情难关。客观事实是,政策的精准落地和实施,比政策本身更重要,这应该是后续北京政策的着力方向。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免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停征中小微企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占道费、污水处理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金额和比例。对在疫情期间为承租房屋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给予巡游出租车企业运营补贴,减免巡游出租车驾驶员承包金,缓解出租车行业运营压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销售、服务的重点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比例的再担保支持,增设“纾困绿色通道”,采取无还本续贷、展期等多种方式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续贷。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或贷款贴息;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对直接相关企业可免收担保费。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推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相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服务。 rXL/wOJ7z0YWEGP9XfNXcrmkyMxesvtShqs+l6HWIiaG+OeublVH0tLWASJLAv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