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永遇乐

题 解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原 文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 ,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注 释

:击鼓声。 如: 同“然”。 三鼓: 古人分一夜为五更,每更击鼓报时。三鼓为一二时。《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 常形容金石或琴瑟声,此处喻树叶落地声,侧写夜之宁静。

黄楼: 上年八月,黄河决堤殃及徐州,苏轼亲率百姓抗洪,并于次年建楼于城东门上。古人认为水受制于土,土为黄色,故取此名。

译 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曲折的港湾里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儿晶莹流转,这份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惊醒了睡梦,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只能在这寂静的园林中独自徘徊。

久居官场已经感到十分疲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今万事都如梦一场,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也会为我叹息吧?

集 解

郑文焯:“‘燕子楼空’三句之妙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cAI83yD4TMToG/zuOtyJehI5p9+8S01pTvHgro7jXPc0bl/AMbalPTZ4jcCZGz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