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实篇第六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 [1]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2]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3]

注释

[1]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这句是说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或控制、到达防御、设伏地区,就能整顿队伍、休息兵力,也可察明地形、构筑好工事、做好准备,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处,占据。佚,即“逸”,指有休息整顿的时间。 [2]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这句意思是说作战中若被动地快速进入战场仓促应战,就难免疲劳。趋,快步急进,这里有仓促之意。趋战,仓促应战。 [3]致人: 调动敌人。致,招致、引来。致于人:被敌人调动。

● 耿弇宫台望战

译文

孙子说:两军交战,凡是先进入战场而等待敌人的一方就显得安逸从容,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一方就必然疲惫不堪。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释例一

公元29年,汉光武帝令耿弇攻讨张步,张步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费邑派其弟费敢驻守巨里。耿弇进兵先到巨里,命令部众多伐树木,扬言用于填塞坑堑,急修攻城工具,三天后全军进攻巨里城;并暗地里放归俘虏,使其告知费邑攻期。第二天费邑率领精兵三万人来攻。耿弇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修攻城器具,就是想引诱费邑来呀!”当即拨出三千精兵困守巨里,亲自率领精兵占据高地,乘高合围,大战,临阵斩杀费邑,敌兵溃散。

原文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4]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5]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6]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7] [曹操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趋,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注释

[4]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意思是说能使敌人自行前来,就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利之,用利来引诱。 [5]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这句话是说能使敌人不能来进犯我,就是设法使敌人有其他顾虑的结果。 [6]劳之: 使之疲劳。 [7]安能动之: 意思是说敌人若固守坚城,我军就设法调动他。

译文

能让敌人自动进入我军所预设的战场,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让敌人不能来进犯我,是制造困难破坏的结果。所以敌人如果安逸就应该设法使其疲劳,敌人如果粮食充足就应该设法使其饥饿,敌人如果安逸就应该设法让它有所移动。

释例二

公元前3世纪中期,赵国驻守北部边防的良将李牧,常年在代、雁门郡一带驻扎,防止匈奴入侵。有一次,他放出大批百姓四出放牧,田野中全是百姓,匈奴以小股兵马入侵,李牧假装没有战斗力而败退,任由匈奴捉去好几千人。单于得到了这个消息,率领大军倾巢来犯。李牧设置了许多变化灵活的战阵,用左右包抄的奇兵一举杀掉了十几万匈奴骑兵,打败了匈奴,单于仅以身免,败逃而去。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中,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了。

● 将帅之臣

李牧(?—前229),战国时期赵国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原文

出其所不趋 [8] ,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9]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0]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1]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12]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13]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14] ,故能为敌之司命 [15]

注释

[8]出其所不趋: 这句是说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出兵,即击其空虚。出,出击。不,这里作“无法、无从”解。 [9]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意思是说我军行进千里而不疲劳,于是走敌军不设防的地方。无人之地,没有敌军防守的地方。 [10]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即出击而必能取胜的地方,是由于所攻击的是敌人防守空虚或无兵把守之地。 [11]守其所不攻也: 所守之处是敌人不予攻打或无法攻取的地方。 [12]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这句意思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如何进攻。 [13]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这句形容虚实运用微妙到极致,使敌人无形可睹。微,微妙。 [14]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意思是说虚实运用神奇到极点,以至无声息可闻。神,神奇、神秘。 [15]司命: 命运的主宰者。

译文

我军出击之处应是敌人不及急救的地方,我军奔袭的地方应是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人不设防的地区;发起进攻而必定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所攻击的是敌人防守空虚或无兵把守的区域;我军防守必定能固若金汤,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无力攻取或不予攻打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进攻。

微妙啊,微妙到使敌人看不到我军的一点行迹!神奇啊,神奇到使敌人听不到我军的一点声息!所以我们就能够把敌人的命运牢牢控制在手中。

释例三

263年,魏派遣钟会、邓艾分路攻蜀。钟会统兵十余万人直奔汉中,邓艾督促三万余人,自狄道进汉中。蜀将姜维固守剑阁,钟会挥师攻维,屡攻不克,意欲退还。邓艾上言:“从阴平由斜径出剑阁,去成都,用奇兵攻其腹心。剑阁守兵必然还涪,那时钟会军队就可以顺利地前进了;如果剑阁的守军不还,那守涪的军队自然少了。兵法上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现在乘敌人的空虚,必定大破敌军。”十月,邓艾率兵沿阴平僻道行无人之地七百多里,不顾艰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到了危崖峭壁的地方,邓艾用毡裹住身体,先滚下去,将士等不敢落后,如法遵行,等到无毡可裹,就各自攀木沿崖,鱼贯而进。大军接近江油,江油守将马邈开城归降。蜀卫将军诸葛瞻眼见涪城难守,不得已退保绵竹。魏兵与蜀兵战至日暮,诸葛瞻和尚书黄崇都被斩。邓艾到成都,蜀主刘禅出城投降。

● 钟会邓艾取汉中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当时司马昭打算出征讨伐蜀国,钟会大力支持,并屡次献计献策。灭蜀后,钟会大力结交西蜀名士,打击邓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权,但由于手下官兵不支持钟会的行动而发动兵变,钟会与姜维等人皆死于兵乱之中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16]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17]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18]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 [19]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20]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注释

[16]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这句说我军进攻而敌军无法抵御,是由于攻击点正是敌军空虚懈怠的地方。御,抵御。冲,攻击、袭击。虚,空虚懈怠。 [17]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这句意思是说我军后撤而敌军不能追击,是由于我军后撤迅速,敌军追赶不及。速,迅速、神速。及,赶上、追上。 [18]故我欲战……攻其所必救也: 这句意思是说当我军欲与敌军进行决战时,敌军不得不从命应战,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军进攻的地方是敌军必须救援的要害。必救,必定救援之处,比喻利害攸关之地。 [19]画地而守: 即据地而守,比喻防守很容易。画,界限,指画出界限。 [20]乖其所之也: 这句意思是说调动敌人,将其引往其他地方。乖,违、相反,这里有改变、调动的意思。之,往、去。

译文

我们前进而敌人之所以无法抵御,是因为我们攻击的正是敌人兵力空虚的薄弱环节;我们撤退而敌人之所以无法追击,是因为我们的行动神速而敌人根本追不上。因此如果我军准备出兵决战,敌人主力即使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可以据守,也不得不出城应战,这是因为我军攻击的是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如果我军不准备交战,哪怕只是在地上画一个阵形而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决战,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背离他所要走的方向。

释例四

184年,后汉将领朱俊进攻宛城的黄巾军,因寡不敌众,即围城筑土山以临城内,击鼓攻城西南角,黄巾军守将韩忠率众拥向西南面;朱俊自领精锐部队五千人,趁势攻城东北角,越过土山攻入城内。韩忠率余众退保小城,惶恐畏惧,乞求归降。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 [21] ,则我 tuán 而敌分 [22]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23] ,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24]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25] ,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26]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27] 。寡者备人者也 [28]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29]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注释

[21]形人: 使敌人现形,即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暴露敌人。形,这里是显露的意思。我无形:即隐藏自己的意图,不暴露我军情况。 [22]我专而敌分: 我军兵力集中而敌军兵力分散。 [23]是以十攻其一也: 指我军在局部上拥有多敌军兵力十倍的绝对优势。 [24]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这句说能以众击寡,是因为敌军到处有顾虑不得不分兵把守,则我军所要打的敌军必定有限。约,有限。 [25]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即我军准备进攻的地方敌人无从知晓。 [26]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这句意思是说敌人既然不知道我军要进攻哪里,就不得不多方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则我军所要进攻之地的敌人就很少了。 [27]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就是说如果处处设防,必然是处处兵力薄弱。 [28]寡者备人者也: 即兵力薄弱,是因为被动地分兵戒备敌人。 [29]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即兵力相对集中,是因为敌人被动地戒备我军。

译文

所以能察明敌人的军情而不暴露我军情况,就可以使我军集中兵力而使敌军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我军就可以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打敌军,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绝对优势;既然能造成以众击寡的态势,那么我军所攻击的敌军就必然有限。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敌人不知道具体地点,就会在很多地方设防守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兵力就会分散,那么我军进攻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就少了。

所以说防御了前面则后面的兵力就一定减少,防御了后面则前面的兵力就一定减少,防御了左边则右边的兵力就会减少,防御了右边则左边的兵力就会减少。所有的地方都设防,那么所有的地方兵力都会减少。兵力缺少是由于要处处被动地防备别人的进攻,兵力众多是由于敌人被动地戒备提防我军。

释例五

公元前154年春,吴楚七国造反,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到了荥阳,留下一部分人马,自己带领着大军退到昌邑。他吩咐将士们坚决遵守“只守不攻”的命令。一天晚上,吴兵奔到周亚夫坚守的城池,在东南面骚扰。周亚夫派人在西北面防备,果然吴兵从西北面进攻。吴兵攻不进城,大多因饥饿而反叛逃散了。

释例七

413年,东晋朱龄石率兵两万自江陵出发,向西攻伐蜀国。临行时,刘裕与朱龄石密商道:“往年刘敬宣进兵黄虎,无功而还,今不宜再蹈覆辙了。”遂与朱龄石附耳数语,并取出一锦函,交与朱龄石,外面写着六字:“至白帝城乃开。”朱龄石受函西行,诸军虽进,未知意向。至白帝城,取示锦函,曰:“诸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从中水取广汉,老弱乘高舰十余,由内水攻向黄虎。”蜀主谯纵果然防守内水,使其大将谯道福率重兵守涪城,遣其刺史侯辉守彭模,夹水筑城固守。诸将欲先攻击南城,朱龄石督诸军猛攻北城,攻克后斩侯辉等人。到广汉又攻破谯道福别军,蜀主谯纵自缢,蜀国被平定。

● 细柳式车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中土。周亚夫在细柳营驻军,防卫京城。汉文帝为了激励士气,亲自到各个军营去慰勉将士。他到各处军营时,都可以长驱直入,唯独到了细柳营被阻拦在外,只得凭借节符传令。进入军中,车马都只能缓步移动,不可奔跑。文帝称赞周亚夫教导有方,细柳军纪律严明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30]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注释

[30]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这句说如能预先了解掌握战场的地点与交战时间,那么即使奔赴千里也可以与敌军交战。

译文

所以如果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候打仗,那么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前去与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打仗,那么就会陷于左翼部队不能救援右翼部队,右翼部队不能救援左翼部队,前路军不能救援后路军,后路军不能救援前路军的被动局面,更何况远的相隔几十里,近的也要相隔几里呢?

原文

以吾 duó [31] ,越人之兵虽多 [32] ,亦 益于胜败哉 [33]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仇国也。]

故曰:胜可为也 [34] 。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

[31]度: 推测、推断。 [32]越人之兵: 越国的军队。春秋时期,吴、越之间长期征伐不已。孙子为吴王论兵法,自然以越国为吴的假想敌。 [33]亦奚益于胜败哉: 意思是说越国军队人数虽多,但不能知晓众寡分合的运用,那又有什么关系。奚,何、岂。益,补益、帮助。 [34]胜可为也: 即胜利可以人为积极取得的。

译文

依我的分析来看,越国的军队数量虽然众多,但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努力争取的。敌军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是可以让他们无法参与战斗。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35]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36]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37]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38] [曹操曰:角,量也。]

注释

[35]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这句说我当仔细分析一下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策,策度、筹算。得失之计,即敌人计谋的得失优劣。 [36]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意思说引诱敌人,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作,兴起,这里指引诱。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 [37]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即察明敌军所占地区哪里更容易进攻。形,察明。死生之地,指敌人优势所在或薄弱环节、致命环节。地,同下文“处”,非实指战地。 [38]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这句说要通过与敌进行试探性战斗,来掌握敌人的虚实强弱情况。角,较量,即战斗力观察。有余,指实、强之处。不足,指薄弱之处。

译文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算计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引诱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敌情来了解敌人的优势所在和致命弱点,通过小型战斗侦察来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释例六

573年,南朝陈大将吴明彻进攻北齐,迫进寿阳。齐派遣王琳移守寿阳,吴明彻乘夜率兵往攻,破入外郭,王琳等人退保内城。齐遣皮景和率众数十万救寿阳,距城三十里,屯兵不进。陈军闻报,都问吴明彻:“坚城没攻下,大敌临近,元帅将何法对待?”吴明彻道:“救兵如救火,彼结营不进,显然是不敢来战,怕他什么!我料这座寿阳城定然旦夕可下了。”第二天早起,命令士兵饱餐一顿,自己也亲擐甲胄,上马誓众,决破此城。当即出马督攻,四面攀援,鼓噪而上。守将王琳等人巷战至暮,均力屈被擒。皮景和慌惧退走。

● 吴明彻攻北齐

释例七

221年7月,刘备率领部队几十万人,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孙权求和不成,只得准备应战。他为了增强吴军的防御力量,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抗拒蜀军。222年正月,刘备率主力从秭归抵达猇亭,设立了大本营。吴国将领都主张立刻迎战。陆逊认为刘备居高守险,锐气正盛,应当避开蜀军锋芒,等待机会破敌。陆逊通过大胆的战略撤退,占据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和猇亭一线后,停止撤退,转入防御,阻止蜀军前进。蜀深入吴境五六百里,从建平(今四川巫山)到彝陵设置了几十个军营。陆逊看到刘备处处设营,兵力分散,部队士气沮丧,反攻条件已经成熟,先派出一部分兵力进行试探性的进攻。通过这次试攻,找到了火攻蜀军的办法。陆逊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顺风放火,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迅速攻破四十多座蜀军营寨,蜀军土崩瓦解,大部战死和逃散,车船和军用物资也全部丧失。刘备乘夜逃走,靠驿站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装具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原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39]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40]

因形而错胜于众 [41] ,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42]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43] [曹操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44]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 陆逊定计破蜀

陆逊(183—245),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县人,少有才华。对孙权平定地方叛乱起到了很大作用,孙权也因此将孙策之女嫁与他,并时常与他商议军国大事。尤其是吴、蜀两国争夺荆州时,陆逊大破蜀军,军事才能才得以真正展现

注释

[39]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这句说我军用兵的方式方法变化无穷,以至形迹俱无,使敌人无法判断。形兵,指军队部署过程中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 [40]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指敌人打入我军内部的间谍也无从窥测底细,敌人纵有智谋也束手无策。间,间谍。深间,指隐藏极深的间谍。窥,刺探、窥视。 [41]因形而错胜于众: 这句说依据敌情随机应变而取胜,将胜利置于众人面前。因形,根据敌情而灵活应变。因,由、依据。错,同“措”,放置、安置。 [42]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人们只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情况。形,形状、形态,这里指作战方式、方法。 [43]制胜之形: 运用怎样的计谋取胜。 [44]应: 适应。形:形状、形态,这里特指敌情。

译文

伪装示形诱敌运用到极点,就能达到不显露一丝痕迹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则即使深藏于我军内部的间谍也不能看出蛛丝马迹,再高明的敌军将领都不能想出应对的方法。

根据具体敌情而采取灵活战术取胜,把战胜敌人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能清楚其中的奥妙所在;人们都知道我军取胜的战略战术,却不能真正知道我军怎样运用战术克敌制胜的精要;因此每一次作战取胜所采用的战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针对不同的敌情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释例八

617年,隋将王世充在洛水以北布阵。李密渡洛水布阵与王世充相对,东接月城,西至石窟。李密的军队多为骑兵长枪,王世充兵多持戈矛,当时地形利戈矛而不利骑兵。密军与战而不胜,遂与数千将士弃马登船,南渡洛水,其余兵马东退月城,王世充率师直驰至月城下。李密渡洛水后即策马西趋王世充本营黑石。王世充营内见密兵逼近,连举六次烽火告急,王世充即舍月城之围,收兵西退。李密回师与其交战,大败王世充。月城之围不救而自解,西南之敌不战而成功,王世充不复轻出。

● 李密兴师

隋朝末年,时局动荡,各地武装起义纷纷涌现。李密(582—619)本追随杨玄感,即后入瓦岗寨,得翟让赏识,势力渐长。但因为权力纷争,杀翟让自立。李密与王世充交战,大败,瓦岗覆灭。李密走投无路,渡河至河阳降唐,后又叛唐,兵败被杀

释例九

约120年,后汉朝廷知虞诩有将帅之才,提升他为武都太守。他率兵三千人赴任,途中被羌兵阻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崤谷。虞诩停军而诈称上书朝廷请发援兵,待援到而前进。羌遂松懈,分兵抄掠旁县,虞诩乘其兵散之机,日夜进发兼行百余里。命令士兵各做两灶,以增灶而示援军接迎,羌遂不敢接近。有将问道:“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以防不虞,而今日行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群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形势有所不同。”

● 虞诩增灶断追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柘城南)人,东汉名将。汉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才干过人,少时便精通《尚书》,为时人称颂

释例十

817年10月,李愬奇袭蔡州成功,率领军队回到文城栅,将领们向他请教道:“开始公(李愬)败于朗山而不忧虑,胜于吴房而不攻取,冒大风雪而不中止,孤军深入而不畏惧,但终于成功,这都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请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李愬说:“在朗山失利,贼军轻视我而不作防范。攻取吴房,则贼众逃进蔡州,全力固守,所以得把吴房留下,使贼军分散兵力。风雪阴晦,则烽火接不上,无从知道我军到达。孤军深入,则人人都拼死,战斗力自然就倍增。要看得远的人不会去看近处,考虑大处的人不会计较细微的末节,如果小胜就骄傲,小败就忧虑失措,把自己先扰乱了,怎谈得上立功呢!”大家都心服。

原文

夫兵形象水 [4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46]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47]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注释

[45]兵形象水: 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兵形,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也可理解为用兵的规律。 [46]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这句意思是说水的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作战中的取胜方法则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制,制约、决定。制胜,制服敌人以取胜。 [47]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即是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似流水一般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常势,固定永恒的态势。势,态势。常形,一成不变的形态。

译文

用兵打仗的规律就像水的流动规律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打仗的规律,就是避开敌军有实力的地方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根据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用兵打仗则要根据敌人的虚实来选择不同的制胜方法。所以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形式,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采取相应战术取得胜利,就可以称作用兵如神。

● 马燧披心示贼

马燧(726—795)字洵美,唐朝名将。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少时即学兵书战策,为人沉勇多智略。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占领河中要塞长春宫,大将马燧一人来到朔方军营地,便拉开衣襟,袒露胸膛,劝降朔方军,以真挚诚恳打动兵士

释例十一

782年,田悦在魏博称王,反抗唐室。唐德宗诏马燧征讨他。田悦知马燧缺粮,故坚壁不战。马燧命令诸军持十日粮,进屯仓口,与田悦夹水列营,命军士就水造桥,建成三座,每日分兵过桥,前往挑战。田悦只坚壁不出,设伏兵万人,将袭击马燧军。马燧诸军沿洹水而指向魏州。田悦探得消息,率领李纳等军四万多人,渡河攻营。马燧率军与田悦军接战,李抱真等军也赶来参加战斗,拼命杀入,田悦众相率败走。李抱真问马燧道:“粮饷不多,遽行深入,究是何因?”马燧答道:“我无非为速战起见,试想魏博三镇,连兵不动,意欲坐老我师,可以不战屈人,我如果分军击其左右,田悦必前往相救,我军反腹背受敌,战必不利,今特进军攻田悦,捣他中坚,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攻其所必救,所以向魏州进军以破敌人。”李抱真等言极是。

释例十二

234年,蜀相诸葛亮领军出斜谷,魏将司马懿驻守渭南。几天后,诸葛亮领大军西行,懿统下诸将都认为蜀军要进攻西围,唯独郭淮以为是见形于西,想使魏军分兵应战,其攻击之处必是阳遂。当夜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守城有备而未克。

● 孔明兴兵征孟获

孔明攻打南部蛮人,每次都定计变化,打得孟获措手不及,被动疲乏

原文

故五行无常胜 [48] ,四时无常位 [49]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50]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注释

[48]故五行无常胜: 孙子这句是说其相生相克间变化没有定数,如同用兵的策略奇妙莫测。五行,木、火、土、金、水。古代认为这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战国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元素的彼此关系是相生又相胜(相克)的。 [49]四时无常位: 即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换永无止息。四时,指四季。常位,指一定的位置。 [50]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这句意思是说白昼因季节变化有长有短,月亮循环因而有盈亏晦明。这里孙子说五行、四时及日月变化,均是“兵无常势”之意。日,指白昼。死生,指月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

译文

所以说“五行”(金、木、土、水、火)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占绝对优势;“四时”(春、夏、秋、冬)轮回更替,没有哪一季可以固定不动。一年之中,白天有时短、有时长,一月之内,月亮也是有盈有亏、有明有灭。

结语

本篇突出地论述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的作战指导问题。“一个主将,不以毁灭敌人兵力为战争目的,灵活作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到胜利目的的手段。”这指出指挥的灵活性,是有明确目的的。

虚实,“虚”,空虚,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兵力集中而强大。“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本篇主要论述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在战争中要立于主动地位,即“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在双方交战中,要会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用兵有固定的趋势,要避实而击虚。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MI/PaVJYiJt46Gow6nWlCUtxoHakA4WXlRpJZd+I0OZNe0dv14Bvm8oLQZx8ii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