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米勒(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现实主义画家。他那淳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着的“巴比仲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者》(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曾经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运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画家在巴比松逝世。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褴褛,肌肤黝黑,佝偻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米勒的素描风格和他的油画一样,他喜欢运用柔和的笔触简练地表现对象,因此他经常使用木炭条、炭精条、色粉笔等能画出轻柔笔触的材料作画,有时也用透明的水彩来加以渲染造成朦胧的气氛,也用白粉点画高光为了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他惯于在作品的面目特征和细微表情都变得模糊,这是米勒为了强调作品的典型性。这种淡化细节的造型手法反而加强了人物的姿态和形体的雕塑感、重量感。从而形成了米勒纪念碑式的艺术特征。

他的素描没有尖锐清晰的外轮廓,而经常运用粗阔的线画明暗关系,不作明暗层次的细致表达,但形体是结实的。他素描画幅都不大,但其形体却给人一种宏伟之感。他的技法看上去简略和模糊,却给人更深更广的想象空间。米勒很喜欢米开朗琪罗素描的那充满力量的造型,也喜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那种浪漫激情的表现。米勒受他们的影响但不是表面模仿,然而从其浪漫的气质和整体感、力量感而言,米勒的素描与他们一脉相承。他是属于历代素描大师星系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aYgihJAMbSHfne0Ge2Zy3iWIVHxeupvg+DBcVFrl2R5zrneHo5B06fjv87YjEu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