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智部远犹卷二

原 文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 。人我迭居 ,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集《远犹》。

注 释

简: 通“谏”,谏诤,直言规劝。

迭居: 指地位轮替。

译 文

谋略不够深远,就需要有人来劝谏;富贵贫贱的地位总是互相转换,吉凶祸福也是一样的;老练成熟的人来谋划事情,推测形势的发展,都是考虑得深远,不会失之浅近。我收集了第二卷《远犹》,主要是古代智者深谋远虑的故事。

李泌

原 文

肃宗子建宁王 tán 性英果 ,有才略。从上自马 wéi 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 :“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 ”上曰:“广平 ,冢嗣也 ,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 。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 ,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 。”上乃以广平王 chù 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以属焉。倓闻之,谢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注 释

肃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 建宁王: 李倓,唐肃宗第三子。

李泌: 字长源,幼聪颖,张九龄称为小友。唐玄宗时以翰林供奉东宫,与太子李亨关系密切,李亨即位,以宾友自处,唐肃宗有军国大事多与之商议。

太伯: 太伯为周太王长子,弟弟季历有才能,太伯为了让季历继承王位,自己跑到荆蛮一带,建立了吴国。

广平: 广平王李俶,肃宗长子,后即位为代宗,改名李豫。

冢嗣: 嫡长子。

正位东宫: 正式宣布为太子。

储副: 储君。

太宗、太上皇: 唐太宗李世民为次子,但在唐朝建国时功劳最大,最后酿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太上皇指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为唐睿宗李旦三子,唐中宗李显死后,韦后立少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杀韦后,奉李旦为帝,两年后李旦禅位李隆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译 文

唐肃宗三子建宁王李倓性格英毅果决,有才干有谋略。李倓跟着肃宗从马嵬驿往北行进,随行的士兵人少,又没什么战斗力,经常碰到强盗。李倓亲自挑选骁勇战士在肃宗左右,拼死保护肃宗的安全。肃宗有时候不能按时吃饭,李倓就悲泣不已。军中上下都很偏爱他。肃宗想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带领各将领东征。李泌说:“建宁王确实是个帅才。但是广平王是建宁王的兄长,如果建宁王东征成功,那要让广平王像吴国的太伯那样把继承权让给弟弟吗?”肃宗说:“广平王是嫡长子,他还需要看重元帅这个职位吗?”李泌说:“广平王现在还不是太子。眼下国家动荡,大家都指望天下兵马大元帅能平定叛乱。如果建宁王立下此等大功,陛下您不让他做太子,跟他一起出征的那些人能答应吗?太宗皇帝和太上皇就是这种情况啊。”于是肃宗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各路将领都听他调遣。李倓知道这件事以后,向李泌致谢说:“这正合我的心意。”

白起祠

原 文

贞元中,咸阳人上言见白起 ,令奏云:“请为国家捍御西陲。正月吐蕃必大下 。”既而吐蕃果入寇,败去。德宗以为信然,欲于京城立庙,赠起为司徒。李泌曰:“臣闻‘国将兴,听于人 ’。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臣恐边将解体矣。且立庙京师,盛为祷祝,流传四方,将召巫风。臣闻杜邮有旧祠 ,请敕府县修葺 ,则不至惊人耳目。”上从之。

注 释

白起: 战国时秦国名将,封武安君,善用兵。

吐蕃: 藏族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唐初兼并诸羌,以拉萨为都城。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机夺取陇右、河西及西域四镇,此后一直是唐朝西部边境一大患。

“国将兴”句: 出自《左传》,下一句是“将亡,听于神”。是说重视民意,国家才能长久,忽视民意而去相信虚无的神灵,国家肯定不会长久。

杜邮有旧祠: 白起在杜邮自杀。后人在杜邮立祠祭祀白起。

敕: 帝王的诏书、命令。

译 文

唐德宗贞元年间,咸阳有人说看见了名将白起,咸阳县令上奏说:“请让我们加强西部边境的防卫,正月的时候吐蕃一定会大举进兵。”到了正月,吐蕃果然兴兵入侵,但是由于唐朝有了防备,吐蕃兵败而去。唐德宗因此相信真的是白起显灵,想在京城为白起立庙,并追赠白起为司徒。李泌说:“我听说,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兴盛,就应该多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而不是信奉鬼神。现在吐蕃退兵明明是将帅的功劳,您却要奖励白起,我担心边将都会寒心。况且在京城给古人立庙,大家都会去祭拜,影响太大,传到全国,会导致大家迷信巫术。我听说杜邮有一座以前建的白起祠,请您下敕令让州府去翻修一下,应该不至于惊动全国人民了。”唐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

处继迁母

原 文

李继迁扰西鄙 。保安军奏获其母 ,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 ,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 ,吕端谓准曰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 ,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拊 称善 ,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

〔冯述评〕具是依,则为俺答之款;具是违,则为奴囚之叛

注 释

李继迁: 党项族人,本姓拓跋氏,宋太宗时期,李继迁族兄李继捧献四州地,愿居京师。李继迁兴兵抗宋,后降契丹,封为夏国主,以在宋朝西部,称西夏。此后西夏经常扰边。 西鄙: 西部边邑。

保安军: 宋代在陕西榆林附近设置的军州。

寇准: 北宋政治家,曾两度为相,宋真宗时契丹南犯,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后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相幕: 皇宫中宰相的办公场所。

吕端: 宋太宗时任户部侍郎,有人说吕端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最后任用吕端为相。太宗驾崩,宦官王继恩想立楚王赵元佐为帝,被吕端制止,按规矩立了宋真宗。

“昔项羽”句: 楚汉争霸时,刘邦父亲太公、妻子吕雉被项羽俘虏,项羽威胁要煮了太公,让刘邦投降,刘邦说,我们曾约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煮了你父亲,分我一杯羹。项羽怒,想杀太公,为项伯劝阻。

延州: 即今延安。在保安军附近。

拊髀: 即拍着大腿,表示激动、赞赏等心情。髀,大腿。

“具是依”句: “具是依”“具是违”出自《诗经·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依指依从,违指违背。明隆庆年间,鞑靼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投降明朝,隆庆帝优恤之。俺答汗担心明朝杀把汉那吉,拥兵十万压境,知道明朝政策以后,与明朝定盟约、通贡市。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款,纳款。奴囚之叛,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接受明朝册封,但后来起兵反明。囚,通“酋”,奴酋是明朝对努尔哈赤的蔑称。

译 文

北宋时李继迁侵扰西部边境,成为宋朝大患。陕西的保安军上奏说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当时寇准在枢密院任职,太宗就和寇准商量。寇准跟太宗商量完了,准备回去,路过宰相吕端的办公地,吕端对寇准说:“皇上有没有跟您说,这事不要跟吕端说呢?”寇准说:“那倒没有。”寇准就跟吕端说了。吕端说:“那现在皇上打算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北门把李继迁母亲杀了,以示惩戒。”吕端说:“这么做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于是吕端马上去见宋太宗,上奏说:“秦末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争天下,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太公,想煮了太公,刘邦表示,他和项羽曾经约为兄弟,刘邦之父也是项羽之父,项羽要煮了他们两个人的父亲,应该分一杯羹给刘邦尝尝。像汉高祖这样干大事的人根本不会顾忌亲人,更何况李继迁是一个悖逆之人呢。陛下您现在要杀了李继迁的母亲,这样做可以抓到李继迁吗?如果抓不住他,那杀了他的母亲,只能是让他更恨我们宋朝,这会加深我们双方的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只会更坚定。”宋太宗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以我的愚见,应该把李继迁母亲安置在保安军附近的延州,再安排人好好伺候她,这样也许可以招徕李继迁来投降。即使李继迁不投降,他的母亲在延州还是可以拴住他的心,因为他的母亲的生死都掌握在我们手里。”宋太宗拍着大腿连连说好,说:“如果不是吕端,这件事我们又要办岔了。”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去世,李继迁也去世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还是归顺了。

〔冯述评〕对于李继迁母亲,如果宋朝处理得当,那么李氏会纳款归顺,就像俺答汗接受我们明朝的册封那样;如果处置不妥,李氏就会继续反叛,就像努尔哈赤反叛明朝一样。

贡麟

原 文

交趾贡异兽 ,谓之麟。司马公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而还之。”

〔冯述评〕方知秦皇、汉武之愚

注 释

交趾: 汉置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

司马公: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秦皇、汉武之愚: 秦始皇、汉武帝都好求神仙,迷信祥瑞。相传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所以秦为水德,尚黑。汉武帝曾得到角兽,认作麒麟,以为是祥瑞,改元元狩。

译 文

交趾派使臣给宋朝上贡一只奇特的野兽,说这是麒麟。司马光说:“这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没有人见过麒麟。如果它是真的麒麟,它不是自己跑来的,那就不算祥瑞;如果它不是麒麟,我们说它是祥瑞,那不是让别国耻笑吗?皇上还是重赏一下使臣,让他们带回去吧。”

〔冯述评〕看了司马光这个故事,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一心迷信祥瑞是多么愚昧。

主婚用玺

原 文

郑贵妃有宠于神庙 。熹宗大婚礼 ,妃当主婚。廷臣谋于中贵王安曰 :“主婚者,乃与政之渐,不可长也,奈何?”或献计曰:“以位则贵妃尊,以分则穆庙恭妃长 ,盍以恭妃主之?”曰:“奈无玺何?”曰:“以恭妃出令,而以御玺封之,谁曰不然?”安从之,自是郑氏不复振。

注 释

郑贵妃: 明神宗朱翊钧宠妃。 神庙: 朱翊钧庙号神宗,故称神庙。神宗王恭妃生皇子朱常洛,长于郑贵妃子朱常洵,神宗因为宠爱郑贵妃,想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神宗不得已立朱常洛。

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子。

王安: 朱常洛伴读,有护持功,后被明熹宗乳母客氏和魏忠贤所害。

“以分”句: 分,名分、辈分。穆庙,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明神宗之父。明穆宗恭妃按辈分是郑贵妃长辈。

译 文

明神宗时郑贵妃极受宠,地位尊贵。后来明熹宗朱由校要大婚,按理来说应该由郑贵妃主持婚礼。朝廷大臣就跟熹宗父亲光宗的伴读、宦官王安商量:“让郑贵妃来主持婚礼,这会成为她参与朝政的开端,不能助长她这种心理,但是我们怎么阻止呢?”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说:“按照地位来说,郑贵妃为尊,但是按辈分来说,穆宗皇帝的恭妃辈分高,为什么不请恭妃来主持呢?”王安提出了问题:“这个办法不错,可是穆宗皇帝已经去世,他的妃子来主持婚礼,没办法用穆宗皇帝的印玺啊,这如何是好?”这人回答说:“用恭妃的名义发布皇帝大婚的诏令,再盖上当今皇上的御玺,谁能说这么做不对呢?”王安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以后郑贵妃打消了想干预朝政的想法。

孔子

原 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冯述评〕袁了凡曰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

注 释

臣妾: 奴隶。男奴为臣,女奴为妾。后世引申为谦称。

赐: 子贡名赐,姓端木,子贡是他的字。 失: 错误。

袁了凡: 袁黄,字了凡,有《了凡四训》。

译 文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可以到官府去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别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来,但是他不要官府赎金。孔子就说:“端木赐,这件事你想岔了。圣人所制定的政策教令,是为了可以让百姓接受,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圣人的教导是对所有老百姓而言的,不是只适用于某个人的道德准则。现在鲁国有钱人少,穷人多,你要了那笔赎金不会影响你的德行,你不要,就会导致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去要,那么以后赎人的只会越来越少。”孔子另一位弟子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报答子路,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说:“以后鲁国人肯定都会去救溺水者的。”

●孔子讲道

〔冯述评〕袁了凡说:“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要赎金,好像是比子路接受牛要高尚,但孔子却赞成子路的做法,说子贡不可取。这样大家才明白,我们做善事,不应该只着眼于当前自身的利益,应该要看清利害,想得长远,想想天下人的得失。

杨荣

原 文

王振谓杨士奇等曰 :“朝廷事亏三杨先生 ,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 ,其后当如何?”士奇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振喜。翼日即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荣当日发言之易 。荣曰:“彼厌吾辈矣,吾辈纵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内中出片纸,命某人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辈人,当一心协力也。”士奇服其言。

〔冯述评〕李彦和《见闻杂记》云 :“言官论劾大臣,必须下功夫看见眼前何人可代者,必贤于去者,必有益于国家,方是忠于进言。若只做得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头,毫于国家无补,不如缄口不言,反于言责无损。”此亦可与杨公之论合看。

注 释

王振: 本为教书先生,后自阉入宫,受英宗宠幸,有权势,瓦剌入侵,鼓动英宗亲征,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英宗时内阁学士,并称“三杨”。

倦勤: 《尚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舜自称年老,禅让于禹。后用以形容皇帝懒于从政,高官辞官告退。

易: 轻率,不慎重。

李彦和: 李乐,字彦和,号临川。隆庆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

译 文

明英宗宠幸的宦官王振对杨士奇等人说:“国事多亏您三位先生尽心尽力,可是眼下您三位也上了年纪,差不多都可以退休了,不知日后有什么打算呢?”杨士奇说:“老臣应该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荣说:“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我们都老了,不能再为皇上效力了,应该推选一些能担大任的年轻后辈,这样才能报答皇上的大恩。”王振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杨荣就举荐了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他们都先后得到了重用。杨士奇觉得那天杨荣跟王振说的话太没有立场。杨荣解释说:“他一直嫌我们碍眼,就算我们三个老家伙能互相扶持,坚守立场,他的野心能收得住吗?一旦哪天从宫里传来旨意,要让某某进内阁,我们也只能认命听从。现在我推选的这四个人都是我们同道中人,他们应该会跟我们一条心,能一起为国家出力。”杨士奇很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冯述评〕李乐在《见闻杂记》中说:“谏官要弹劾大臣,应该先下功夫仔细观察研究,看看弹劾了他以后,谁能接替,而且这个人必须要比被弹劾的人更贤能。必须有益于国家,才算是忠于进谏。如果弹劾某人只是写了一篇文章,打出自己的名声,对国家没有丝毫好处,还不如闭口不说,这样也并没有违背谏官的职责。”李乐这个观点可以和杨荣的说法合起来看。

吕文靖

原 文

仁宗时,大内灾,宫室略尽。比晓,朝者尽至;日晏,宫门不启,不得问上起居。两府请入对 ,不报。久之,上御拱宸门楼 ,有司赞谒,百官尽拜楼下。吕文靖独立不动 ,上使人问其意,对曰:“宫庭有变,群臣愿一望天颜。”上为举帘俯槛见之,乃拜。

注 释

两府: 中书省和枢密院。

拱宸门: 北宋皇宫北门。

吕文靖: 吕端,谥文靖,时为宰相。

译 文

宋仁宗时,皇宫发生火灾,宫里的房子几乎都被烧毁。第二天天刚亮,百官基本上都到齐了,一直等到天色都晚了,宫门也没开,百官未能得知皇帝的消息。中书省和枢密院的负责人请求进宫面圣,也没得到回复。过了很久,宋仁宗亲自到了拱宸门的楼上,有关部门赞唱引导百官觐见,百官都在楼下跪拜。只有吕端一个人站着不动,仁宗派人问他为什么,吕端说:“宫里发生火灾,这是大事,群臣想见皇上一面,想知道皇上是否无恙。”仁宗拉开帘子,靠着栏杆往下看,吕端这才跪拜。

孙叔敖

原 文

孙叔敖疾将死 ,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 ,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 ,若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 ,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注 释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

亟: 多次。

寝丘: 葬死人的荒丘,即坟地。

禨: 祈求鬼神来求福避祸。

译 文

孙叔敖病重,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楚王多次要给我封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以后,楚王肯定会给你封地,到时候你千万别接受好地。楚、越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此地贫瘠,地名也不吉利。楚、越两国又都迷信鬼神,经常祈求鬼神来求福避祸,能让我们家族长期享有的封地就是寝丘了。”孙叔敖死了以后,楚王果然先赐好地给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推辞了,说不敢接受,请求把寝丘封给他。楚王答应了,一直到现在,孙叔敖的家族都还在寝丘。

东海钱翁

原 文

东海钱翁,以小家致富,欲卜居城中。或言:“某房者,众已偿价七百金,将售矣,亟往图之!”翁阅房,竟以千金成券。子弟曰:“此房业有成议,今骤增三百,得无溢乎?”翁笑曰:“非尔所知也。吾侪小人,彼违众而售我,不稍溢,何以塞众口?且夫欲未 yàn ,争端未息。吾以千金而获七百之舍,彼之望既盈,而他人亦无利于吾屋。歌斯哭斯 ,从此为钱氏世业无患矣!”已而他居多以价亏求贴,或转赎,往往成讼,唯钱氏帖然

注 释

餍: 满足。

歌斯哭斯: 歌于此,哭于此。

帖然: 安定顺从的样子。

译 文

东海有一个姓钱的老头,本来是小户人家,后来发财了,想在城里买房子住。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有一个房子,很多人都出价七百金,就要卖出去了,您赶紧去看看吧。”钱翁去看了房子以后,竟然花了一千金把房子买下来了。家里的晚辈问钱翁:“这个房子本来已经快达成协议了,市价就是七百金左右,您忽然加三百金,超出市价太多了吧?”钱翁笑着说:“你们不懂这个道理。我们是小老百姓,房主要得罪大家把房子卖给我,我不加点钱,怎么让大家服气呢?而且,这么多人都出七百金买他的房子,他可能并不会甘心只卖七百,不加钱的话,恐怕以后会起争端。我花了千金买了一个价值七百的房子,房主的欲望也得到满足了,其他想买这个房子的人也不会再想跟我争了。以后我们钱家世世代代,悲欢生死都在这个房子,这就是我们的祖产,不会再有什么麻烦了。”不久,卖其他房子的人都说卖便宜了要求再补贴一点,也有人把房子赎回去的,很多人都去打官司了,只有钱家这个房子安然无事。 5HeS8h0ZQqCK3eLuDfmffiEjqp8xwJtkXHG17Jm61TJAo1p0qZ78x/NJek1Bnd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