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一八七一年,米特福德先生在他那本迷人的故事集《旧日本物语》的绪言当中这样写道:“近年来有关日本的书籍,要么是根据官方的记录编纂而成,要么是些过往游客的粗略印记。世人对于日本人的内心生活知之甚少。有关日本人的宗教、日本人的迷信、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日本人潜在的行为动力迄今为止还都是个谜。”

米特福德先生所说的日本人的内心生活,乃是“陌生日本的一瞥”,我有幸对此窥见一斑。或许读者会因为我所提供的信息量之匮乏而感觉到失望。对于一个生活在日本人中间不到四年时间的人来说,即使他努力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却也不足以使一个外国人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真正的落脚之地。没有什么人比起作者本人更能够感受到,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多么有限,还有多少课题仍有待探讨。

本书所涉及的日本宗教思想,尤其是源自民间的佛教意识,以及其间提到的迷信观念,极少受到新一代日本知识阶层的认同。除了对抽象思维,特别是对纯粹的哲学思想普遍冷漠之外,当今西方化的日本人几乎与颇有教养的巴黎人或者波士顿人站在了同一个智力层面。然而他们对于一切超自然的事物却表现出极大的轻蔑,对于当下重大宗教问题的态度更是完全漠视。他们在大学里得到的有关近代哲学思想的修养,很少促使他们尝试在社会学或者心理学方面进行任何有关学科领域的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来说,迷信仅仅是迷信,那种思潮与国民情感之间的关系丝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不仅是由于他们作为日本人完全了解自己,更是由于他们所属的知识阶层至今毫无理由地、近乎自然地为其古老的信仰感到羞耻。在我们西方人当中,大多数自称不可知论者的人们或许还能够记得,当我们刚刚从远比佛教更加缺乏理性的信仰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曾经带着怎样的一种感受,回顾起自己祖先那黯淡的神学理念。日本的知识阶层,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不可知论者。这种精神上的迅速变革,即使不是形成当今日本上层社会佛教理念的根本原因,起码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来看,这种理念显然不够宽容。他们对于与迷信思想截然不同的宗教即是如此,对于有别于正统宗教的迷信观念自然更是倍加苛求。

日本人生活当中的这一罕见魅力,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当中没有,在西洋化的日本知识阶层当中亦不多见。与世界各国一样,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些平民,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古老习俗、独特的服饰、传统的宗教、家庭神龛以及祖先崇拜。那是一个让外国观察家永远不会厌倦的领域。如果他足够幸运,并且富有同情心,深入日本人的生活当中,他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进而为自己引以为自豪的西方文明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当中的每一天都会有令人意外的美好事物出现。毫无疑问,像其他生活群体一样,那其中也有阴暗。只是与西方人的生活相比,日本人生活的总体表现为光明。日本人的生活既有缺憾,也有拙劣;既有恶习,也有残酷。在更具包容性的西方人的眼睛里,深深地扎根于日本民众之间的迷信思潮,无论怎样受到东京等大城市的轻蔑,却仍不失其作为一种传统理念的宝贵价值。它集希望、恐怖、善恶以及灵界之谜为一体,口口相传,流芳百世。日本人的这一不屈不挠的迷信观念,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这种全新的体验,只有深入其间才能够获得充分的感受。那其中,诸如狐妖附体之类,也不乏一些迷信观念,看上去十分险恶。伴随着公众教育的普及,这些迷信正在迅速消失。更多迷信思想的空想之美,堪比古希腊神话,成为了当今伟大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而其他一些迷信思想,则侧重鼓励善待弱者,保护动物,从而创造出更加喜人的道德理念。宠物更亲近于人类,许多野生动物在人类面前表现得异常平静。成群的海鸥像朵朵白云在归港的汽船上空盘旋,期待着人们手中的食物;鸽子在寺庙的屋檐下一边发出咯咯的叫声,一边啄食着朝圣者撒下的米粒。古代花园里驯服的鹳雀、神社中等待喂食的驯鹿、人影掠过时将头探出荷塘水面的鲤鱼,所有这些无数美好的景象,无一不出自被称为迷信的人们的幻想。虽说是迷信,却又以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万物浑然一体”的崇高真理。即使考虑到那些更不起眼的信仰,怪诞的迷信似乎也能够引起人们会心一笑,公允的观察家还会从中联想到史学家莱基的一段文字:“许多迷信无疑是对希腊奴隶主义‘神灵恐惧’理念的恰当回应,这种理念给人类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是,也有更多迷信带有与此不同的倾向。迷信既能够引起我们的恐惧,也能够唤起我们的希望。它们经常被用来迎合并且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当理性只能提供可能性时,迷信则提供了某种确定性。它们为人类显示出充满想象的空间,它们有时甚至为道德真理赋予新的概念。它们满足人们创造的欲望,消除人们的恐惧,屡屡成为人们获取幸福的基本要素。当人们感到疲倦或者烦恼时,迷信又可以发挥出安抚人心的最大功效。相对于知识,人类更依赖于幻象。人类的想象力乃是建设性的,它比理性更有助于我们的幸福,而理性则更多地表现为批判性和破坏性。在危难时刻,野人坚信不疑地紧抱着胸前的神圣护符,以及为贫苦人家带来光明的圣像,比起任何伟大的哲学理论都更能够使人感觉到真实的安慰……不妨设想,当一种批判性的精神广泛普及时,那些令人愉快的信仰将悉数保存,而那些给人们带来痛苦的信仰都会自动消失,这种想法显然与现实背道而驰。”

西方文明正在试图破坏东方民族这一质朴、欢乐的信仰。对于西方人的这一顽固企图,现代日本的批判精神不是给予抵抗,而是间接地迎合了其势头,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极大的遗憾。

本书上、下卷共二十七篇文章,其中四篇最初由不同报业的财团购买,此次重新出版经过了大幅改动,六篇曾经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1891—1893年),其余构成书中大部分内容的文章为此次重新撰写。

拉夫卡迪奥·赫恩(小泉八云)
一八九四年五月 于日本 九州 熊本 beAhK541pCU9UQ0MpnNRAL/ZOB1fGt6qrg54EECQEE3R0vY0Yhz+Do2SO+eucQ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