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计篇第一

[曹操曰:计者 [1] ,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原文

孙子曰:兵者 [2] ,国之大事 [3]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4]

注释

[1]计: 预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做出预测、谋划。 [2]兵: 本义为兵械、用兵,这里解释为战争。 [3]国之大事: 意思是说国家的重大事务。 [4]不可不察: 意思指不可不仔细考察、谨慎研究。察,观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乎人民生死的重要方面,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是不可以不加以认真研究的。

原文

故经之以五 [5]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6]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7]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8] ,五曰法 [9]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10] ,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11]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12]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13]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14]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15]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16]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17]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 shú 有道 [18] ?将孰有能 [19] ?天地孰得 [20]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21] ?士卒孰练 [22] ?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23]

● 曹操会兵击袁术

孙策欲起兵攻袁术,但恐有失,于是联合曹操,两军夹击。袁术兵大败

注释

[5]经之以五: 这句意思是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经,度量、衡量。五,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 [6]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这句意思是要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校,衡量、比较。计,估计、计算。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7]道: 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8]将: 将领。 [9]法: 法制。 [10]令民与上同意也: 意思是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 [11]民弗诡也: 意思是能使被驱使去打仗的百姓不敢违抗。 [12]阴阳: 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差异。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13]远近: 指作战区域的距离远近。险易:指地势的险要或平坦。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之地。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4]智: 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兵。勇:勇敢果断。严:军纪严明。这是孙子提出的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种品德。 [15]曲制: 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等具体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 [16]闻: 知道、了解。 [17]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句意思是对道、天、地、将、法有深刻的了解,对这些条件掌握得好就能胜,掌握得不好就不能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 [18]主孰有道: 指哪一方国君比较开明,拥有民众的支持。有道,指政治清明。 [19]将孰有能: 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20]天地孰得: 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21]兵众孰强: 哪一方的兵械装备锋利,兵士众多。兵,这里指的是兵械。 [22]士卒孰练: 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 [23]吾以此知胜负矣: 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就可以预知胜负的归属了。

译文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预测,从而探查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这五个方面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所谓政治,指的是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让人民心甘情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能使被驱使去打仗的百姓不敢违抗。所谓天时,指的是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气候季节情况。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距离的远与近、地势的险峻与平坦、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指的是要考察他是否具有足智多谋、言而有信、关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等素质和能力。所谓法制,指的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军令法规、武器装备、军需供应等情况和制度。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了解的,但只有真正通晓和掌握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计算比较,从而探索敌我双方胜败的情况。也就是说比较敌我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与地利?哪一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战争胜负的归属了。

● 孙权跨江破黄祖

孙权自建安五年孙策死后,据守江东,甘宁为孙权分析,如要取天下,须先破黄祖,稳固根据地。孙权于是跨江攻打黄祖,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释例一

● 韩信登台拜将

公元前206年,韩信向刘邦说:“项羽一声怒吼,千人都吓得胆战腿软,但是他不信任人,不把重要任务交付给有能力的将领们,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而慈爱,说起话来柔和温顺;部下生病了,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为他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是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却迟迟没有动静。这就是妇道人家的习气——不识大体。项羽目前虽然做天下的领袖,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以控制中原的关中,宁可跑到彭城(今徐州)去;又违背义帝当时与天下诸侯所做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诸侯们对他这种自私非常愤怒。项羽把义帝迁徙驱逐,安置到偏远的江南。凡是项羽军队所到过的城邑都被蹂躏得残破毁灭,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他,老百姓都不愿归顺拥戴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强迫罢了!项羽名义上虽然是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目前看来是很强,但很快就会衰弱下去。您当初由东方进入秦的武关,丝毫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废除了秦朝的苛刻刑法并约法三章。秦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大王在秦国做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对于三秦王的属地,只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复了!”最后刘邦重视韩信的分析称霸天下。

释例二

● 马援聚米为山

公元47年,伏波将军马援带领着马武、耿舒等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蛮。去五溪蛮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通过壶头山路,路近但是难走;一条是通过充县,道路平坦但是要远得多。耿舒主张走充县那一路。马援认为路远,既费时日又费粮草,不如走壶头山这一路。马援上奏章向汉光武帝请示,汉光武帝同意他的看法。他们就向壶头山进发。汉军到了壶头山,好不容易找到一块较大的地方,把军队驻扎下来。可是天气太热,好些士兵都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得了病。于是将士兵分为两队:一队守住营寨,对付五溪蛮人;一队在山崖上凿窑洞,让士兵可以在里面避避热气。五溪蛮人一会儿敲着鼓冲下来,一会儿打个呼哨跑回去,弄得汉兵没法交战。马援不管太阳多么毒,瘴气多么厉害,他总是跑到外面来,踮着脚望着五溪蛮人的动静。他的部下瞧见他流着汗,连胡子都湿了,就央告他到窑洞里去休息。他笑着说:“老头儿不大怕热,你们进去吧。”左右被他感动得流下眼泪。汉军打不过去又退不出来,被困在山腰里。这是马援不得天时地利而导致失败的。

释例三

齐景公时,晋国进攻齐国的阿邑、鄄邑;同时,燕军侵略齐国的河上地方;齐国军队大败。齐景公对此很担忧。晏子就向他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然是田氏门中偏房所生,但是他这个人文武兼备,文能亲服左右部下,武能威慑敌人,希望君王试试他。”齐景公召见穰苴跟他谈论军事,对他大加赞赏,就任命他做将军,领兵抵抗燕国和晋国的军队。穰苴对齐景公说:“我一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从平民提拔起来,位列大夫之上,可能士兵对我不信服,百姓对我缺乏信任。由于我资历浅而权威不足,希望得到君王的宠臣、国人所尊重的大臣来担任监军,这样更加可行。”于是齐景公派庄贾前往。穰苴跟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在营门会合。”

● 穰苴斩监

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队,等待庄贾。烈日当空而庄贾还未到达,穰苴进入营中检阅军队,指挥士兵,宣布纪律条令。军纪宣布完毕,已是黄昏时分,这时庄贾才翩然出现。穰苴问道:“你为什么迟到?”庄贾说:“有劳大夫和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如今敌国深入侵略,国内很不安定,士兵们在边境上风餐露宿,百姓的性命都在您手上,还有什么相送呢?”召军正来问道:“按照军法,约定时间而迟到的,怎么说?”军正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向齐景公求救。那人去了,还没来得及回来,这时穰苴就斩了庄贾,以此号令三军。三军将士全都震惊万分。齐景公派使者带着符节前来赦免庄贾,穰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穰苴执法如山,不畏权贵,最终得以克敌制胜。

释例四

● 孔明挥泪斩马谡

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以马谡督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放弃水源上山驻军,不下山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被迫退回到汉中。后来依军法处斩马谡。诸葛亮亲自奔丧,为他痛哭流涕,抚慰他的家属,和他在世时一样情深义重。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力大臣,晋文公自然高兴了。现在天下没有安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制胜于天下,是因为用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除军法,哪能讨伐敌人呢!”

释例五

1555年,戚继光到浙江时,发现卫所军队长期不从事军事训练,而金华、义乌地区乡团民兵矫健勇猛,他获准从那里招募了三千人,教给他们击刺之法,长短兵器交替使用,因此戚继光的这支军队特别精锐。戚继光又考虑到江南地方多湖泽,不利于车马奔驰追逐,于是就根据当地地形制定军事阵势,找出便于兵力展开的方法,对于所有的战舰、火器、兵械加以精选,重新置备。从此“戚家军”扬威天下。

1561年,倭寇大肆劫掠桃渚、圻头。戚继光迅即率军奔赴宁海,控制住桃渚,在龙山镇击败倭寇,一直追击到雁门岭。戚继光与倭寇前后打了九仗,全部获胜。

释例六

954年3月,高平战役开始,后周和北汉军队都已列好阵势,北汉骑兵上来挑战。后周将领樊爱能见势就退兵,何徽带着步兵列阵在骑兵后面,被奔腾而来的骑兵一冲击,顿时溃不成军。樊、何二将向南而逃。后周世宗派近臣前去阻止,没有人肯听从命令,都扬言说:“官军吃了大败仗,残余的将士已无心作战了。”到了傍晚,由于后周军队取得了胜利,樊爱能、何徽及其将士逐渐返回。

后周世宗到达潞州后,逮捕了临阵脱逃的人,把其中军使以上将领和监军一起斩首。从此,哪怕是桀骜不驯的将领或者纪律松弛的士兵,人人有所戒惧。后周世宗考虑到何徽曾有防守平阳的功劳,想赦免他的罪,结果没有这样做,还是将他与樊爱能一起杀了,尸体都用专门的车辆运送回去安葬。

● 明训忠佞

原文

将听吾计 [24] ,用之必胜 [25] ,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26]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 [27] ,乃为之势 [28] ,以佐其外 [29]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0]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注释

[24]将听吾计: 这句意思是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将,作副词,表示假设,如果。 [25]用: 实行,即指挥用兵。之:语助词,无义。 [26]去: 离开。 [27]计利: 计谋有利。听,听从、采纳。 [28]乃为之势: 这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 [29]以佐其外: 用来辅佐外在的条件。 [30]因利而制权: 意思是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因,根据。制,制定、采取。权,权变,灵活处置。

译文

如果君主听从采纳我的计谋,运用它指挥作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即使用来指挥作战也必然招致失败,那么就应该辞别离去。

如果经过对利害的权衡,君主采纳了我的计谋策略,就要设法造成积极有利的态势,用它辅助军事行动外部条件的形成。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而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和行动。

● 贾诩

释例七

223年,魏文帝问贾诩:“我准备征讨不服从命令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应先讨伐哪一个?”贾诩说:“进攻他国,应先在军事上权衡;完成统一的根本大计,则当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应顺应形势,接受汉朝禅让,统治全国。如果推广文教、道德以安抚人心,静观形势变化,平定天下就不难。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是地势险要,又有长江天险。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长于辨别虚实,陆逊精通军事;蜀汉固守险要,东吴陈舟江湖,我们很难在短期内将他们击败。用兵的原则是,先了解夺取胜利的途径,然后再作战;根据敌人的力量任命将领,这样才能做到攻战无误。据我分析,我们的文臣武将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亲自对付他们,也未必一定有取胜的把握。从前虞舜在朝廷上作战争的舞蹈,苗部落就臣服了。我认为陛下目前应首先对他们加以抚慰,然后再用武力征讨。”文帝不听,出动大军,结果无功而返。

释例八

269年,西北巨寇树机能攻陷凉州,晋武帝派讨虏将军兼武威太守马隆去征讨。马隆设局募兵,马隆规定: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方得入选。马隆亲自检试,得三千五百人,称为已足,又自至武库选刀、剑、戈等武器。武库长只给粗械,与马隆发生争执。马隆复入奏晋武帝,陈明武库长阻难情形。晋武帝因传谕武库长,任隆自择。马隆始得往取精械,分给勇士。马隆率部向西进发,行过温水。树机能拥众数万,据险固守。马隆见山路崎岖,不易轻进,就令部下选乘扁箱车,载兵徐进,且战且前,令勇士挽弓四射,发无不中,胡兵多应弦倒地。马隆冒险进兵,如同平地,转战千里,未尝受挫,反杀伤胡虏数千人,得直抵武威镇所。后向晋武帝报捷,树机能竟被马隆乘胜奋斫,枭首凉州,秦凉各境一律肃清。

原文

兵者 [31] ,诡道也 [32]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 [33] ,用而示之不用 [34]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35]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阳也。] 。利而诱之 [36] ,乱而取之 [37] ,实而备之 [38]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39]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挠之 [40]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41] ,佚而劳之 [42]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43]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 [44] ,不可先传也 [45]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 马隆征讨树机能

注释

[31]兵: 用兵打仗。 [32]诡道也: 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 [33]能而示之不能: 就是说能战但是装作不能战的样子。从这句开始到“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 [34]用而示之不用: 实际要打却装作不要打。用,用兵。 [35]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 [36]利而诱之: 意思是说给敌人小利,来引诱它,伺机予以打击。利,这里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 [37]乱而取之: 意思是说迫使敌人处于混乱状态,抓住时机进攻它。乱,混乱。 [38]实而备之: 指敌人如果没有暴露什么弱点,需严加防备。实,没有弱点暴露。 [39]强而避之: 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40]怒而挠之: 这句是说敌人易怒或被激怒而急于求战,我方就该避而不战,使其丧失理智,临阵指挥做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怒,易怒或被激怒。挠,挑逗、扰乱。 [41]卑而骄之: 这句是说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卑,小、怯。 [42]佚而劳之: 这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 [43]亲而离之: 这句意思是说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亲,亲近。离,离间、分化。 [44]兵家之胜: 这句是说上述“诡道十二法”是军事家指挥取胜的奥妙所在。兵家,军事家。胜,奥妙。 [45]不可先传也: 这句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做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做出规定。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

译文

用兵打仗本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的样子,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的假象,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准备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却反而佯装要攻击近处。给敌人蝇头小利来引诱他上当,迫使敌人混乱并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他,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发怒或被激怒而急于求战,就要避而不战以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就要设法让他骄纵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搞得他疲惫不安,对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预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所在,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是无法事先做出刻板预判的。

释例九

● 班超投笔封侯

公元87年,班超发于阗诸国兵进攻莎车。龟兹王遣将率兵五万人救援莎车。班超召部将和于阗王商议说:“我们兵少,不能进攻,各自散去。于阗国从此地东去,我们也从此西归,今夜就出发。”班超暗地放了俘虏。龟兹王听到这消息高兴极了,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奔赴西界截击班超;温宿王领八千骑兵于东界伏击于阗国。班超探知敌军已去,就密召诸部整备军旅,鸡鸣时刻奔赴莎车营。莎车将士大惊,各处奔逃,班超追斩五千敌人,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于是投降。

释例十

战国时期赵国北部边防的大将李牧,常年驻在代郡、雁门郡一带,防备匈奴的入侵。他订立了一个规章:发现匈奴兵来袭,要立刻退回营区自保;如果擅自离营捕虏敌人,要处以斩刑。匈奴人知道这一规章后,认为李牧怯懦。在边防的士兵整天受犒赏而不用打仗,都希望有一战之机。约在公元前233年,有一天,李牧放出大批百姓四出放牧,田野里满是百姓。匈奴以小股兵马入侵,李牧假装战力不备而败退,任由匈奴抓去了几千人。于是匈奴单于倾巢来犯,李牧设下了许多灵活多变的战阵,用包抄的奇兵,一举而杀掉了十几万匈奴骑兵,单于仅以身免,败逃而去。

● 李牧雁门纵牧

释例十一

公元前519年,吴人攻打州来,楚国的薳越率领楚国和诸侯的军队奉命救援州来。吴国的公子光说:“胡国、沈国、陈国、顿国、许国、蔡国和楚国七国同伙而不同心,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攻胡国、沈国和陈国的军队,他们必然首先溃退。三国败退,诸侯的军队就军心动摇了。诸侯混乱,楚军必然拼命奔逃。请让先头部队放松戒备减少军威,后续部队巩固军阵整顿师旅,以引诱敌人。”吴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七月在鸡父作战。吴王用三千名囚徒专攻胡、沈和陈。三国军队争着俘虏吴军,吴国整编的三个军紧跟在后。吴国的囚徒有的奔逃,有的束手就擒,三国的军队乱了阵脚。吴军进攻,三国的军队败退。吴军俘虏了胡、沈两国的国君和陈国的大夫。吴军释放胡、沈的俘虏让他们逃到许国、蔡国和顿国的军队里,说:“我们的国君死了!”吴军擂鼓呐喊跟上去,三国的军队奔逃,楚军也拼命奔逃。

释例十二

383年11月,东晋猛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迂回到秦军侧后截断敌人后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梁成中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败,一万五千余名秦兵被歼灭。洛涧的胜利使秦军沿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前锋都督谢玄派人对苻融说:“将军这是持久作战的办法,不是速战速决的打算。如果你把秦军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再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秦王苻坚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半渡之际,再用骑兵夹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秦军内部本来就不稳,这一撤,阵势大乱,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原晋军将领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争着逃命。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被晋追兵杀死。晋军乘胜猛追,秦军人马相踏,昼夜不停地往后跑,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东晋追兵。就这样,几十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者十之七八,苻坚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

释例十三

621年,唐高祖李渊派李孝恭和李靖攻打萧铣。萧铣令其大将文士弘率兵数万进驻清江拒战。李孝恭想与之交锋,李靖说:“不可。文士弘健将,士兵骁勇,今失荆门,悉锐拒我,是救败之师,此锋殆不可当。不如泊舟南岸,待他锐气已衰,然后出去奋击,必获全胜。”李孝恭不听,留李靖守营,自己率兵出战,果然大败,被迫退保南岸。

释例十四

公元前204年8月,刘邦派刘贾带领两万人渡河协助彭越,骚扰楚军后方,烧其积聚,截断楚军补给线。接着,彭越攻占了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楚军侧背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9月,项羽率兵攻打彭越。项羽临走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战。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十五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合。”项羽很快收复了十七座城,但没能消灭彭越的游军。这支游军仍在梁、楚之间积极活动,威胁楚的后方。

● 张子房悲歌散楚

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鉴于楚军主力东调,成皋方向敌我强弱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便转守为攻,不断向成皋守将曹咎挑战。曹咎最初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后来经不起汉军的连日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战。当楚军正在渡汜水时,汉军乘机攻击,大破楚军,曹咎兵败自杀。汉军再次夺回成皋。项羽听到成皋失守,急忙由睢阳回救。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这时由于韩信攻占临淄,齐地战事吃紧,项羽又命令龙且带兵二十万去救齐。11月,韩信攻破齐国,歼灭了龙且的部队。项羽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把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归楚。

释例十五

隋朝大业末年,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驻扎在霍邑。唐公李渊亲率大军直取霍邑。李世民认为宋老生必固守城池而不应战,便带少数人马先到霍邑城下,举鞭指挥,装出挥兵围城的架势,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起初还很镇静,后来果然被激怒了,开城出战,靠城墙摆开阵势。李渊和他的长子李建成合军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和唐公女婿柴绍在东南结阵。宋老生挥兵猛进,首先压唐公阵,李建成不慎落马,阵势稍乱,宋老生领兵乘势追杀,唐公和李建成合军抵敌不住,便都退败。这时李世民率领两员骁勇战将骑着马从南面高地顺陡坡冲下来,迅猛出击,把宋老生军队拦腰截断,并以主力部队进行奋战,宋老生的军队大乱,各自奔逃,大败而散。城头上的宋军怕唐军攻进来,急忙放下门闸,宋老生领一部分部队欲进城,但已被隔在城外,焦急之下只好攀绳登城,结果被李世民所率领的追兵赶上击杀。

释例十六

公元前512年,吴王问伍员说:“攻打楚国怎么样?”伍员回答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互相不和,没有人敢承担责任。如果组织三支部队对楚国突然袭击而又快速撤退,他们必然都出而应战。他们一出来我们就回去,他们一回去我们就出动,楚军必然疲于奔命。屡次突击快撤,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失误。他们疲乏以后再派三军跟上,必然大胜他们。”吴王阖闾听从了,楚军从此开始就困顿疲乏了。这是对于休整充分的敌人设法使其疲劳,为后来破楚入郢创造条件。

● 伍员剑赠渔父

释例十七

公元25年,刘玄派舞阴王李轶、大司马朱鲔等人率众兵马守卫洛阳城。光武帝刘秀准备向北攻取燕、赵,派寇恂、冯异统军驻防在黄河边上,抵抗朱鲔等人。冯异便写信给李轶说:“敝人听说明镜是用来观察形象的,往古的事件是用来认识今天的。古时微子离开殷朝进入周,项伯背叛西楚霸王归顺……您真能从大事成败中觉悟过来,就请赶快定下大计,功劳可和微子、项伯相比,转祸为福,就在这个时候了……”李轶回信给冯异说:“现在我守卫洛阳,你镇守孟津,都占据着要害之地,希望我们同心不贰。还望您详细禀报萧王(刘秀),我愿意献上愚见,以佐助国家,安定民众。”冯异上奏给光武帝。光武帝故意泄露了李轶的信件,好让朱鲔知道。朱鲔知道后果然大怒,于是派人刺杀了李轶。因此洛阳城中众人离心,有许多人投降过来。

● 赏强项令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 [46] 胜者,得算多也 [47]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48]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49]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注释

[46]庙算: 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作“庙算”。 [47]得算多也: 意思是说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算,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48]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胜利条件充分就可以获胜,反之就无法取胜,更何况不具备任何取胜的条件呢!而况,何况。于,至于。 [49]胜负见矣: 胜负结果就能够显现了。见,同“现”,显现。

译文

大军开战之前,在朝廷策划谋算时就能预知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到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获胜的条件不足。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缺少条件就难以取胜,更何况那些毫无计划、不曾具备任何取胜的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方面来考察,谁胜谁负便一目了然了。

释例十八

公元26年,东汉将领邓禹入关,他的将士们请求他迅速进攻长安,他对将士们说:“我们的人马虽说不少,可是能打仗的不多。再说前面没有粮草供给我们,从后面运粮更难以济事。赤眉军进入长安不久,声势浩大,粮草充足,其锋锐不可当。如果我军马上去跟他们交战,能不吃亏吗?不过赤眉也有一个弱点,他们人多粮草少,并且没有来源,他们在长安也待不了多久,迟早会发生变乱。我探听到上郡、北地、安定三个郡粮食富足,牲口也多,我军先不进长安,暂在北道休兵以等待时机。我们有了粮食、马匹,长安那边也许维持不下去了。这样,我们准能打败赤眉,顺利地进入长安。”

● 邓禹

结语

计篇:计,计算、庙算。“庙算”兴师为国家大事,在政祭一致的古代,君臣必先谨告于祖庙,关在庙内讨论军事:一为求祖先的佑助,二为统一君臣的意志,三为提防谋略的外泄。基于彼方、我方的考虑与比较,而定出作战的基本计划。

孙子以“庙算”作为军事谋策,受到历代的重视:汉高祖的军事集团中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陈平等人。据传,张良能奇谋巧运,曾借助筷子,测定出刘邦破楚军关键之策。唐代军事家李靖娴熟兵法,著有《李卫公问对》一部兵书。相传其每次随唐太宗出征,都随身携带“算袋”统计测算,为唐太宗出筹定计。 K5XEYLLwuoxE4qrcAR9ug/dLazAfA0ofXh5U39dVLuwN8QyMdLIeI9hB/tykqI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