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2月28日,随着一声啼哭,广西玉林县城南门新地村
的一个教师家庭里迎来了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他就是后来成为广西知名英烈的陈子涛(原名陈家禧)。
广西地区,古属百越之地。因其地处西南边疆,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长久以来,这里是少数民族的集聚区域,土司统治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清时期,汉人的迁入对于地方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经济生产的跃进与繁荣,成就了一批熠熠生辉的南疆名城,而玉林便是其中的一座。
陈子涛的家乡玉林在古代被称为“鬱林州”,有玉树琼林之意。其地处桂东南,四周环山,是广西最大的盆地,因胜景如林,有“岭南美玉”之称。又因其地处华南与西南的交汇处,千百年来的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都会。
相对于广西“七山二水一分田”
的地貌,玉林相对平坦的地形、较为集中的土地使之成为八桂大地的“粮仓”之一。玉林是广西地区汉人较早进入并较多留居的地区,直到今天,玉林地区的多民族交融文化依然是当地的重要特色之一。早期奔赴玉林的汉人,或经商,或种地,渐渐扎根并世代定居于此。在此过程中,崇儒奉道的汉文化与信奉蚂拐的壮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丰富了玉林的城市文化,造就了今日的文化名城。
历史上,玉林的治所设立在现今城区腹地的西就社区。“西就社区地域小,长横就那么几条街,面积约1平方公里,世居居民不足万人”
,而成为玉林州、府、县治所的所在地却是已有千年。
因为位于玉林城区的中心位置,陈子涛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就故土见证过诸多历史事件的变幻和风云人物的沉浮。陈子涛,后来也成了这片故土的骄傲。
陈家长子陈铁生,也就是陈子涛的兄长,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曾有这样的回忆
:
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陈子涛的父亲陈孟奇,是祖父几个儿子中的长子。辛亥革命后,祖父曾经担任过玉林县参议会的文牍员
,出于重视新式教育的考虑,他陆续将儿子们送至玉林五属中学(“五属”即历史上玉林直隶州下辖的玉林、博白、北流、陆川、兴业五县)里读书。初中毕业后,陈子涛的两位叔父被送去广西桂林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而陈孟奇作为长子则没有继续读书,被留在家中照顾祖父母。祖父并没有什么家业,只有一两亩水田和不超过10平米的两间房子,又从大蒸尝田
里租来两亩地。另外,每隔五年可以有一次小蒸尝田的轮耕。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里的经济较为拮据。
陈孟奇独立成家后,分到的只有三分地,另外租种二亩,每年稻谷能收到五百斤左右,这样才勉强地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为了照顾全家的生活,陈父又在耕种之余担任了本村小学的教员,增加了一些微薄的收入。
后来,陈子涛的父亲一度希冀能到南宁、桂林找工作,但因为没有熟人牵线搭桥,白跑几个月却一无所得。此后他就一直断断续续在家乡担任小学教师。
民国初年,陈子涛的父亲与母亲张氏结婚。
陈母娘家人在当地经营着糕饼店,但因其父母早已过世,所以张家的产业,她也一无所得。因此,陈子涛自幼是在较为贫困的环境里长大的。
陈孟奇成家之后,他的弟弟们也随后陆续结了婚,房子不够住,甚至要向同族兄弟家借房子住。陈子涛幼年时便跟父亲住在本村小学里。直到后来陈父一度失业,又搬回了家里。陈子涛也回家与弟弟陈家坦一起住在装杂物的阁楼上。这个阁楼既无楼梯也没窗户,高度不足两米,在广西暑期较为炎热的气候里十分闷热。陈子涛就在这里一天天长大。但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束缚住陈子涛的成长,反而塑造了他的品格。
而今,在这一座建筑的原址上,建有陈子涛纪念馆。后人可以在这里看到陈子涛人生的起跑线。
陈子涛纪念馆于2020年12月28日揭幕
广西是一片革命热土。陈子涛出生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正风雨如晦,列强的侵略与蚕食令中华民族陷于危亡之境。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广西境内爱国进步人士踊跃投入到爱国反帝救亡的浪潮中。陈子涛出生的前一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西之后,包括玉林在内的广西多地各族青年学生、工人和市民积极响应,纷纷以集会示威、罢工罢课的形式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学说也终于通过种种途径真正在广西传播起来。
在陈子涛出生的第二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陈子涛父母共生有三个儿子,陈子涛排第二,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哥哥陈铁生和一个小他五岁的弟弟陈家坦。兄弟三人在教育经历之中都接触了革命的真理,长大后陆续投身革命事业。
1925年,五岁的陈子涛开始跟着做教师的父亲在本村小学读书。就在陈子涛开始接受教育的这一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开始建立,广西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同年,席卷全国的五卅爱国运动中,在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玉林县也成立了后援会,开展了声援反帝斗争的运动。1926年春,玉林县成立了中共党支部。自此,革命的真理通过党组织的宣传、进步书刊的普及而逐步传播到玉林县各地。陈子涛的哥哥陈铁生就是在这个时候率先接受了进步思想,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地下党员。
1929年,陈子涛考入县立第一小学。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的1931年,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了中国东北,国民党统治者却节节退让。深重的民族危机到来之际,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也滚滚而来,涌向全国,涌向桂东南,也涌向了玉林。据陈铁生回忆,小学里当时也开展了抗日宣传,陈子涛在学校里听到教师们关于抗日的讲话,和同学们一起唱抗日歌曲,看到了各类慷慨激昂的抗日标语,这些让他深受触动,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从思想成长的角度来说,在初步接触了爱国主义思想后,陈子涛幼小的心灵悄悄萌生了长大以后要为祖国和民族有所作为的信念。这其实也是陈子涛后来为国为民而奋斗的第一块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