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横江词六首

题 解 横江浦,在和州历阳县东南二十六里。孙策自寿春欲经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遣将樊能、于糜屯横江,孙策破之于此。对江南岸之采石,往来济渡处,隋将韩擒虎平陈,自采石济,亦此处也。

其 一

人道横江好,侬 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注 释

侬: 胡三省《通鉴注》:“吴人率自称曰侬。”

瓦官阁: 《幽怪录》载:“上元县有瓦棺寺,寺上有阁,倚山瞰江,万里在目,亦江湖之极境,游人弭棹,莫不登眺。”《江南通志》:“升元阁,在江宁城外,一名瓦官阁,即瓦官寺也。阁乃梁朝所建,高二百四十尺,南唐时犹存,今在城之西南角。杨、吴未城时,正与越台相近,长干之西北也。唐以前江水逼石头,李白诗‘白浪高于瓦官阁’,以此。”

其 二

海潮南去过寻阳
牛渚 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注 释

寻阳: 唐时江南西道有九江郡,即江州也,治浔阳县。天宝元年改名浔阳郡,乾元初复为江州,今为江西九江市。江水经其中,下至扬州入海。

牛渚: 《方舆胜览》载:“牛渚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三十里。山下有矶,古津渡也,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北渡。六朝以来,为屯戍之地。”陆放翁《入蜀记》:“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州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江南,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太平府志》:“牛渚矶,屹然立江流之冲,水势湍急,大为舟楫之害。”《元和郡县志》:“马当山,在江州彭泽县东北一百里,横入大江,甚为险绝,往来多覆溺之惧。”《九江记》曰:“马当山,高八十丈,周回四里,在古彭泽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马形,回风急击,波浪涌沸,舟船上下多怀忧恐,山际立马当山庙以祀之。”

其 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

注 释

“横江”句: 西秦,今陕西省一带地方,唐都长安的所在。句意是说西行的旅途为风浪所阻。

“汉水”句: “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南长江边上,是古代重要的渡口。

峭帆人: 指船夫。峭帆,高大的帆。

其 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 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注 释

天门: 天门山,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南三十里,又名蛾眉山,夹大江对峙,东曰博望,西曰梁山。两江隔江对峙,好像门户,故总称天门山。

“浙江”句: 浙江潮,每年夏历八月最猛烈。何如此,比起此处的波涛来怎样。《水经注》:“钱塘县东有定、包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木华《海赋》:“波如连山。”

其 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 释

“横江馆”句: 横江馆,又名采石驿,设在横江浦对岸采石矶。津吏,掌管渡口事务的官吏。按《唐书·职官志》:“津尉,掌舟梁之事。永徽后,废津尉置津吏,上关八人,中关六人,下关四人,无津者不置。”

海云生: 海上云起,表示风浪将更险恶。

“郎今”二句: 这两句是津吏对作者说的话。郎,古时对青年男子的称呼。缘,因为。风波,取自梁简文帝诗:“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赏 析 范德机云:“绝句,一句一绝,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极四咏而反复议论。此篇气格合歌行之风,使人咏叹而有无穷之思,乃唐人所长也。诸家诗非不佳,然视李、杜,气格音调特异,熟读自见。”

其 六

月晕 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 动,
公无渡河 归去来。

注 释

月晕: 日晕主雨,月晕主风。

“海鲸”句: 形容横江一带风浪险恶,好像鲸鱼在东海驱迫水波,把东流的水赶回来。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噏波则洪涟踧踖,吹涝则百川倒流。”

三山: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有三山相连接,故名。山谦之《丹阳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永乐一统志》:“三山,在应天府西南五十七里,下临大江,三峰排列,故名。”

公无渡河: 《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其本事据《乐府诗集》引《古今注》载:“朝鲜一‘白首狂夫’,清晨渡急流淹死。他的妻子追阻不及,也投河自杀。自杀前唱哀歌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9igB9cFsdSqWRyvb8jOiz/YDZ9gsEJBVdlfgAK+WhE/3VpgLgdJ5no1bXjq2Jp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