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致思

原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 ,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 kuì 而叹曰:“于斯致思 ,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 jīng 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 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 guó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

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 yóu 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 sǒu ,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 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

农山: 山名,在鲁国境内。 喟然: 叹息的样子。 于斯: 在这里。致思,集中精力思考。 当: 掌管,率领。 搴旗执聝: 搴旗,指拔取敌人的军旗。聝,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代常以获取敌入耳朵的多少来计功。“搴,取也,取敌之旖旗。聝,截耳也,截敌之耳以效获也。” 薰: 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 抗手: 举手。

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身边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出现啊!你们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做出选择。”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在这种情况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让子路和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有口才啊!”颜回后退不说话。

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如此,还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你就说吧。”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来辅助他们,向人民宣传五教,用礼乐来教导他们,使百姓不修筑城墙,不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湿地放牧牛马,妇女不因丈夫长期离家而忧虑,千年无战争之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口才了。”孔子表情严肃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您选择哪种呢?”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只有颜回能做到这一点啊!”

原文

鲁有俭啬者,瓦 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 之馈。子路曰:“瓦 piān ,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注释

瓦鬲: 用粗陶制成的锅。 大牢: 即太牢,指古代牛、羊、猪都齐备的祭品。 瓦甂: 小瓦盆。

译文

鲁国有一个极为吝啬的人,他吃用瓦鬲煮出来的饭,自认为非常好吃。于是他将食物装进小瓦盆,献给孔子。孔子接受后,很高兴,就犹如接受了太牢那样的馈赠一样。子路说:“瓦盆是极为简陋的容器,它煮出来的食物缺少味道,您为什么会这样喜欢呢?”孔子说:“喜爱劝谏的人能够时时为君主着想,得到美食的人总是会想到亲人。我没有考虑食物、食器的好坏,我只是考虑到他吃好东西时会想到我。”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 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 niè ,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农山言志

孔子游于农山,让弟子们谈自身志向。子路志在开拓疆土,孔子称其勇敢。子贡志在游说,孔子称其雄辩。颜渊志在推行儒家的教化,孔子最为赞赏颜渊。

鬻: 卖。 享祭: 祭祀。 腐䭃: 腐烂,食物变质。䭃,熟食。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渔夫献给他一些鱼,孔子不接受。渔夫说:“天热市场又远,已经无法卖了,我想扔到粪堆上,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敢于进献给您。”于是孔子再次行礼,接受了这些鱼,让弟子把地打扫干净,准备祭祀。弟子说:“渔夫本来要扔掉这些鱼,而老师却要用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怕食物变质而把它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原文

季羔为卫之士师 yuè 人之足。俄而,卫有 kuǎi kuì 之乱 ,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 nǎng 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 qiǎo 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释

士师: 狱官。 刖: 砍断人的脚,是古代的酷刑。 蒯聩之乱: 卫灵公太子蒯聩有罪,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蒯聩从晋国进攻卫国来夺取君位。当时孔子的弟子季羔、子路都在卫国做官。 隧: 地道,这里作动词,意思是从洞口爬出去。 愀然: 忧伤的样子。

译文

季羔担任卫国的狱官,判了一个人受刖足之刑。不久后,卫国发生了蒯聩之乱。季羔准备逃离卫国,跑到了卫国都城的门口。正好是那个曾经受刖刑的人守城门,对季羔说:“那儿城墙上有个缺口。”季羔回答说:“君子不跳墙。”他又说:“那边有个洞口。”季羔说:“君子不钻洞。”又说:“那里有间房子。”于是季羔就到房子里面去躲避。过了一会儿,追捕季羔的人走了。季羔准备马上离开,对受刖刑的那个人说:“过去我因为不能破坏国君的法令,所以亲自下令砍断了你的脚。现在我处在困难当中,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而你却三次想办法让我逃走,这是为什么呢?”断足的人说:“被砍掉脚本来就是我罪当如此,这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以前您是依据法令审理我的案子。您当时下令先审理别人的案件,再审理我的案件,您是希望我能免除刑罚,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案件审理完后,确定了我的罪行,等到行刑的时候,您显得十分忧伤,看见您的表情,我再一次明白了您的心情。您哪里是对我心存偏私呢?那些天生的君子,他们的为人之道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之所以爱戴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季羔真是善于做官啊,审理案件的时候对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法度。常存仁义宽恕之心就会树立恩德,而用刑严酷、暴虐就会引来仇怨。能够公正地执行法度的,大概只有季羔吧!”

原文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 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 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微夫二子之 kuàng 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注释

钟: 古代一种容器单位。 南宫敬叔之乘我车: 孔子想去东周拜访老聃,敬叔将这件事报告给鲁国国君,国君为孔子提供了车马。从东周回来后,各地的学生都来向孔子求教、学礼。 势而后行: 得到有利条件后才能得到推行。 贶: 赠送。

译文

孔子说:“季孙氏送给了我千钟的粮食,而我却把这些粮食都转送给了我的那些缺少粮食的亲朋,自此之后,我和亲朋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帮我弄到了前往东周的车马后,我的道义主张就可以更好地推行了。因此,道义主张虽然很重要,可是必须得到有利的时机,然后才能被看重,必须在得到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得以推行。没有这两个人资助我财物,那么我的道义主张可能就会被废弃了。”

原文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 ,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 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太颠、 hóng 夭为臣,其本 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 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注释

王者有似乎春秋: 意思是说文王能够称王,就像四季的变换一样正常自然。 本: 本质。 伐: 讨伐。

译文

孔子说:“王者能够称王,就像四季的变换一样顺利,文王有王季这样的父亲,太任这样的母亲,太姒这样的妃子,有武王、周公这样的儿子,还有太颠、闳夭这样的大臣辅佐,所以文王的根基是非常好的。武王首先端正自身,然后再去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然后再去治理好全天下。征伐无道之国,惩罚有罪之人,他以自己的行动使天下得到了治理,完成了千载的伟业。如果春夏秋冬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转,那么万物也都会正常地生长;如果王者能够遵循一定的道义,那么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周公以身作则推行教化,而天下百姓都望风归顺,他的诚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原文

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见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孔子曰:“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 ,以 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 dān 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 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 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 于君,发 lǐn 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 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注释

以: 因为。 是以: 因此。 白: 告诉。 发: 打开。 馈: 馈赠。

译文

曾子说:“来到一个国家,假如自己的言论能够被群臣所接受的话,那么就可以留下来了。假如获得卿大夫的信任,那么就能够做官了。假如施恩于百姓,那么就能在那里致富了。”孔子说:“曾参能说出这种话,可以说是懂得安身立命的道理了。”

子路在蒲地担任县令,为防御水灾进行准备,和百姓共同修筑沟渠。因为百姓极为辛苦,就发给他们每人一箪食物与一瓢水。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让子贡前去阻止子路。子路为此感到愤懑,来见孔子,说:“我由于暴雨将要来临,害怕发生水灾,因此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以提前做好准备。百姓当中很多人都又累又饿,因此我发给他们每人一箪食物、一瓢水。老师让子贡去制止我,是老师阻止了我去施行仁道啊。您教给我仁道,却阻止我去实施仁政,我不可以接受。”孔子说:“你既然知道百姓挨饿,为什么不去报告君王,让他打开府库去救济百姓呢?你把自己的粮食赠给百姓,是表明君王没有德行恩惠,而去彰显自身的德行啊。你赶快停下来吧,不然就一定会招来罪责的。”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 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 zhì 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 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 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 àn 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 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 也。”

注释

说: 劝谏。 桎梏: 枷锁。 丑: 羞愧。 召忽: 人名,曾经辅佐公子纠。 权: 变通。 多: 称赞。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管仲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说:“他是仁德的人。”子路说:“当初管仲向齐襄公进谏,襄公没有接受,这说明他不够雄辩;他想立公子纠为国君,但是却没有做到,这说明他智谋不足;管仲的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但是管仲却丝毫不哀伤,这说明他没有慈爱之心;管仲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但却没有一点惭愧的感觉,这说明他没有羞耻之心;辅佐他曾经用箭射过的国君,说明他不够忠贞;召忽为公子纠而死,但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这说明管仲没有忠心。仁人的处世原则,真的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管仲劝谏襄公,襄公没有接受,这是因为襄公本人的昏庸;想立公子纠为国君而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赶上好的时机;父母家人在齐国被杀而没有忧伤的神色,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但是却没有羞惭之心,表明他自己裁断得非常慎重;辅佐自己曾经用箭射过的君主,因为他懂得变通;不为公子纠死节,因为他懂得权衡死生之轻重。公子纠没有成为国君,管仲没有成为公子纠的臣子。管仲的才能超过了他的道义,他没有死于囚禁却建立了功名,这是无可非议的;召忽虽然为了公子纠而死,但是他为了仁德做得太过分了,并不值得称赞。”

原文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 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衰。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 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注释

仆: 驾车之人。 识: 记住。

译文

孔子前往齐国,路上听到了哭声,哭声极为哀痛。孔子对为他驾车的弟子说:“这哭声尽管很哀痛,但是绝不是由于遭遇丧事而哭。”他们驾车前行,走了不远,就看到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手拿镰刀,身穿素衣,哭个不停。孔子下车,追上这人问道:“您是谁啊?”他回答道:“我是丘吾子。”孔子说:“如今您不是在举行丧事的地方,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丘吾子说:“我有三大过失,晚年时才发觉,但已经追悔莫及了。”孔子说:“能说一下是哪三个过失吗?希望你可以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丘吾子说:“我少年时,极为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家后,父母都已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长大后侍奉齐国国君,国君骄奢失去臣民的拥护,我无法保全节操,这是第二个过失;我生平喜好交朋友,但如今都断绝了往来,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想要停下来,但是风却无法停止,做子女的想要孝顺父母,但是父母已不在人世。逝去就不再返回的是岁月,不能再见的是父母。我要从此离开人世。”接着他投水而死。孔子说:“你们要记住,这是足以引以为戒的。”从此以后,回去奉养父母的弟子有十三人。

原文

孔子谓伯鱼 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 ,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 liáo 注焉, guàn 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注释

伯鱼: 指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 无类: 不礼貌。 水潦: 雨水。

译文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鲤,我听说能够跟人谈论一整天,而不感到疲倦的话题,大概只有学问吧。一个人的容貌不美是不足以加以观赏的,一个人的勇猛不足是不足以令人害怕的,祖先没有名声是不值得去称赞的,姓氏不显赫是不值得去加以谈论的。最终能够让自己成名、扬名于四方、名垂后世的,难道并非是学问的功效吗?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去学习,一个人不可以不修饰容貌,不修饰容貌便是不礼貌的行为,不礼貌,别人就不会去亲近他,没人亲近就没人会对他忠诚,没有忠诚就会失去礼,失去礼就无法立身。远看就有光彩的,是修饰的功效;近看会更耀眼的,是学习之成果。譬如污水池,雨水注入其中,其中长满了芦苇,即使偶尔有人去观看那里,又有谁清楚其源头在哪儿呢?”

原文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 huò 之实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 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 ?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注释

藜藿之实: 指粗劣的饭菜。 累茵而坐: 坐在好几层的垫子上。 几何不蠹: 离生蠹虫还会远吗?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说:“如果背负着很重的东西去走很远的路,那么就不应当选择好的地方去休息;如果家中贫困而且还有双亲需要侍奉,那么就不应当选择俸禄比较高的官职去做。当初我侍奉父母的时候,经常吃十分粗劣的饭菜,为了父母从百里之外背着米回来。父母去世之后,我南下到楚国做官,随从的车辆多达数百乘,积蓄的粮食也有万钟之多,坐在铺了好几层的垫子上,吃饭的时候摆出好多个盛放实物的大鼎。但是这时候我想去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去背米,却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枯鱼干串在绳子上,离生蠹虫还会久远吗?父母的寿命,快得就像白驹过隙一般。”孔子说:“子路侍奉双亲,可以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竭尽全力了,在父母去世之后也竭尽了哀思。”

原文

孔子之 tán ,遭程子于涂,倾盖 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 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注释

倾盖: 指车上的伞盖相互倾靠,意思就是两辆车子停放在一起。 屑然: 重视谨慎的样子。 “有美一人”四句: 路上有一位美人,长得很美。和她邂逅,这正符合我的想法。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译文

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遇见了程子,两人便把车子停放在一起交谈,整整谈了一整天,彼此十分投机。于是孔子回头对子路说:“去取一束帛来送给先生。”子路极其谨慎地回答道:“士人没有经过人介绍就互相见面,女子没有媒人就嫁到丈夫家,君子不应该用这样的办法来相互交往的,这是礼的规定。”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对子路说了一声,子路还是用同样的话来回答。孔子说:“仲由啊,《诗经》上不是说:‘路上有一位美人,长得眉清目秀。和她不期而遇,这正符合我的想法。’眼前的这位程先生,是天下贤士。如果现在不送给他东西,那么以后都没有机会再见到了。你还是按照我说的做吧!”

原文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 。有悬水三十仞, huán 流九十里,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 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 yuán tuó 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措意 ,遂渡而出。孔子问之,曰:“子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 ,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

注释

息驾于河梁而观焉: 在桥上停下车来观赏河周围的风景。 厉: 渡水。 措意: 在意。 用私: 怀着私心杂念。

译文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的路上,在一条河的桥梁上停下车休息观赏。河上的瀑布高达三十仞,河水的急流长达九十里,鱼鳖不能游走,鼋鼍也无法停留。有个男子正要准备渡河过去。孔子派人过去劝阻道:“这个地方的瀑布高达三十仞,急流长达九十里,鱼鳖鼋鼍尚且不能在这儿停留,想来是很难渡过去的。”那个男子并不把这话放在心上,最后成功地渡河到达对岸。孔子问他说:“您是有什么绝技吗?还是有什么法术呢?您能进去又出来,靠的是什么呢?”那个男子回答说:“我刚开始潜入水中的时候,心中首先是充满了忠信之心;等到我游出来的时候,依然带着忠信之心,是忠信之心让我得以安然渡河,这是不能有丝毫私心的,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安全出入激流的原因。”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了,以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是亲近人呢?”

原文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 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 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 也。吾是以知之。”

注释

商: 即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使使: 派使者。 聘: 诸侯间或者诸侯与天子之间互派使节进行问候的礼节。 应: 应验。

译文

孔子马上就要出门,但是突然下起了雨,他却没有车盖。弟子们说:“子夏有一个车盖。”孔子说:“卜商的为人是很看重财物的,我听说与人交往,一定要推崇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地交往下去。”楚王渡江时,看见江水中有一个东西,如斗般大小,又圆又红,径直向楚王的船撞过来。船夫将这个东西打捞上来。楚王看到之后感到非常奇怪,问遍了所有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楚王就派使者去访问鲁国,向孔子询问。孔子说:“这就是所谓的萍草的果实啊!可以剖开来食用,这是吉祥的象征,只有能称霸的国君才能得到。”使者返回楚国,告诉楚王,楚王于是就把萍草的果实吃掉了,味道很是鲜美。很久之后,楚国的使者又去访问鲁国,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鲁国大夫。大夫通过子游向孔子请教:“先生您是怎么知道那是萍草的果实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去过郑国,路过陈国国都的郊外,听到过这样的童谣:‘楚王渡江得到萍实,如斗一样大小,像太阳一样鲜红,把它剖开吃掉,味道十分好。’这个歌谣与楚王的遭遇相符,所以我才知道。”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 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注释

赐: 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赐,字子贡。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死去的人会有知觉吗?还是毫无知觉呢?”孔子说:“假如死者有知觉与意识的话,担心世上孝子贤孙因为埋葬死者而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我如果说死者没有知觉的话,就担心世上不孝的子孙抛弃自己的亲人而不埋葬。子贡你还是不要清楚死者是否有知觉了,现在并不急于知道,以后你自然会懂得的。”

原文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子曰:“ lǐn 懔焉若持腐索之 hàn 。”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 之御,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如之何其无畏也?”

注释

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马: 要谨慎而惶恐,好像拿着腐朽的缰绳驾驭凶猛的烈马一样。 通达: 道路宽阔。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说:“要谨慎恐惧,好像拿着腐朽的缰绳驾驭凶猛的烈马一样。”子贡说:“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孔子说:“在通畅顺达的地方驾驭马到处都会遇到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它,它就会像自己驯养的马一样听话。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那么它就像是自己的仇敌。那样怎么能不害怕呢?”

原文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 。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 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 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注释

府: 府库,官府储存财物等重要物品的仓库。 举事: 做事。 施: 推广、实施。

译文

按照鲁国法律规定,谁要是从其他诸侯国赎回做奴隶的鲁国人,谁就可以从鲁国的府库里领取一定的钱财。子贡赎回了奴隶,却推辞不去领取钱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是子贡的不对啊。圣人做事情,可以以此来改变百姓的不良习俗,而且还可以通过它来教化引导百姓,并非单单是为了迎合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而贫穷的人很多,如果赎回奴隶而从府库中领取钱财的行为是不廉洁的话,那么以后还用什么来赎人呢?从今以后可能就没有鲁国人愿意从别国赎回奴隶了。”

原文

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 勇;宽而正,可以怀 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注释

摄: 通“慑”,震慑,令人害怕。 怀: 安抚。

译文

子路治理蒲邑,请求拜会孔子,说:“我希望获得老师的指教。”孔子说:“蒲邑如何呢?”子路回答:“蒲邑有很多猛士,治理非常困难。”孔子说:“这样的话,我来告诉你,态度谦恭,尊敬他人,就能够震慑勇猛之人了;政治宽松公正,就能够安抚强人;爱护与宽恕别人,就能够容纳困窘的人;政治温和但果断,就能够抑制坏人。如此治理人民,那么就不难治理好蒲邑了。”

三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注释

恕: 儒家的伦礼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财物给穷人。”

原文

伯常 qiān 问于孔子曰:“骞固周国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敢问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问也。自丘之闻,未有若吾子所问辩且说也。丘尝闻君子之言道矣,听者无察,则道不入,奇伟不稽 ,则道不信。又尝闻君子之言事矣,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又尝闻君子之言志矣,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 伤,浩 者则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 而勿强,陈道而勿怫 。此四者,丘之所闻也。”

注释

稽: 考核。 数: 多次。 浩倨: 傲慢无礼。 像: 法令。 怫: 违背。

译文

伯常骞问孔子说:“我原本是周国的一名低贱小吏,不认为自己毫无能力,想要向您学习。请问想要依照‘道’来处世,但是不能被世人所容纳,想要违背‘道’来为人处世,自己又不忍心。我现在想要做到既要自己不会穷困,还要彰显德行,有办法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孔子说:“你问得非常好。我听到过的言论中,还没有像你的这些问题这样论证巧妙又富有说服力的。我曾经听过君子谈论‘道’时提到,听众如果不知道‘道’,那么‘道’就无法被接受。如果将‘道’解释为奇特怪异、无法核查,那么人们就无法相信‘道’。又听君子在谈论‘事’时说,制度没有一定之规,那么事情是无法做成的。政治太过清楚明白,百姓就无法安定。又听到君子在谈论志向时说,刚强的人不可能得到好下场,平易近人的人就容易受到伤害,傲慢无礼的人没有人肯去亲近,贪求利益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又听说那些善于处世的君子,他们干轻闲的工作时不与人争抢,干重活时不会躲在后面,遇到法令时不会用强力违背,自己宣扬‘道’且不会去违背。这四个方面,是我听说的。”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 之庙,有 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

鲁桓公: 惠公子,名轨。在位十八年,后被杀。 欹器: 容易倾斜倒下的器物。 宥坐之器: 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诫的器物,相当于后来的座右铭。

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于是他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诫的欹器。”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警示,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试试。”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子路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保守成业有什么方法吗?”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朴来保守成业;功盖天下的人,用谦让来保守成业;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来保守成业;富有四海的人,用谦卑来保守成业。这就是退损再退损的方法。”

原文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 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 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 ,此似正;绰约微达 ,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注释

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普遍地施惠于各种生物却显得无所作为。 倨拘必循: 弯弯曲曲地流动却一定遵循向下的原则。 概: 古代以容器量东西用来刮平里面所盛东西的木片。 绰约: 柔软的样子。 微达: 无论多么微小的地方都能达到。

译文

孔子正在观看东流之水。子贡问道:“君子每次看到大水,都要驻足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没有停息之时,而且普遍施惠于万物却显得无所作为。水就像德一样,流动时,总是向着低洼的地方流去;即使弯弯曲曲地流动却一定遵循着向下的原则,这种品性就像‘义’;浩浩荡荡没有穷尽之时,这种品性就像‘道’;即使流向百仞高的溪谷也无所畏惧,这种品性就像‘勇’;盛装在器皿中的时候不需要盖子,也不会装得满溢出来,这种品性就像‘正’;水本性柔弱但是无论多么细微的地方它都能到达,这种品性就像‘察’;从发源地开始,它一心向东流去,这种品性就像‘志’一样;有出有入,万物因此得以变得干净,这就像善于教化一样。水具有如此多的德行,因此君子见到都要驻足观看。”

原文

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向 也赐观于太庙之堂,未既辍,还 瞻北盖 ,皆断焉。彼将有说耶?匠过之也。”孔子曰:“太庙之堂,官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尽其功巧,盖贵久矣,尚有说也。”

注释

向: 以前。 还: 回头,回来。 盖: 门。

译文

子贡参观鲁庙的北堂,出来后问孔子:“过去我去观看太庙的殿堂,还没看完,回头望见北门,发现是以一块块断裂的木板拼接起来的。这有什么含义吗?还是因为工匠的过失呢?”孔子说:“建造太庙的殿堂时,选择的全都是最好的工匠及材料,工匠非常尽力,大概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这件事。因此,这扇门是用木板拼接,恐怕是有着特定理由的。”

原文

孔子曰:“吾有所耻,有所鄙,有所殆 。夫幼而不能强学,老而无以教,吾耻之;去其乡事君而达 ,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而不能亲贤,吾殆之。”

注释

殆: 感到危险,认为危险。 达: 仕途通达。

译文

孔子说:“我有为之羞耻的事,有为之鄙视的事,有为之担忧的事。幼年时不努力学习,到老不去教导子孙,我为这种人感到羞耻;离开家乡去侍奉君主得以发达,猛然间遇到故人,没有忆旧的话,这种人我会去鄙视他;有些人与小人混在一起,而不愿亲近那些贤能的人,我为这些人感到担忧。”

原文

子路见于 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 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 矣。”

注释

见于: 被召见。 士: 指有学问的读书人。 士君子: 有学问且道德高尚的人。

译文

子路被孔子召见。孔子说:“智者是怎么样的呢?仁者又是怎么样的呢?”子路回答说:“智者应该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仁者应该能够使别人爱自己。”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士了。”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说:“智者能够了解别人,仁者能够爱护别人。”孔子说:“子贡也可以说是士了。”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也问了相同的问题。颜回回答说:“智者能够了解自己,仁者能够爱护自己。”孔子说:“颜回可以说是士君子了。”

好生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 ,其任授贤而替 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 ,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释

好生而恶杀: 爱惜生灵,厌恶刑杀。 替: 接替。 异类: 指周边少数民族。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从前舜是戴着什么样的帽子啊?”孔子不回答。哀公说:“我有问题问你,你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回答说:“因为您不是首先问那些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刚才在思考应该怎么样回答您。”哀公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孔子说:“舜作为一个君王,他为政的特点是爱惜生灵而厌恶刑杀;任用官员的时候选拔贤能的人替代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德行好像天地一般却能清净无欲;教化好像四时一样有规律而能改变万物。因此四海都顺从舜的教化,以至其教化在异族之中也畅行无阻。凤鸟翔集,麒麟显圣,鸟兽都顺从他的德行,这没有其他的原因,是他爱惜生灵的缘故。您舍弃这样的治国之道不问,却问我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因此我回答得迟了。”

原文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 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注释

申叔: 指申叔时。

译文

孔子读史书读到楚国将陈国复国时,深深慨叹:“楚王实在是贤明啊!不看重拥有一千辆战车的陈国,却重视诚信,假如不是申叔时的忠信,就无法把道理讲明白,如果不是楚庄王这种贤明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此的劝告。”

原文

孔子常自 shì 其卦,得《 焉, qiǎo 然有不平之状。子张 进曰:“师闻卜者得 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 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注释

《贲》: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离下艮上。 子张: 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 正色: 颜色纯正。

译文

孔子曾经用蓍草为自己占卦,占得《贲》卦,于是孔子的脸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而且显出颇不安静的样子。子张上前说道:“我听说占卜得到《贲》卦,是吉祥的兆头。但是老师您现在却露出了不平和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是因为卦象上显示得模糊不清的缘故。在《周易》中,山下有火是《贲》卦,这并不是颜色纯正的卦。对于一个事物的质地而言,黑色和白色应该纯正。今天我占的卦颜色驳杂不纯,这不是我想要的兆头。我听说红漆是不用再去纹饰的,白玉也是无须再去雕刻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的质地本来就很好了,无须再接受任何修饰的缘故。”

原文

曾子曰:“狎 甚则相简 ,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注释

狎: 亲密。 简: 怠慢。

译文

曾子说:“太过亲近的话就会彼此怠慢,太庄重的话就会让人难以亲近,因此君子的亲近程度足以让别人乐于与他交往,他们的庄重又足以使人保持对他的礼貌。”孔子听说之后说:“弟子们要记住,谁说曾参不懂礼呢!”

原文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 ,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 杖者 ,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fǔ fú gǔn miǎn)者,容不袭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 ,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注释

绅: 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委: 委帽,周代的一种帽子。 章甫: 商朝流行的黑色礼帽。 衰麻苴杖者: 穿孝服、拄孝杖的人。衰麻,丧服;苴杖,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拄的竹杖。 好肆不守折: 善于做买卖的人是不会亏本的。

译文

哀公问孔子说:“行礼时用的腰带、委帽、章甫这些东西,对于施行仁德有帮助吗?”孔子突然间变了脸色,回答说:“您为什么这样想呢?那些穿着丧服、拄着拐杖的人,他们的心思是不在音乐上的,这并非是因为耳朵听不到,而是因为身上穿着丧服的缘故;身穿端庄的礼服、头戴礼帽的人,神色庄重,这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端庄的,而是因为他们身上穿着礼服的缘故;身披铠甲手执武器的人,没有丝毫退让懦弱的样子,这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是勇猛的,而是因为他们身上穿着战服的缘故。而且臣曾经听说,善于做买卖的人是不会亏本的,因此在上位者不应该去做买卖。我个人认为有益还是无益,君子都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 xùn 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

注释

愻: 驯服。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以心来引导听觉和视觉,把树立道义作为勇敢;小人则是用听觉和视觉来引导内心,把不顺从当作勇敢。所以说别人轻视自己不要去怨恨他,别人重视自己,就可以跟随他学习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 焉,君子耻之。”

注释

众寡均而人功倍己: 所用的人和物同别人一样多,但是别人的成果是自己的数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最值得担心:没有听过的知识,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听到;听到以后,又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学习;学到之后,又担心自己不能践行。有德行却没有相应的言辞,君子以此为耻;有言辞却没有付诸行动,君子以此为耻;得到之后,又失去了,君子以此为耻;土地有富余,但是百姓衣食不足,君子以此为耻;所用的人和物同别人一样多,但是别人的成果却是自己的数倍,君子以此为耻。”

原文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 亦独处一室。夜,暴雨至,釐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釐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 然?妪不逮门之女 ,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注释

嫠妇: 寡妇。 柳下惠: 春秋时鲁国大夫,被视为遵守道德的楷模。 妪不逮门之女: 怀抱没能赶上走进城门的女子。妪,妪伏,这里指用体温温暖别人。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居住一间屋,他隔壁的寡妇也是独自居住一间屋。一天晚上,下起暴风雨,寡妇的屋被雨淋坏,于是就跑过来乞求借宿。这个鲁国人关上门拒绝让她进来,寡妇从窗口对他说:“你怎么这么没有仁德呢,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鲁国人说:“我听说男女还不到六十岁的时候是不能同处一屋的,现在你还年轻,我也很年轻,因此我才不敢让你进来的。”那个妇人说:“你为什么不能像柳下惠那样做呢?他虽怀抱着没来得及入城的女子,但是国人却没有一个说他淫乱的。”鲁国人说道:“柳下惠可以做到,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做到。我不打算用我所做不到的事情去模仿柳下惠所能做到的事情。”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道:“好啊!想要学习柳下惠的人没有一个能像他这样做的。想要止于至善的境地,却不完全因袭别人的行为,这真的可以说是大智慧啊!” Xg6aUfaqIq6+ZOBZR5rhN0+LXndpVsSasGjTIFHioTHOPOHtqLnNXUbWj0bVAX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