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题解

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入世学孔孟,出世学老庄。无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碗鸡汤适合你。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此章可以说是概括了全篇的主旨。“道”如果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就不是“道”了。称谓如果可以命名,也就不是“名”了。关于有名无名,前贤多从“有”和“无”上做文章。其实,细读下面的内容就会发现,所谓的“无名”就是“道”,而“有名”就是“气”。“道”无形状而“气”有征兆,所以出现了“有名”和“无名”的区别。无名天地之始,是说“道”在天地之先,所以最初无法命名,就是所谓道常无名。又因为道无所不在,它既在万物之先,又在万物之后,所以“道”是无为的,但不仅仅停留于“无”,它又是有为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有”。如果只用“无”来给它命名,那么“道”就专属于“无”。等到“无”化为“有”的时候,又不能只用“无”来命名。因为“有”和“无”是相互依靠、不断变化的,所以名字也随之变化。仅有一个常名是不行的。何况只用“有”和“无”来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强调“无”的方面,难免会偏于一隅。现在强调“无”,只是因为它的寂寥无形无状,无名可指。然而在无形无名之中,天地万物所要遵循的规律,莫不在此。所以直接说“无”恐怕是不适合的。“道”应该是由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本的“无”与作为万事万物规律的“有”共同构建而成。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说成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现在看来,果不其然。在没有宇宙、天体、大气层、星球等概念的上古时代,一个收藏之吏,对外部世界竟有如此高深的见识,果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 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注释

①道: 第一个“道”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既指产生天地万物的世界的总根源,也包括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名词;第二个“道”指“解说”,为动词。

②非常道: 是说可以用来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常,恒。长久、永恒。

③名: 第一个“名”指“道”的形态,为名词;第二个“名”含有“说明”之意,为动词。

④无名: 无形的、没有称谓的。

⑤有名: 有形的、有称谓的。

⑥万物之母: 指世间万物发生的本原。母,本体、本原。

⑦常: 经常。

⑧妙: 微妙。

⑨徼: 边界。引申表示极致。

⑩同出而异名: 同出一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⑪谓: 指称。 玄: 深黑色,文中指玄妙深远、不可预知。

⑫门: 这里的门是具有抽象意义的,用来比喻宇宙万物通往“道”的途径。

译文

如果“道”可以用来描述,那就不是常规的“道”;如果“名”可以用语言说明,那也不是常规的“名”。“无形”乃是万物本来的面貌;而“有形”则是宇宙万物产生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虚无”中去观察领悟世间的隐秘玄妙;从“实有”中去观察世界的发展状态。虚与实本为一体,只是不同名称罢了。两者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中的玄妙,是宇宙之万物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读解心得

这一章河上公取名“体道”。《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分“道篇”和“德篇”。所要描述或者论述的只有两个字:道与德。老子为了说清楚道和德,变换着角度分别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生各个方面来阐述。对于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先说“可”,即“可以”。一个“可”字表明老子的基本观点:道并非不能言说,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言说的。那么道是不是完全可以言说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老子立即补充说这种可以言说的道是“非常道”。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想说道虽然是可以言说的,但是可以言说的道,却不是通常所可能理解的可以言说的某物、某事、某人等可以类比的。老子的这种既肯定又有所保留的奇怪的表述方式,在全文随处可见。这种欲言又止的、有所保留的表述,我们只能理解为这是老子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呈现道于我们面前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其实不外乎一个目的,即通过有限的言说让听者有所悟。如果听者执着于这种言说本身,那就永远不能彻悟。老子精通这种方法,而且是把这种方法用于著作的全篇,因此洋洋洒洒的五千言,几千年来,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

第一章具有总说的性质,它既提及了“道”,又分述了“有”与“无”的关系。为了研究“道”,必须明确“有”与“无”。这也就是说,“道”虽然奇妙,但通过“有”与“无”的联系,我们却可以明确这奇而又妙的“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才有了郭店竹简中“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这样的语句。文中强调“天下之物”生于“有”,也生于“无”,那么其意在强调“道”的神妙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有”与“无”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有”与“无”却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发展阶段。正如老子所言,“无”是代表世界诞生之初,而“有”则是代表“万事万物”的诞生之始。因此,“无中生有”则代表着一种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性又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述,所以老子认为用语言能够表述的“道”是一般的“道”,是一种“常道”。

因为“道”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因此,它是玄妙的。但“道”的玄妙却是可以通过“有”与“无”的交替变化来感悟。“有无相生”在现实中体现为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二是作为客观结果而存在的“有”的出现。因此,只要我们真实地了解这两种具体的变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道”的奇妙,而且还可以领略到“道”的深远。

经典故事

紫气东来

老子的《道德经》含义深刻,意味深长,那这部书是怎么来的?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部书?为什么又只有八十一章短短五千字呢?

据传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吏,官不大,主要负责典籍的管理,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周景王的时候,他的儿子庶子朝叛变,带着大量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是负责管理这些典籍的,当然责任重大。于是老子就决定弃官过隐居的生活。他一路西行,走到函谷关,想出关远渡。当时守关的将领叫尹喜子,据说尹喜子会望气。这天早上,他习惯性地登楼望气,忽然看到东边有一道紫气飘来,就断定要有圣人通过函谷关。果然,不久之后,须发皆白的老子倒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关口,要求出关。尹喜子也是好学之人,一看是圣人就在眼前,正好可以借机向圣人请教。出关是要有通关文牒的,可老子没有。尹喜子就说没有通关文牒,那就给点好处费吧。可老子穷啊,没有钱,尹喜子说没有好处没有钱,那就写本书吧。老子被逼无奈,就写了这部《道德经》赠送给了尹喜子。于是才有了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仅仅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文简意深,这是千百年来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关于老子的传说更是近乎神话,这一切无非是想说明老子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老子的《道德经》自然也就是一部天下奇书。

道义无形,有无相生

妸荷甘与神农一同在老龙吉那里学习。神农大白天靠着桌子、关着门睡觉。中午的时候,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听到了一下子站起来,抱着的拐杖也丢在了地下,说:“老龙吉知道我见识浅薄,不够专心,所以弃我而去。完了,我的先生!没有用大道名言来启发教导我就死去了!”

弇堈吊听到后,说:“悟道之人,天下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前来依附于他。老龙吉对于道,尚未得道之万分之一,尚且懂得藏狂言而默默死去,更何况真正懂得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状,听起来没有声音,而人们所谈论的道,都是晦涩难懂的,可见能够用来加以谈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知道‘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道’。”泰清又问:“你知道‘道’,‘道’也有规律吗?”无为说:“有。”泰清又问:“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样的呢?”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积聚,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道’的规律。”

泰清于是就拿这些话去请教无始,说:“如此的话,那无穷的不知‘道’和无为的知‘道’,哪个对哪个错呢?”无始说:“不知‘道’是深远玄妙,知‘道’是浮躁浅薄,不知‘道’是处于大‘道’之中,知‘道’则刚好相反。”于是泰清似有觉悟地感叹道:“不知‘道’就是真正的知‘道’啊!知‘道’恰恰是真正的不知‘道’啊!有谁懂得其中的奥妙呢?”

●神农

无始说:“‘大道’是听不见的,能听到的就不是真正的‘大道’;‘大道’是看不见的,能看到的也不是真正的‘大道’;‘大道’是不可言传的,言传的也不是真正的‘大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它出自无形的‘道’!因此‘大道’是不可以称述的。”

无始说:“听到有人讨教‘大道’,便随口回答的,那其实是不知道‘道’。而讨教‘大道’的人,也是不了解‘大道’。‘道’是无法讨教的,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讨教却一定要问,这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法回答却勉强回答,这是对‘大道’并不了解。内心无道,却希望回答空虚无形的问题,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宇宙,对内无法了解自身的根本,所以也就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无法遨游于太虚之境。” x0OEKvlwLEbETPxRxOptCOBqZMgYvilVaUZXbdhzXByN/7B02kGQaObwHhmbe5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