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滦阳消夏录(三)

原文

昌吉叛乱 之时,捕获逆党,皆戮于迪化城西树林中,时戊子八月也。后林中有黑气数团,往来倏忽,夜行者遇之 zhé 迷。余谓此凶悖之魄,聚为妖厉,犹蛇 huǐ 虽死,余毒尚染于草木,不足怪也。凡阴邪之气,遇阳刚之气则消。遣数军士于月夜伏 chóng 击之,应手散灭。

注释

①昌吉叛乱: 发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叛乱。昌吉,为新疆县名。 ②虺: 古书上所载的一种毒蛇,后泛指蛇类。 ③铳: 一种旧式火器。

译文

昌吉地区发生叛乱的时候,所抓获的叛乱分子,都被杀死在迪化城西的树林中,那是乾隆三十三年八月的事。后来林子里有好几团黑气,往来迅捷,走夜路的人碰到它就会迷路。我认为这是凶悖的魂魄,集聚在一起形成妖厉之气,就像毒蛇虽然死了,但余毒还沾在草木上一样,没什么奇怪的。凡是阴邪之气,遇到阳刚之气就会消散。于是派几个军士在有月亮的夜晚埋伏用火铳射击黑气,黑气就消散了。

原文

束城李某,以贩枣往来于邻县,私诱居停主人少妇归。比至家,其妻先已偕人逃。自诧曰:“幸携此妇来,不然, guān 矣。”人计其妻迁贿之期,正当此妇乘垣后日,适相报,尚不悟耶!既而此妇不乐居农家,复随一少年遁,始茫然自失。后其夫踪迹至束城,欲讼李。李以妇已他去,无佐证,坚不承。纠纷间,闻里有扶乩 者,众曰:“盍质于仙?”仙判一诗曰:“鸳鸯梦好两欢娱,记否罗敷 自有夫。今日相逢须一笑,分明依样画壶卢。”其夫默然径返。两邑接壤,有知其事者曰:“此妇初亦其夫诱来者也。”

注释

①鳏: 老而无妻。 ②扶乩: 一种民间请示神明的方法。将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盘上,由两个人扶着架子,依法请神,木棍在沙盘上画出文字,作为神明的启示,以显吉凶。 ③罗敷: 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罗敷。”诗中描述,罗敷在陌上采桑,被使君看中要强娶为妻,遭到她严词拒绝。罗敷非实有其名,后多用为美丽而坚贞妇女的代称。

译文

束城李某,因贩枣常往来于相邻的县,有一次私下引诱房东的少妇回来。等到了家,他的妻子已先一步跟人跑了。李某诧异道:“幸亏把这个女人带了回来,不然的话,我就成了光棍了。”人们计算他妻子跟人私奔的日子,正好是这个少妇跟李某走的第二天,这正是对李某的报应,但他竟还不知悔改!没过多久,这位少妇不愿意在农家住,就又跟着一个年轻人跑了,李某这才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少妇的丈夫跟踪到了束城,要状告李某。李某因少妇已经到了别的地方,没有凭据,坚决不肯承认。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听说村中有个懂得扶乩的人。大家说:“去问问神仙吧。”神仙判下一首诗道:“鸳鸯梦好两欢娱,记否罗敷自有夫。今日相逢须一笑,分明依样画壶卢。”少妇的丈夫黯然地回去了。两县接壤处有知道内情的人说:“那个少妇当初也是少妇的丈夫诱拐来的。”

原文

满媪,余弟乳母也,有女曰荔姐,嫁为近村民家妻。一日,闻母病,不及待婿同行,遽狼狈 而来。时已入夜,缺月微明,顾见一人追之急,度是强暴,而旷野无可呼救。乃隐身古冢白杨下,纳簪珥怀中,解绦系颈,披发吐舌,瞪目直视以待。其人将近,反招之坐。及逼视,知为缢鬼,惊仆不起。荔姐竟狂奔得免。比入门,举家大骇,徐问得实,且怒且笑,方议向邻里追问。次日,喧传某家少年遇鬼中恶,其鬼今尚随之,已发狂谵语。后医药符箓皆无验,竟颠痫终身。此或由恐怖之余,邪魅趁机而中之,未可知也。或一切幻象,由心而造,未可知也。或明神殛恶,阴夺其魄,亦未可知也。然均可为狂且戒。

注释

①狼狈: 这里是急急忙忙的意思。

译文

满姓老妇,是我弟弟的乳母,她有一个女儿名叫荔姐,嫁到邻近村民家为妻。一天,荔姐听说母亲有病,来不及等待丈夫同行,就匆匆赶回来探望。当时已经入夜,残缺的月亮映着微弱的光,只见一个人在后面追得很急,荔姐估计是强横暴徒,但在空旷的野地里无处可以呼救。于是就藏在古墓的白杨树下,把发簪和耳饰藏到怀里,解下丝带系在脖子上,披发吐舌,瞪眼直视以等待来人。等到那人快要走近,荔姐反而招呼他来坐。那人走到荔姐身旁一看,发现是个吊死鬼,大吃一惊倒地不起。荔姐就趁机赶快逃脱。等进到家门,全家大为吃惊,慢慢地询问才得知实情,又气愤又好笑,正在商议向邻里追问。第二天四邻纷纷传说某家少年遇鬼中了邪,那鬼现在还跟着他,少年已经发狂而胡言乱语。后来求医问药画符驱鬼都没有效验,竟终身得了癫痫病。这或者由于恐怖之余,妖邪鬼魅趁机而击中了他,也无从知晓了。或者一切幻象,都是由心而造作,这仍无从得知了。或者明察的神灵诛杀恶人,暗中夺去了他的魂魄,这也不可而知了。但这些都可以作为那些浮浪子弟的鉴戒。

原文

制府唐公执玉,尝勘一杀人案,狱具矣。一夜秉烛独坐,忽微闻泣声,似渐近窗户。命小婢出视,噭然而仆。公自启帘,则一鬼浴血跪阶下。厉声叱之。 sǎng 曰:“杀我者某,县官乃误坐 某。仇不雪,目不瞑也。”公曰:“知之矣。”鬼乃去。翌日,自提讯。众供死者衣履,与所见合。信益坚,竟如鬼言改坐某。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其幕友疑有他故,微叩公。始具言始末,亦无如之何。一夕,幕友请见,曰:“鬼从何来?”曰:“自至阶下。”“鬼从何去?”曰:“欻然 越墙去。”幕友曰:“凡鬼有形而无质,去当奄然而隐,不当越墙。”因即越墙处寻视,虽甃瓦不裂,而新雨之后,数重屋上皆隐隐有泥迹,直至外垣而下。指以示公曰:“此必囚贿捷盗所为也。”公沉思恍然,仍从原 yàn ,讳其事,亦不复深求。

注释

①颡: 额。 ②坐: 入罪,定罪。 ③欻然: 忽然。欻,形容急促的声响。 ④谳: 审判,定罪。

译文

制府唐执玉,曾经审查一件杀人案,已经定案。一天夜里他独自点灯坐在屋里,忽然隐约听到哭泣声,好像慢慢靠近窗户。唐执玉叫小婢出去看看,小婢出去惊叫了一声就倒在地上。唐执玉亲自掀开帘子,看见一个浑身是血的鬼跪在台阶下。唐执玉厉声喝问。鬼叩着头说道:“杀我的人是某人,县官却错判是某人。此冤仇不报,死也不能瞑目。”唐执玉说:“知道了。”鬼于是离去了。第二天,唐执玉亲自提审。证人们提供死者的衣服鞋子等物,与昨夜所见的相符。唐执玉越发相信了,竟然按鬼所说的改判某人为凶手。原审案官百般申辩,坚持认为南山可以移动,但这个案子不能改。唐执玉的助手怀疑有别的原因,就婉转地问唐执玉。唐执玉说出了见鬼之事的始末,助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天晚上,助手来见唐执玉,问:“鬼从哪里来的?”唐执玉说:“他自己来到台阶下面。”助手问:“鬼往哪里去了?”唐执玉说:“他忽然越墙而去。”助手说:“凡是鬼,都只有形影而没有肉躯,离去时应该是突然消失,而不应该翻墙。”随即便到鬼翻墙的地方查看,虽然屋瓦没有碎裂,但因刚下过雨,几处屋顶上都隐约有泥脚印,一直到外墙才下去了。助手指着泥脚印说:“这一定是收买了有功夫的盗贼做的。”唐执玉沉思了一会儿恍然大悟,仍遵循原判,因避讳这件事,也没有再追究。

原文

昌吉筑城时,掘土至五尺余,得红纻丝绣花女鞋一,制作精致,尚未全朽。余乌鲁木齐杂诗曰:“筑城掘土土深深, 相呼万 chǔ 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咏此事也。入土至五尺余,至近亦须数十年,何以不坏?额鲁特女子不缠足,何以得作弓弯样,仅三寸许?此必有其故,今不得知矣。

注释

①邪许: 拟声词,劳动时众人一齐发出的呼喊声。

译文

昌吉县修筑城池时,挖地到五尺多深的地方,挖出一只红纻丝绣花女鞋,制作精美,还没有完全腐烂。我在《乌鲁木齐杂诗》中写道:“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说的就是这件事。在土中达五尺多的地方,距今也得有几十年时间,为什么还不烂掉?额鲁特的女子不缠脚,这只鞋怎么能做成弯弓样,仅有三寸左右长?这里必有原因,现在是无从知晓了。

原文

郭六,淮镇农家妇,不知其夫氏郭父氏郭也,相传呼为郭六云尔。雍正甲辰、乙巳间,岁大饥。其夫度不得活,出而乞食于四方,濒行,对之稽颡曰:“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妇故有姿,里少年 kàn 其乏食,以金钱挑之,皆不应,惟以女工养翁姑。既而必不能赡,则集邻里叩首曰:“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别作计,当俱死。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毋笑我。”邻里 嗫嚅,徐散去。乃恸哭白翁姑,公然与诸荡子游。阴蓄夜合之资,又置一女子,然防闲甚严,不使外人觌 其面。或曰,是将邀重价。亦不辩也。越三载余,其夫归,寒温甫毕,即与见翁姑,曰:“父母并在,今还汝。”又引所置女见其夫曰:“我身已污,不能忍耻再对汝。已为汝别娶一妇,今亦付汝。”夫骇愕未答,则曰:“且为汝办餐。”已往厨下自刭矣。县令来验,目炯炯不瞑。县令判葬于祖茔,而不祔 夫墓,曰:“不祔墓,宜绝于夫也;葬于祖茔,明其未绝于翁姑也。”目仍不瞑。其翁姑哀号曰:“是本贞妇,以我二人故至此也。子不能养父母,反绝代养父母者耶?况身为男子不能养,避而委一少妇,途人知其心矣,是谁之过而绝之耶?此我家事,官不必与闻也。”语讫而目瞑。时邑人议论颇不一。先祖宠予公曰:“节孝并重也,节孝又不能两全也。此一事非圣贤不能断,吾不敢置一词也。”

注释

①趑趄: 行走困难的样子。 ②觌: 相见。 ③祔: 合葬。

译文

郭六,是淮镇的农家妇女,不知道是她丈夫姓郭还是她父亲姓郭,反正大家都叫她郭六。雍正二、三年间,闹大饥荒,她的丈夫觉得活不下去了,就出外到各地去谋生。临走时,给妻子跪下叩头说:“父母年老又有病,我就托付给你了。”郭六原本相貌漂亮,同乡的年轻人见她挨饿,就用金钱挑逗她,她毫不理睬,只靠着女红缝纫来养活公婆。后来实在难以维持生计了,她就请来乡亲们并叩头说:“我丈夫把父母托付给我,但我现在已无能为力了,假如不作别的打算,就都得饿死。邻居们如果能帮我,那么请帮帮我;如果不能帮我,我只好卖笑谋生,请不要讥笑我。”乡亲们都犹犹豫豫地欲言又止,慢慢地都散去了。郭六痛哭着告诉了公婆,然后公然与那些浪荡子在一起交游鬼混。她暗地积攒夜里卖身的钱,偷偷地找来一个女子,却对她防范极严,不叫外人见到她的面。有的说,郭六想用这个女子来挣大钱。她也不作解释。过了三年多,她的丈夫回来了,刚刚寒暄完,郭六便和丈夫去见公婆,说:“父母都健在,今天就交给你了。”又领着她所养的那位女子见丈夫,说:“我的身子已经被玷污,不能再忍垢含耻地和你生活在一起了。我已为你另娶了一个女子,今天也交给你。”她的丈夫惊讶得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郭六又说:“让我为你去预备饭。”便在厨房里自杀了。县令来验尸,郭六的眼睛圆睁着不闭。县令宣判把郭六葬在祖坟里,而以后不能与她丈夫合葬,理由是:“不合葬,是表示与她丈夫断了关系;葬在祖坟,是表示承认她和公婆关系密切。”郭六的眼睛仍然不闭。公婆哀号道:“她本来是个贞洁本分的妇人,是为了我们两人才去卖身。儿子不能赡养父母,反而要与代养父母的人断绝关系?况且身为男人不能养父母,却逃避委托给一个少妇,路人也都知道他的心思,断绝了关系是谁的过错?这是我的家事,官府不用过问。”话说完郭六的眼睛就闭上了。当时邻里议论纷纷、各持己见。我的先祖宠予公说:“节和孝同样重要,但节与孝又不能两全。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只有圣贤才能判断,我不敢发表什么意见。”

原文

相传某公奉使归,驻节馆舍。时庭菊盛开,徘徊花下。见小童隐映疏竹间,年可十四五,端丽温雅如靓妆女子。问知为居停主人子。呼与语,甚慧黠,取一扇赠之。流目送盼,意似相就。某公亦爱其秀颖,与流连软语。适左右皆不在,童即跪引其 曰:“公如不弃,即不敢欺公:父陷冤狱,得公一语可活。公肯援手,当不惜此身。”方探袖出讼牒,忽暴风冲击,窗扉六扇皆洞开,几为驺从 所窥。心知有异,急挥之去,曰:“俟夕徐议。”即草草命驾行。后廉知为土豪杀人,狱急不得解,赂胥吏引某公馆其家,阴市 luán ,伪为其子;又赂左右,得至前为秦弱兰之计 。不虞冤魄之示变也。裘文达公尝曰:“此公偶尔多事,几为所中。士大夫一言一动,不可不慎。使尔时面如包孝肃,亦何隙可乘。”

注释

①驺从: 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侍从。 ②娈童: 原指美少年,南北朝时开始专指与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的男童或少年。娈,是容貌美好的意思。 ③秦弱兰之计: 据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五代十国时后周翰林学士出使江南,把女妓秦弱兰误认为驿馆的女儿,便作了一首词勾引她。

译文

相传某公奉命出使归来,住在接待宾客的馆舍里。当时庭院里菊花盛开,某公在花下散步。他看见一个小童隐映在稀疏的竹林之中,年纪约有十四五岁,端丽温雅如同一个盛装的女子。一问才知是馆舍主人的儿子。某公叫小童过来说话,发现他特别聪慧,某公就拿出一把扇子送给他。他目光流盼,似乎想要主动过来亲近。某公也喜欢他的秀丽聪慧,便留恋不舍并说写体贴温柔委婉的话。这时正巧某公的仆从都不在,小童便跪下拉着某公的衣襟说:“您要是不厌弃我,我也不敢瞒您:我父亲被冤枉下狱,有您一句话就可以活命。如果您肯帮忙,我当不吝惜这个身子。”小童刚要从袖子里拿讼状,忽然暴风冲击,六扇窗户都被吹开了,他们的谈话这一幕几乎被仆从们见到。某公觉得有点异常,便急忙打发小童离开,说:“等晚上再说。”随即仓促命令驾车出发。后来查知是恶霸豪绅杀了人,罪案急切不能解免就在急迫之中贿赂乡官带着某公住在家中,又偷偷地买来一个美少年,装作是自己的儿子;然后又贿赂某公的仆从离开,才得以行施秦弱兰之计。没想到冤魂出来干预。裘文达先生曾说:“某公偶尔多事,几乎就中了计。士大夫的一言一行,不能不慎重。如果某公当时严肃如包公,又怎么会让对方有机可乘?”

原文

乌鲁木齐深山中,牧马者恒见小人高尺许,男女老幼,一一皆备。遇红柳吐花时,辄折柳盘为小圈,著顶上,作队跃舞,音呦呦如度曲。或至行帐窃食,为人所掩,则跪而泣。絷之,则不食而死。纵之,初不敢遽行,行数尺辄回顾。或追叱之,仍跪泣。去人稍远,度不能追,始蓦涧越山去。然其巢穴栖止处,终不可得。此物非木魅,亦非山兽,盖 jiāo ráo 之属。不知其名,以形似小儿,而喜戴红柳,因呼曰红柳娃。丘县丞天锦,因巡视牧厂,曾得其一,腊以归。细视其须眉毛发,与人无二。知《山海经》所谓竫人 ,凿然有之。有极小必有极大,《列子》所谓龙伯 之国,亦必凿然有之。

注释

①僬侥: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矮人国。 ②竫人: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小人国。 ③龙伯: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国的人。

译文

在乌鲁木齐深山中,牧马人经常看到有一种一尺来高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到红柳开花的时候,就折了柳枝盘成小圈戴在头上,然后结队跳舞,发出呦呦的声音像是在唱歌。有时小人到行军的帐篷里偷窃食物,被人发现了,就跪下哭泣。如果被捉住,就绝食而死。放掉他时,一开始不敢快走,走几步就回头看看。假如追上去呵斥他,他便又跪下来哭泣。等离人稍远,估计追不上了,才跨涧越山而去。然而这小人的巢穴,最终还是不知道在哪里。小人不是木魅,也不是山兽,大概是僬侥国的小人之类。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们样子像小孩,而喜欢戴红柳枝,因此称作红柳娃。县丞丘天锦视察牧场,曾捉到一个,把他制成腊干带了回来。仔细观察他的胡须眼眉头发,和人一样。由此知道《山海经》中所谓的竫人,确实是有的。有极小的就必然有极大的。《列子》中所谓的龙伯之国,也是确有其事。

原文

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状如今之洋菊,名以莲耳。其生必双,雄者差大,雌者小。然不并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两丈。见其一,再觅其一,无不得者。盖如兔丝茯苓 ,一气所化,气相属也。凡望见此花,默往探之则获。如指以相告,则缩入雪中,杳无痕迹。即㔉 雪求之亦不获。草木有知,理不可解。土人曰,山神惜之。其或然欤?此花生极寒之地,而性极热。盖二气有偏胜,无偏绝,积阴外凝,则纯阳内结。坎卦以一阳陷二阴之中,剥复二卦,以一阳居五阴之上下,是其象也。然浸酒为补剂,多血热妄行。或用合媚药,其祸尤烈。盖天地之阴阳均调,万物乃生。人身之阴阳均调,百脉乃合。故《素问》 曰:“亢则害,承乃制。”自丹溪 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医家失其本旨,往往以苦寒伐生气。张介宾 辈矫枉过直,遂偏于补阳,而参 shī 桂附,流弊亦至于杀人。是未知《易》道扶阳,而乾之上九,亦戒以“亢龙有悔” 也。嗜欲日盛, léi 弱者多,温补之剂易见小效,坚信者遂众。故余谓偏伐阳者,韩非刑名之学;偏补阳者,商鞅富强之术。初用皆有功,积重不返,其损伤根本,则一也。雪莲之功不补患,亦此理矣。

注释

①兔丝茯苓: 兔丝与茯苓,都是植物名。《淮南子·说山》:“千山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②㔉: 掘,铲。 ③《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所论内容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④丹溪: 元代名医朱震亨的别号。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⑤张介宾: 明代名医,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有“张熟地”之称,是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⑥亢龙有悔: 指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有败亡的灾难。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亢,至高的;悔,灾祸。出自《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

塞外有雪莲,生长在崇山峻岭的积雪中,形状像今天的洋菊,不过是被叫作莲而已。它必定成双生长。雄的稍大,雌的略小。但是它们并非生长在一起,也不同根,两株相离必定有一两丈远。发现了一株,再去寻找另一株,没有找不到的。大概它像菟丝、茯苓,是由同一种物质生成的,因此彼此吸引。大凡发现了雪莲,需要悄悄过去才能得到。假如大呼小叫,雪莲就会缩入雪中,不留一点痕迹。就算把雪挖开也找不到。草木有灵性,从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当地人说,山神珍惜雪莲。或许是这样的吧?雪莲生长在极寒地区,而它的属性却极热。因为阴阳二气中可能有一气比另一气偏强些,但没有一气比另一气偏绝的,阴气在外面凝聚了,则阳气就在里面集结。坎卦的卦象是一个阳陷在两个阴之中;剥、复两个卦,是一个阳在五个阴的上面和下面,这就是它的象。但是用雪莲泡酒当作补药,服用后往往血热紊乱。或者用它来制作媚药,其害处尤为严重。天地间阴阳谐调,万物才能生长。人身的阴阳谐调,所有的脉络才平和。所以《素问》中说:“亢则害,承乃制。”自从朱震享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医家不顾它的本意,往往用苦寒药破坏阳气。张介宾等人矫枉过正,便偏于补阳。而人参、蓍草、肉桂、附子等药,用不好也可能致人死地。这是不知道《易》中扶阳的道理所造成的,而乾卦的最上一爻,也提醒“亢龙有悔”。纵欲之风日渐兴盛,所以身体衰弱的人越来越多,温补容易产生微小效果,因此有很多人相信。所以我说偏于伐阳的,近似韩非的刑名学;偏于补阳的,近于商鞅的富国术。刚开始用时都有成效,但积重难返,在损伤根本上,这两者是相同的。雪莲的功能不能补亏虚,也是这个道理。

原文

何励庵先生言:相传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 。怪旷野那得有是,寻之,则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余,各捧书蹲坐。老翁见而起迎,诸狐皆捧书人立。书生念既解读书,必不为祸,因与揖让席地坐。问:“读书何为?”老翁曰:“吾辈皆修仙者也。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是为由妖而求仙。然或入邪僻,则干天律,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习内丹 ,是为由人而求仙。虽吐纳导引 ,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坚持,自然圆满。其途 而安。顾形不自变,随心而变,故先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心化则形亦化矣。”书生借视其书,皆《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但有经文而无注 。问:“经不解释,何由讲贯?”老翁曰:“吾辈读书,但求明理。圣贤言语,本不艰深,口相授受,疏通训诂,即可知其义旨,何以注为?”书生怪其持论乖僻, wǎng 惘莫对。姑问其寿。曰:“我都不记。但记我受经之日,世尚未有印板 书。”又问:“阅历数朝,世事有无同异?”曰:“大都不甚相远。惟唐以前,但有儒者。北宋后,每闻某甲是圣贤,为小异耳。”书生莫测,一揖而别。后于途间遇此翁,欲与语,掉头径去。案此殆先生之寓言。先生尝曰:“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以讲经立门户,纷纭辩驳,其说愈详而经亦愈荒。”语意若合符节。又尝曰:“凡巧妙之术,中间必有不稳处。如步步踏实,即小有蹉失,终不至折 gōng 伤足。”与所云修仙二途,亦同一意也。

注释

①琅琅: 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多形容响亮的读书声。 ②内丹: 道家指用自身的精气所炼成的丹,是与矿物所炼的外丹相对而言。出南朝僧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 ③吐纳导引: 道家及医学家通过呼吸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所进行的养生、修炼之法。 ④《五经》: 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即《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书经》,又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相传是由孔子编定的,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礼》即《礼记》,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及修身做人的准则;《易》即《易经》,又称《周易》,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是古代为占卜用的;《春秋》是编年体鲁史,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⑤印板: 指木板印刷。

译文

何励庵先生说:“传说明代末年有个书生,独自行走在草木丛之中,听见琅琅的读书声。他奇怪在旷野中为什么会有读书声,便寻声找去,见一个老人坐在坟墓之间,身旁有十多只狐狸,各自捧着书蹲坐着。老翁见了书生就起来迎接,狐狸们也都捧着书像人一样站了起来。书生觉得他们既然懂得念书,就一定不能害人,便相互见礼坐下来。书生问:‘读书有什么用?’老人说:‘我们都是修仙的。狐狸求仙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采天地精气,拜星斗,渐渐达到通灵变化的地步,然后再修炼正果。这是由妖而求仙。但它有可能进入邪僻之中,违犯天条,因此这个途径虽快捷但危险。其一是先修炼成人形,变成了人后,再学习内丹,这是由人而求仙。采用吐纳、导引的方法修炼,不是在短时间里就能成功的,坚持长期修炼,自然会成功。这个途径较慢但安全。形体不能自己变化,只能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先读圣贤的书,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心变化了形体也就变化了。’书生借过他们的书看,都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但只有经文而没有注释。书生问:‘经文不解释,怎么能读懂?’老人说:‘我们读书,只求明白道理。圣贤的语言,本来并不艰深,口头传授,简单地做些讲解,即可知道它的意义和宗旨,何必要什么注释?’书生觉得他的看法乖僻,惘惘然不知说什么好,便找话问他多大年纪。老人说:‘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学习经书那时候,世上还没有用木板印刷的书。’书生又问:‘你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世上的事有什么异同之处?’老人说:‘大体上都差不了太多。只是在唐代以前,只有儒者。北宋以后,常听说某某是圣贤,就这一点小差别。’书生莫名其妙,就作揖告别了。后来书生在路上又遇见这个老人,想要上前说话,老人掉头便走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先生的寓言。先生曾说:“用讲经来求取功名,把经书弄得支离破碎,引申出许多内容,它的文词越美而经书就越杂乱。用讲经而各自独创一派学说,纷纭驳杂,其学说越详尽而经书就越杂乱。”这个看法说中了要害。他又说:“凡是巧妙的办法,中间必定有不稳当的地方。如果每一步都稳稳妥妥,即使有小坎坷,也不会跌得断腿伤脚。”这与老人谈的修仙的两种途径,是同一个意思。

原文

奴子魏藻,性佻荡,好窥伺妇女。一日,村外遇少女,似相识而不知其姓名居址。挑与语,女不答而目成,径西去。藻方注视,女回顾若招。即随以往,渐逼近。女面頳,小语曰:“来往人众,恐见疑。君可相隔小半里,俟到家,吾待君墙外车屋中,枣树下系一牛,旁有碌 zhou 者是也。”既而渐行渐远,薄暮将抵李家洼,去家二十里矣。宿雨初晴,泥将没胫,足趾亦肿痛。遥见女已入车屋,方窃喜,趋而赴。女方背立,忽转面乃作罗刹 形,锯牙钩爪,面如靛,目 shǎn 睒如灯。骇而返走,罗刹急追之。狂奔二十余里,至相国庄,已届亥初,识其妇翁门,急叩不已。门甫启,突然冲入,触一少女仆地,亦随之仆。诸妇怒噪,各持捣衣杵乱捶其股。气结不能言,惟呼“我我”。俄一媪持灯出,方知是婿,共相惊笑。次日以牛车载归,卧床几两月。当藻来去时,人但见其自往自还,未见有罗刹,亦未见有少女。岂非以邪召邪,狐鬼乘而侮之哉。先兄晴湖曰:“藻自是不敢复冶游,路遇妇女,必俯首。是虽谓之神明示惩,可也。”

注释

①碌碡: 一种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脱谷粒或轧平院子。 ②罗刹: 恶鬼的通称。《慧琳意义》卷二十五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译文

奴仆魏藻,性情轻佻放荡,喜好偷看妇女。有一天,他在村外遇见一个少女,似曾相识而不知她的姓名住处。便上前和她挑逗,少女没吱声,却以目传情,然后往西走了。魏藻注视着她,少女又回头好像招呼他。魏藻便跟着她走,等慢慢走近了,少女脸红红的,小声说:“来往的人多,恐怕被人看见。你离开我小半里地,等到了家,我在墙外的车棚里等你,枣树下拴着一条牛,旁边有一台碌碡的那家就是。”之后魏藻越走越远,到傍晚快到李家洼,已经离家有二十里了。下了一夜的雨,天气初晴,路上稀泥没过脚脖子,脚趾也肿痛起来。魏藻远远地望见少女已进入车棚,暗自高兴,急忙跑过去。少女背对着他站着,忽然转过头来却是一副罗刹鬼的模样,牙像锯齿手像钩子,脸色蓝靛,眼睛闪亮如灯。魏藻吓得转身就跑,罗刹鬼在后面紧追。魏藻狂奔了二十多里地,到了相国庄,已经快到晚上九点了,他还认识岳父家,急急地敲门。门刚打开,他就一头闯进去,撞倒了一个少女,他也随之倒在地上。几个妇人怒叫着,各自拿着捣衣棒乱打他的腿。魏藻呼喘着说不出话,只是“我、我”地叫着。不一会儿一个老太太拿了灯出来,才知道是女婿,大家又惊奇又好笑。第二天岳父家用牛车把魏藻送了回去,他卧床养伤达两个月之久。当魏藻在遇鬼那天来来去去时,人们只看见他一人去了又回来,并没有看见罗刹鬼,也没有见到有什么少女。难道他以邪招邪,狐鬼趁机耍弄他呢。已故的兄长纪晴湖说:“魏藻从此再也不敢去寻花问柳,路上遇见妇女,也必定低着头走过去。把上面那件事看作是神灵的惩罚,也是合适的。”

原文

益都李词畹言:“秋谷先生 南游日,借寓一家园亭中。一夕就枕后,欲制一诗。方沉思间,闻窗外人语曰:‘公尚未睡耶?清词丽句,已心醉十余年。今幸下榻此室,窃听绪论,虽已经月,终以不得质疑问难为恨。虑或仓卒别往,不罄所怀,便为平生之歉。故不辞唐突,愿隔窗听挥麈 之谈。先生能不拒绝乎?’秋谷问:‘君为谁?’曰:‘别馆幽深,重门夜闭,自断非人迹所到。先生神思夷旷,谅不恐怖,亦不必深求。’问:‘何不入室相晤?’曰:‘先生襟怀萧散,仆亦倦于仪文,但得神交,何必定在形骸之内耶?’秋谷因日与酬对,于六义 颇深。如是数夕,偶乘醉戏问曰:‘听君议论,非神非仙,亦非鬼非狐,毋乃山中木客 解吟诗乎?’语讫寂然。穴隙窥之,缺月微明,有影蓬蓬然,掠水亭檐角而去。园中老树参云,疑其木魅矣。”词畹又云:“秋谷与魅语时,有客窃听。魅谓渔洋山人诗如名山胜水,奇树幽花,而无寸土艺五谷;如雕栏曲榭,池馆宜人,而无寝室庇风雨;如彝鼎 léi ,斑斓满几,而无釜 zèng 供炊 cuàn ;如纂组锦绣,巧出仙机,而无裘葛御寒暑;如舞衣歌扇,十二金钗 ,而无主妇司中馈 ;如梁园金谷 ,雅客满堂,而无良友进规谏。秋谷极为击节。又谓明季诗庸音杂奏,故渔洋救之以清新;近人诗浮响日增,故先生救之以刻露。势本相因,理无偏胜。窃意二家宗派,当调停相济,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秋谷颇不平之云。”

注释

①秋谷先生: 清代学者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他在童年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以奇语惊其长老。”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欣赏赵执信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之交。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礼俗权衡》等。 ②挥麈: 麈,旧称四不象,古时常用其尾做成拂尘,魏晋时士人清谈时多手执之。宋王明清著有《挥麈录》。 ③六义: 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④山中木客: 山中木魈。 ⑤彝鼎: 古代祭祀用具。 罍洗: 古代洗涤用具。 ⑥十二金钗: 古代妇女头上所戴的金钗十二行。 ⑦司中馈: 掌管家中事务。 ⑧梁园金谷: 梁园,汉时梁孝王的宫苑;金谷,即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

译文

益都人李词畹说:“秋谷先生到南方游览时,借住在一户人家的园亭里。一天晚上躺下后,他在酝酿一首诗。正在沉思时,听见窗外有人说:‘先生还没睡吗?您清丽的词句,我已醉心了十多年。现在幸好下榻在这个房间,偷听您的高论,虽然已经有一个月,但还是因不能直接和您质疑探讨而深感遗憾。又担心你或者突然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倾尽我心中所想,那么就将终生后悔。所以不顾唐突,想隔着窗听听你的风雅之谈,先生能不拒绝吗?’秋谷问:‘你是谁?’对方回答说:‘别墅幽深,道道大门夜里都关闭着,当然人是到不了这里的。先生神情旷达,大概不会害怕,也无须深究。’问:‘为什么不进屋相见呢?’对方回答说:‘先生的性情萧散,我也厌烦虚文褥节,只要能够神交,何必非得彼此接触呢?’秋谷于是天天和对方讨论,发现对方对《诗经》的六义造诣极深。这样过了几个晚上,秋谷偶然借着酒醉开玩笑地问对方:‘听你的谈论,你不是神也不是仙,也不是鬼不是狐狸,难道是山中的木魅懂得吟诗吗?’说完,对方寂然无声。秋谷从窗缝往外偷看,只见在残月的微光中,有一个蓬蓬的影子掠过亭檐角走了。园中有老树参天耸入云霄,怀疑就是木魅。”李词畹又说:“秋谷和木魅谈论时,有人偷听。木魅说渔洋山人的诗犹如名山胜水,奇树幽花,而没有一点土地种植五谷杂粮;好像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曲折的台榭苑舍,而没有寝室躲避风雨;好像彝鼎罍洗之类,琳琅满目地摆了满桌,而没有锅釜等可以做饭;好像编织锦绣,巧夺天工,而没有裘皮葛衣可以抵御寒冷;好像有许多美女在唱歌跳舞,而没有主妇主持家务;好像梁园金谷园,雅客满座,而没有良友推心置腹地加以劝诫。秋谷极为赞赏。木魅又说明代的诗平庸驳杂,所以渔洋山人以清新的风格加以引导;近代人的诗内容越来越空洞,所以先生以直露加以引导。从发展来说双方原本就相互借鉴,没有谁胜谁负的道理。我认为两派应当调和相互帮助,联合则双方都好,分离则双方都有损失。据说秋谷听了这段议论后心中极为不平。”

原文

何励庵先生言:“十三四时,随父罢官还京师。人多舟狭,遂布席于巨箱上寝。夜分,觉有一掌扪 之,其冷如冰, yàn 良久乃醒。后夜夜皆然,谓是神虚,服药亦无效。至登陆乃已。后知箱乃其仆物。仆母卒于官署, cuó 郊外,临行阴焚其 jiù ,而以衣包骨匿箱中。当由人眠其上,魂不得安,故作是变怪也。然则旅魂随骨返,信有之矣。”

注释

①扪: 按,摸。 ②厝: 安置,放置。

译文

何励庵先生说:“我十三四岁时,跟随着父亲辞官回京城。由于人多船小,便把席子铺在大箱子上睡觉。夜里感到有一只手掌压着我,手掌冰凉,这个梦魇了好久才醒来。此后夜夜都是这样,以为是神虚,吃药也没有效果。等上了岸才好。后来才知道这个大箱子是仆人的东西。仆人的母亲死在衙门里,棺材就停放在郊外,将要走时仆人偷偷地把棺材连同尸体都烧了,而用衣服包了遗骨藏在箱子里。也许因为人睡在大箱子上,灵魂不得安宁,所以有这种变异。那么在外乡的游魂能随着遗骨回来的说法,相信确有其事了。”

原文

励庵先生又云:“有友聂姓,往西山深处上墓返。天寒日短, 然已暮。畏有虎患,竭 jué 力行,望见破庙在山腹,急奔入。时已曛黑,闻墙隅人语曰:‘此非人境,檀越 可速去。’心知是僧,问师何在此暗坐?曰:‘佛家无诳语。身实缢鬼,在此待替。’聂毛骨悚栗,既而曰:‘与死于虎,无宁死于鬼。吾与师共宿矣。’鬼曰:‘不去亦可。但幽明异路,君不胜阴气之侵,我不胜阳气之烁,均刺促不安耳。各占一隅,毋相近可也。’聂遥问待替之故。鬼曰:‘上帝好生,不欲人自戕其命。如忠臣尽节,烈妇完贞,是虽横夭,与正命无异,不必待替。其情迫势穷,更无求生之路者,闵其事非得已,亦付转轮,仍核计生平,依善恶受报,亦不必待替。倘有一线可生,或小忿不忍,或借以累人,逞其戾气,率尔投缳,则大拂天地生物之心,故必使待替以示罚。所以幽囚沉滞,动至百年也。’问:‘不有诱人相替者乎?’鬼曰:‘吾不忍也。凡人就缢,为节义死者,魂自顶上升,其死速。为忿嫉死者,魂自心下降,其死迟。未绝之顷,百脉倒涌,肌肤皆寸寸欲裂,痛如 luán 割;胸膈肠胃中如烈焰燔烧,不可忍受。如是十许刻,形神乃离。思是楚毒,见缢者方阻之速返,肯相诱乎?’聂曰:‘师存是念,自必生天。’鬼曰:‘是不敢望,惟一意念佛,冀忏悔耳。’俄天欲曙,问之不言,谛视亦无所见。后聂每上墓,必携饮食纸钱祭之, zhé 有旋风绕左右。一岁,旋风不至,意其一念之善,已解脱鬼趣矣。”

注释

①檀越: 佛教称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

译文

何励庵先生又说:“有位姓聂的朋友,到西山深处去上坟回来。天气寒冷白天很短,天色阴沉已向晚。他因为怕有老虎出来,便拼命地走,望见山半腰有一座破庙,就急忙奔了过去。这时已是黄昏了,听见墙角有人说:‘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施主请赶紧走。’聂某知道他是和尚,便问大师为什么坐在如此黑暗的地方。对方说:‘出家人不说谎话。我其实是吊死鬼,在这里等替身。’聂某吓得毛骨悚然,过了一会儿说:‘与其死于虎口,不如死在鬼手中。我今天和师父一起住在这里。’鬼说:‘你不走也行。但人鬼殊途,你受不住阴气的侵袭,我受不了阳气的烘烤,这样你我都会局促不安。但每个人各占一个角落,不要靠近就可以了。’聂某远远地问他吊死鬼为什么找替身。鬼说:‘上帝有好生之德,不愿让人自杀。如果忠臣尽忠,节妇尽节,虽然也是横死,但与寿终而死相同,就不必找替身了。有的人因为情势所迫,再没有求生之路而上吊自杀,面对这种情况,则可怜他出于不得已,也准许转生,核查他的生平,依据善恶予以报应,这样的也不必有替身。如果还有一线生机,却因一口气咽不下,或借此嫁祸于人,逞一时的暴戾之气,轻率地上吊自杀,则极大地违背了天地创造万物的本意,所以一定要叫他等待替身以示惩罚。因此有的鬼滞留在阴间,动辄就是一百年。’聂某问:‘有没有诱骗人来替代的呢?’鬼说:‘我不忍心这样干。凡是人上吊,为贞节忠义而死的,魂魄从头顶上升而去,死得很快。为愤怒嫉恨而死的,魂魄从心中往下降,死得很慢。没死的时候,血脉倒涌,肌肤都好像要断裂成一寸一寸的,疼得如被割碎了;在胸腹肠胃里好像是有烈火在烧烤,不可忍受。这么折磨有十刻钟的时间,魂魄才离开躯体。一想到要受到这种痛苦,所以见了上吊的就阻止他赶紧打消这个念头,如何愿意诱骗人上吊呢?’聂某说:‘师父存有这种想法,自然一定能升天。’鬼说:‘这我不敢妄想,只是一心念佛,希望忏悔。’很快天就亮了,聂某再问鬼就不再回答。仔细去看却什么也没看见。后来聂某上坟,一定也带来饮食纸钱等物祭祀这个鬼。祭祀时,便有旋风绕在他的身旁。有一年,旋风没有来,估计因为这个鬼有一念之善,已经脱离鬼界了。”

原文

王半仙尝访其狐友,狐迎笑曰:“君昨夜梦至范住家,欢娱乃尔。”范住者,邑之名妓也。王回忆实有是梦,问何以知。曰:“人秉阳气以生,阳气上,气恒发越于顶。睡则神聚于心,灵光与阳气相映,如镜取影。梦生于心,其影皆现于阳气中,往来生灭,倏忽变形一二寸小人,如画图,如戏剧,如虫之蠕动。即不可告人之事,亦百态毕露,鬼神皆得而见之,狐之通灵者亦得见之,但不闻其语耳。昨偶过君家,是以见君之梦。”又曰:“心之善恶,亦现于阳气中。生一善念,则气中一线如烈焰;生一恶心,则气中一线如浓烟。浓烟幂首,尚有一线之光,是畜生道 中人。并一线之光而无之,是泥犁狱中人矣。”王问:“恶人浓烟幂首,其梦影何由复见?”曰:“人心本善,恶念蔽之。睡时一念不生,则此心还其本体,阳气仍自光明。即其初醒时,念尚未起,光明亦尚在。念渐起,则渐昏。念全起,则全昏矣。君不读书,试向秀才问之,孟子所谓夜气,即此是也。”王悚然曰:“鬼神鉴察,乃及于梦寐之中。”

注释

①畜生道: 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所以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

译文

王半仙去拜访他的狐狸朋友,狐狸迎着他笑道:“您昨夜做梦到了范住家,与她欢聚很快乐吧。”范住其人,是本邑的名妓。王半仙回忆说确实做了这个梦,问狐狸怎么知道。狐狸说:“人秉承着阳气而生,阳气附于其上,所以常常升到头顶上。睡觉时精神聚集在心中,灵光与阳气相映,像照镜子一样。梦由心生,它的影像就反映在阳气中,一来一往生生灭灭,忽然间变成一二寸高的小人,像图画,像演戏,像虫子一样蠕动。即便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也完全表露出来,鬼神都能见到,狐狸中通灵的也能看得见,但听不到说话的声音。昨天我偶然路过你家,因此得以看见你的梦。”狐狸又说:“心的善恶,也反映在阳气中。生出一个善的念头,则阳气中有一缕像火焰一样的光;生出一个恶的念头,则阳气中便好像冒出一缕浓烟。浓烟罩在头上,还有一线光亮,是畜生道中的人。连一线光亮也没有的,就是地狱中的人。”王半仙问:“坏人的浓烟罩在头上,他的梦影为什么能看见?”狐狸说:“人心本来是善的,却被恶的念头遮蔽了。睡觉时什么念头也没有,他的心就还原为本来善良的状态,阳气便也自然放光。在他刚醒时,还没有生出什么念头,光亮也还在。念头渐渐生出来,便渐渐昏暗下去。等到各种念头都生进来,便完全昏黑了。你不读书,可以去问问秀才,《孟子》中所谓的夜气,指的就是阳气。”王半仙吃惊地说:“鬼神鉴察人类,竟然深入到睡梦之中。”

原文

沧州插花庙尼,姓董氏。遇大士 诞辰,治供具将毕,忽觉微倦,倚几暂 。恍惚梦大士语之曰:“尔不献供,我亦不忍饥;尔即献供,我亦不加饱。寺门外有流民四五辈,乞食不得,困饿将殆。尔辍供具以饭之,功德胜供我十倍也。”霍然惊醒,启门出视,果不谬。自是每年供具献毕,皆以施丐者,曰此菩萨意也。

注释

①大士: 指观音菩萨,全称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蕴含着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译文

沧州的插花庙尼姑,姓董。正赶上观音菩萨的诞辰,她置办供品将要完毕,忽然感觉有些疲倦,便倚靠着几案暂时休息。恍惚间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你不供献,我也不挨饿;你供献,我也不会更饱。庙门外有四五个逃难者,乞讨不到食物,又累又乏快要支撑不住了。你停止置办供品而预备饭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胜过供献我十倍。”董尼姑一下惊醒过来,开门出去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从此她每年供献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乞丐,说这是菩萨的意思。

原文

先太夫人言:“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 将殆。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 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此人不溺。来来,吾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一弹指顷,已抵东岸,观者皆合掌诵佛号。”先姚安公曰:“此舟子信道之笃,过于儒者。”

注释

①昧爽: 拂晓。

译文

先太夫人说:“沧州有位轿夫田某,母亲得了鼓胀病快死了。他听说景和镇一个医生有奇药,但距离那里有一百多里。天刚亮他就狂奔而去,天傍晚了才狂奔回来,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水猛涨,船不敢渡。田某于是仰天大哭,声泪俱下。众人虽然怜悯他,但也没有办法。忽然一个船夫解开缆绳招呼道:‘如果还有天道,这人就不会淹死。来来,我渡你过去。’他奋然摇橹,横冲滔天的波浪前进。弹指间,船已到达东岸,观看的人都合掌念诵佛号。”先父姚安公说:“这个船夫信道的虔诚,超过了儒生。” OJyIua7iX9pKJKSqCQj0o8YqVLWJg/2npHjtJIDwJ7+so4bkVH3B8eUbYWcv1E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