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孺子可教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原后,很喜欢到各处巡游。他每次出巡,总是前呼后拥、车马相连,十分威风。公元前 221 年,他带着大队人马到了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没想到车队在拐弯的时候,突然“哗啦啦”一阵响声,不知道从哪儿飞来一个大铁锤,把一辆副车砸得粉碎,当时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车上,半截车挡落到他的跟前。好险哪!一下子车队全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四面搜捕,没费多大工夫就把那个刺客逮住了。

秦始皇下令审问那刺客,可他愣是啥都不交代,只是一个劲儿地骂着说:“昏皇灭了六国,六国的后人和历代的忠良定会找他报仇!”骂完,那刺客就自己撞死了。从刺客的话中,有人推算出背后的主谋是从前韩国丞相的儿子,姓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伺候过韩国的五代君王,他也算是个贵族子弟。

秦国灭了韩国,姬公子认为:秦灭了他的父母之邦,这仇得报。于是他暗地里有了刺杀秦始皇的打算。过了好些年,他才结交到一位肯替他卖命的大力士。这位大力士手使的那个大铁锤足有一百二十斤重。他们打听到这次秦始皇的行踪,就在博浪沙埋伏起来,给了秦始皇一铁锤。

行刺失败,秦始皇立刻下令全国捉拿背后主谋,韩国一带更是加紧搜查。姬公子一听说到处都在捉拿他,只好更名改姓为张良,一直逃到了下邳(pī),躲了起来。秦始皇命令各地官府搜查了十天没查到,也只好算了。

秦始皇的三次遇刺

传说,秦始皇曾经三次遇刺。第一个刺杀他的人是荆轲,荆轲带着秦始皇的仇人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的地图去面见他,因助手秦舞阳胆怯被人识破,刺杀未成,荆轲被杀;第二个刺杀秦始皇的人叫高渐离,他是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在一次为秦始皇表演的时候他用灌了铅的筑砸向秦始皇,刺杀未成,被卫兵所杀;第三个敢于刺杀秦始皇的人便是这则故事中提到的擅使大铁锤的大力士。

张良虽然逃难出来,但他好在身上有钱,便在当地结交了不少豪杰,仍旧想着替韩国报仇的事。不到一年工夫,他就在下邳出了名。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侠客,可谁也不知道他就是那位博浪沙行刺的韩国公子。

有一天,张良独自出去散步,一来为了解闷,二来也想暗地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谋大事。路过一座大桥的时候,他瞅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大褂,搭着腿坐在桥头上,一只脚上下晃荡着,那只鞋拍着脚心,像在打拍子。真怪,他一见张良过来,竟有意无意地把脚跟往里一缩,那只鞋就掉到桥下去了,老头儿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不由得火儿了。可他一看那个老头儿,人家眉毛、胡子全白了,额上的皱纹好几层,就是叫他一声爷爷也不算过分,哪里还能生气呢?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上前递了过去。

谁知那老头儿不用手来接,只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一愣,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是他已经替人家把鞋都捡上来了,干脆就好人做到底吧。他索性跪下去,恭恭敬敬地拿着鞋给那老头儿穿上。那老头儿这才捋(lǚ)着胡子,微微一笑,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下可又把张良弄迷糊了,天底下怎么会有这种人,人家帮了他,连声“谢谢”也不说,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张良走下桥,跟在老头儿后面,看他到底去哪里。大约走了半里地,那老头儿好像也觉察出来张良在跟踪他,就转过身来,走到张良面前,说:“你小子有出息。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张良是个聪明人,猜测这老头儿准有来历,就赶紧跪下,向他拜了几拜,说:“张良我这就拜师了。”那老头儿说:“好!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匆忙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谁知道一到跟前,那老头儿正生着气呢。他说:“小子,你跟我老人家定了约,就该早点儿来,怎么还要叫我等你呢?”张良跪在桥上,向老师磕头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点儿来。”说完就走了。张良愣愣磕磕地站了一会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公鸡叫,脸也不洗就往大桥那边跑去。还没上桥呢,远远就看见了老人家。他恨恨地直打自己的后脑勺儿,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一步?”那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说完又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憋了老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去了,他只怪自己诚心不够。

这五天可比前十天更难熬。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翻过来覆过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干脆不睡了,半夜就到桥上去静静地等着。

过了不一会儿,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挪过来了。张良赶紧迎了上去。他一见张良,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样才对。”说完,他拿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说:“你把这书好好读,没准儿将来能做帝王的老师呢!”张良挺小心地把书接过来,恭恭敬敬地道了谢,说:“请问老师尊姓大名。”那老头儿笑着说:“你问这个干吗?我没有名字。”张良还想再问个明白,那老人家不再理他,连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拿出书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白天读、晚上读,把它读得滚瓜烂熟。到了这时,他才觉得博浪沙行刺实在太鲁莽了。从那时起,他一面继续钻研《太公兵法》,一面继续留心着秦始皇的行动。

孺子可教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讲的就是张良受教于黄石公的故事。

孺子,指小孩儿。教,指教导。在黄石公眼里,冒失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就是个还不成熟的年轻人,所以用捡鞋、穿鞋的方式,考验张良是否有抛却自己贵族身份,虚心受教的耐心。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年轻人能够听从教导,是可以造就的好苗苗儿。 GNzsadjBgVnKGfOTkPPCmCP8K3BR9/1GdRzOrmAc9sVvsEoblDkA5iwnwLI89D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