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谋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城,必先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1]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全军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2]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3]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注释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这句说迫使敌国完整地屈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或打败敌国则稍差一些。全,完整。国,春秋时主要指都城,或者还包括外城及周围的地区。破,攻破、击破。 [2]军、旅、卒、伍: 春秋时军队编制单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3]非善之善者也: 还不算是最好的谋攻。 [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是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能说是最高明的用兵。屈,屈服、降服。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胜多胜少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地屈服为上策,而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将士完整无损地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五百将士完整无损地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稍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士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兵就稍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用兵。

释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偷地渡过黄河,攻打魏的首都安邑。魏王豹大为吃惊,就带了兵来抵抗韩信,魏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败。魏王豹被韩信俘虏了。于是,韩信平定了魏,改为河东郡。第二年,汉王派张耳跟着韩信带兵东征,向北攻打赵王歇及守在代地的成安君陈馀。韩信打败了代地的部队,在阏与这个地方活捉了代相夏说,接着大破赵军,斩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这都是破敌人之国。平定赵国后,韩信用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派人到燕国去,燕国人听到了消息,立刻投降。韩信令燕人以国降,是为上策;打败魏、赵,是次策。

原文

故上兵伐谋 [5]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6]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7]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8] 。修橹 fén wēn [9] ,具器械 [10] ,三月而后成;距 yīn [11] ,又三月而后已 [12]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 dùn 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窨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13]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14] ,此攻之灾也 [15]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6]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17]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18]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 [19]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20] ,此谋攻之法也 [21]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注释

[5]上兵伐谋: 这句意思是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上兵,用兵中的上乘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在敌方谋划时及早洞察,以巧妙的计谋破解敌方的计谋。 [6]其次伐交: 意思是说当时的外交战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交,兵将交战,这里指外交。伐交,即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打击敌人。 [7]伐兵: 通过与敌人军队交战,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兵,军队。 [8]法: 方法。为不得已:实不得已而为之。 [9]修橹轒辒: 指制造大盾和攻城用的四轮大车。修,制作、建造。橹,大盾牌。轒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兵车,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只能掩护攻城部队接近城池。 [10]具器械: 意思是说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具,准备。 [11]距窨: 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距,通“具”,准备。窨,通“堙”,高于敌人城墙的土山。 [12]已: 完成、竣工。 [13]胜: 克制、制服。忿:愤懑、恼怒。蚁附之:指像蚂蚁一般驱使士兵爬梯攻城。 [14]杀士三分之一: 即使三分之一的士兵被杀,也还是无法攻下城池。士:士兵。拔:攻占城邑或军事据点。 [15]攻: 这里指攻城。 [16]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不采用直接交战的办法而迫使敌人屈服。 [17]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意思是说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 [18]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这句是说灭亡敌国无需旷日持久。非久,不须旷日持久。 [19]必以全争于天下: 这句意思是说一定要使用全胜的战略计谋来争胜于天下。全,即上文中“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 [20]顿: 通“钝”,指疲惫、挫折。利:利益。全:保全、万全。 [21]此谋攻之法也: 这就是运用谋略进攻敌人的最高标准。法,标准、准则。

译文

所以,指挥作战的最高追求是用巧妙的谋略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来夺取胜利,最差的选择是攻打敌国城池。采用强攻城池的战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攻打敌人的城池,先得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运送士兵的四轮兵车,准备好各种攻城用的器具,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结束。然后将领也许难以克制自己的愤怒,驱逐士兵像蚂蚁一样架云梯攻打敌军城池,结果可能是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敌城尚未被攻破,这就是攻城可能造成的祸害。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不用强攻的手段,灭亡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全胜的计谋而称霸于天下,这就是运用谋略克敌制胜的基本法则。

释例二

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斩陈馀。于是向李左车问道:“我想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怎样才能成功?”李左车说:“将军涉过西河,俘虏了魏王,又捉了夏说,一战便攻破了井陉隘道,不到一个上午打败了二十万赵军,杀了赵相成安君。名闻四海,威震天下。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然而校尉们十分辛劳,士兵们非常疲乏,实在是很难叫他们再卖力了。现在将军您要是发动这一支疲乏困倦的军队去驻扎到燕国坚固的城下,跟其战斗恐怕会僵持很久,而且又没有攻下它来的力量。这些是将军这方面的短处。现在不如解下盔甲武装,守在赵国,安抚百姓。再让百里之内的地区每天都可以送来牛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兵卒,而后把部队驻守到通往燕国的路上,接着派一个辩士送一封信,向他显示你军队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的命令。用威势把燕国降服了后,再派人去齐国,齐国也一定会降服的。用兵之道,本来就是先声夺人、虚张声势,而后再动刀兵计策,就是这么办的!”韩信听了,说:“好极了!”就照李左车的计策,派人到燕国去,燕国果然投降了。

释例三

公元前287年,苏秦游说楚国,楚王说:“现在您打算合天下为一体,拉拢各诸侯国,使危亡的国家得以生存下去,寡人愿意恭敬地以整个国家来跟随。”于是六国南北联合,而将力量聚集在一起,苏秦便成为这个合纵盟约的领导人,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苏秦将六国合纵的事向秦国宣布。秦人有十五年之久,不敢窥视函谷关。

● 苏季子投井遇叔

释例四

249年秋,蜀汉的卫将军姜维进犯雍州,依傍麴山建筑两座城,派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聚集羌胡人为人质,进犯侵逼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进行抵挡。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距离蜀国路途遥远而险阻,当然需要运送粮食;羌人怕姜维的劳役繁重,必然不肯依附他。如今围攻夺取麴城,无须厮杀流血就可以攻克;他们虽有救兵,但山道险阻,不是行军打仗之地。”于是郭淮派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兵包围了麴城,切断了运输道路和城外流水。句安等人出城挑战,陈泰按兵不动。城内将士困窘不堪,仅靠分配的粮食和聚积起来的雪水度日。姜维率兵前来救援,出了牛头山就与陈泰的军队相遇。陈泰说:“用兵之法贵在不战使人屈服。如今扼守牛头山,姜维没有了退路,就会成为我们的笼中之鸟了。”于是命令诸军各自坚守营垒,不与姜维交战,并派人向郭淮报告,让郭淮快速向牛头山进军,截断姜维的退路。郭淮采纳这个意见,进军洮水。姜维害怕了,于是迅速撤兵,句安等人孤立无援,终于投降。

● 姜伯约归降孔明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22]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23]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24]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能逃之 [25]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26]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27]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注释

[22]十则围之: 意思是拥有数量上绝对优势的兵力,就可以包围敌人。 [23]倍则分之: 这句是说有多于敌人一倍的兵力,应设法分散敌人,造成局部上更明显的优势。倍,加倍。分,分散。 [24]敌则能战之: 这句是说如果敌我双方兵力相等,则当敢于抗击、对峙。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能,这里作助动词,能战。 [25]少则能逃之: 我军兵力少于敌军时就应设法躲避其锋芒。少,兵力少。逃,逃跑、躲避。 [26]不若: 不如,指敌强我弱。 [27]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弱小的部队如果固执坚守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小敌,弱小的军队。之,助词。坚,坚定、强硬,这里指固守硬拼。大敌,强大的敌军。擒,捉拿,这里指俘虏。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的战术方法是:当我军拥有十倍于敌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时就围困敌军,当我军拥有五倍于敌军的优势兵力时便可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当我军拥有两倍于敌军的优势兵力时就要设法分散敌军以造成局部上更明显的优势,当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军交战,当我军兵力少于敌军时就应该设法躲避敌人的锋芒,当我军实力不如敌人时就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如果坚守硬拼,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军队制服擒获。

释例五

356年,燕慕容恪率军追段龛至广固城下,段龛闭门固守,慕容恪整日按兵不动。诸将莫名其妙,齐请速攻,慕容恪对诸将说:“用兵不宜执一,或宜缓行,或宜急取。若彼我势均,敌外有强援,一或顿兵,将腹背受敌,自应急攻为是,希望速得大利;倘我强彼弱,彼又无外援,不如羁住守兵,静待彼自毙,兵法所谓十围五攻,便是此意。按行军常法,必欲急攻,谅数旬即可攻下,但恐恶战,伤我士众。故当持久以取,不要贪得近攻。”于是严固围垒,屯田课耕,后城中粮尽,段龛出降,终克广固。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 [28] ,辅周则国必强 [29]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必弱 [30]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注释

[28]国: 指国君。辅:原意指增强车轮支力的辅木,这里引申为辅助、助手。 [29]辅周则国必强: 意思是说辅助亲密无间国家就强盛。周,亲密无间。 [30]辅隙则国必弱: 辅助关系不和睦的国家必定衰弱。隙,缝隙,这里指不和睦。

译文

在外独立指挥军队的主将,是国君的助手,君臣关系密切国家就必定强盛,君臣关系不睦国家就必然衰弱。

释例六

276年10月,晋征南大将军羊祜请求讨伐吴,他对晋武帝说:“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今不于此时平吴,而更阻兵相守,不可长久。现在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近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攻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一处倾坏,上下震荡。如此则军队混乱,必然攻克。”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以平吴,统一中国。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31]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32]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 [33]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34] ,则军士惑矣 [35]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36] ,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37] [曹操曰:引,夺也。]

注释

[31]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意思是说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个方面。君,国君。患,危害。 [32]谓: 命令。 [33]是谓縻军: 这叫作束缚军队。縻,羁绊、牵制、控制。 [34]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不了解军队内部的具体情况而干预军队的政令。三军,代指军队。春秋时一些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同,参与、干预。政,政务,这里专指军队的行政事务。 [35]军士: 指军队的士兵。惑:迷惑、困惑。 [36]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不懂得军队行动要根据前方情况及时随机应变的道理,而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权,权变、机动。任,指挥、统率。 [37]是谓乱军引胜: 这句是说这样做就是自乱军队而失去了胜机。乱军,扰乱军队。引,失去之意。

译文

国君可能给军事行动造成祸害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够进攻而强迫军队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够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这说的是对军队的牵制束缚;不懂得军队的内政管理而干预军队的军事政务,就会使将士们迷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产生疑虑。全军上下既迷惑又疑虑,其他诸侯国就会乘机进犯。这就是所谓的自乱军队而导致敌国的胜利。

释例七

760年,李光弼率兵进围怀州,史思明领兵来救援,李光弼再次后退。史思明派间谍散布流言,说他的将士都是北方人,思归心切。监军鱼朝恩信以为真,屡上书说叛军可灭的状况,蛊惑唐肃宗速下诏催李光弼进兵。唐肃宗遂下诏谕。李光弼上书说贼锋尚锐,不可轻进。唐肃宗不听,遣使者去督战。李光弼不得已,进军到北邙,敌伏兵四起,官军抵挡不住,只好返奔。史思明乘势进击,杀死官军数千人。怀州复陷。

● 李光弼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38] ,上下同欲者胜 [39] [曹操曰:君臣同欲。] 待不虞者胜 [40]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1]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42]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注释

[38]识众寡之用者胜: 懂得指挥人数多的部队也懂得指挥人数少的部队的人就能取胜。众,人数多的部队。寡,人数少的部队。 [39]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获胜。同欲,意愿一致、齐心协力。 [40]以虞待不虞者胜: 随时有作战准备来等待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得胜。虞,准备。 [41]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控制的就能够获胜。能,有才能。御,原意指驾驭,这里指牵制、制约。 [42]知胜之道也: 认识、把握胜利的规律。道,规律、方法。

译文

所以要预测胜利有五种情况: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作战的就能够获胜,懂得指挥大集团军也懂得指挥小部队的就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有共同欲求的就能够获胜,能随时做好充足准备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的就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约束的就能够获胜。这五种情况,就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释例八

198年,曹操征讨张绣。一天,曹军退走,张绣欲追击。贾诩说:“不可追,若追必败。”张绣不同意,领兵追上曹军,曹军奋力接战,结果张绣军兵大败而还。贾诩对张绣说:“今可整兵再往追击,再战必胜。”张绣说:“今已败,为什么还要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今番必胜。”张绣遂收散兵往追,果然大败曹军。张绣问贾诩道:“前以精兵追击,公曰必败,后以败兵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为何其事不同而得到验证呢?”贾诩说:“将军虽善于用兵,可不是曹操敌手。曹军虽退,曹操必亲自断后,以防追兵;追兵虽精,大将却比不起曹操,彼兵亦锐,因知必败。曹操急于退兵,一定是因许都有事;既破追军,必轻车速回,不再准备;纵留诸将断后,也不是将军的敌手,虽用败兵而战必胜。”张绣佩服他的高见。

释例九

19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吕布,军至彭城(今徐州),送劝降书,吕布得书欲投降,陈宫说:“今日降曹,若卵投石,岂可得全。”吕布出战,败还保城。吕布无谋多猜忌,不能制御诸将,诸将又各起意自疑。曹操大军围困三个月,城中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捆绑陈宫,率众投降。吕布与其部下登上白门楼。曹兵围急,于是投降,吕布被杀。这是吕布与陈宫以及诸将上下不同欲而败亡。

● 曹操斩吕布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3]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44]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43]殆: 危险。 [44]一胜一负: 即胜负各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译文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己方情况,便能百战百胜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方情况而只了解己方情况,则胜败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己方情况,那么每次战斗都注定会失败。

结语

谋攻,“谋”可训“议”。“欲攻战,必先谋”(曹操注)。古人称为“先谋”,汉代刘向说:“谋先则事昌。”(《说苑·说丛》)事先设谋,预测出事物的变化趋向,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导致事物的成功。所以“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可施其事”(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岳飞也曾言“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

本篇以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存主义为用兵的最高原则,即运用外交手段解决,胜于武力攻取。另外,力言统帅权的独立,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的规律,不仅普遍地应用于战争方面,还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特别是企业家所借鉴的重要规律。“己”,对于企业来说,是指企业实力、经营方针、企业员工素质、股东等所构成的企业内环境;“彼”对于企业来说,即是指与企业相关的供货商、消费者、服务对象、同行竞争者等所构成的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外环境。企业家不能把握企业内、外环境,是不能占有市场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无往而不利。 5XUtO2P8yKRad1RtvHWPAF7b/+aHaVkfQgpWr/oF3lxbDjn6cD85u9a/u2NBbz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