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温庭筠 五十首

温庭筠

温庭筠(约 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词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词作多写闺情,浓艳精工,被称为花间派鼻祖,有《金荃集》。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并列,有“温韦”之称。

菩萨蛮

原 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说 明

这首词通过描写女主人宿妆未解、晨起画眉、对镜簪花、试穿新衣的情形,含蓄地描写了闺中思妇独处怀人之情。

注 释

小山: 指额黄,古代妇女脸部妆饰。 蛾眉: 形容女子细长而美丽的眉毛。《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盼兮,美目盼兮。” 花面: 由唐代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化来,人与花形成美丽的对比,也暗示女主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词 解

她的额黄因为宿妆未解,在睡眠过程中漫漶,金色的额黄粉在光的照射下忽明忽暗。像乌云一般的头发飘拂在雪白的脸庞,娇慵起身画细长弯曲的眉毛,缓缓描抹着妆容,慢吞吞,意迟迟。

她拿前后两面镜子照看头上的饰花,花与容颜交互辉映在镜子里。将画好的新贴绣在短袄上,图案是成双成对难以分离的金鹧鸪,不由得触动了她的思念与哀愁。

词 评

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菩萨蛮

原 文

水精帘里颇黎枕 ,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说 明

这首词以精美富丽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女子春眠相思的情景。

注 释

颇黎: 即水晶。 人胜: 又称花胜,人形的首饰。古代有正月初七(人日)剪彩纸为人形戴在头上的风俗。 香红: 指美丽红润的脸颊。

词 解

门窗上挂着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滑润细腻的水晶枕头,锦被上绣的鸳鸯图案惹起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梦。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朦胧一片。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飞向残月高悬的天边。

她穿着浅浅秋色一般的藕合色衣裳,参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双鬓隔开美丽红润的脸颊,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

●江上柳如烟

词 评

梦境凄凉。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菩萨蛮

原 文

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说 明

这首词描写了相聚的短暂和离别的匆匆,抒发了主人公无限的怨恨与惆怅。

注 释

蕊黄: 即额黄,古代妇女点在额间的妆饰,色似花蕊。梁简文帝《戏赠丽人》:“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山额: 额间高处。 宿妆: 头一天未卸的妆容。

词 解

宿妆的额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窗纱又将你的笑容隐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了又匆匆别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繁花满树。欲问明月和繁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词 评

其结句独不言情,而反述眼前所见者,皆自状无可奈何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

菩萨蛮

原 文

翠翘金缕双 xī chì ,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 ,玉关音信稀

说 明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闺中人念远怀人之情。

注 释

翠翘: 之尾。这里用来借指首饰。《山堂肆考》:“翡翠鸟尾上的长毛曰翘。美人首饰如之,因名翠翘。” :古代像鸳鸯的一种水鸟,羽毛漂亮,雌雄相随,喜同宿并游。 青琐: 华贵家门上的雕花装饰,此处代指富贵人家。 玉关: 一作“玉门”,指玉门关。

词 解

一对 鸟儿,身上披拂着灿烂的金色花纹,翘起它们那翠绿的尾巴,在春水溶溶、碧绿滢滢的池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水纹。岸边海棠花开,一阵潇潇春雨过后,天放晴了,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更加艳丽。

一位美丽的少女,出现在一个心有所悦但却陌生的男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却露出了那一对可爱的酒窝儿,于是她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恰如飞蝶迷恋于阳春烟景。华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当日春游之人,今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词 评

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

——陈匪石《旧时月色斋词谭》

菩萨蛮

原 文

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的春梦相思。

注 释

香雪: 指雪白而飘香的杏花。 月胧明: 指月色朦胧。 玉钩: 玉制的帐钩。 褰: 扯起。 蝉鬓: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

词 解

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

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词 评

碧纱如烟隔窗语,得画家三昧,此更觉微远。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菩萨蛮

原 文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 ,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的送别与思念。

注 释

金翡翠: 金色的翡翠鸟图案。 子规: 即杜鹃。啼于春末,叫声凄绝,据说啼时流血不止。

词 解

明月把楼阁拥在怀抱里,月光弥漫着我的回忆,婀娜的柳丝轻舞着春的娇柔,门外的芳草含情萋萋。我送君远别,直到马的嘶鸣消逝在天际。

罗衣上描金的翡翠鸟在流着蜡泪的烛光下,显得那么艳丽。正当暮春时节,残花飘落,杜鹃一声声凄切地啼鸣着,她倚着绿窗从睡梦中醒来,残梦已模糊迷离,连在梦中相见相忆也不可得,怎不让她哀苦欲绝、黯然销魂呢?

词 评

字字哀艳,读之魂销。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菩萨蛮

原 文

凤凰相对盘金缕 ,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新妆后画楼望远的情怀。

注 释

“凤凰”句: 用金丝线盘绣在衣上的凤凰相对双飞的图案。盘,盘错,此指绣盘。金缕,指金色丝线。 “牡丹”句: 多解为喻人妆成之娇美。此句应与首句相连,皆为绣案,乃牡丹凤凰图。 双脸长: 言人瘦。 社: 社日,古代习俗祭神的日子。有春社、秋社之分,此谓春社。

词 解

金缕的凤凰盘对相依,绣成的牡丹似经一夜微雨,格外地雍容富丽。新妆后照看明镜里,只见双颊消瘦,鬓发轻舞薄如蝉翼。

画楼上久久地眺望伫立,栏外的柳丝静静地低垂着,好似相思的人杳然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双地飞来,又成双飞去。

词 评

作者不求意象营造的标新立异,却刻意于将这些几乎在温词中成为写美女与爱情“定式”的词句,略作变化、重新组合,便形成又一种婉雅的词境。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菩萨蛮

原 文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 ,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忆念远人的悠悠情思。

注 释

翠钿: 把翡翠镶嵌在金属做成的头饰上。 金压脸: 指金玉饰物下垂遮住了脸。

词 解

牡丹花谢,黄莺啼歇,月光照映着种满了绿杨的院落。在这幽寂的环境中,她却因怀念远人而难以入眠,做不成相忆相见的美梦,她只能背对窗户,独自对着一盏昏暗的孤灯。

她戴着华贵的头饰,金玉饰物下垂遮住了她的脸。可是纵然盛装打扮,在这寂寞深掩的香闺里,又有谁来欣赏她的娇艳呢?想到远方的情人她不禁泪流满面,燕子飞走了,春天又快要过去了,她的美好青春也随着春光一去不返!

词 评

相忆梦难成,正是残梦迷情事。

——张惠言《词选》

菩萨蛮

原 文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月夜怀人之情。

注 释

越溪: 西施浣纱处。这里以西施自比。

词 解

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吗,相隔万里多少关塞。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看小园绿草萋萋,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词 评

兴语似李贺,结语似李白,中间平调而已。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菩萨蛮

原 文

宝函钿雀金 ,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说 明

这首词写闺怨怀人之情。

注 释

钿雀、金 :指钗饰。

词 解

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 ,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经起床梳妆一新。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细雨。

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音讯全无,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銮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词 评

“沉香”“芳草”句,皆诗中画。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菩萨蛮

原 文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说 明

这首词写一位女子的春日闲愁。

注 释

屏山: 画有山水的屏风。

词 解

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词 评

此下乃记梦,此章言黄昏。

——张惠言《词选》

菩萨蛮

原 文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长夜难眠的情态。

注 释

麝烟: 香炉中燃烧麝香所散的烟。 锦衾: 锦被。

词 解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词 评

此自卧时至晓,所谓“相依梦难成”也。

——张惠言《词选》

菩萨蛮

原 文

雨晴夜合玲珑月 ,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 ,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 ,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说 明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因景生梦、梦忆相生以及梦后愁思销魂之情态。

注 释

夜合: 合欢花。 金堂: 华丽的厅堂。 :下垂的样子。

词 解

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月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愁。

词 评

此章正写梦。垂帘、凭栏,皆梦中情事,正应“人胜参差”三句。

——张惠言《词选》

菩萨蛮

原 文

竹风轻动庭除冷 ,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 ,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说 明

这是一首宫怨词。

注 释

庭除: 庭前台阶。《汉书·王莽传下》颜师古:“除,殿陛之道也。” 山枕: 形状似山的枕头。 残点声: 指滴漏将近、天色将明的时刻。

词 解

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词 评

“春恨”二语,是两层,言春恨正关情,况又独居画楼而闻残点之声乎?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更漏子

原 文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说 明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在春雨之夜的怀人之情。

注 释

迢递: 声音绵长久远。 谢家池阁: 唐代李德裕以华屋令美妾谢秋娘居之。这里借指女主人公所居处。 梦长: 一作梦残。

词 解

柳丝长,春雨细,花墙外更漏一声接着一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雨夜的更漏声如此悲凄,惊飞了塞上的群雁,唤醒了城头的乌鸦,只有画屏上的鹧鸪默默无语。

薄薄的夜雾带着花香,穿透了帘幕,弥漫在她的闺房中,更牵动了她的思绪。红烛的光渐渐暗淡,绣帘静静地垂落在地,君不知,夜夜长梦与君相聚。

词 评

思君之词,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品最工,味最浓。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更漏子

原 文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 ,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深夜至拂晓的相思。

注 释

虚阁: 空阁。

词 解

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消失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

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词 评

“帘外晓莺残月”,妙矣。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过之。宋诗远不及唐,而词不多让,其故殆不可解。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兰露重”三句,与“塞雁”“城乌”义同。

——张惠言《词选》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此又言盛者自盛,衰者自衰,亦即上章(《更漏子·柳丝长》)苦乐之意。颠倒言之,纯是风人章法,特改换面目,人自不觉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更漏子

原 文

金雀钗 ,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 ,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 ,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对负心郎的哀怨之情。

注 释

金雀钗: 雕有金雀的钗子。 香作穗: 指香烧成灰烬,像穗一样垂下。 山枕 腻: 谓枕头为泪所污。

词 解

那时我头插金钗,面带微红的羞赧,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怜,上苍可以做证。

香已燃成灰烬,红烛只剩蜡泪,恰似你我二人心境。枕上的清泪涟涟,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词 评

此以香穗比君,以蜡泪比我,故云“还似两人心意”也。

——华钟彦《花间集注》

更漏子

原 文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 ,玉签初报明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相思愁情。

注 释

鹊桥: 指银河。 报明: 报天晓。

词 解

相见的机会总是那样的稀少,思念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她那浅浅的眉色已淡如烟柳。夜已深,她放下翠帘,把同心结系在床头上,在熏香的绣被中等待情郎的到来。

城头的月色白如雪,蝉鬓的美人愁欲断肠。树影在月落时渐渐隐去,鹊桥空空地横在银河上。相思的人儿还不见踪影,只听报晓的玉签在耳边回响。

词 评

口头语,平衍不俗,亦是填词当家。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更漏子

原 文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 ,一声村落鸡。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怀远之情。

注 释

角声: 号角之声。 玉绳: 星名,北斗星斗柄上的开阳、摇光两星。常以玉绳借指北斗。

词 解

背倚江边楼阁,面对海上新月,听城头号角声呜咽。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暮烟里渐渐地隐没,两行征雁纷飞又似离别。

在那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词 评

就行役昏晓之景,由城内而堤边,而渡口,而村落,次第写来,不言愁而离愁自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更漏子

原 文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秋夜的苦苦离情。

注 释

不道: 不管、不去理会的意思。 正苦: 一作最苦。

词 解

玉炉飘着缕缕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凌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词 评

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归国遥

原 文

香玉,翠凤宝钗垂 。钿筐交胜金粟 ,越罗春水绿 。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说 明

这首词写一位艳丽华贵的女子梦醒的情态。或为冯延巳作。

注 释

钿筐、金粟: 皆指头饰。 越罗: 春秋时越国(今苏杭一带)所产的罗绸。 晓屏山: 屏风上画的山景。

词 解

她头上佩戴着香玉,钗上凤坠低垂,钿筐和金粟等头饰交相辉映,身上的越罗衣裙,轻舞着春水般的碧绿。

画堂残烛忽明忽暗地照着帘幕,梦醒时只听见更漏声声急。她怀有无限的心事和愁绪,然而无人知晓,只能百无聊赖地看着屏风上的山影,明了又暗,断了又续。

词 评

芙蓉脂腻绿云鬟,故觉钗头玉亦香。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此词及下一首,除堆积丽字外,情境俱属下劣。

——李冰若《栩庄漫记》

归国遥

原 文

双脸 ,小凤战篦金 zhǎn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 ,黛眉山两点

说 明

这首词从衣饰和妆容方面描写了美女的情态。

注 释

双脸: 两颊。 小凤战篦: 女子头饰,绘有彩凤的篦状首饰。 金飐艳: 形容首饰金光闪烁的样子。 簟: 凉席。 粉心黄蕊: 形容面饰。 “黛眉”句: 即远山眉。

词 解

她双颊透着粉红的娇艳,乌云般的黑发上戴着绘有凤凰花样的篦状首饰。舞衣在风静时拖曳在地上,淡黄的长裙如秋色点染。

床前斜挂着锦帐绣帷,竹席上凝着清晨的露珠点点。她寂寞地独处闺中,如花朵一般娇艳的脸颊上贴着粉心黄蕊的面饰,那两点眉黛,仿佛两道小山的峰峦。

词 评

全写美人颜色服饰之态,而情酝酿其中,却无一句写出。

——唐圭璋《温韦词之比较》

酒泉子

原 文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 。 近来音信两疏索 ,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说 明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

注 释

萧萧: 亦作“潇潇”,形容雨声。 疏索: 冷淡,稀疏。

词 解

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她闲游在绿萍池边,倚身在栏杆上,凝视着细波涟涟,那潇潇的细雨如同我的思愁绵绵。

近来他的音信稀疏难见,她更难忍独守空闺的寂寞无边。且打开银屏,放下竹帘,苦熬这长长的春夜,只怕又是孤愁难眠。

词 评

“银屏”“翠箔”丽矣,奈洞房寂寞度春宵何!

——李冰若《栩庄漫记》

酒泉子

原 文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  宿妆惆怅倚高阁 ,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

注 释

金鸭: 鸭形的铜香炉。 背兰 釭:指熄灭油灯。背,熄灭。兰釭,油中掺有兰香的灯。 宿妆: 隔夜的妆容。 双双: 双双飞舞。

词 解

阳光已映照在纱窗上,屏风上的山水也闪烁着美丽的风景。远离故乡,那里的春天被一层层的云雾阻隔开来,只有青灯上燃着香香的兰膏。

女人懒洗宿妆,因为她爱恋的人远在千里,不知何时才能归还。她整日凭阁眺望,春色已老,花已凋落。正在暮春时节,双双飞舞的燕子更引起怨女之愁怀。

酒泉子

原 文

楚女不归 ,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篸云鬓髻,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 ,千里梦,雁南归。

说 明

这首词写男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注 释

楚女: 楚地的女子。 枕: 临。 金缕凤: 金丝绣的凤凰图样。 八行书: 代指书信。

词 解

她回南方去了,现在还没有回来。我独居的小楼枕卧溪畔,夜夜愁听那春水潺潺。明月像我一样孤独,孤零零地挂在天上。春风吹过,杏花片片凋零,更使我愁伤春暮。

她的头上梳着云鬓髻发,斜斜地簪着玉钗,穿着金丝绣凤的衣裙。我将满腔柔情都写进信里,请南飞的鸿雁,带去我的书信,带去我千里的思念。

词 评

“八行书”三句,言相似既甚,乃欲借八行之书,抒千里之念,恰好鸿雁南飞,可达其意也。

——华钟彦《花间集注》

酒泉子

原 文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 ,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阴浓,芳草歇 ,柳花狂。

说 明

这是一首叙写离情的词。

注 释

金缕: 指衣服上的金丝。 歇: 指芳草茂盛到极点而开始停止生长。

词 解

罗带带来芳香,还系着分别时送我的相思豆。金丝线早已磨旧而泪痕总是新的,再难接续,那断肠般的离愁。

一对对娇燕,呢喃亲语在梁间檐头,恰似去年我们欢爱的时候。春色更加浓绿,春草的芳香分外清幽,飞舞的柳絮伴随着我的愁绪。

词 评

纤词丽语,转折自如,能品也。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离情别恨,触绪纷来。

——李冰若《栩庄漫记》

定西番

原 文

汉使昔年离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 ,月徘徊。

说 明

这首词写西域人对张骞的怀念。

注 释

汉使: 汉代的使臣,这里指张骞。 羌笛: 一种乐器。

词 解

当年,张骞从这里别离,人们折柳赠梅情深依依。登楼远送一直送他到望乡台上,多少深情的目光,追随着他的身影远去。

玉门关外飞雪千里,中原的大雁带来春的信息。我思念的人啊,你何时再来西域?悠悠的羌笛寄托着我们的思愁,明月也在为这思念叹息。它徘徊着,徘徊着,不忍再离去。

词 评

攀柳折梅,皆所以写离别之思。末二句闻笛见月,伤之也。

——董其昌《评注便读草堂诗馀》

定西番

原 文

海燕欲飞调羽 。萱草绿 ,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 ,琐窗中

说 明

这首词通过景物表现了女子的闺怨之情。

注 释

海燕: 即燕子,古人认为燕子从海上来,故称。 调羽: 梳理羽毛。 萱草: 又作“谖草”。 月明三五: 即十五明月。 琐窗: 镂刻有连锁图案的窗棂。

词 解

燕子欲飞时,尖尖的小嘴细心梳理羽毛。庭中萱草绿如春水,满树杏花姹紫嫣红。女主人公想要走进这春的画卷,却又隔着帘栊。

她两鬓戴金佩玉,似金霞飞虹,人如一枝春花,春情正浓。十五的明月高挂楼头,透过琐窗,洒下一片相思情浓。

词 评

如此良辰美景,而佳人幽居楼上,垂帘不卷,其情绪可想见矣。

——丁寿田《唐五代四大名家词》

定西番

原 文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 ,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 ,雁来稀。

说 明

这首词写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注 释

“罗幕”句: 指人刚起床。 塞门: 塞外关口。

词 解

晚春时节,细雨如丝,晓莺娇啼。闺中思妇如花似玉,她轻颦着弯弯的柳眉,正在思念远征的爱人。

清晨初起,卷起罗幕翠帘,她对镜梳妆,镜中映出她娇媚的容颜,好像春花一般。可是她的大好青春却不能和爱人共度。边地辽远,大雁都难以飞抵,断了边关爱人的消息。

词 评

于平仄之中,出变化为拗体;其肆奇于词句,则始于飞卿。反其拗处坚守不苟者,当皆有关于管弦音度。飞卿托迹狭邪,雅精此事,或非漫为诘屈。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

杨柳枝

原 文

宜春苑外最长条 ,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说 明

这是一首咏柳词,借咏柳表达伤春自怜之情。

注 释

宜春苑: 春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赤栏桥: 杜佑《通典》:“隋开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积渠水,自赤栏桥经第五桥西北入城。”

词 解

宜春苑外柳丝细又长,恰似舞女纤弱的腰肢。这风姿袅袅的柳树闲置宫外,不由得让人触景伤情,产生了伤春自怜之情。这里正是玉人伤心肠断的地方,那令人生愁的春水啊,汇积了多少离人泪,日夜不停,潺潺流淌。

词 评

风神旖旎,得题之神。

——李冰若《栩庄漫记》

柳条虽新,而舞腰不在。玉人感物自伤,不觉一渠春水,已流过赤栏桥边。而桥边杨柳,更觉依依可怜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杨柳枝

原 文

南内墙东御路旁 ,须知春色柳丝黄。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说 明

这首词写伤别之情。

注 释

南内: 唐时兴庆宫,《旧唐书·玄宗纪》:“兴庆宫,在东内之南,故名南内。” 御路: 皇宫内的道路。 何事: 何须。

词 解

南宫内苑,东墙路旁,柳树已经知晓了春的来临,吐出嫩绿的柳丝,泛起鹅黄。杏花也在含情相望,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可是行人不解杏花的情意,依然为了柳丝愁伤肠断。

词 评

言柳乃无情之物,非杏花可比。杏花未肯似柳之无情,何为亦令人断肠耶!

——华钟彦《花间集注》

杨柳枝

原 文

苏小门前柳万条 sān 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说 明

这是一首咏柳词。

注 释

苏小: 苏小小,六朝时南齐著名歌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其家门前多柳。 毵毵: 形容细长的枝叶。

词 解

苏小小家门前繁盛的柳丝千万条,细长的柳枝像金线一样轻拂着平桥。黄莺沉默不语,东风轻轻吹过,柳枝在风中飘拂,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美貌的女子,她深闭朱门,窈窕的腰肢就如柳丝一样轻盈婀娜。

词 评

白居易诗:“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是指苏小家多柳也。

——华钟彦《花间集注》

杨柳枝

原 文

金缕毵毵碧瓦沟 ,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 ,半拂栏干半入楼。

说 明

这首词写宫女因柳而生的宫怨之情。

注 释

瓦沟: 瓦槽。 六宫: 泛称妃嫔。《周礼》:“天子后立六宫。”郑玄注:“皇后正寝一,燕寝五,是为六宫,夫人以下分居焉。” 龙池: 在唐长安隆庆坊,唐玄宗即位前故宅在隆庆坊。中宗时常有云龙呈祥,故名之龙池。

词 解

皇宫内绿瓦檐头,一缕缕嫩黄的垂柳。得意的春风自在地舞,惹起宫女伤春的愁。晚风携来龙池雨,又将幽怨带上宫女心头。淋入高楼又轻拂着栏杆,宫女却愁倚栏杆更愁。

词 评

新词丽句,令人想见张绪风流。

——李冰若《栩庄漫记》

杨柳枝

原 文

馆娃宫外邺城西 ,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说 明

这是一首咏柳词。全词以人情写柳,含蓄不尽。

注 释

馆娃宫: 春秋时吴宫,传说吴王夫差为西施而修筑。 邺城: 三国时魏国都城,曹操曾于此筑铜雀台。馆娃宫与邺城二地,皆为古时与美女有关之地,并多杨柳。 “系得”二句: 意为柳丝牵动王孙归思,其情更甚芳草。《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词 解

馆娃宫外,邺城西边,生长着万缕千丝的依依柳树,婀娜的柳树令人联想到古时居住此地的美人。绿柳连着远去的白帆,轻柔地拂着长堤渡口,每一丝都牵挂着行人,系结着归心欲上归舟。碧绿的芳草也怀着浓绿的恋情,却难比柔长的柳丝更能惹起行人的归意。

词 评

言王孙归意虽切,而杨柳能系之,非为春草之故。盖讽惑溺之士也。

——黄白山《唐诗摘抄》

杨柳枝

原 文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说 明

这是一首咏柳词,借咏柳表达怀人之情。

注 释

动: 一作惹。 可惜: 可爱。 荡子: 久行于外忘归之人。

词 解

一对对金色的黄鹂鸟,在婀娜的柳枝间啼叫,歌里滚动着清晨的露珠,歌声迎来春的脚步。明媚的春光让闺中人顿生怀人之情,她看到细长如金线的柳条,思念起远游在外久久不归的情郎。丝丝柳条连接成长线一条,一端牵着她的思恋,一端在游子心头缠绕。

词 评

荡子:谓久行在外,流荡忘返者。古诗:“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梁简文帝《荡妇秋思赋》:“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皆其例。

——华钟彦《花间集注》

杨柳枝

原 文

御柳如丝映九重 ,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说 明

这首词咏皇宫内的柳树。

注 释

九重: 指宫禁,言其深远。 映: 一作近。

词 解

皇宫翠柳绿千般,映照着九重宫殿。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千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词 评

凤凰窗:当为宫内之窗,绣芙蓉,窗内之帐。此言窗帐之属,皆因柳而生色也。

——华钟彦《花间集注》

杨柳枝

原 文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 ,纵有垂杨未觉春

说 明

这首词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

注 释

塞门: 塞外关口。 垂杨: 泛指柳。

词 解

我正在机上织锦,耳边传来黄莺的阵阵鸣叫声,让我想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虽然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塞外依然是那样荒凉萧条,纵然有杨柳树也未发新叶,征人还是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

词 评

此咏塞门柳也。感莺语而伤春,却停梭而忆远,悲塞门之萧索,犹春到而不知,少妇闺中,能无垂泪。

——黄叔灿《唐诗笺注》

南歌子

原 文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 ,作鸳鸯。

说 明

这首词写青年女子甜蜜的爱情幻想。

注 释

形相: 打量。 从: 随。

词 解

一个风度翩翩的佳公子,手里托着金色鹦鹉,胸前的衣服上绣着华丽的凤凰,深深打动了少女的心。她在暗中偷偷打量自己的意中人,虽然满脸羞涩,她的心里却怀着炽热的爱情:不如就嫁给他这样的佳公子,与他做一对双宿双飞的恩爱鸳鸯。

词 评

尽头语,单调中重笔,五代后绝响。

——谭献《复堂词话》

南歌子

原 文

似带如丝柳 ,团酥握雪花 。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 ,逐香车

说 明

这首词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

注 释

“似带”句: 描状柳条,用以比喻美人之腰像柳丝一样纤细苗条。 团酥: 形容皮肤白嫩圆润。 九衢: 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香车: 用香料涂饰的华贵车子。

词 解

她纤细的腰肢如嫩柳一样婀娜,雪白的双手就好像握着一团雪。她卷起车前的垂帘,斜挂在玉钩上,男主人公看到了她的倩影,情不自禁地跟随在她的车后。车轮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扬起阵阵香尘,踏遍了京城大街,一直走进黄昏的暮色。

词 评

此词言暮春傍晚,卷帘眺望,则见柳絮成团,车尘漠漠,所谓城市之光也。

——丁寿田《唐五代四大名家词》

南歌子

原 文

倭堕低梳髻 ,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人春日相思之情。

注 释

倭堕: 古时妇女发型,《古今注·杂注》:“倭堕髻,一云堕马髻之馀形也。” 连娟: 形容细长微曲的样子。

词 解

她的头发梳成了低低的倭堕髻,又仔细地描了细长微曲的秀眉。然而这样美丽的容貌,这样精心的妆容,却无人欣赏,没有人陪伴。她终日为相思心碎,待到百花争艳的时候,她却为了思念情郎而日渐憔悴。

词 评

低回欲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评》

“百花时”三字,加倍法,亦重笔也。

——谭献《词辨》

南歌子

原 文

脸上金霞细 ,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的相思之情。

注 释

金霞: 指额头之饰,即额黄。

词 解

她的脸上映出朝霞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她斜倚着枕头,盖着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心中是多么孤独和寂寞。帘外的黄莺唱着幽婉的歌,好像知道她思君的一片情肠。

词 评

婉娈缠绵。

——李冰若《栩庄漫记》

南歌子

原 文

扑蕊添黄子 ,呵花满翠鬟 。鸳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相思之情。

注 释

“扑蕊”句: 取出花蕊作为面饰。黄子,额黄之类的面饰。 呵花: 吹去花上露珠以簪之。 鸳枕: 绣有鸳鸯的枕头。

词 解

取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吹去花上的露珠,把它插在发髻上。十五的月光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月光陪伴着孤独的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词 评

“扑蕊”“呵花”四字,未经人道过。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南歌子

原 文

转盼如波眼 ,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 。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说 明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

注 释

盼: 一作眄。 暗相招: 指幽会。 恨春宵: 恨春宵难过。

词 解

她转动的明眸好似清澈的秋波;纤腰娉婷,宛如婀娜的杨柳。想当初,这美丽动人的女子与她的情郎在花丛中幽会。可是那欢乐的往事已经过去了,如今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想到远方的爱人,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凄恻,让人不由得恨这漫漫春宵,孤独一人该如何度过?

词 评

末二句率致无余味。

——李冰若《栩庄漫记》

南歌子

原 文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说 明

这首词写闺中人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注 释

罢: 停止。

词 解

无心拂去鸳鸯枕上的尘灰,翡翠裙子也不想缝缀,早已忘记香熏罗帐,心中只想着你,天天心欲碎。

词 评

上三句三层,下接“近来”五字甚紧,真一往情深。

——陈廷焯《词则·闲情集》

“懒”“休”“罢”三字,皆为思君之故。用“近来”二字,更进一层。于此可悟用字之法。

——李冰若《栩庄漫记》

河渎神

原 文

河上望丛祠 ,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说 明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

注 释

丛祠: 林野间的神祠。 兰棹: 指精美的船。

词 解

从河上望见古祠隐约在树丛里,庙前春雨蒙蒙。茫茫楚山笼罩在烟雨之中。眷恋的鸟缓缓飞去,离人的船越走越远,只能无奈地叹息,唱着孤独的别离。

杜鹃在何处哀啼?染红杜鹃带血的心曲。相思欲绝的女子,鬓发飘零如蝉翼。更难堪百花红艳、芳草茵绿,佳节又添相思意。

词 评

《河渎神》三章寄哀怨于迎神曲中,得《九歌》之遗意。

——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河渎神

原 文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 。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 ,离魂何处飘泊。

说 明

这首词写女子伤别。

注 释

西陵: 长江三峡之一,此指孤庙所在地。 玉箸: 此指眼泪。箸,筷子。 索: 寂寞。

词 解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潇潇风雨笼罩着西陵峡。面对这凄风苦雨,远游的女主人公满怀惆怅地倚在船边,想起故乡她不由得泪流满面,行行泪水就像玉箸一般。

傍晚时听杜鹃啼叫,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词 评

二词颇无深致,亦流千古并传。《柏梁》《金谷》《兰亭》带挈中乘人不少,上驷之冤,亦下驷之幸耶!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

河渎神

原 文

铜鼓赛神来 ,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 ,卷帘愁对珠阁。

说 明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在赛神活动后的孤寂和别情。

注 释

铜鼓: 《通典》:“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岭南豪家则有之。” 赛神: 还愿,酬神。于春秋两季举行,用仪仗、箫鼓、杂戏来迎神。 青麦: 麦青时节,约在农历三月。

词 解

铜鼓敲响,赛神的活动开始了,满庭里幡盖来往徘徊。神来去时疾鼓如风雷,一阵阵卷过江村水寨。吹开如烟的浓雾,露出楚山如画的风采。

离别时的橹声还在耳边回荡,声声震颤着空寂的愁怀。娇美的容颜在惆怅里消瘦,淡淡的妆粉画出她深深的哀怨。看青青麦田里春燕双双飞又落,她卷起珠帘,空对楼阁,愁情满怀。

词 评

上半阕颇有《楚辞·九歌》风味。“楚山”一语最妙。

——李冰若《栩庄漫记》

女冠子

原 文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 ,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 ,早求仙。

说 明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娇美含情的女道士。

注 释

“宿翠”句: 谓面上虽是昨夜残妆,却仍然美丽。 雪胸: 形容胸洁白如雪。唐代女装微露胸,故云。 琪树: 仙家的玉树。 凤楼: 华丽的楼阁。 青娥: 此处指身旁陪伴的女子。

词 解

女道士娇态含笑,翠眉已薄胭脂淡,青丝鬓发轻如蝉翼,身姿窈窕动人。头上的玉簪寒如秋水,身边的帷幕轻纱如卷碧烟。

坐到梳妆台前,銮镜中的她轻衣薄裳,肌肤胜雪,美丽性感;站在凤楼前,她亭亭如玲珑玉树,袅袅如弱柳扶风。她希望美丽的同修女道们,早日成为神仙。

词 评

绮语撩人,丽而秀,秀而清,故佳。清而能炼。

——陈廷焯《云韶集》

女冠子

原 文

霞帔云发 ,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 ,含羞下绣帷。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 。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说 明

这首词写女道士的外貌装束及内心的愿望。

注 释

霞帔: 彩色的披肩。 “遮语”句: 用扇子遮着脸说话。 玉楼、花洞: 皆女道士所居之处。一谓玉楼指女伴居所,花洞指女冠居所。

词 解

她披着一肩云霓,梳着流云一样的鬓发,钿镜里照见她雪白娇媚的容颜。她仔细描眉,却难掩眉间的愁思。她害羞地用轻扇遮着脸庞,心事重重却欲说还休;她含羞放下绣帏,柔情缠绵却又百般掩饰。

她的愁思皆因相思而生。她在玉楼上久久相望,只恨同伴迟迟不到她的居处来。她希望有朝一日乘鸾成仙而去,两人依然相伴、不离不弃。

词 评

“画愁”三句,叙女冠在凡时女伴,终日含羞倚愁也。“玉楼”二句,言玉楼中之女伴,思念女冠,望其早归,而花洞中之女冠,怀想女伴,恨其迟来也。

——华钟彦《花间集注》

玉蝴蝶

原 文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 ,断肠谁得知?

说 明

这首词写秋日怀远之情。

注 释

“摇落”句: 谓秋天众芳摇落,使人悲伤。

词 解

凄切的秋风呜咽地唱着离愁别苦的悲伤,远游天涯的爱人,依旧未归来。塞外的绿草已染上秋黄,仍未见鸿雁飞回南方。

曾那样娇嫩的面颊,凋萎得如秋天的荷花。新描的双眉如秋天的柳叶,柳叶在秋风中摇落坠下。每一片落叶都摇动人的相思,这断肠的相思就是爱的代价。

词 评

此调属“夹钟宫”,俗呼“中吕宫”或属“夷则羽”,或属“夷则商”。创始无考,《词律》谓此调“与张泌《蝴蝶儿》相近,决是一调”。窃以为此二调,句格声韵,均各不同,必非一调也。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九十八字,九十九字诸体,温词一首,四十一字。

——华钟彦《花间集注》 G71NhiCZUH6OjUfgrfvpII483CefaHK1TQvoWh/yPP36+f/lCXn71Gm+R9UaYA5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