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 1 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 ,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 2 :“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3

1 愚:形声。从心,从禺,禺亦声。“心”指心智、性格。“禺”意为“(山)角落”,引申指“(道路)不通达”。“心”和“禺”联合起来表示“性格孤僻,喜欢钻牛角尖”,“不谙人情世事”。本义:性格孤僻,不谙熟人情世事。说明:本字指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触的人,他们不但消息闭塞,还养成了孤独的性格,同这样的人很难对话沟通交朋友。

2 “啐”表示轻蔑或斥责。如:凤姐儿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向贾琏啐了一口,低下头吃饭。——《红楼梦》

3 通过对比,写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的不合理性。另外请思考:本段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4

4 论证不仅具有严谨的思辨性,而且通过假设分析论证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点的虚假。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同事中有些孩子被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都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 5 、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 6 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 7 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来的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5 此处“有种”的语境义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有种”意思一样吗?

6 指只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

7 此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须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作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么?我想是很适当的。 8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8 分析论证向对立面转化,极具思辨性。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须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9

9 层层剖析,自然而然引出“文字”的话题。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 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10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11

10 这一点也可以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找到依据: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11 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论证,既有说服力,又有亲切感。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 ,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 12 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 13 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12 指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分部屯居,故称。

13 你了解相关的背景吗?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 14 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15

14 “圜局”这里表现的应该是感情受到个体周边客观条件的局限。

15 文法即文章的书写法规,一般用来指以文字、词语、短句、句子的编排而组成的完整语句和文章的合理性组织,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加科学准确。艺术在此处指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和方法,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得体。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 16 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 17 ,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16 比如交际中的体态语言,亦称“人体示意语言”“身体言语表现”“态势语”“动作语言”等,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

17 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 18 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18 传真是近百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之一。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 附着 是因为 意义 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 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 这是社会的产物 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 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 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 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19 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19 能否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加点语句的含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群体愈大 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 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 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20 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20 这几句话怎么理解?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 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即所谓的 行话 ”。 21 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22

21 指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有些“行话”外行很难听得懂。社会语言学把这种基于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言变体统称为“行话”。行话包括的范围很宽,不局限于某些特定行业、领域或职业团体。

22 你能举出身边“行话”的例子吗?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 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23 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 24 ,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 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23 请赏析加点的语句。

24 削足适履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25

25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任务清单】

[核心概念]

1.文字下乡。2.象征体系。3.间接接触。

[内容梳理]

用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行动?

2.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字下乡”为题?

3.文末说“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结合本篇及前一篇内容看,“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什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能包括哪些内容?

4.作者在文中说“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5.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文字的“缺陷”是什么?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材料一: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由衷地向他们致敬。”黄轩(马得福的扮演者)感慨地说。

用性格碰撞带动故事讲述,塑造鲜活形象,不经意间就能戳中观众的泪点。剧中,一边是涌泉村村民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一边是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用心坚持,这样的戏剧冲突恰恰说明观念脱贫有多难。

(摘自《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扶贫情,讲给世界听》,2021年3月福建东南网)

材料二:

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重在发挥制度优势,让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东西部扶贫协作始于1996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举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令西部贫苦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

如今,在云南,“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成为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在广西,由广东援建的移民异地安置新村,见证了“两广一家亲”的区域合作……对口扶贫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摘自《“闽宁模式”的启示:不以事艰而不为》,2021年3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编者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本文采访了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摘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2021年1月人民网福建频道)

材料四: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刚来的时候字都不识几个,车间负责人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从电脑开关机、复制粘贴文字开始教我们。”原隆村村民摆西彦2019年来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凭着勤奋好学成长为车间采购部长,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来越自信。

摆西彦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摘自《宁夏闽宁镇因对口扶贫协作而嬗变》,2021年2月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了一幅扶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B.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背后,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C.一批批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D.经济有产业,移民有自信,发展有数据,材料四令人信服地报道了闵宁镇的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山海情》抓住“安土重迁”的矛盾冲突,突显了“治贫先治愚”的观念。

B.“闽宁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典型特征;先富帮后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C.对口扶贫绝不是单项的输出与帮扶,闽商黄添进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脱贫攻坚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3.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请以“闽宁模式”为例,简要分析我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奇迹”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字下乡》【参考答案】

【任务清单】

[核心概念]

1.文字下乡:为了改变乡村人落后的状态,政府派遣或者乡村工作者自发以教育手段、以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乡村、改造农村的一系列活动。

2.象征体系:指在面对面传情达意时,形成的附着共同意义的声音、表情或动作体系。

3.间接接触:指人与人不能面对面交流,在空间阻隔情况下用文字交流。

[内容梳理]

本篇共19个自然段。第1 ~ 4自然段反驳了城乡工作者、城里人视乡下人是“愚”的观点,作者举例表达了自己不予认可的观点,指出城里人蔑视的其实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从有无学习机会、环境出发指出学习能力与学习到什么之间是不同的,从而得出乡下人智力之于城里人而言是否有高下还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第5~12自然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了以不识字作为“愚”的标准来评价乡下人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因从文字的功用角度来说,乡土社会作为面对面的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第13~18自然段论述了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19自然段在结构上构成了对开篇的呼应,澄清把乡下人不识字视为愚的误区,基于此发表了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字下乡”实践的看法,提出了“文字下乡”实践必须考虑文字和语言基础的建议。

[合作探究]

1.①支持文字下乡行动,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②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开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2.①以乡下人是否“愚”为切入点,讨论在怎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文字需要下乡,如何完成文字下乡。②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不必求助于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③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亲密接触、反复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3.(1)“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社会的特性,以及社会中人们交往和表达的特点。

(2)“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的内容:(如何使乡下人变得“聪明”起来)

①让乡下人了解社会的变迁,开阔其眼界;

②帮助乡下人打破乡土社会的樊篱,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

③引导乡下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获取现代生活必备知识的欲望;等等。

4.作者认为等到传真技术发达之后,文字没有使用价值。

(示例1)我同意。因为在作者看来,传真技术发达之后,人们之间的接触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直接用语言而不再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

(示例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当中,就算等到传真技术发达之后,就文化传承等方面而言,文字仍然有自己的使用价值。

5.(1)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2)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3)“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

[高考链接]

1.【答案】C (3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 C项中“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夸大事实,“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助推而不是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2.【答案】A(3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项:“治贫先治愚”与文无据,“安土重迁”只是一种乡土情结,没有“愚昧”的意思。

3.【答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最核心的因素;基层干部用心坚守,默默奉献;移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援宁群体的真心协助与扶持,助推了本地经济发展。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四点得6分) mb48iyRbbBcSBFDWicANGSb6zCBgtFO00qWDp/AL2iCr/wWkMKiFJHFtLFZFIea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