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安四年到建安十三年,从孙策到孙权,孙吴一共发动了四次对于江夏的攻击,摆出了一副“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架势。
为什么要如此?
因为,这其中饱含着孙家的仇与恨。
一切还要从孙策和孙权的父亲孙坚说起。
在汉末群雄之中,孙坚绝对算得上是个表现亮眼的异类。与袁绍、曹操、刘虞这些或名门望族、或达官显贵、或汉室宗亲的豪族名士不同,吴郡富春人孙坚是个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武将,打击海贼有他、平定黄巾有他、征讨凉州还有他,到了关东联军一起讨伐董卓时,原本偏处荆州一隅的长沙太守孙坚则一路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睿、斩了南阳太守张咨,硬生生挤进了关东群雄的队列。
仅仅忝列关东群雄还不算,孙坚还是仅有的两个坚定的灭董派之一。当群雄都在洛阳东面一个叫酸枣的地方“ 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的时候,曹操和孙坚这两个同为三十六岁的少壮派,却先后踏上了独自消灭董卓的征途。结果,荥阳城下的一场汴水之战,曹操不仅“ 士卒死伤甚多 ”,而且自己也“ 为流矢所中 ”,好不容易才捡回条性命。反观孙坚,情形则大为不同。虽然孙坚也一度“ 大为卓军所攻 ”,狼狈得“ 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甚至被逼得让亲信部将换上自己常戴的红头巾来掩护自己脱身,但之后孙坚再次聚拢了部队,一场阳人之战不但“ 大破卓军 ”,而且斩杀了董卓的骁将华雄,反逼得董卓派出李傕、郭汜等将领前来联姻讲和了。
面对利诱,孙坚不仅丝毫不为所动,而且痛斥董卓的倒行逆施,甚至说出了“ 今不夷汝三族,县(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的狠话。这句话在留下成语“ 死不瞑目 ”的同时,更吓得董卓不仅嘱咐诸将见到孙坚都要多加小心,甚至烧毁了洛阳,缩入了关中,完全是一副惹不起躲得起的怂样。
不过,在畏惧孙坚的同时,董卓也对孙坚的前途命运进行了预测:“ 但无故从诸袁儿,终亦死耳! ”就是说,孙坚无缘由地死心塌地跟着袁绍、袁术这帮小家伙干,早晚得死于非命。
董卓说得没错,一根筋似的孙坚的确很听袁术的调遣,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袁术让孙坚去讨伐荆州,结果孙坚二话不说就兵锋南指。这次,孙坚遇到的对手是荆州刺史刘表手下的大将黄祖,按照事前的部署,黄祖在汉水以北的樊城和邓县之间迎战孙坚,结果,孙坚不仅击溃了黄祖,而且渡过汉水,乘胜包围了荆州的治所襄阳。
面对围困,刘表派出城去调集援军的依旧是黄祖。结果,刚吃败仗的黄祖在城外又与孙坚展开了大战,双方胜负可想而知。走投无路之下,黄祖逃入了襄阳城南的岘山,紧随其后,孙坚也单枪匹马杀入了山中。嗖……啪!林中的冷箭射来,孙坚应声落马,当即殒命。
孙坚的意外死亡,使孙家蒸蒸日上的事业顷刻中止,直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孙坚的长子孙策挥师渡江、占据江东,孙家才再次崛起。父亲三十七岁死于非命,家族三年多卧薪尝胆,这一切的根源都在黄祖身上,不铲除这个祸患,孙家能算报仇雪耻了吗?
不过,除了家仇,孙家矢志剿灭黄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年,孙策为了重振家业,广泛结交名士豪强,一时间“ 江、淮间人咸向之 ”。这其中对孙策帮助最大的,就数广陵名士张纮了。
早年,张纮曾游学于京都洛阳,在太学中深入而系统地学习了《易经》《尚书》《礼记》《左传》等经典,后来张纮回到家乡广陵,不仅拒绝了州郡的举荐,而且回绝了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等人的数次征辟,一直隐居于乡里。闻知张纮的名声后,孙策多次不辞辛苦地从居住地江都来到广陵,专程向张纮咨询请教。一来二往,彼此开始袒露心扉。
在一番“ 天下扰攘 ”的形势分析和父亲“ 功业未遂 ”的唏嘘感叹之后,孙策向张纮谈起了自己的小目标:“ 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就是说,我孙策虽然愚钝幼稚,但内心还是藏着点小志向的,我准备先从袁术手里把父亲留下来的人马要回来,再去丹杨郡与舅舅吴景会合,收合旧部、招兵买马,然后东渡长江占领吴郡和会稽,一则为父亲报仇雪耻,二则成为朝廷的外藩,你觉得怎么样?
应该说,孙策的计划是相当靠谱的,先盘活存量资源再拓展增量资源,既要为父报仇又要为君分忧,每个想法都可望可及,每个步骤都务实可行。同时,与他的父亲相同,孙策在不经意的言谈中也创造了一个成语:报仇雪耻。
可是,在张纮看来,孙策的目光还是短浅了些,随后他的一番话,立刻将孙策的小目标调整成了大规划:“ 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就是说,如今你继承先君的遗志,又有骁武的名声,一旦去丹杨招兵买马,要干的事业可不止占有吴郡、会稽这样简单,而是要一统荆州和扬州,这样才可算得上真正报了仇。到那时,你依托长江,奋威明德,诛奸除贼,匡扶汉室,那么功业就可以与齐桓公、晋文公并驾齐驱,哪里只是单纯成为朝廷外藩那么简单?
很显然,不管是私人恩怨还是军事抱负,张纮都进行了升级放大。从报仇雪耻的角度看,仅仅占有吴会能算报仇吗?直接肇事者黄祖你除掉了吗?间接指使者刘表和袁术你灭掉了吗?不把他们干掉能算报仇雪耻吗?相应地,从军事地盘来看,只把目光盯在江东这个连半个扬州都不到的小地方也是不行的,必须拿下刘表治下的荆州和袁术治下的扬州,还必须把目标设定在占领整个长江流域上,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有了张纮的这番指点,孙策的视野和格局立刻变得不同了,而清除盘踞在江夏的黄祖也就不仅仅是报私仇这一简单目的了,江夏不仅是仇家黄祖的老巢,还是荆州的东大门,要实现“ 荆、扬可一 ”的目标,必须首先除掉这只拦路虎。为此,孙策在基本消除了来自袁术和曹操的江北威胁之后,逐步将目光移向了江西的黄祖和刘表,进而展开了对江夏的攻击。
可以想见,假以时日,孙策彻底消灭黄祖甚至掀翻刘表都是大概率能实现的事情。然而,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却在一次打猎途中成了几名刺客的“猎物”。壮志未酬的孙策,仓促之中把权力交到了弟弟孙权手中。
正如孙策临终前所说,论“ 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 ”,孙权似乎略逊一筹,但若论“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 ”,孙权却比他的兄长更有办法。因此,孙权接掌江东没几年,就通过“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帅),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等措施,使孙吴集团从最初“ 未有君臣之固 ”的松散状态变成了“ 人不思乱 ”“ 士风劲勇 ”的团结局面。
在孙权招延的这群俊秀之中,在战略上贡献最大的要数鲁肃了。
作为江北临淮郡人,鲁肃原本并没打算投奔江东孙氏,可他的好友周瑜却一直鼓动他留在江东。既然动员好友鲁肃留下,那就要为好友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于是,周瑜不仅在孙权面前大力举荐鲁肃,而且为鲁肃安排了一次与孙权会面的机会。
一开始,孙权在一个公开场合会见了鲁肃,结果“ 与语甚悦之 ”,简直有种相见甚晚的感觉。于是,“ 众宾罢退 ”之后,孙权不仅单独把鲁肃召了回来,而且专门把二人的坐塌合到了一起,共同把酒言欢、畅聊天下。
话题首先由孙权提出:“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就是说,如今大汉朝廷岌岌可危,四面八方风云激荡,我继承父亲和兄长创下的基业,有心建立如齐桓公、晋文公匡扶周王室那样的功业。承蒙您看得起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我?
一上来,孙权就把自己的事业定位为“ 桓文之功 ”,似乎是受到了张纮“ 功业侔于桓、文 ”的影响。
然而,鲁肃一句话就断了孙权成就春秋霸业的念想:“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当年汉高祖刘邦想尊奉义帝楚怀王,之所以没有如愿,就是因为项羽的阻挠破坏。现在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
鲁肃说得没错,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前提是手握天子,如今天子已经落入曹操手里,要称霸也是曹操的事情,孙权连成就霸业的基础条件都不具备,岂不是痴人说梦?可是,春秋霸业的梦断了,孙权总不能再退回“ 为朝廷外藩 ”那条最初的小路上去吧,如果那样的话,岂不等同于混吃等死、坐吃山空?
对此,孙权倒不必担心。实际上,鲁肃之所以断了孙权的霸业梦,是因为自己已经为他筑好了另一个更大的梦想:“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在我私下看来,大汉朝廷是不可能再复兴了,而曹操也不是一下子能除掉的。从将军的角度考虑,只有占据江东与之抗衡,并根据天下形势的变化相机行事,才是必由之路。
以江东抗衡朝廷,以自己对抗曹操,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要知道,江东充其量也只算半个扬州,而曹操已经豫州、兖州、徐州、司隶州在手,冀州、青州、幽州、并州收入囊中也是早晚的事儿,这岂不是螳臂当车吗?
也许是看到了孙权脸上的惊异表情,也许看都不用看孙权那张脸,鲁肃徐徐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做这样的规划,您也不必怀疑自己的力量,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北方要安定下来需要解决的事情太多了。而我们可以借着北方无暇南顾的时机,先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进而将整个长江流域据为己有,然后建号称帝,进而图谋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样的丰功伟业。
鲁肃不阐释“ 鼎足江东 ”的理由倒还好,这一阐释更是把孙权给惊着了:怎么“ 建号帝王 ”和“ 高帝之业 ”都冒出来了?不过,细细琢磨,鲁肃的“ 帝业梦 ”倒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泡影。
北方事务繁杂的确是事实,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对袁绍的决定性胜利,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想把黄河以北的冀、幽、青、并四州完全吞下去也是需要时间的;此外,占据关中的马腾、韩遂也只是表面臣服,不解决他们,恐怕曹操也不敢放心南顾。还有,朝廷内部的权力稳固、北方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新占领区域的治理,凡此种种也会花去曹操不少时间和精力。利用“ 北方多务 ”这一时间窗口来“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 ”,理论上是绝对可行的。
如此看来,鲁肃不仅为孙权种下了一棵叫作“ 建号帝王 ”的参天大树,同时也规划了这棵大树的生长路径,而茁壮成长的第一步就是“ 剿除黄祖 ”。
听了鲁肃这番宏阔之论,孙权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尽力保住这一方疆土,希望能够辅助朝廷,您所说的并不是我能达到的。
话虽如此,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孙权却改变了孙策之前以争夺江北的扬州为主、打击江西的荆州为辅的战略方针,除了内部清除异己、清剿山越之外,把对外用兵的重点转到了“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建安八年、建安十二年、建安十三年的三次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