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与战乱

从公元 220 年到公元 589 年的 360 余年间,史称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战乱、大分裂的时期。

在汹涌澎湃的汉末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东汉王朝崩溃,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领的三大军事集团壮大起来,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 279 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 11 月,晋举兵讨伐东吴。20 万大军沿长江兵分六路,顺流而下。最高统帅为贾充。六路大军中,以益州刺史王濬统率的一路作战最为勇猛凶悍。他们用大火烧化了千寻铁索,战船直抵建业城下。对于这次大战,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吴王孙皓只得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西晋终于取得了全国性的统一。

公元 290 年,晋武帝驾崩,惠帝嗣位。但惠帝平庸无能,贾皇后掌握大权,实行专制,然后是八王之乱,政治更加混乱,流民暴动四起。匈奴人刘源、刘聪父子起兵攻晋。与此同时,上党羯人石勒亦起兵攻晋。

公元 311 年(晋怀帝永嘉五年)5 月,刘聪攻陷洛阳,怀帝被俘虏,囚于平阳。愍帝即位于长安。公元 317 年(愍帝建兴四年),刘聪派遣曜(刘源的侄子、刘聪的堂兄弟)攻打长安,愍帝投降,西晋灭亡。西晋从 280 年灭吴到愍帝投降,中间不过 37 年的时间。

公元 317 年司马氏在石头城重建政权,偏安江南,史称东晋。而中国北方的地区属于“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创始者并非都是胡人,其治下之民虽然胡汉杂居,但就数量而言,仍然以汉人居多。

五胡是指匈奴、羯、慕容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匈奴:十六国时期匈奴在中原建立的国家和政权主要有前赵、后赵、夏、北凉。

羯族:高鼻深目多须,匈奴的一个分支,散居在上党郡。

鲜卑族:鲜卑族属于东胡,世代居住在辽东、辽西塞外。

氐族:一向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代民族,魏晋时氐人散居在抉风、始平、京兆等地。

羌族:一向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东汉以来,散居在关中诸郡,与汉族人杂处,过着农业定居生活。

十六国是指当时的十六个国家:

1.公元 304 年,汉人李特、李雄建立成汉,今四川县中部。

2.公元 304 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据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公元 318年刘曜登基称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国号为赵。与此同时石勒起兵反叛自称赵王,汉赵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史家为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即将稍前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

3.公元 319 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

4.公元 318 年,汉人张寔建立前凉,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

5.公元 337 年,鲜卑人慕容皝建立前燕,都邺城,公元 342 年迁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

6.公元 352 年,氐人符健建立前秦,都长安。

在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一带,先后建立过五个短期的小政权:

7.公元 385 年,陇西鲜卑乞伏部乞伏国仁建立西秦,都苑川(今甘肃榆中)。

8.公元 385 年,氐人吕光建立后凉,都姑臧。

9.公元 397 年,河西鲜卑秃发部秃发乌孤建立南凉,都廉川堡(今青海省乐都)。

10.公元 397 年,沮渠部沮渠蒙逊建立北凉,都张掖。

11.公元 400 年,汉人李嵩建立西凉,都敦煌。

关东鲜卑慕容部贵族先后建过国家:

12.公元 384 年,鲜卑慕容垂建立后燕,都龙城。

13.公元 407 年,后燕政权落到汉人冯跋手中,这就是北燕。

14.公元 398 年,鲜卑慕容德建立南燕。

15.公元 384 年,羌人姚苌建立后秦,都长安。

16.公元 407 年,匈奴铁弗部郝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定都统万(今陕西横山境)。

除了上述十六国之外,公元 310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公元 370 年,氐人苻坚灭了萧齐氏的前燕,又于公元 376 年灭了汉人张轨建立的前凉,统一了中国北方,史称前秦。

此时,北方的前秦想攻打东晋而统一天下,而南方的东晋也想北伐统一天下,双方的激战不可避免。公元 383 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8 月,苻坚派苻融率领步骑 25 万人为前锋。9 月,苻坚亲统步卒 60 万、骑兵 27 万继发。而凉州之兵抵咸阳,蜀汉之兵沿江顺流而下,冀之兵达于彭城。东西战线达万里之长,水陆兼进,总兵力超过百万。而东晋兵力不过 8 万。这是一场兵力相差非常悬殊的战争。

11 月,两军主力在淝水相遇。秦军驻扎淝水西岸,晋军驻扎淝水东岸,两军隔水对峙。这是一次关键性的决战,最后秦人失败而晋人胜利,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一文中论及淝水之战:“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一二。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太子宏、少子诜至亲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听:惟听信一将军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分裂,而东晋亦无力北伐。

公元 420 年,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的刘裕废了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为了和后来的赵氏宋朝相区别,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此时,北方的北魏强大起来。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统一北方后,魏主拓跋焘开始南征,而南方的宋文帝也决意北伐。

公元 450 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12 月,魏军长驱直入,直抵瓜步(今江苏六合)。瓜步与京都建康隔江相望,两军以江为界相对垒。魏军虽然锐力攻打,但宋军防守严密,久攻不下,便于翌年春解围而去。此战虽然以北魏的胜利宣告结束,但北魏仍不能进入建康,而且“士马死伤亦过半”。宋人受到重创,损失更为惨重。此后双方便依然对峙而互不能胜。

瓜步之战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 550 年,高洋推翻东魏政权,建立北齐。公元 557 年,宇文觉废魏自立,建立北周。公元 577 年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又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公元 581 年,杨坚迫使周静帝禅位,建立了隋朝。

在这一过程中,南朝则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公元 589 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军 50 万渡过长江天险,一举消灭陈朝。历时 200 余年的南北分裂从此结束,而如果从汉末三国鼎立算起,则中国军阀割据分裂、南北朝对峙前后近 400 年的战乱局面宣告结束,中国进入大一统时期。 Iq8RsjeoOnvx17bDB/qzYCqURQPMvi60ICF4NRMBbZdNkuNNKB6K4vq9jdjnq8C1



第四节
隋唐时期

一、突厥人的内迁

突厥的最初活动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的山北。

公元 552 年(西魏废帝元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大败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突厥汗国于漠北地带。土门死,子科罗(乙息记可汗)、俟斤(木杆可汗)先后继立。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 年),灭柔然,破厌哒,走契丹,并契骨,威震塞外,“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

公元 583 年(隋文帝开皇三年),突厥一分为二,西突厥占有今新疆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 599 年(隋开皇十九年)前后,突厥自漠北“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接踵降隋者数十万众。

隋炀帝大业初年,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即达头曾孙阿史那达漫)因“抚御无道”,致“其国多叛”,又“大为铁勒所败”。朝廷因处罗生母向氏(汉人)居留京师,遂以向氏之命招降处罗。

公元 609 年(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处罗辞以他故不至。隋炀帝大怒,从裴矩之策,鼓动处罗叔父阿史那射匮攻之。处罗大败后率数千骑东走高昌,并于公元 611 年(大业七年)降隋。隋炀帝对内徙处罗部众分三处安置:使处罗弟阙度设统羸弱万余口,居于会宁(今甘肃靖远);特勒(即王子)阿史那大奈将余众居于楼烦(今山西静乐);命处罗将 500 骑扈从天子巡幸,并赐号“曷萨那可汗”。

公元 619 年(唐武德二年),东突厥始毕可汗卒,其弟俟利弗设继立,是为处罗可汗。次年,处罗卒,更立其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自恃强大,几乎年年南侵唐土。

公元 629 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乘其内外交困和连年灾荒,派兵一举灭亡其国,生擒颉利,俘突厥人十余万口。“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公开叛唐,拥强兵数十万,不断侵扰唐王朝的西境。唐高宗从公元 652 年(永徽三年)起,多次派兵征讨,最终于公元 657 年(显庆二年)彻底平定了叛乱。“尽收其所据之地,西域悉平。”“贺鲁已灭,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

西起里海,逾咸海,溯锡尔河,涉楚河,东至新疆北部地区,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及其部游牧栖息地带。后来西突厥衰亡。在西突厥衰亡过程中,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内徙。一为公元 690 年(武周天授元年)10 月的阿史那斛瑟罗的率众内迁。斛瑟罗为步真之子,原为在朝供职的右玉钤卫将军。公元 686 年(垂拱二年),册为可汗。在其还蕃治理五弩失毕期间,屡遭后突厥侵掠,致部众“散亡略尽”。为回避寇扰,斛瑟罗于公元 690 年(天授元年)10 月“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另一次大的内徙发生于公元 714 年(玄宗开元二年)9 月至次年 4 月。这次内徙是因突骑施汗国可汗娑葛为后突厥可汗默啜擒杀,致十姓及别部某些首领率众内附以求庇护。据《册府元龟·外臣部·降附》载,先后有葛逻禄三姓部落、五咄陆胡禄屋阙等部、五弩失毕诸部 2 万余帐(户),分别诣凉州、北庭内属。唐玄宗为安抚来归者,敕令北庭都护汤嘉惠等接援,下制“皆以河南处之”。又“寄在凉州界内”有“兴昔部落”,且置有隶于凉州都督府的“兴昔都督府”,当为斛瑟罗前次或此次五咄陆内徙者。此外,居于“金娑山(今新疆尼金山)之阳,蒲类之东”的西突厥沙陀部,于公元 808年(宪宗元和三年)因不堪吐蕃压迫,亦悉众内迁。其部先被置于盐州,后移众于定襄川至神武川一带。

公元 682 年(高宗永淳元年)至 744 年(玄宗天宝三年),颉利族人阿史那骨咄禄等尽复东突厥汗国故地,建立了强大的后突厥汗国。公元 745 年,后突厥破亡。其部众或依附回纥并最终为回纥所同化,或南徙降唐,或西迁中亚。

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后突厥贵族“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以及阿布恩、阿史德等部落 5000 余帐,驱驼马牛羊 20 余万,款塞归朝。

《周书·突厥传》云:“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也。”由此可见,突厥主要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的民族。突厥也是中国北方各族中第一个创造了自己文字的民族。突厥文创作于 5世纪,近似于古代日耳曼人使用的卢尼文,其字母来源于阿拉米文的草体字母。如今保留下来的突厥文,主要是碑文,最著名的突厥文碑有三块:阙特勤碑、苾伽可汗碑、暾欲谷碑。这三块文碑记录了毗伽可汗及其两位重要官员的功绩,是研究突厥历史的珍贵文物。

二、铁勒的内迁

铁勒于战国、秦汉时称“丁零”,因民俗喜乘高轮车,所以北魏时亦号“高车”,“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铁勒部族种类繁多,活动区域相当广大。西海(今咸海)、独乐河(今蒙古土拉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汉一带)、得嶷海(今里海)、拂林(即东罗马帝国)以东,以及北海(今贝加尔湖)均为其活动区域。唐贞观年间铁勒诸部百余万户,曾并为唐的州郡。公元 647 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及其部落设置了 13 个羁縻州。随后内属的铁勒其他部落,也都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这些羁縻府州较远者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骨利干部置玄阙州(在今贝加尔湖一带),以结骨部置坚昆府(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地带),以俱罗部置烛龙州(在今西伯利亚赤塔东)。

铁勒部之一的回纥部属在唐玄宗时期曾建立起强大的回纥汗国并统一了漠北。公元 839 年(唐文宗开成四年),由于上层内讧和自然灾害,回纥急剧衰亡,其民族分为五支,两支南下,三支西迁。南下两支十余万众,多数降唐,并被配隶诸道。西迁三支,一支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三、吐蕃与唐的融合

吐蕃的活动区域大致在今西藏、青海西南以及川西一带,曾建立过强大的吐蕃王国。公元 634 年(贞观八年),吐蕃曾派遣使者,与唐通好。公元 641 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西嫁吐蕃王赞普。从此大唐与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但其间战争亦不断发生。

四、吐谷浑与唐之融合

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西北一带。后西迁至青海、甘南一带,公元 4 世纪初“兼并羌狄,号为强国”,公元 5 世纪时已经“地兼鄯善、且末”。隋炀帝因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于公元 609 年(大业五年),一举击破吐谷浑,其部落降隋者 10 余万人。公元 639 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嫁其可汗。唐高宗时吐谷浑为吐蕃所灭,其部族内徙者更多,唐高宗置安乐等州,武则天以归德等州予以安置。

五、党项与唐之融合

党项为“三苗之裔”“西羌别种”,隋代时处地“东接临洮、西平,西距叶护,南北数千里”,唐代其东辽阔至松州。自公元 627 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开始,党项诸部相继内属,唐王朝就其部落设置了很多羁縻州。党项内属者人数极多,公元 692 年(武周天授三年)内附户凡 20 万,公元 760 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内徙者 10 万众。北宋时强大的西夏即其所建。

六、契丹、奚、靺鞨、室韦与唐之融合

契丹属东胡族,初居漠北,唐时东与高丽接,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北至室韦,地方 2000 里。公元 648 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契丹君长“举部内属”。

奚族亦属东胡族,唐时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距白狼河(今大凌河),北至霫国(今内蒙古乌兰浩特至巴林左旗一带),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今西拉伦河)以至其国。公元 648 年,其酋长可度率部内属。

靺鞨,即先秦时的“肃慎”,部族种类繁多,其中一支曾于唐时建立过强大的渤海国。当其盛时,“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际海,西界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公元 713 年(唐先天二年),曾封其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室韦,为契丹别种,唐时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海。室韦诸部曾隶属于唐,唐王朝置室韦都督府以统辖之。室韦乌罗护部落有内徙者,如以讨安史之乱闻名的乌承恩、乌承泚兄弟,即出此族。

七、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民族性的丰富与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胡汉大交流大融合是在一个空前广大的区域中进行的,而且胡人内附内迁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这种大融合是在国家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的,而且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国势强盛,这就为这种大融合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胡人进入内地,或分属各地,或侨置单立,大多都已编入户籍,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生产和生活。“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加速了改变其原本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进程。将内附内迁的胡人采用侨置州县的方式进行安置是唐人的一种创造,这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汉人相差极大的胡人自然是有益的,但这种做法也留下了不小的隐患。胡人与汉人杂居一处,和汉人通婚,使得这些胡人很快汉化了。

在唐代的胡汉大融合过程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长安、洛阳两大文化中心不仅有大批胡人居住,而且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这在中国民族融合史与文化发展史上是有着特殊的贡献与意义的:

唐朝初年,“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公元 662 年(龙朔二年),洛阳置国子监,学生中也有不少胡人和外国人。日本先后 10 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也有自费入唐学习的。至公元 837 年(开成二年),新罗在长安诸学中学习的学生已达 216 人,为诸国遣唐留学生之最。周边诸族中入学的学生,唐初以吐蕃最多,后以渤海人为多,其他如粟特九姓、南诏,契丹、突厥等民族,都有子弟入国学学习。

如果说从汉代开始,代表中原文化的汉民族文化已经基本定型,那么在唐代,汉民族文化则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汉文化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从而使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由于吸纳融入了大量异质文化,从而使汉文化本身的特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自然包括物质生产方面的内涵,但更突出地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比如佛教的传入,不仅直接影响了玄学,而且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并举鼎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以及文学领域,亦是如此,隋唐燕乐正是吸收了大量异域音乐的产物。

总之,在这种胡汉民族大融合过程中,不仅使胡人汉化,也使得汉文化本身发生了变化。 Iq8RsjeoOnvx17bDB/qzYCqURQPMvi60ICF4NRMBbZdNkuNNKB6K4vq9jdjnq8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