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三
CHAPTER 3

辩证一

原文

钧石之石,五权之名 ,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 ,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 jué 弓弩 ,古人以钧石率之 。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 ,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 ,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 liù ,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注释

五权: 五种重量单位,即铢、两、斤、钧、石。权,衡量。② 斛: 斗形的容器,用于计算容量。③ 挽蹶弓弩: 即挽弓、蹶弩,拉弓与踩弩。④ 率: 衡量。⑤ 魏之武卒: 《荀子》记载“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弓”。⑥ 颜高之弓: 《左传》记载“颜高之弓六钧”。

译文

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之一的名称,一石的重量是一百二十斤。后世将一斛的重量定为一石,从汉代就已经是这样,“饮酒一石不乱”就是这个意思。拉弓踩弩,古人用钧石来衡量它的重量。今天的人是用一斛粳米的重量作为一石。一石的重量是九十二斤半,使用汉秤的话是三百四十一斤。当今的兵士踩弩,重量能够达到九石的人,计算他的力量是古代说的二十五石,与魏国的兵士相比,一人能顶两人多;拉弓有能达到三石的人,是古时候的三十四钧,与颜高的弓相比,一人能顶五人多。这都是近年来训练培养的成果。至于击剑骑射,囊括外族与中原的技艺,兵器甲胄,极尽古往今来的技术。军力的昌盛,是以前不可比拟的。

原文

《楚辞·招魂》尾句皆曰“些” 苏个反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 liáo 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 诃”也。 萨音桑葛反,嚩无可反,诃从去声 。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

注释

苏个反: “些”的反切注音。

译文

《楚辞·招魂》的句尾都有“些”(苏个反)。现今的夔、峡、湖、湘及南北江一代的蛮夷人,凡是禁咒的句尾都有“些”。这是楚地人的旧习俗,即是梵语中的“萨嚩诃”(萨的读音是桑葛反,嚩字无法用反切注音,诃读四声)。三个字合并读起来,就是“些”的字音。

原文

suì 照物皆倒 ,中间有碍故也 。算家谓之“格术” 。如人摇舻,臬为之碍故也 。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 ,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 ;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舻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舻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 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 ,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岂特物为然 ,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 ,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注释

阳燧: 古代以太阳光取火的凹面铜镜。② 碍: 障碍,文中指小孔成像中的孔。③ 算家: 古代的算学家。 格术: 即格物之术,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④ 舻: 即橹。 臬: 指橹支在船体上的那个孔或支点。⑤ 束: 束集,光线聚焦于一个点或一条缝。⑥ 迫: 近,迫近。⑦ 麻菽: 芝麻、豆粒,形容极小。⑧ 特: 只有、特例。⑨ 海翻则塔影倒: 《酉阳杂俎》记载,有人忽然看见东市塔倒了过来,当地老人对他说,“海影翻”就是这样。这里的“海翻”可能是指海市蜃楼。

译文

太阳照射凹面镜映出的物体影像都是倒着的,是因为中间存在“碍”。算学家将其归为“格术”的一种。就像人摇桨时,中间的支点就是“碍”。鹰飞在天空中,影子随着它移动,如果中间隔着窗户缝隙,那么影子与鹰就相反,鹰往东飞则影子往西,鹰往西飞则影子往东。又例如窗户缝隙中看楼或塔的影子,中途被窗户收束,也都是倒垂着的,与阳燧是一样的道理。阳燧的面是凹的,用一根手指靠近照出来的影像就是正的;渐渐远离就看不见了;再过了这段距离,就变成倒的。看不见的这段距离,就如同窗缝、桨的支点、腰鼓的腰作为障碍,将正倒分开,就形成了摇桨时桨头与人摇动方向相反的走向。所以手举起时倒影往下,手往向下时倒影往上,可以看出这个道理。(阳燧的面是凹的,对着阳光照,光线都向内聚集。离镜面一两寸的地方,光聚成一个点,像芝麻豆粒这么大,碰到东西就着火,这里就像腰鼓最细的那处。)何止物体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鲜有不被事物“碍”的。往小处说就是利害相侵,黑白颠倒;往大处说就是将自我当作俗物来轻贱,将俗物当作自我来追求。不想办法去除障碍,又想不本末倒置,太难了!(《酉阳杂俎》说“海翻则塔影倒”,这是错误的。塔影通过窗缝变成倒着的,才是这件事的正确道理。)

原文

先儒以日食正阳之月止谓四月 ,不然也。正、阳乃两事,正谓四月,阳谓十月 。日月阳止是也。《诗》有“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二者,此先王所恶也。盖四月纯阳,不欲为阴所侵;十月纯阴,不欲过而干阳也。

注释

日食正阳之月: 在正阳之月发生日食。② 正谓四月,阳谓十月: 古代认为四月纯阳,所以称为正月;认为十月纯阴,忧虑其无阳,所以称为阳月。

译文

先代的学者认为“日食正阳之月”只是指四月,其实不是这样。正、阳是两回事,正是指四月,阳是指十月。“日月阳止”里的阳就是这个意思。《诗经》中有“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两句,这是先王所忌惮的。因为四月是纯阳,不愿被阴气所侵扰导致阳衰;十月是纯阴,不愿阴气更盛而干扰了阳气。

原文

予为《丧服后传》,书成,熙宁中欲重定五服敕 ,而予预讨论。雷、郑之学 ,阙谬固多,其间高祖远孙一事,尤为无义。《丧服》但有曾祖齐衰三月,曾孙缌麻三月 ,而无高祖远孙服。先儒皆以谓“服同曾祖曾孙,故不言可推而知”,或曰“经之所不言则不服”,皆不然也。曾,重也。由祖而上者,皆曾祖也;由孙而下者,皆曾孙也;虽百世可也。苟有相逮者 ,则必为服丧三月。故虽成王之于后稷,亦称曾孙。而祭礼祝文,无远近皆曰曾孙。《礼》所谓“以五为九”者,谓傍亲之杀也 。上杀、下杀至于九,傍杀至于四,而皆谓之族。 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 过此则非其族也。非其族,则为之无服。唯正统不以族名,则是无绝道也

注释

五服: 以亲疏差等而定的五种丧服。② 雷、郑之学: 指南朝宋儒学家雷次宗和东汉儒学家郑玄,二人在经学方面的成就被后世并称为雷、郑之学。③ 齐衰、缌麻: 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④ 逮: 到、及。⑤ 以五为九: 从五服亲属再上下延伸至祖辈及孙辈的五服,即上下共九辈。 杀: 《礼记》郑玄注:“杀,谓亲益踈者,服之则轻。”踈,即疏。指亲属关系极疏,服丧至此等为止。⑥ 正统: 指皇帝宗亲。皇室不按上述规矩定义亲族关系,以表示延绵不绝。

译文

我写作《丧服后传》,这本书完成,熙宁年间将要重新划定五服的制度,而我参与了讨论。雷次宗、郑玄的学说,缺漏谬误本来就很多,其中对高祖远孙一事的说法,尤其不合理。《丧服》只有曾祖服齐衰三月,曾孙服缌麻三月的说法,而没有高祖远孙的丧服说法。现代学者都认为“丧服同曾祖曾孙,所以不说也可以推知”,有的说“经书没有提及的就不用服丧”,都不正确。曾就是重辈。从祖往上,都是曾祖;从孙往下,都是曾孙;就算相隔百代也可以这样称。如果有相关者,必须要服丧三个月。所以即使是成王在后稷而言,也称为曾孙。而祭礼祝文中,不论远近都称曾孙。《礼记》中所说的“以五为九”,指的是旁系亲属之间的丧服等级差异。上下辈关系在九等之内,旁系关系在四等之内,都称为同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超过这个等级就不算同族。不是亲族,就不服丧。只有皇室不以此定义亲族,便是世代不绝的意思。

原文

旧传黄陵二女,尧子舜妃 。以二帝道化之盛,始于闺房,则二女当具任、姒之德 。考其年岁,帝舜 zhì 方之时 ,二妃之齿已百岁矣 。后人诗骚所赋,皆以女子待之,语多渎慢,皆礼义之罪人也。

注释

黄陵二女,尧子舜妃: 指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一起嫁给舜帝,相传舜帝出巡而死,两女的眼泪斑染了湘江的竹子,死后祭祀在湘江旁的黄陵庙。② 任、姒之德: 周文王母太任和周武王母太姒,两人为后妃贤德的典范。③ 陟方: 皇帝出巡。④ 齿: 年龄。因牲畜的齿数可计算年龄,后亦指人的年龄。

译文

以前传闻黄陵庙供奉的两名女子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从这两位帝君道德教化的成功,始于治家来看,这两名女子应具有太任、太姒的品德。探查她们的年纪,帝舜出巡的时候,这二名妃子的年纪已经过百。后人的诗词所写,都将她俩视为年轻女子,言语多有亵渎轻慢,都是于礼义有罪的人。

原文

历代宫室中有 门,盖取张衡《东京赋》“謻门曲榭”也 。说者谓“冰室门”。按《字训》:“謻,别也。”《东京赋》但言别门耳,故以对曲榭,非有定处也。

注释

謻门曲榭: 偏僻的门与曲折的水榭。显示园林构景的意趣。

译文

历代的宫廷中都有謻门,取自张衡《东京赋》中“謻门曲榭”。有人说是指“冰室门”。按照《字训》的解释:“謻,别也。”《东京赋》只说是旁门而已,所以此与曲榭对仗,并不是指特定一处。

原文

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 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此概举一二耳,其详不能具载。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赣合流,漳州予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即漳、涡合流,云梦即漳、 yún 合流。此数处皆清浊合流,色理如 䗖蝀 dì dōnɡ 数十里方混。如璋亦从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体也,合之则成圭。王左右之臣,合体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诸侯以如聘 ,取其判合也。有事于山川 ,以其杀宗庙礼之半也。又牙璋以起军旅,先儒谓“有 chú 牙之饰于 yǎn 侧” ,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洛与落同义,谓水自上而下,有投流处。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注释

䗖蝀: 彩虹。② 如聘: 出使访问。如,去。聘,国家之间的访问。③ 有事于山川: 祀名山大川之神。④ 剡: 锐利,刀刃。

译文

河流以漳、洛字命名的最多,现在略微举例几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这只是大略举几个例子而已,无法全部记载下来。我查考这两字的意思,清浊混合的叫作漳。章是纹路的意思,颜色之间有差别。漳指的是两种水混合,有纹路,而且能够辨别。清漳、浊漳,在上党汇合。当阳是沮、漳两河合流之地,赣上是漳、赣两河合流之地,漳州我没有亲眼见过,鄣郡是西江合流之地,亳、漳是漳、涡两河合流之地,云梦是漳、郧两河合流之地。这么多处都是清浊合流,颜色纹路像彩虹一样,流经数十里才完全混合均匀。就像璋字也是从章部,璋是帝王两边的臣子所执的礼器,《诗经》里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是圭的一半,两个璋相合就成为圭。是帝王左右的臣子,身心合一,拱卫帝王的意思。又如诸侯通聘访问时用的璋,是取两方相合的意思。在祭祀山川之神时使用的璋,是取其比宗庙祭祀减少一半礼仪的意思。又如用牙璋号令军队,先代学者说鉏牙是“刀刃旁边有缺口装饰”的意思,其实不是。牙璋是两半对合的器物,相合的位置就是牙,就像今天的符契一样。牙璋是凸的一半,用以号令军队,那么凹的一半应在军队中,如同虎符的用法。洛与落意思相同,是指水自上而下,有下落水流的地方。现今的淝水、沱水,天下也有很多,先代的学者都有解释。

原文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 ,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又其北有尧梢 梢音消 。水,亦谓之巫咸河 。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注释

卤: 高盐分的水。② 巫咸河: 含土壤较多的浑水,汇入盐水中,盐所携带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土壤粒子所携带的电荷,减少其粒子之间的互斥作用力,使得土壤粒子结团沉淀,这个现象在化学上叫作聚沉反应。巫咸河流入盐泽,影响人们取盐制盐,所以被人们视为大敌,比防盗更严密。

译文

解州的盐泽,方圆一百二十里。雨下得久了,四面山上的水全都注入进来,仍从未满溢过;大旱时从未干涸过。含盐高的卤水颜色正红,在盐池表面结成的一层硝板下面,俗语称之为“蚩尤血”。但中间有一个泉眼,是甜美的净水泉,有这个泉眼的水,人们才汇聚在此。它的北面又有一条尧梢(读音消)水,也叫巫咸河。含盐高的水,没有净水与它混合,就不能结出盐。只要巫咸水汇入,盐泽里就结不出盐,所以人们称它为“无咸河”,是盐泽的隐患,修筑大堤以防备它,比防备盗贼还严密。探究它的道理,是因为巫咸河是浊水,流入盐泽中,就形成淤积沉淀,于是就不结盐了,并不是有什么怪异的原因。

原文

《庄子》云:“程生马。”尝观文子注:“秦人谓豹曰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谓虎豹为“程”,盖言“虫”也。方言如此,抑亦旧俗也。

译文

《庄子》里有:“程生马。”我曾看《文字注》中说:“秦人将豹叫作程。”我到延州时,人们至今仍将虎豹叫作“程”,大概是说“虫”的意思。方言就是这样,也可能是旧习俗。

原文

《唐六典》述五行,有禄、命、驿马、 pán 河之目 。人多不晓湴河之义。余在鄜延,见安南行营诸将阅兵马籍,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 hònɡ 澒然如人行幕上 。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 。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湴,字书亦作“埿”。 蒲滥反 。按古文,埿,深泥也。术书有湴河者 ,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也

注释

湴河: 泥淖的河,或指厄运。② 澒澒然: 晃动的样子。③ 孑遗: 独活。④ 术书: 医卜星相等方术方面的书。⑤ 空亡: 占卜上指所求不应、贫贱夭亡的凶占。

译文

《唐六典》中叙述的五行,有禄、命、驿马、湴河的条目。人们大都不知晓湴河的意思。我在鄜延,见到安南行营的将领们检阅兵马籍,里面有说“过范河损失”。问他们什么叫“范河”?原来是越人将淖沙叫作“范河”,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活沙”。我曾路过无定河,渡过活沙,人和马走在上面,百步之外的沙都会流动,晃动得像人走在布上。脚下尽管坚固,如果遇到一处塌陷,不论人马骆驼车都顿时沉没,乃至有数百人沦陷无人幸存。有人称这就是流沙。又有人说沙随着风流动,才叫作流沙。湴,字典中也叫“埿”(蒲滥反)。按照古文的说法,埿是指深泥。巫书上有提到湴河,大概是指厄运,就像今天说的“空亡”。

原文

古人藏书辟 用芸 。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 chén ,今白芷是也。

注释

蠹: 蛀书的书虫。

译文

古时候的人藏书用芸来驱虫。芸就是香草,就是现在人们说的七里香。叶子像豌豆叶,生长成一小丛一小丛,非常香,秋天过后叶子间有少许白色像是被粉末染污,驱虫特别灵验。南方人放在睡席下,能驱除跳蚤虱子。我在昭文馆任职判官时,曾经从文彦博(封潞国公,故称文潞公)家得到几株,移植在秘阁后,现在没有存活的了。香草这类植物,大多有很多别名,所谓的兰荪,荪就是现在说的菖蒲;蕙是现在说的零陵香;茞是现在说的白芷。

原文

祭礼有腥、 xún 、熟三献 。旧说以谓腥、燖备太古、中古之礼,予以为不然。先王之于死者,以之为无知则不仁,以之为有知则不智。荐可食之熟,所以为仁;不可食之腥、燖,所以为智。又一说,腥、燖以鬼道接之,馈食以人道接之,致疑也。或谓鬼神嗜腥、燖,此虽出于异说,圣人知鬼神之情状,或有此理,未可致诘。

注释

腥: 生肉。 燖: 烫得半熟的肉。 三献: 古时祭祀的三种祭品。

译文

祭礼有腥、燖、熟三种祭品。古时候的说法认为腥、燖是太古、中古之礼,我不这样认为。先王对死者的看法,认为死后没有意识是不仁的,认为死后有意识则是不明智的。献祭可以吃的熟食,是仁的表现;献祭不能吃的生食、半熟的肉,是智的表现。又有一说,腥、燖是以鬼道待死者,熟食是以人道待死者,这个说法存疑。有的说鬼神嗜好吃腥、燖,尽管这是灵异的说法,但圣人能通晓鬼神的情况,或许有这个道理,不能轻易否定。

原文

世以玄为浅黑色, mén zhě 玉,皆不然也。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谓之玄鸟。熙宁中,京师贵人戚里,多衣深紫色,谓之黑紫,与皂相乱 ,几不可分,乃所谓玄也。璊,赭色也。“ cuì 衣如璊” 音门 ;稷之璊色者谓之穈。 穈字音门,以其色命之也。《诗》:“有穈有芑。”今秦人音糜,声之讹也。 穈色在朱黄之间,似乎赭,极光莹,掬之粲,泽熠熠如赤珠。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盖所谓璊,色名也,而从玉,以其赭而泽,故以谕之也。犹 biǎn 以色名而从鸟,以鸟色谕之也。

注释

皂: 黑色。② 毳衣: 古代天子与士大夫的一种礼服,用毛皮制成。毳,即毛皮。

译文

世人认为玄是浅黑色,璊是赭玉,其实都不是这样。玄是赤黑色,比如燕子的羽毛,所以称其为玄鸟。熙宁年间,京城贵族皇亲国戚,多穿深紫色,叫作黑紫,与黑色混淆,几乎无法分辨,于是黑色被说成了玄。璊,是赭色的意思。“毳衣如璊”(音门)。璊色的稷称作穈。(穈字音门,因其颜色而得名。《诗经》有:“有穈有芑。”如今的秦人读音糜,是读音讹变了。)穈色在红色和黄色之间,与赭相似,非常光彩晶莹,捧起来灿烂发光,光色闪闪像红色的珍珠。它自成一种颜色,像赭却不是赭。大概所谓的璊,是颜色的名称,而从玉字旁,它接近赭色而有玉的光泽,因此得名。就像璊是颜色的名称而从鸟字旁,是用这种鸟的颜色来表示的。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 ,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 ,则黯黯然青且黑 ,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注释

濯: 清洗。② 磨莹: 打磨光滑。③ 黯黯然: 暗淡。

译文

世上锻铁所说的钢铁,是把柔软的铁弯曲盘起,然后把生铁陷在中间,用泥封起来炼,锻打使其相融,叫作“团钢”,也叫作“灌钢”。这是假的钢,只是暂时假借生铁来使其坚硬,再经过二三次炼生铁就熟了,仍然是软铁。但是天下没有认为这不对的,是因为没有见识过真正的钢。我作为使者出访,到磁州的锻坊,参观炼铁,才见识到真钢。凡是含钢的铁,就像含筋的面,洗尽了软面,面筋才显现出来。炼钢也是这样,只取精铁,用火煅烧百余次,每锻一次后称量,都变得更轻,直到煅烧多次而不减重量,就是纯钢了,锻炼百次也不会再有损耗了。这是最精纯的铁,颜色清明,打磨光滑,则是暗淡的青黑色光泽,与寻常的铁完全不同。也有锻炼殆尽也没有钢的,全看当地产出什么样的。

原文

《诗》:“芄兰之支> ,童子佩觿。” 觿 ,解结锥也。芄兰生荚支,出于叶间,垂之正如解结锥。所谓“佩 shè ”者 ,疑古人为韘之制,亦当与芄兰之叶相似,但今不复见耳。

注释

芄兰: 萝藦,多年生蔓草,茎叶长而尖,结荚形如羊角,又像古人解结用的锥子。② 佩韘: 佩戴牙玦或玉玦,表示已成年。

译文

《诗经》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是解结用的锥子。芄兰上长荚枝,从叶片间生出,垂着正像是解结锥的样子。有的写作“佩觿”,可能是古人做韘的形式,也和芄兰的叶相似,但现在见不到了。

原文

江南有小栗,谓之“茅栗” 茅音草茅之茅。 以予观之,此正所谓芧也。则《庄子》所谓“狙公赋芧”者 芧音序 。此文相近之误也。

注释

①茅 栗: 橡子。茅,橡树。② 狙公赋 芧:即朝三暮四的故事。

译文

江南有小栗,称作“茅栗”(茅音草茅之茅),我看这正是芧才对。就是《庄子》里的所谓“狙公赋芧”(芧音序)。这是字形相近产生的错误。

原文

予家有阎博陵画唐秦府十八学士 ,各有真赞,亦唐人书,多与旧史不同 。姚柬字思廉,旧史乃姚思廉字简之。苏台、陆元朗、薛庄,《唐书》皆以字为名。李玄道、盖文达、于志宁、许敬宗、刘孝孙、蔡允恭,《唐书》皆不书字。房玄龄字乔年,《唐书》乃房乔字玄龄。孔颖达字颖达,《唐书》字仲达。苏典签名旭,《唐书》乃 。许敬宗、薛庄官皆直记室,《唐书》乃摄记室。盖《唐书》成于后人之手,所传容有讹谬,此乃当时所记也。以旧史考之,魏郑公对太宗云:“目如悬铃者佳。”则玄龄果名,非字也。然苏世长,太宗召对玄武门,问云:“卿何名长意短?” 后乃为学士,似为学士时,方更名耳。

房玄龄,从文中所论来看,字乔年,名玄龄。隋末战乱之时,即投奔秦王李世民,为其出谋划策。李世民即位后,与杜如晦同为宰相,勤于职守,严于律己,朝政肃然,史称“房谋杜断”。房玄龄入选十八学士,并受到重用,据史书记载,房玄龄病危时,李世民曾“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君臣情意之深厚,可见一斑。

注释

阎博陵: 即阎立本。 唐秦府十八学士: 唐代秦王府的十八名学士,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于长安城设文学馆,招徕十八名学士,并命阎立本画像。又称《十八学士写真图》。② 旧史: 这里特指《旧唐书》,本条目内的《唐书》均为《旧唐书》。③ 名长意短: 名叫长,志气却短。此处“太宗”似应为“高祖”。唐高祖李渊击败郑王,苏世长由郑归降,新旧《唐书》均记有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召对苏世长并诘问其“名长意短”事。并有李渊《嘲苏世长》诗流传于世:“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译文

我家中有阎立本(封博陵县男,故称阎博陵)画的唐秦府十八学士图,各图上都有赞语,也是唐人所写,多处与《旧唐书》上记载的不同。姚柬字思廉,《旧唐书》上记载姚思廉字简之。苏台、陆元朗、薛庄,在《旧唐书》中都是以字当作名。李玄道、盖文达、于志宁、许敬宗、刘孝孙、蔡允恭,《旧唐书》中都没记录他们的字。房玄龄字乔年,《旧唐书》上写房乔字玄龄。孔颖达字颖达,《旧唐书》中写他字仲达。苏典的签名是旭,《旧唐书》上是勖。许敬宗、薛庄官都是直记室,《旧唐书》写他们是摄记室。由于《旧唐书》是后人所写,流传过程中或许有一些讹谬,而图中的信息是当时所记的。用《旧唐书》考证,魏郑公对唐太宗说:“目如悬铃者佳。”那么玄龄确实是名,而非字。但是苏世长,唐太宗在玄武门召见他问答,问道:“你为什么名长而意短?”苏世长后来当了学士,可能是当学士时,才改的名字。

原文

唐贞观中,敕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谢朓诗云“芳洲采杜若”,乃责坊州贡之,当时以为嗤笑。至如唐故事,中书省中植紫薇花 ,何异坊州贡杜若,然历世循之,不以为非。至今舍人院紫微阁前植紫薇花,用唐故事也。

注释

中书省中植紫薇花: 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意指天文上的紫微垣,与紫薇谐音,故种紫薇花。

译文

唐贞观年间,皇帝向度支部门下达旨令求杜若花,度支官吏因谢朓有诗说“芳洲采杜若”,就责令坊州上贡,当时因此受到嗤笑。至于如唐代旧事理,中书省里种植紫薇花,与坊州贡杜若事有何区别,但世代遵循,不认为是错的。至今舍人院的紫微阁前还种植紫薇花,就是唐代的旧例。

原文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 ,每秫一斛 ,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 ,疑无此理。

注释

①醨:清淡的酒。② 秫: 高粱。③ 于定国: 西汉官员。《汉书》记载,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冬日里饮酒后办案更加精明。

译文

汉代有饮酒一石不乱的说法。我比较当时与现在的酿酒方法,当时每两斛粗米,酿成六斛六斗酒。今天的酒中最清的,每使用一斛高粱,也不过成一斛五斗酒,如果像汉代的酿酒方法那样,就只是大略有点酒气而已。能喝酒的人喝多这种酒而不乱,应该没什么奇怪的。但汉代的一斛酒,也是现今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呢?有人说:“石是钧石的石,一百二十斤。”以今天的秤称量,相当于三十二斤,也就是现在的三斗酒。于定国饮酒很多石而不乱,恐怕没有这个道理。

原文

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今医方不载此意。

译文

古人说济水潜入地下流淌,现今历下一带但凡挖地都有流水,世人相传是济水经过这下面。东阿也是济水所经之地,取这里的井水煮胶,称作“阿胶”,用阿胶搅入浊水,水就会变清。人服下,可以下膈、疏痰、止吐,都是取济水趋于下行、水清而重的性质,所以用它医治淤浊及逆上的疾病。现今的医方不记载这一点。

原文

予见人为文章多言“前荣”,荣者,夏屋东西序之外屋翼也 ,谓之东荣、西荣。四注屋则谓之东 liù 、西霤 。未知前荣安在?

注释

夏屋: 大屋。夏,即大。 屋翼: 飞檐。② 四注屋: 四周有檐可使顶上的水从四面流下的房屋。

译文

我看人们写文章多说“前荣”,荣是大屋东西侧外面的飞檐,叫作东荣、西荣。四注屋的东西檐则叫作东霤、西霤。不知“前荣”在哪里?

原文

宗庙之祭西向者,室中之祭也。藏主于西壁 ,以其生者之处奥也 。即主祏而求之 ,所以西向而祭。至三献则尸出于室,坐于户西南面,此堂上之祭也。 户西谓之 ,设扆于此。左户、右牖 ,户、牖之间谓之扆。坐于户西,即当扆而坐也。 上堂设位而亦东向者,设用室中之礼也。

注释

主: 古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② 奥: 屋内的西南角,生人居住地方的最深处。③ 祏: 放置牌位的石匣。④ 扆: 门和窗之间的地方,指此处设置的大屏风。⑤ 户、牖: 门、窗。

译文

祭宗庙时要向西,是指室内的祭祀。神主牌藏于西面墙壁,是生人居住地方的深处。对着藏神主牌的石匣祈祷,这就是向西祭祀的原因。到三献时则将代替死者受祭的人请出屋子,坐在门户的西南面,这是堂上的祭祀。(门户西面叫作扆,在这里设置扆。左边是户、右边是牖,户牖之间的就是扆。坐在门的西边,就是当扆而坐。)上堂设置座位也向东,则是用室内之礼仪。

原文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周南》《召南》,乐名也,“胥鼓南”“以雅以南”是也。《关雎》《鹊巢》,二南之诗,而已有乐有舞焉。学者之事,其始也学《周南》《召南》,末至于舞《大夏》《大武》。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

注释

正墙面而立: 形容人视野短浅。

译文

“生而为人,不学《周南》《召南》,就好像正对墙面站立。”《周南》《召南》是乐名,即《礼记》所说的“胥鼓南”、《诗经·小雅》所说的“以雅以南”。《关雎》《鹊巢》,是二南中的诗歌,已有与之相应的乐曲和舞蹈。学习的人,从学《周南》《召南》开始,结束于舞《大夏》《大武》。所谓的学《周南》《召南》,不是仅仅诵读诗词而已。

原文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 ,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注释

浮气: 蒸腾的水汽。

译文

《庄子》中说“野马也,尘埃也”,是两种东西。古人说野马就是尘埃,如吴融说“动梁间之野马”,又有韩偓说“窗里日光飞野马”,都以尘为野马,恐怕不是这样。野马是田野间的浮气,远望像是群马,又像水波,佛经中说的“如热时野马阳焰”,就是这个东西。

原文

蒲芦,说者以为 蜾臝 ɡuǒ luǒ ,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艺”。夫政也者,蒲芦也,人之为政,犹地之艺蒲、苇,遂之而已,亦行其所无事也。

注释

蜾臝: 寄生蜂的一种。

译文

蒲芦,有人以此为蜾臝,恐怕不是这样。蒲芦就是蒲、苇。所以说“治人之道在于勤理政务,治地之道在于勤奋种植”。政务就像蒲芦,人施政就像种植蒲、苇,顺从它的生长而已,也是无为而治的意思。

原文

予考乐律,及受诏改铸浑仪 ,求秦汉以前度量斗升,计六斗当今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十三两 一斤当今四两三分两之一,一两当今六铢半。 为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分之三,今尺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强。

注释

浑仪: 即浑天仪,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

译文

我查考乐律,并受诏改铸浑天仪,求证秦汉以前的度量量具,计算当时的六斗相当于今天的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相当于今天的十三两(一斤相当于今天的四两三分两之一,一两相当于今天的六铢半)。规定为一升的内方的量具,古代尺寸是二寸五分十分分之三,现今尺寸是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多些。

原文

太一十神 :一曰太一,次曰五福太一,三曰天一太一,四曰地一太一,五曰君基太一,六曰臣基太一,七曰民基太一,八曰大游太一,九曰九气太一,十曰十神太一。唯太一最尊,更无别名,止谓之太一,三年一移。后人以其别无名,遂对大游而谓之小游太一,此出于后人误加之。京师东西太一宫,正殿祠五福 ,而太一乃在廊庑 ,甚为失序。熙宁中,初营中太一宫 ,下太史考定神位。予时领太史,预其议论。今前殿祠五福,而太一别为后殿,各全其尊,深为得体。然君基、臣基、民基,避唐明帝讳改为“棊”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注释

太一十神: 道教的十神真君。② 祠: 供奉神明。③ 廊庑: 堂前的廊屋,供奉的位置相对低下。④ 营: 营造,兴建。⑤ 唐明帝: 即唐明皇、唐玄宗,名李隆基,故避讳基字改为棊。

译文

太一十神:第一个是太一,第二个是五福太一,第三个是天一太一,第四个是地一太一,第五个是君基太一,第六个是臣基太一,第七个是民基太一,第八个是大游太一,第九个是九气太一,第十个是十神太一。只有太一最尊贵,没有其他的名称,只称为太一,三年移宫一次。后世的人因为它没有别名,于是对应大游太一而给它命名为小游太一,这是后人误加的。京城的东西太一宫,正殿供奉五福太一,而太一供奉在堂前的廊屋中,非常不合次序。熙宁年间,开始营造中太一宫,命令太史考定神位。我当时任职太史,参与讨论。现今前殿供奉五福,而太一供奉在另建的后殿里,各自都受到尊重,非常得体。然而君基、臣基、民基三神,因避讳唐明皇名而改为“棊”字,至今还沿袭这个旧称,没有改回去。

原文

予嘉祐中客宣州宁国县,县人有方玙者,其高祖方虔,为杨行密守将 ,总兵戍宁国,以备两浙。虔后为吴人所擒,其子从训代守宁国,故子孙至今为宁国人。玙有杨溥与方虔 、方从训手教数十纸 ,纸札皆精善。教称委曲书,押处称“使”,或称“吴王”。内一纸报方虔云:“钱镠此月内已亡殁”。纸尾书“正月二十九日”。按《五代史》,钱镠以后唐长兴三年卒,杨溥天成二年已僭即伪位 ,岂得长兴三年尚称“吴王”?溥手教所指挥事甚详,翰墨、印记,极有次序,悉是当时亲迹。今按,天成二年岁丁亥,长兴三年岁壬辰,计差五年。溥手教,予得其四纸,至今家藏。

注释

杨行密: 五代十国时期开创吴国,称南吴太祖。② 杨溥: 杨行密之子,其父称吴王而未称帝,杨溥继位后改称帝。③ 手教: 手写书信的敬称,以体现上对下的训教。④ 僭即伪位: 唐朝灭亡后中原五代更替,而中原之外的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南吴是其中之一,一般不认其为正统,故称杨溥即位为僭即伪位。僭,僭越;伪,假的。

译文

嘉祐年间我客居宣州宁国县,县人有名叫方玙的,高祖叫方虔,是杨行密的守将,担任总兵戍守宁国,以防范两浙。方虔后来被吴人擒获,他的儿子从训代替他戍守宁国,所以他的子孙至今都是宁国人。方玙有杨溥与方虔、方从训的手写书信数十张,信纸都很精美。信称为委曲书,画押处写的是“使”,或称为“吴王”。里面有一张告知方虔:“钱镠在本月内已亡故”。信纸的末尾写着“正月二十九日”。按照《五代史》记载,钱镠在后唐长兴三年死亡,杨溥在天成二年时已僭越称帝,怎么可能长兴三年还自称“吴王”呢?杨溥书信所下达的诏令都非常详细,笔墨、印章,都非常有序,应该是当时的亲笔手迹。现在考证,天成二年是丁亥年,长兴三年是壬辰年,算起来相差两年。杨溥的书信,我得到其中的四张,至今藏在家中。 ViWF7392Mr6KHc55yNtKGSzOyNnl7ZNhMqKQFC7DtZ0EY7akGyT65NxsIyJocq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