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

一、辽与北宋的对峙

公元 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宋王朝。而早在后梁时,北方的契丹族就建立了辽(契丹),先是与五代对峙,后又与宋对峙。宋王朝经过 20 年的时间,消灭了汉族割据政权,但这种统一只是相对的,因为境内当时还有西南的大理,西北的党项以及甘州、高昌、于阗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北宋时党项族建立了夏(西夏),大体形成辽、宋、夏鼎立的局面。

契丹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据《魏书·契丹传》记载,契丹是从鲜卑族宇文部中分离出来的。北魏时期纳贡于北魏,隋初臣服于隋与突厥,唐时臣服于唐。唐朝末期,契丹族日益强盛。公元 936 年,后唐被契丹所败。契丹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认契丹可汗为父,自称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奉送给契丹,岁贡帛 30 万匹。公元 947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以镇州(今河北正定)为中京。

契丹之称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契丹居于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辽国建立后,积极扩大领土,向北征服室韦、乌古等族部,向西征服党项羌、阴卜(又称鞑靼)和突厥遗部,向东征服女真,东南征服渤海,向南得后晋燕云十六州,形成了“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的帝国。金山即今阿尔泰山,胪朐河在今蒙古境,白沟在今河北拒马河一线。辽国自阿保机称帝到被金所灭,存在了两个世纪(10 世纪初至 12 世纪初)。

契丹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辽史》记载:“契丹故俗,便于鞍马。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女乘马,亦有小车。”“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后受中原汉族影响,特别到了阿保机之时,“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辽国的经济便存在两种状态,一种以契丹等族为主的畜牧业,一种以汉族为主的农业。

有辽一代,契丹等族的畜牧业是很繁盛的,“群牧滋繁,数至有百余万”“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对农业,辽亦注意发展。“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兴宗即位,“遣使阅诸道禾稼”,诏曰:“联于早岁,习知稼穑。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宜通检括,普遂均平。”

契丹使用的文字有契丹文、汉文和突厥文。契丹文是中国曾通行的一种古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是公元 920 年辽太祖(神册五年)命人仿汉字制造的。《辽史》记载:“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小字相传为太祖弟耶律敌剌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 300 多个原字,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契丹文于辽代与汉文同时使用,汉文更为普遍。如辽代的一些书籍用汉字书者为多,契丹的一些文人和政治思想家的论著也多以汉文书写。契丹人的墓碑,有的同刻契丹和汉两种文字,有的则专用汉字。

宋朝建立之初即与辽对峙,但宋太祖首先歼灭中原割据的群雄,然后再来对付辽。这在战略上无疑是正确的。宋太祖很清楚,只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才算是完成统一大业。

宋朝消灭了北汉后,公元 979 年,乘胜从太原进攻南京(今北京)。宋军与辽军激战于高梁河畔(今北京西直门外),最终宋军惨败。9 月辽军南下,宋辽战于满城(今河北满城以西),宋军设下伏兵,战胜了辽军。第二年(公元 980 年),辽景宗亲率大军攻宋,两军激战于莫州(今河北任丘),辽军不能取胜。公元 982 年辽景宗再次攻宋,兵分三路,但均被宋军击败。

公元 986 年,宋太宗趁辽主圣宗年幼,承天太后专政,内部矛盾加强,派三路大军攻辽。西路军以潘美、杨业为统帅,北出雁门,攻占了寰州(今朔州东)、朔州(今属山西)、云州(今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中路军以田重进为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攻占了灵丘(今属山西省)、蔚州(今河北蔚县)。东路军以曹彬、崔彦进为帅,出高阳关,攻占了新城(今高碑店东)、固安、涿州。东路军因粮运不继退回雄州,后又进占涿州,因缺粮而再次退出,被辽军大败于岐沟关(今涿州西南)。宋太宗命中路军回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

宋辽东部战场的战事已经结束,但西部战场的战事仍在进行。8 月,宋西路军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拒绝副帅杨业的合理战略,迫令杨业在不利的形势下,前往朔州接应南撤的居民。杨业要求统帅潘美设伏兵于陈家谷口,伏击追击的辽军。杨业与辽军主帅耶律斜轸激战于朔州南,又为辽军萧挞览部伏兵所袭击。杨业率军退到陈家谷时,潘美、王侁却早已逃跑。最终杨业身负重伤后被俘,不食而死。西部战事亦告结束。

宋军征辽失败,双方暂时休战,宋开始采取守势。

宋对辽采取守势之后,辽对宋却采取了攻势。公元 1004 年,萧太后、辽圣宗领兵大举南侵。宋朝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只有寇准等少数人力主抵抗,且力主宋真宗亲往前线督师,以振士气。此后,抗辽战争的军事部署全归寇准负责,宋真宗也与寇准等人同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前线。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昭等人。杨延昭上疏宋真宗,主张乘辽国大兵南下之际,袭取幽、易诸州,然而未被采纳。

辽军刚到澶州境内,大将萧挞览即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因此,宋真宗抵达澶州之初,双方就开始议和。宋真宗希望辽军能尽快撤兵,遂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

二、西夏与宋的对峙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也是北宋的强劲之敌。

羌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商代,羌之族称便见于甲骨卜辞。羌称之来源,为牧羊人之意,表明当时是游牧民族。商周时期的“西戎”中,氐羌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到了汉代,羌族有了很大的发展,分布甚广,居于今甘、青、藏以及四川、新疆部分地区,有很多支系,《后汉书·西羌传》记有 150 多支。党项羌于唐时已迁居陕、甘、宁与内蒙古交界的地区。唐后期,党项羌的势力有所发展。后因助唐平乱有功,唐封其为夏绥节度使,赐姓李氏,封夏国公,后又命为定难军节度使,领夏、绥、银、宥、灵五州之地(今宁夏北部和内蒙古黄河以南地区)。从此,党项李氏世领其地,并逐渐称夏。

宋太宗即位后,令其首领挈家入朝,企图消灭这一割据势力,但没有成功。从此,党项首领李继迁长时期与宋为敌,并结辽国为外援。辽国也愿和党项结成掎角之势以共困北宋,遂以辽贵族女与李继迁结亲,并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公元 1002 年 3 月,李继迁率兵攻陷灵州(今宁夏灵武南),以为西平府,遂都于此。灵州是宋控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枢纽,也是北宋购买西北边区马匹必经之地,灵州的失陷,对宋的影响是很大的。

李继迁子德明继位时,宋夏鏖兵已经 20 年。西夏为了攻取河西州郡,遂改变策略,与北宋修好,要求宋廷承认其在西北诸州郡的统治权,按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资,取消青白盐的禁令,并开设互市榷场。宋廷应允了这些要求,于 1006 年(景德三年)册封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予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在陕西的保安军(今延安境内)设置榷场,“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毡、甘草,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碙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于民交易。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宋仁宗即位后,又于宋夏交界处增设了三个榷场。榷场以外,民间贸易也很频繁,出现了“商贩如织”的情况。

德明死,其子元昊立。元昊“性雄毅,多大略”,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当他继位时,河西地区已全部并入西夏,“河之内外凡得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会,曰南威;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沙,曰瓜;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版图北至大漠,东至黄河中游北段,西至玉门等地,南以今陕西佳县至甘肃兰州一线与宋为界。李元昊定都银州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皇帝,与宋、辽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其经济和军事都已较前雄厚得多,因此,他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 30 年的宋夏和约,拟对宋用兵。宋廷也停止了按年给予西夏的银绢和钱币,停止了沿边榷场的互市,双方民间往来也从此中断。

自元昊兵衅以来,北宋调集到边境上的禁军已达 20 万人,而西北各州郡的乡兵和厢兵总计不下此数。因此,在历次战役中虽都败于西夏,但每一次却都能迫使西夏军队不得不撤退。西夏虽然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好处。和过去依照和约和通过榷场互市从北宋方面所取得的物资相较,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且,由于民间贸易的中断,西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茶和布都很缺乏,他们厌恶战争,希望恢复和平互市。再加上辽国在辽夏边境处修筑城堡,调集军队,有进攻西夏的姿态。公元 1044 年(庆历四年)“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15 万匹绢、7 万两银和 3 万斤茶叶,重开沿边榷场,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到此宣告结束。

公元 1227 年,西夏被蒙古征灭。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建立的国家,存在了近 200年,对中国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和河西走廊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是羌族建立的最强大的国家。

党项羌原以畜牧经济为主。《旧唐书·西戎·党项羌传》:“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后随着从青海地区迁居庆州等地,随着与汉族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农业经济便愈来愈显得重要,可以说达到了农牧并重的状态。

党项羌最初“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李元昊继位和称帝之后,西夏才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称西夏文。西夏文是以党项羌的语言为基础,字体仿汉文楷书创制的。但与汉字不同,笔画繁多。每字由一块或数小块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块,各块都有含意。西夏文是中国古文字之一,使用了约 2 个世纪。西夏虽然有了本国文字,同时仍广泛使用汉字。西夏文共有 6000 多个字,用于官私文书、历法、医学、占卜、诗词、文学、辞书和翻译汉文著作等。今尚存的用西夏文书写的文献、著作和铭刻数量不少,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遗存有西夏文的碑刻和百余处题记。

三、金与宋的对峙

在宋与辽、夏对峙的过程中,秦汉时称为“肃慎”的一支女真族(黑水靺鞨)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于 1115 年建立了金。

女真之称始见于五代,在此以前为靺鞨黑水部。靺鞨黑水部居地甚广,主要居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至女真之时又向南扩展至长白山一带。在隋唐之时,靺鞨黑水部仍以畜牧、狩猎经济为主,也经营农业。辽道宗时,女真完颜部首领乌古迺被辽封为节度使,并在辽的支持下日渐强盛。1113 年(辽天祚帝天庆三年),阿骨打继为完颜部的首领。1114 年,阿骨打起兵反辽,攻占了黄龙府、辽阳府。宋朝也乘机出兵。

1120 年(宣和二年),北宋与金国签订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海上盟约,又称海上之盟。双方约定: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由宋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州县由金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朝的岁币,照数送与金朝。

1122 年(宣和四年),北宋两次攻打燕京,都被辽军所败。年底,金人由居庸关进军,攻占了燕京。金人不愿把燕云诸州交给北宋,后经多次交涉,才又约定:金把燕京和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交割给北宋,北宋则在原定岁币数目外加纳钱百万贯,而且同意金把这一地区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北宋以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几座空城。

1125 年,金人消灭辽国,并乘胜进攻北宋。

宋徽宗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后,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金军分两路南下:西路由粘罕率领,从云中(大同)出发;东路由斡离不率领,由平州(卢龙)取道燕京南下。西路军在太原城下遭受到河东军民的顽强抵抗,长时期被阻滞在那里。东路军在到达燕京后,由于北宋驻守燕京的官吏和军队的投降,遂得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并向北宋政府提出要求:金 500 万两,银 5000 万两,牛马万头,绢帛 100 万匹,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间)三镇和这三镇所辖的全部州县。

宋人好议论,而议论未定,国已亡矣:

北宋君臣对于是否割让三镇,意见很分歧,然而,宋廷的议论未定,金军又分东西两路于 1126 年(靖康元年)南下。由于宋廷早已把各路的勤王之师和民兵等遣返原地,在大河两岸也没有布置足够的防御力量,金兵遂在无抵抗的情形下渡过黄河,攻破了开封,把徽钦二帝先后扣押在金兵营中,并尽量把开封各个府库所存以及官户民户的金银币帛加以搜刮。1127 年(靖康二年),金人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 3000 多人北去,史称“靖康之难”。

1127 年,康王赵构继位于归德,改元建炎,这就是宋高宗。1128 年秋,宋高宗逃往杭州,改杭州为临安,这就是南宋。从此开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金朝的疆域相当广大,大致情况如下:

1.北及东北部的边界

金之北部边界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

2.金朝与高丽之划界

高丽是由朝鲜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国,金与高丽西北为邻。

3.金与西夏的划界

《金史·西夏传》记载:“后破宋都获二帝,乃画陕西分界,自麟府路洛阳沟东距黄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胜寨,环庆路威边寨过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肃关至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直距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封域。复分陕西北鄙以易天德、云内,以河为界。”

4.金与南宋疆界的划定

《金史·地理志》记载:“复自积石诸山之南左折而东,逾洮州,越盐川堡,循渭至大散关北,并山入京兆,络商州,南以唐、邓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这就是 1141 年(皇统元年)10 月都元帅宗弼与南宋议和时所签订的“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的规定。

女真除使用契丹文和汉文外,还参照契丹文和汉文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与契丹文一样,也分大字和小字,流行于金代。金灭后,女真文继续使用直到明中叶。在金代,用女真文翻译了很多汉文经史著作,并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

四、蒙古帝国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蒙古部的祖先是中国境内室韦的一支,在唐代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8—11 世纪,一部分蒙古族人西迁到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流域,发展成两大分支,一支称为尼伦温蒙古,另一支称为迭儿列斤蒙古。

蒙古族住地分散,政治上不统一。按经济文化的特点,可以分为森林狩猎民和草原游牧民。森林狩猎民,人数稀少,以狩猎为主,兼渔业和采集,后来一部分狩猎民向游牧民过渡。在狩猎经济中,生活很难得到保证,也不可能有很多财富积累。而从事游牧业不仅生产比较稳定,可以大量地积累财富,生产技能也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益显著增加,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

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两个过渡:

(一)生产方面从狩猎过渡到游牧

“蒙兀室韦”时期,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林、草原上过着狩猎、采集兼营原始的耕种和养畜的经济生活。大约在公元 9 世纪,蒙古人渡过额尔古纳河逐步迁徙到漠北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土剌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一带,并逐渐过渡到以畜牧为主的游牧经济生活。

《蒙古秘史》记载:“当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这反映了蒙古祖先曾从事狩猎。狩猎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蒙古祖先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和河川附近。但自然环境变化无常,影响着狩猎的正常进行,蒙古祖先很难获得生活资料,不得不迁徙。

为了谋生,蒙古祖先迁徙到草原上。这里是天然牧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蒙古祖先开始进行畜牧业生产。牲畜的自然增殖高,人们很快就拥有众多牲畜,逐渐增加了财富积累。自此蒙古诸部分成了两种经济形态。狩猎民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和额尔齐斯河地区,从事捕鱼和狩猎;游牧民主要分布在东起呼伦贝尔湖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史籍称这两种人为“林木中的百姓”(即森林狩猎民)和“毡帐的百姓”(即草原游牧民)。狩猎民与游牧民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游牧民有时进行畜牧业,有时进行狩猎业。游牧民以游牧为主,狩猎为副业。从狩猎业过渡到畜牧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狩猎业属于掠夺性的生产,而畜牧业是生产性的经济。畜牧业生产使蒙古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社会组织方面由“古列延”过渡到“阿寅勒”

生产上从狩猎过渡到畜牧的同时,蒙古族的社会组织方式也由“古列延”过渡到“阿寅勒”。牧民随着畜群逐水草而辗转移动,在水草丰盛的地方居住,这一处水草枯竭,就转移到另一处,牧民的住所也是居无定所要“游”。蒙古人的生活为了适应“游”而创造出游牧文化。

蒙古族早期的游牧方式是“古列延”。这是氏族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集体游牧,共同环形驻扎。“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古列延。”《蒙古秘史》把古列延释为“圈子”。古列延的集体屯驻和迁徙必须依靠的是牛和马。马在游牧经济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放牧离不开马,马又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迁徙时的运输工具。牛车是蒙古人普遍使用的工具。组织迁徙是由首领指挥,统一安排,并进行管理。

游牧畜牧业的特点是比较分散,因此古列延的规模不能太大,规模最大可达“数百个帐幕”。在一定范围的地段上容纳大量牲畜放牧也是不可能的。古列延集体游牧的成员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出于同一血缘。由于牲畜的增加,牧场的不断扩大,各游牧部落之间经常争夺牧场,部落的首领为了加强防御和进攻,极力扩大古列延的规模。集体游牧的组织变成了军事组织。血缘的纽带日益淡薄,古列延的游牧方式逐渐消失,代替而起的是阿寅勒游牧方式。

阿寅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小规模的游牧畜牧业经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牲畜数量的增加,富裕的阿寅勒逐渐从古列延集体游牧中分离出来,以阿寅勒为单位进行游牧。阿寅勒的游牧规模比较小,一般包括二三代人,主要有父母、妻子、弟妹、子女等10 余人,也有两家一起游牧,有几个帐幕和幌车组成游牧营地。家庭已形成具有实力的经济单位,古列延游牧方式被阿寅勒游牧方式所代替。

蒙古各部分散,彼此联系薄弱,互不隶属,在各部较小的范围内形成汗。汗是游牧贵族中的最高首领,成为政治、经济的集中代表,同时汗位也成为贵族争夺的对象。谁在军事上最有实力,谁就可能取得汗权。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而成为大汗。汗之下为那颜,即游牧贵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拥有牲畜,支配牧场,有权向牧民征收税物。

到12 世纪,蒙古族形成五个大部:贝尔湖周围草原上的塔塔儿部、色楞格河中下游的蔑儿乞部、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的克烈部、阿尔泰地区的乃蛮部、鄂嫩河和克鲁伦河地区的蒙古部。最终,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蒙古族融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1206 年(宋开禧二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举行忽里勒台大会,被推选为蒙古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按照十进制的组织形式,编成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划分了游牧地区。十进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是军民合一的制度,既有利于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又利于平时对蒙古牧民的控制。

蒙古汗国多次出兵西夏,1227 年灭西夏。1239 年,蒙古的阔端派将领多达那波率军进攻吐蕃,后萨迦班智达到凉州会见阔端,吐蕃归附蒙古。蒙古军多次南下进攻金国,1234 年金亡。窝阔台汗时设立了许多制度,制定赋税制度,派人管理牧地的分配,按耶律楚材等人的建议,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立朝仪、建中书省,使用文人。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一位杰出的领袖。蒙古统一以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即向金朝发动了大规模战争。1211 年,蒙古军大举攻金。1213 年,蒙古军又分三路,破金 90 余郡。1214 年,蒙古军包围金中都,金宣宗遣使求和。

从 1218 年到 1223 年,在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下,蒙古贵族发动了第一次西征。蒙古军攻灭了西辽和花剌子模国,在迦勒迦河打败了俄罗斯诸部,把蒙古国的领土扩充到今中亚细亚地区。从 1235 年到 1241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灭金之后,派遣拔都、贵由、蒙哥等率军西征。这次蒙古军攻占了俄罗斯,兵锋直逼东欧的孛烈兒(今波兰)和马扎儿(今匈牙利)等地。从 1253 年到 1258 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旭烈兀率军西征。1258 年,蒙古军战败了黑衣大食,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蒙古的势力发展到西南亚。

金宣宗即位的第二年,即 1214 年,由于蒙古军的威胁日甚,便南迁开封。次年,燕京为蒙古军攻占。

蒙古军队在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地区之后,便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大举西征,金得以苟延残喘。

1227 年,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窝阔台继为大汗,由南北两路对金发动进攻:北路由孟津过黄河攻下洛阳;南路则假道南宋,经邓州以趋开封。1232 年,金哀宗放弃开封,逃往归德,后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南宋应蒙古之约,出兵与之夹攻。1234年初,蔡州城破,金亡。

金亡后,南宋政府希图收复黄河以南的地区,遂从淮西调兵入开封并占据了洛阳。宋军刚进洛阳,蒙古兵即前来争夺,宋军溃败,从洛阳撤退。在开封的宋军,也因粮草不继和蒙古兵决黄河之水以灌开封而全部撤退。从此在四川,在襄汉,在新黄,在江淮之间,蒙古对南宋展开了全面的军事攻势。

1236 年(宋理宗端平三年),蒙古兵由汉中向四川进攻,占领了剑门关以外的地方后即长驱入蜀,一月之间,成都、利州(今广元)、潼川(今三台)三路中有 54 个州郡相继陷落。蒙古攻入四川,在大肆掠夺之后,又从四川撤走。

蒙哥为蒙古大汗时,命其弟忽必烈开府漠南,统治漠南汉地民户。在蒙哥汗率兵攻入四川时,忽必烈也渡河南下,围攻鄂州。

从 1267 年(度宗咸淳三年),蒙古兵即前来围攻襄阳和樊城。采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又用西域炮匠建造的大炮攻打两城,樊城、襄阳终被蒙古军攻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

1274 年(咸淳十年)秋,蒙古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水陆并进,向临安进军。由襄阳顺汉水而下,入于长江。沿江的鄂、黄、蕲、江诸州相继陷落。

1276 年(德祐二年),蒙古兵攻入临安,俘恭帝及谢、全太后并宗室官吏而去。宰相陈宜中已从杭州逃走,遂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罡于福州,后为蒙古兵所逼,逃往海中,死于堈洲(今广东吴川南海中)。文天祥、陆秀夫继立卫王昺为帝,流徙于南海中的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1279 年,蒙古遣张弘范率水军追击。文天祥抗击蒙古军于潮阳,战败被俘,张世杰的水军也被蒙古军打败,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元朝的疆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1285 年(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诏修全国舆地图志,主持其事的秘书监臣奏称:“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们)的。”宜将秘监所得“回回图子”(指西域地图)与汉地、东南各省舆图“都总做一个图子”。《元史·地理志·序》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成吉思汗开始的征服战争,把蒙古汗国的统治地域西面扩展到多瑙河、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东面到朝鲜半岛,南面到西藏地区和南中国海,北面包括西伯利亚。大汗直接统治怯绿连河至按台山地域,所征服的中原汉地和中亚、波斯地区,分别设置了统治机构,形成由大汗政府管辖的三个大地方行政区: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以燕京为治所,统治中原汉地)、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以忽毡为治所,管辖畏兀儿地至河中地区)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以途思为治所,管辖阿姆河以西之地)。元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离失所。高层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毫无节制。官吏贪污腐败,自然灾害严重,黄河多次决口,难民遍野。农民揭竿而起,1351 年(至正十一年)暴发了红巾军大起义。

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前后十三年,大小数百战,给予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致命的打击,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古的统治。

当红巾军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奋斗的时候,朱元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356 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占领建康,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以建康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势力。

朱元璋打败江南的割据势力后,开始北上伐元。

由徐达、常遇春等人率领的北伐军先后在山东、卞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李思齐、张思道的军队。1368 年(至正二十八年)7 月,徐达会诸将于临清,连下德州、通州等城,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8 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ocy3Zh4gF8APuBFGUKv/IHYN5HluDDdEiBgmLtuqpHH7VHL7Cc2fWKpVGAzha3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