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期

长安时期

(七四二—七四四)

李白在天宝元年四十二岁时到了长安,官职是翰林供奉。这只是皇帝的文学侍臣,并不参与政事。天宝初年,玄宗做皇帝已有三十年,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宠信权臣李林甫等,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李白通过切身的遭遇和体验,认识到佞臣当权,任人唯亲,得意的是那些贪图私利、不顾国家安危、专事阿谀奉迎的外戚、宦官等小人,有才能的人反而受排挤和打击,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志愿无法实现,于是逐渐萌生了隐退的思想。

他不向那些龌龊的权贵卑躬屈膝,反而对他们表现出轻蔑、兀傲的态度,因而遭到宦官高力士、驸马张垍等的谗毁,不久就被“赐金放还”,结束了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李白怀抱建功立业的志愿进入长安,结果带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写下了不少现实性很强的诗歌,如《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歌揭露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的不合理现象,鞭挞了气焰嚣张的权贵,感叹自己受到谗谤的不幸遭遇,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质和反抗精神。

另外,李白这个时期同朋友酬答的诗篇在数量上也比较多,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自己遭受压抑和打击的愤懑情绪,有较强的现实性;有的写吟诗喝酒等日常生活,流露出闲适甚至颓废的情调;有的则描述自己如何受皇帝的恩遇,表现了庸俗的气味。 JS8vQPqogyJ9CItqff0z4JOWV5yeyKjPcu7ERAaSOQ6SVlzBOD5UYF59l15sUl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