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它包含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都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内容很庞杂。大多写作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数是先秦古制,还涉及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阐释,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撰写,但内容也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曾子寝疾 ① ,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 ② ,曾元、曾申坐于足 ③ ,童子隅坐而执烛。
① 曾子: 曾参,字子与,孔子弟子。 寝疾: 病倒,卧病。② 乐正子春: 曾参的弟子,官任乐正。③ 曾元、曾申: 都是曾子的儿子。
曾子病卧在床上,病情很重。担任乐官的弟子子春坐在床下边,曾元、曾申坐在曾子脚边,童仆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蜡烛。
童子曰:“华而 睆 ,大夫之 箦 与 ① ?”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 ② :“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 ③ ,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 革 矣 ④ ,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⑤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 ⑥ ,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 没 ⑦ 。
① 睆 :光洁,光亮。 箦: 席子,竹席。② 瞿然: 惊讶的样子。③ 季孙: 鲁国大夫,在鲁国掌管政权,曾经赐箦予曾子。④ 革: 通“亟”,指病重。⑤ 细人: 见识短浅的人,小人。 姑息: 无原则地宽容。⑥ 正而毙: 合于正礼而死。⑦ 没: 通“殁”,死亡。
童仆说:“华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还没能更换它。曾元扶我起来,更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请等到天亮,我再给您换了它。”曾子说:“你对我的爱护,不如那个童仆。君子依据道德的标准爱护人;小人无条件地宽容、爱护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够合乎礼制地死去,就已经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更换了竹席,把他放回到床席上,曾子还没躺好就去世了。
有子问于曾子曰 ① :“问丧于夫子乎 ② ?”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③ 。”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④ 。”
① 有子: 有若,字有子,孔子的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② 丧: 失去官职。 夫子: 古时对老师的尊称,即指孔子。③ 子游: 言偃,孔子弟子。他胸襟广阔,文采非凡,为众学子之首。④ 然: 确实,这样。 有为: 有所指,有目的。
有子问曾子说:“你从夫子那里听到过如何对待失去官职的事的话吗?”曾子说:“听到过这样的话:‘丢了官位希望快点贫穷,死了希望快点腐烂。’”有子说:“这不像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在夫子那里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是这样啊。既然这样,那么夫子一定是有所指才这样说的。”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 椁 ① ,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 ② ,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 ③ ,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① 桓司马: 宋国的司马,姓桓名魋(tuí),掌管国家军政。 椁: 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古时棺木被分为两层,大的在外,称椁,小的在内,称棺。② 南宫敬叔: 仲孙,鲁国人,孟僖子之子。其曾被罢官离开鲁国,后来带珠宝重回鲁国君身边。③ 货: 贿赂,行贿。
曾子将有子的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有子的话真像夫子说的!从前,夫子居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造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侈,死了不如赶快腐烂掉好。’死了希望赶快腐烂,这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失去职位后回国,车上必定载着宝物去朝见国君。先生说:‘像这样行贿,丢掉官职后不如尽快变穷才好。’丢掉官职希望快点变穷,这是针对敬叔说的。”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①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 ② ,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 ③ ,又申之以冉有 ④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① 固: 本来。② 制: 立规定,定制度。 中都: 春秋鲁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县西。③ 子夏: 卜商,字子夏,人称卜子,为孔子弟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的思想准则。④ 冉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最擅长经济。
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这样啊。我本来就说那应该不是夫子的话。”曾子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夫子任中都宰时定下制度,棺材厚四寸,套在棺材外的椁厚五寸。依据这一点知道夫子不希望死后迅速腐烂。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他先派子夏去表明心意,然后又派冉有去重申他的意愿。依据这一点知道夫子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变得贫穷。”
知 悼子卒 ① ,未葬,平公饮酒 ② ,师旷、李调侍 ③ ,鼓钟。杜 蒉 自外来 ④ ,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 ⑤ ,历阶而升 ⑥ 。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⑦ 。降,趋而出 ⑧ 。
① 知悼子: 晋大夫,知庄公的儿子知䓨。“悼”是他的谥号。② 平公: 晋平公,名彪。③ 师旷: 晋国的乐官。 李调: 晋平公的近臣。 侍: 侍奉,作陪。④ 杜蒉: 《左传》作“屠蒯”,晋平公的厨师。⑤ 寝: 寝宫、卧室。国家君王的卧室叫燕寝,而诸侯的卧室则称路寝。⑥ 历阶而升: 一步跨两个台阶地登上去。历阶,指越阶而上,即一步跨一级;当遇有急事时,也会一步跨两个台阶。⑦ 坐: 即跪。古人席地而坐,坐下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压在脚跟上。当臀部离开脚后跟时,便称为跪,所以跪也叫坐。⑧ 趋: 快步走。
晋大夫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喝起酒来,师旷、李调在旁边侍奉,并敲钟助兴。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敲钟声,说:“平王他们在哪里呢?”有人回答说:“在寝宫里。”杜蒉走进内堂,一步跨两个台阶地登上去,他斟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说:“李调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说:“李调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在殿堂之上,面朝北方跪下喝了酒。从台阶自上而下,快步走出寝宫。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 曩 者尔心或开予 ① ,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 ②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 亵 臣也 ③ 。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 ④ ,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 觯 ⑤ 。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⑥ 。”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① 曩者: 以往,过去。② 子卯不乐: 夏桀死于乙卯日,商纣死于甲子日,古人将这两日称为疾日,所以做国君的不能在此时进行舞乐之事。③ 亵臣: 亲近的臣子。④ 匕: 喝汤的勺子。⑤ 扬: 举起。 觯: 盛酒用的杯子。⑥ 爵: 古代酒器,此指觯。
平公大声喊他并让他进来,说:“杜蒉,刚才你心里想的或许能开导我,因此我没主动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
杜蒉说:“甲子日和乙卯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恐怕是比子卯忌日更重大的事吧!师旷是太师。他不把这个道理告诉你,因此罚他喝酒。”
平王问:“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亲近宠爱的臣子。为了一次喝酒吃饭就忘记君主应该忌讳的事,因此罚他喝酒。”平王又问:“你自己罚自己喝酒,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是个厨师,不去供应刀、匙等餐具,竟敢参与了解和防止君臣违反礼制的事,因此罚自己喝酒。”平公说:“这件事我也有过错,斟杯酒来惩罚我。”杜蒉洗干净酒杯并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
直到现在,每次主人敬酒完毕,人们就高高举起酒杯,并称之为“杜举”。
晋献文子成室 ① ,晋大夫发焉 ② 。张老曰 ③ :“美哉轮焉 ④ ,美哉奂焉 ⑤ 。歌于斯 ⑥ ,哭于斯 ⑦ ,聚国族于斯 ⑧ 。”
① 晋献文子: 指晋国大夫赵武。献,在东汉时,郑玄认为是“贺”的意思;到了元代,陈澔认为“献文”是谥号;而在清代,王夫之认为是衍文。 成室: 新屋落成。② 发: 送礼庆贺。③ 张老: 指去送礼物的人,即张孟。④ 轮: 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⑤ 奂: 通“焕”,华丽。⑥ 歌于斯: 在此处进行祭祀,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⑦ 哭于斯: 在这里哭悼死者。哭,指逝者家属哭丧之事。⑧ 聚国族: 聚会国宾、宗族。
晋国正卿赵武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前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么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么美呀,如此华丽美观!可以在这里祭祀奏乐,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聚会国宾、宗族!”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① 。”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① 全要领: 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 先大夫: 自称已故的祖、父。 九京: 即“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
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聚会国宾、宗族,这样我就可以保全我的身体、头颈,来跟随我的先祖、先父一起埋葬在九原了。”说完,面向北方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当时的君子都称赞他们二人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