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冠心病的“八大杀手”,您害怕吗

“沉默杀手”——吸烟

您知道香烟是如何伤害您的吗?大多数吸烟者对于吸烟危害的认知还仅仅止于肺部,以为仅此而已了。然而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吸烟的危害

香烟里面含有4000多种物质,其中200种以上是有毒物质,60多种是致癌物质。

烟草中所含的剧毒物质尼古丁,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吸一支烟,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收缩压增加10~25mmHg。短期来说,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和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每天抽30~40支香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日积月累,形成小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吸烟对血脂代谢也有影响,能使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即好的胆固醇降低,坏的胆固醇升高。这样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恶性高血压、脑卒中等。

一手烟危害大,二手烟的危害如何呢?

二手烟包括吸烟者吐出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纸烟、烟斗或烟枪中直接冒出的侧流烟雾。侧流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是主流烟雾中的2倍以上,吸入二手烟和少量吸烟的危害是相同的,它被称为“被动吸烟”。

“无声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高血压的人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

高血压发病的因素有哪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高血压发病较隐匿,多数人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大多数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不明,与遗传基因、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高龄、饮酒过量、精神压力过大等危险因素有关;一小部分人患高血压,与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长期服用某些激素有关。

血压高一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翻倍!血压升高会加重心脏负担,长期的高负荷,会引起心肌肥厚与心脏扩大,导致心力衰竭。高血压可促使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那么,如何做出标准且完整的高血压诊断呢?答案在这里: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在办公室或诊室测量,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和/或舒张压在90mmHg以上,可诊断为高血压。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已经在服用降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有条件者应该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辅助诊断。家庭测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动态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夜间动态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70mmHg,24小时血压平均值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同样可诊断为高血压。

18岁以上成人按照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级

“坏胆杀手”——血脂异常

在我们常规的体检中,血脂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血脂与血压、血糖一样,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达92%的中国冠心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据调查,10个人中有4个人血脂异常。那血脂是什么呢?血脂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酯、脂肪酸。血脂检查一般包括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还可能包括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不能缺乏的脂类,其参与细胞形成,是某些类固醇激素的原料。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颗粒,过量时会沉积在血管壁内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转运磷脂和胆固醇,能够防止动脉硬化,是“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会对心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胆固醇从哪里来?要怎么做,才能远离血脂异常呢?血液中的胆固醇有20%左右是从食物中吸收得来的,其余大部分由肝脏合成。进食高热量和含过量饱和脂肪酸(食用油、牛肉、奶油等)的食物可以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近年来由于西方饮食文化的输入,饮食中脂肪比例增加,故人群中高胆固醇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所以我们要减少摄入高热量和含过量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那么甘油三酯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大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或是人体中的甘油三酯没有被作为热量源使用,都会引起甘油三酯蓄积。甘油三酯升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内壁沉积,加速动脉硬化。

“富贵杀手”——糖尿病

血糖升高为哪般?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二是胰岛素抵抗。从食物中摄入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葡萄糖被吸收和储存在肌肉、肝脏、脑和心脏等。食物进入体内会诱发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若此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不能被用来转化葡萄糖,血糖就会升高。

那么看似平静的“血糖升高”的背后,暗藏着什么?糖尿病的病因有遗传、过度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他应激反应等。糖尿病每3~5年可引起一个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它们均为微小血管病变引起。如果能够早发现血糖升高,并积极控制血糖,则可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就难以完全治愈。大血管损伤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常伴发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等。

糖友们还记得自己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那一天吗?因为那条标准,自己就成为“糖尿病”人群中的一员,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以新的要求来管理自己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和巩固一下糖尿病的筛查及诊断标准。2020年《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以下几个要点可作为糖尿病的判断依据。

(1) 可用空腹血浆葡萄糖和葡萄糖负荷试验后2小时血糖值作为成人糖尿病的筛查。

(2)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若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不可根据此时的血糖水平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因素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3) 诊断: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4) 糖负荷试验(OGTT试验)解读表:

(5) 什么是空腹?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6) 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7) OGTT方法:根据WHO标准,口服无水葡萄糖粉75克。

看完指南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检时发现血糖值为6.8mmol/L,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完善OGTT试验。

做了OGTT试验,结果空腹血糖为6.3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为7.3mmol/L,可诊断为什么?

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此时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进行生活及饮食干预,并择期再做OGTT试验。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

注:BMI为体重指数;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为甘油三酯

“体质杀手”——肥胖

美食,是乡情。美食,也是母爱。过年不长胖,怎么对得起那么美好的节日。回来上班才发现,胖胖胖,才是深深的乡愁……一胖毁所有!

肥胖可能是一场事故,减肥要趁早!前面提到的BMI指数,它的全名叫体重指数。计算公式: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单位是kg/m 2 。目前我国成人BMI的正常范围: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

“胖子”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遗传、缺乏运动和摄入过多食物,从代谢角度看则是基于代谢紊乱,肥胖者多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合成过多,血浆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一般高于正常水平。

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当身体因肥胖而影响健康时,其肥胖被认定为“肥胖症”。那么问题来了!肥胖本身不是病,但肥胖的后果会要命!肥胖不仅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病因,也是癌症、骨关节性疾病的病因。肥胖可以分为皮下脂肪型肥胖和内脏脂肪型肥胖(腹型肥胖),而后者更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惰性杀手”——缺乏运动

现代社会最流行的一个字是“忙”,还有一个字是“胖”。人们生活的常态往往是“忙成狗”,一不小心还会“胖成猪”。不过,两者相比较,“忙”导致的缺乏运动比“胖”更危险,一定要小心了!缺乏运动有更多的患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行为危险因素研究明确指出:全球每年近200万人的死亡与久坐相关。也有相关学者指出:整日在办公室埋头苦干的员工,即使挤出午休时间去健身房运动,仍然不太可能会抵消整个上午“岿然不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久坐病”

“心境杀手”——抑郁和焦虑

你为何不快乐?情志致病是中医的说法。西医也这样讲吗?抑郁和焦虑有啥关系,啥危害,成因是啥?这里告诉你,抑郁症和焦虑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是临床症状。它们不仅可以摧毁心理、认知,还会残害躯体。改善抑郁和焦虑,要先学会放下。焦虑和抑郁症状使交感神经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并激活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影响糖、脂肪代谢,使血压波动、血管收缩,从而逐渐增加心脏的压力。

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大约有50%的人存在此类症状,此类症状严重者反复住院,可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所以当发现焦虑、抑郁须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对疾病预后大有裨益。

“时光杀手”——年龄和家族史

正处于青壮年的您,还总是仗着自己年轻而无所顾忌吗?一觉醒来,您可能就被诊断为冠心病了!既往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比较大,但近年来随着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故近年来关注早发冠心病的人较多。早发和晚发冠心病人群的冠心病症状特点不一样,可能因为年轻,60岁以前心绞痛症状较典型,60岁以后仅有34%的冠心病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

冠心病会遗传吗?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冠心病有遗传倾向,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已被证实有家族遗传倾向。 V7X+z7JbX/wOY1nhEsrP36//M4fZWJns0+PpJuyxBi2k/l5+e7+mmfJOFOOa+S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