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阐述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观点:一是“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二是对民众进行教化,正人先正己,“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强调君主做到清净贤明,才能使人心归顺。第三应减少刑罚。这样,“民化而从政”,“无为而成事”,就会出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和谐局面。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 啬 ① ,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 遒 ② 。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 ③ ,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 ④ ;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⑤ 。
① 啬: 阻塞,制止。 ② 遒: 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③ 优之游之: 悠闲自得的样子。 ④ 长生: 万物生长。 ⑤ 彰: 明显。
文王问太公道:“圣人治理天下,应坚持何种原则呢?”
太公回答:“不要忧虑,也不要制止,万物顺其自然生长;不要节制,也不要忧虑,万物自然生长繁荣。施行政令,要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就像四季更替,人们感觉不到季节变化。圣人能做到这一原则,万物自然生息,周而复始,不会穷尽。这种优游自得、无为而治的状态,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求到了道理,就必须牢牢地记在心中。既然牢记在心中,就要运用到治理国家中;既然已经施行,就不要将其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从不刻意显露规律,而万物却能自然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显赫功名。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 ① ,变于形容 ② 。万国不通 ③ ,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④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 ⑤ ,启之则行 ⑥ ,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① 曲: 不公正、邪僻。 ② 形容: 形体容貌。 ③ 通: 即“同”。 ④ 大失: 最大的失误。 ⑤ 障: 阻碍。 ⑥ 启: 打开,开放。
“古时候的圣人,把人聚集到一起组成家,把家聚集到一起组成国,把国聚集到一起组成天下。分封贤德的人为各国诸侯,这是治理国家的纲纪。依循各个诸侯国的原来的政治教化,顺应当地人原有的风俗,改正百姓的邪僻,体现在形体容貌上。国家之间的风俗不一致,但使乐得其所,百姓都爱戴君主,这就是天下太平。唉!古时的圣人以清净无为治理国家;古时的贤人以公正治理国家;愚蠢的人不能保持公正之心,只好与人争夺。君主推行政令过多,制定的刑罚繁多,刑罚繁多百姓就会担忧,百姓担忧流离失所。君主、臣民不能安生,几代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失去大势的局面。天下的百姓如同流水一样,阻碍它就停止流动,打开它便川流不息,搅动它便浑浊不堪,静置它就清澈明净。呜呼!真是妙不可言。圣人见到事物的开始,就能预测到它的结果。”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 ① ,民有常生 ② ,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 ③ ,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 ④ , 夙 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⑤ 。”
① 常形: 四时变化的常规。 ② 常生: 固定的生活规律。 ③ 太上: 最上,最高的境界。 ④ 协: 符合、和谐。 ⑤ 常: 常法,基本原则。
文王又问:“怎样使天下太平呢?”
太公回答:“上天自有运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成冬藏,百姓也有不变的生活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息。人君能和百姓共同遵守规律,天下自然很祥和。最高的境界是依照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其次,是用仁德教化百姓。百姓受到教化,从而服从政令,所以上天清净无为,却能万物生长;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百姓就可以富足。这是圣人的仁德啊!”
●耕
文王说:“你的话正合我意,我要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