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龙的传人”,自幼崇拜李小龙

7岁的时候,周星驰被母亲送进了太子道的协和小学。这是一所直属于中华基督教会香港教区的学校,以校风严谨著称。

当时,每到课间休息时会响两遍钟。校规要求:听到第一次钟声时,必须停止手头的活动;听到第二次钟声时才可以走动,回到自己的位置。同学们大都做得很好,但有个孩子例外,并一再因此受到惩罚。他总是喜欢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故意惹大家发笑;别的孩子都停下来了,他偏偏还要继续走;其他人开始走动了,他却又停止不动。

这个小朋友当然就是周星驰了。学校有一支由高年级学生组成的“风纪纠察队”,专门负责监督学生的日常举止。周星驰被纠察的次数很多,因此多次受到老师和训导主任的特殊对待,比如罚站、突击考试、用板擦砸等等。这些并不体面的经历,后来变成了宝贵的财富,被周星驰融入那部红遍整个东南亚的《逃学威龙》之中。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成年之后的周星驰性格内敛,其实小时候的他也不是特别喜欢交朋友,没事的时候不是看动画书,就是偷偷去练功夫。后来,他又迷上了看电影。

很小的时候,周星驰就特别爱看一本名叫《小流氓》的漫画。看书名是不是觉得“很黄很暴力”?其实不是的,这是著名漫画家黄玉郎的成名作,后来改名叫《龙虎门》,还被叶伟信拍成了电影。稍微长大后,周星驰又看了《中华英雄》《猫眼神童》《地球先锋号》《铁甲万能侠》等。漫画中展现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不按常理出牌的路子,让小星驰印象深刻,以至于当他自己拍电影时,作品中也往往带有浓厚的动漫风格,比如被许多“星迷”奉为永久经典的电影《破坏之王》,就是改编自日本动漫。

除了漫画,小周星驰还特别喜欢看电影。

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但在20世纪末之前,亚洲的商业电影中心却不在印度,当然也不在日本和韩国,而是在香港这个面积仅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中。

如同《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一样,小星驰没事就往影院里跑。那个时候的电影院大都不在商场,而在街区,不是多厅,而是单厅,票价相当便宜,放映条件也相当简陋,对“熊孩子”也相当客气:即便知道他们逃票,也不会点破,更不会把他们请出去。

长大之后的周星驰回忆道:

那时在香港,每晚有很多电影上映。午夜场还会放很多四五十年代的粤语片及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有很多伟大的演员,很多经典电影,我从小就爱看。

有些人,注定是为电影而生的。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影坛,还是明显的“阴盛阳衰”,各大电影公司都喜欢力捧女星,普通民众喜欢追逐女星,各路媒体也喜欢报道女星的绯闻。

女演员成名的门槛低、曝光率高,炒作容易,更容易得到资本(家)的青睐,片酬也胜过男演员,以至于连胡金铨、张彻和楚原等人拍摄的功夫片都要找女星来出任第一主角。后来,随着王羽、狄龙和陈观泰等硬汉类型的明星扎堆崛起,“大男主”类影片才逐渐增加。

当时香港的影视圈,由邵氏和电懋两家公司二分天下,另有多家活跃的小公司,中文普通话电影处于主导地位,中文粤语片的市场不大。岳枫、李翰祥等一线导演非但从来不拍粤语片,而且他们自己连粤语也不会讲。年轻人想要进入娱乐圈,就得说普通话。

但有一个人出现并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的游戏规则,还拉开了“东方好莱坞”走向巅峰的大幕。因为他拍的是硬汉功夫片,这一类型片从此大行其道;因为他将男性角色表演得异常出彩,此后越来越多的香港影片以男性为第一主角;而他最终的离奇身亡,也为其生涯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他在香港只主演过三部动作片,但每一部都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再刷新香港电影的诸多历史纪录。

他就是李小龙。

李小龙就像一颗最璀璨的流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香港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的粉丝数以千万计,估计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其中一个叫周星驰的小朋友会因为他而立志走上电影之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詹姆斯·卡梅隆在观看了《星球大战》之后,决心成为一名导演;彼得·杰克逊在看了《金刚》以后,立志做一名电影特效师;而李小龙的电影,则让童年的周星驰激动不已。

小星驰生平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正是李小龙返港后拍摄的首部动作片巨制《唐山大兄》。当然,小星驰可能并不知道,当时的电影并不能现场收声,而且李小龙本人并不会讲普通话,影片中李小龙讲的普通话,是嘉禾电影有限公司在后期找人配上的。不过,电影中李小龙标志性的叫声,倒的确是他的原声。

在影片中,李小龙饰演的外乡青年郑潮安一直忍气吞声并隐藏武功,但在看到工厂同事接二连三地出事之后,他内心的正义感终于爆发了出来,立志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

平心而论,《唐山大兄》的拍摄手法并不足以构成革命性的经典,故事也偏简单,但李小龙的真功夫与男儿豪情,以及那种拳拳到肉的真实感与瞬间爆发力,让香港观众深为痴迷,大呼过瘾,愿意看了又看。在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榜上,《唐山大兄》以320万 高居第一,接近亚军《拳击》和季军《新独臂刀》的总和。

第二年,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也相继打破香港票房纪录,并成功包揽前两名的位置。整个香港都深深地为李小龙的巨大魅力所折服,并且陶醉其中;整个华人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李小龙旋风”。

在《功夫》拍摄、宣传期间,周星驰曾于受访时说道:

李小龙是我的偶像,(我)小时候在戏院里看的平生第一部电影就是他主演的,那部影片让我感觉心中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接连又看过几部他主演的电影后,我立志做一个武术家或是一个演员,如今我努力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因为他。

这番表白,绝对不是溢美之词。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73年7月21日,刚过完11岁生日的小星驰被一则消息惊呆了。人生中第一次,他体会到了死亡带来的无尽悲伤。

周星驰枯坐在床上,久久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他从母亲那里要来零花钱,生平第一次去买了份报纸。报纸的头版上登着偶像的讣告。

报纸上讲,1973年6月,李小龙在美国拍摄完《龙争虎斗》之后返港,准备完成之前搁置的《死亡游戏》;7月20日,一直身体健康的李小龙在自己家中(后来才搞清楚,是在女星丁佩家中)突然离奇倒下,经抢救无效之后与世长辞。

这位功夫巨星,当时还不满33岁,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只拍摄了三部粤语片,就造成了极为轰动的效应。如果他的辉煌能再持续五六年,那么香港电影的版图一定会有更大、更了不起的改变。

可惜,一切假设都不会成真了,世间再无李小龙。

不过,小星驰对偶像的崇拜一点也没有减弱。李小龙的精神没有死,一直燃烧在他的心里。如果影院放映李小龙的电影,他还是会第一时间跑去观看,即使看过多次,几乎记熟了每个情节,他依然乐在其中。正义、善良、努力、执着,这是偶像的电影传递给周星驰的精神,也是后来他不少作品中男主角的性格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星驰觉得光看电影已经不够过瘾,他要学武,要走李小龙没有走完的道路,要成为一名动作明星,在大小屏幕上展示中华武术的精髓。

上小学时,周星驰个子不高,模样也算不上“靓仔”,学习成绩不好,见了女生还害羞,当然很难讨到小姑娘的喜欢,不过,他似乎有自己的绝活。

《精武门》中,李小龙扮演的陈真曾有一脚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匾的高光表演,而周星驰也不含糊。有一次,凌宝儿接到了老师的通知,得知周星驰的所作所为后,她气坏了。

原来,她的儿子当着几个女生的面卖弄武功,一个飞脚把教室门口的班牌号给踢了下来。

这种牌子离地近两米,按说,一个小学生助跑后能用手摸到就算不错了,而周星驰这个看似腼腆的“熊孩子”,居然玩出了凌空踢腿的花样。若说是为了吸引女同学的关注,那可真是够拼的,毕竟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

从此之后,有些同学不叫他周星驰了,改叫“周小龙”——显然不乏调侃挖苦的意味。不过,周星驰不在乎。多年之后,他主演的电影《龙的传人》中的角色就叫周小龙。

当时,在离周星驰家的不远处,李小龙的师兄黄淳梁开设了一家武馆,教咏春拳,学费一个月一百元。为了不让母亲破费,也是因为担心她不同意,小星驰用自己打零工的钱支付了三个月学费。这也是他孩提时代仅有的接受“专业训练”的机会。

在武馆训练时,周星驰展示出了不错的潜力,但后来他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此后,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跑到附近的公园练武。除了咏春拳,他还自学了太极拳、西洋拳、铁砂掌和轻功等。

中华功夫博大精深,但这种自学是相当危险的,周星驰自己也不是不知道。他练习铁砂掌时,要将手插入烧热的绿豆之中,反复戳击。小星驰还算明智,只练右手,他心想万一出现意外,左手还可以保住。母亲很快注意到了他长满老茧的手,并严令其不得继续训练。

到了中四(高一),周星驰似乎一下子开窍了。他决定发奋读书,不再痴迷功夫,不再和别的孩子打架,不再逃课看电影,要和别的孩子一样,将时间花在读书上。就这样,他努力了两年,信心满满地走向了考场。

成绩出来了。除了国文,周星驰其他科目的成绩都惨不忍睹。看来,大学之门对他算是彻底关上了。他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文化学习对他来说是短板。

高中毕业后的周星驰在一家船务公司做助理,每月拿五六百元薪资,虽说日子过得也算轻松悠闲,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李小龙的精神鼓舞下,他很快就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

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电视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无线电视台(TVB)与丽的电视台(后来的亚视,ATV)互相竞争,使广大香港市民成为受益者。武侠和动作剧是当时的主流,与李小龙齐名的动作巨星梁小龙也回归电视,先后拍摄了《霍元甲》《陈真》和《再向虎山行》等热播剧。

李小龙在《精武门》中饰演的陈真是一位血气方刚,竭力维护民族大义的英雄,而梁小龙诠释的陈真则少了几分莽撞,多了一些睿智。更值得称道的是,电视剧的导演为陈真安排了一位日本女友,这令作品闪耀出更多的人性之光。这个设定也被之后的大部分关于陈真的电影继承。

1980年,由新一代偶像周润发、赵雅芝和吕良伟主演的《上海滩》在香港创造了若干收视纪录。剧中许文强头戴礼帽、围着围巾的帅酷造型,以及他义薄云天的英雄担当,着实吸引了很多男生,而三大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让无数女观众唏嘘不已。

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北影、中戏这样专业培养表演人才的高校,因此无线电视台的艺员培训班事实上就起到了香港“造星工厂”的作用。培训班挑选学员时,不完全看长相,不重名气,更不在乎家庭背景,而是按照自身严格的选拔标准择优录取,严格培训,比如周润发在被第3期培训班录取前,只是一个到处打零工的苦孩子。他的同学林岭东和晚一期的杜琪峰在顺利完成课程之后,则明智地选择退居幕后,最终成了一线电影导演。

1980年,周星驰报考了第10期艺员培训班,但没有被录取。这一期的学员中,名气最大的是日后的影歌双栖天王刘德华。当时的周星驰并没有气馁,反正TVB每年都会招生,而且培训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允许以前考不上的考生继续考。

第二次考试,他准备拉自己的“死党”一起行动。 aT+bREyAQeacBQOIPKBUfhkFvPLuy9nvJweyfMBq5pNfI+fZqh1wmx5AEqe2IT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