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被贬远州刺史,加贬远州司马,再贬连州刺史。十年后奉诏还京,因所作的诗歌被怀疑有讥刺朝廷之语,再次被贬为播州刺史,改连州。十三年后返京为官,后为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文兼善,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曾为苏州刺史,有治绩,故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② 。弱柳从风疑举 袂 ③ ,丛兰 裛 露似沾巾 ④ 。独坐亦含 嚬 ⑤ 。
说明
此词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惜春之情,当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在洛阳,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白居易写过三首《忆江南》,刘禹锡时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时有唱和,此词乃是刘禹锡和白居易唱和之作。
●独坐亦含嚬
注释
① 忆江南: 词牌名。原为隋乐曲名。隋炀帝曾制《望江南》八阕。唐用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府杂录》谓此调本名《谢秋娘》,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改此名。但唐玄宗时教坊已有此曲。白居易依其调作《忆江南》词,始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② 多谢: 此处指殷勤致意。
③ 袂: 衣袖。
④ 裛: 此处同“浥”,沾湿。
⑤ 含嚬: 谓皱眉。形容哀愁。嚬,古同“颦”。
译文
春天要离去了,它殷勤致意洛阳人。弱柳随风摆动,好像在举起衣袖与人道别;丛丛兰花被露水沾湿,似乎泣下染巾。我独自坐着,也是皱起眉头,满腹哀愁。
词评
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刘梦得《忆江南》云:“春去也(略)。”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湘水流 ② 。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③ 。若问二妃何处所 ④ ,零陵芳草露中愁 ⑤ 。
说明
此为怀古之作,当作于刘禹锡身处朗州时期,写了九疑山的萧瑟之景,以及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哀怨之情。
注释
① 潇湘神: 词牌名,又名《潇湘曲》,原为唐代潇湘间祭祀湘妃的神曲,刘禹锡始填两词。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叠一韵。潇湘,湖南西南部的潇水、湘水。因湘江在湖南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故称潇湘。另外,湘江别称潇湘,因湘江水清深得名。
② 湘水: 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③ 九疑: 山名,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 云物: 景物,景色。
④ 二妃: 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死于江湘之间,死后成为湘水之神。人称湘妃,亦称湘夫人。
⑤ 零陵: 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相传舜帝葬于此。
译文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山的景色至今仍是萧飒如秋。若问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在何处,她们就在零陵芳草的露水中,满怀忧愁。
词评
饶有古意,两宋后此调不复弹矣。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斑竹枝 ① 。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 ② ,潇湘深夜月明时。
说明
此词写娥皇、女英对舜的相思之情。末二句流露出自伤流落、自怜幽独之感。
注释
① 斑竹: 竹子的一种,茎上有紫褐色的斑点,也叫湘妃竹。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② 瑶瑟: 用美玉装饰的瑟。瑶,美玉。
译文
斑竹的枝,斑竹的枝,上有泪痕点点,用来寄托相思。楚地的游子若想听幽怨的瑶瑟之声,且等到深夜,明月映照潇湘之时。
词评
古致亦不减上章。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