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政区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基本概况

无锡位于江南腹地,其市域包括无锡市和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总面积为4628平方公里,其中无锡市面积16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522平方公里;江阴市(县)面积为987平方公里,宜兴市(县)面积为199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比为16.90%,为78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8.0%,为1294平方公里 ,乃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

无锡地理位置优越,位处北纬31°07'至32°02',东经119°31'至120°36',处于地球最宜居的北纬三十度环带,域内地势较平坦,兼具平原与低山丘陵地貌,山水灵秀,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华天宝,鱼米丰饶,素享“太湖明珠”美誉。无锡境内以平原为主,零星分布低山、矮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宜兴地势较高,为低山与丘陵地区。无锡占有丰富的河湖江海资源,但水患较多。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封吴期间,对江南进行大面积水环境整治,无锡水患和沼泽滩涂得到治理,成为盛产优质稻米的沃野良田。唐宋以来,因人口不断增长,无锡对芙蓉湖进行圩田垦殖,逐渐成为安居乐业的殷富之区。

图绪-1 明代无锡县龟背形老城地图

无锡处在长江三角洲黄金走廊中段,东邻苏州,南濒太湖,西接常州,北临长江,位于沪宁铁路、公路中段,交通十分便利。千里京杭大运河,流经无锡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环状河道,绕城而过;同时,夫差开凿的吴国水道在无锡还留下了穿城而过的城中直河(也称城中运河,今为中山路),由此运河在无锡形成了“既穿城,又绕城”的独特“Ф”形河道。京杭大运河北发燕赵,南抵吴越,运河无锡段原为古吴国“故水道”的一部分,“城中河凡十有八,皆运河之支流别派” ,公元前487年就已开通,已有2500多年历史,北接长江,南连太湖,东通淀山湖。运河让无锡通江达湖,坐拥交通之便,地缘格局与城市历史也因此改写。

作为运河城市的无锡,尽享运河带来的福祉。1895年无锡运河畔羊腰湾出现了第一家现代机器纺纱厂,此后数十年间,运河沿线(含支线)工厂林立,机声隆隆,舟楫不绝,商贸繁荣。这条黄金水道的交通之便,成就了无锡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因经贸繁荣而被誉为“小上海”。

图绪-2 民国初年无锡老城内的河道(1915年摄)

无锡得名于古无锡湖(即芙蓉湖),市域内水网密布,河湖塘溪,四通八达。城北,有滔滔长江奔涌而东;西南,浩渺太湖流光溢彩;环绕古城的运河是通达南北的黄金水道,源自惠山的梁溪河蜿蜒城中,同为无锡输入养分的“母亲河”。城南的五里湖,也称蠡湖,景色旖旎,又因范蠡西施的传说而平添了一缕浪漫色彩。无锡城乡原有6288条河道 ,现市域范围内尚存3301条村级以上河道,总长达2970.78公里,河网密度为2.3公里/平方公里。在这些河道中,有省级河道2条(长68.5公里),市级河道21条(长238.57公里),县区级河道46条(长278.1公里),镇级河道329条(长882.4公里),村级河道2903条(长1499.71公里)。蠡湖等湖泊面积达397.3平方公里,鹅湖、漕湖等14处湖荡面积约14.3平方公里,另辖太湖水域面积644.67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无锡是太湖流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孕育积淀后,在3200年前的商末成为勾吴古国的发祥地。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初,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泰伯,禅让王位,偕弟仲雍,南奔荆蛮,定居梅里 ,“文身断发”,筑城守民,教化垦殖,建立部落,自号“勾吴”

周灭商后,周武王追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侯,勾吴由此跻身诸侯之列,开始了作为诸侯国建制的历史。自泰伯奔吴在梅里筑泰伯城,至24任阖闾在闾江口筑城,数百年中吴王活动中心始终未离锡地。第五代吴王周章获封吴侯,其少子赟封安阳侯,其驻地在今惠山区阳山(古称“安阳山”)。历经600多年演进发展,勾吴在吴王阖闾时期(前514—前496)登上历史顶峰,疆域面积仅次于楚,并列于晋,一度成为“春秋霸主”。依仗军事实力的空前壮大,勾吴北威齐晋,南服于越,称雄天下。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檇李 之战中阵亡,次子夫差继位。夫差执政23年,一边开凿邗沟,沟通水系,强国霸王;另一面骄奢淫逸,放虎归山,错杀良臣,穷兵黩武,因战略误判而为越王勾践所灭。《史记》赞述曰“夫差轻越,取败姑苏” ,公元前473年冬,夫差自刎于大阳山 ,由是吴亡。

越灭吴后,无锡归属越国。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灭越,设江东郡,无锡归楚,为春申君封地。战乱初歇,春申君在封邑内大规模理水,无锡湖(芙蓉湖)以及大小河道都得到整治,地缘格局优化,粮田面积扩大,农耕水平提高,是历史上一段相对平和安稳的时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置会稽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锡正式置县,属会稽郡,是最早的古县之一。关于“无锡”得名,一向说法颇多。一说与“锡矿”有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平楚后,又南征百越。王翦属下将士驻守惠山时,曾掘得一石,上镌“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字样,“无锡”因此得名。 此说最早见于唐代陆羽《惠山寺记》,曰:“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所以谓之锡山。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 因《惠山寺记》收入元代县志,故常被后世引为史料,志中引宋代聂厚载《常州无锡县记》,云:“无锡建县,始于前汉。案陆羽《惠山寺记》云: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但事实上,这都只是传说,并无实据。另一说与古吴国有关。吴,指东吴(今苏州),无锡位于其西,故谓“吴西”或“吴墟”。事实上,早在无锡置县之前,就有古无锡湖(芙蓉湖),战国时春申君曾“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无锡县名应得名于该湖。

王莽篡政后一度改“无锡”为“有锡”。“自光武至顺帝之世,锡果竭”, 东汉建武元年(25)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无锡县,隶属毗陵郡(后改郡名为晋陵)。西晋末“八王之乱”后,永嘉之乱,晋室南渡,约有90万人移民江南,北方大族多有支系落户无锡。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东晋,江南地区受到辐射带动,无锡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受到推动。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农业技术臻于成熟,商业贸易始兴。隋唐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拥城而过,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刺激了经济发展,水岸贸易开始繁荣。隋改晋陵为常州,辖无锡县。

唐代,无锡归常州统辖,属江南东道,中唐时人口增至4000户以上,列江南望县 。北宋时期,属两浙路,仍由常州府统辖;南宋两浙路析为东西两路,无锡随常州归属两浙西路。这一时期,无锡农耕技术已十分完善,精耕细作,稻麦两熟,太湖周围卑湿之地得到改造开垦,疏浚河渠,整治湖塘,排灌系统日趋完备。民间养蚕缫丝、土布织造发达,城内沿街经营食米、布帛、油盐酱醋、烟酒等日常用度的店铺杂陈,城镇化程度逐渐提高。

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江南全面崛起,经济文化长足发展,完成了从“尚武”向“崇文”的社会转型。清康熙时期大臣靳辅曾称:“江南之苏、松、常、镇,浙江之杭、嘉、湖等府,在汉唐以前不过一泽国尔,自钱镠窃据,南宋偏安,民聚而地辟,遂为财赋之薮。” 唐代爆发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靖康之变”,导致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无锡地区富户大族明显增加,参加科举人数也不断增多。唐代,无锡只有李绅唯一一位进士,但两宋时期进士数已增至69位,人才方面有长足进步。

元至元十二年(1275),江南一带在元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不断城破失守,无锡军民抵死抗元。3月31日,无锡知县阮应得在战败后拒降自尽。次年6月,无锡人陈炤组织2万义军,与宋平江府都统制刘师勇、殿帅张彦联手收复常州,成为抗元史上可歌可泣之事件。元代,成宗元贞元年(1295),无锡、江阴、宜兴与江南诸县一同升为州,隶属江浙行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废除元制,无锡三州复降为县,仍隶属常州府。江阴明初降为县后,于明成化八年(1472)分出江北马驮沙土地为靖江县,亦属常州府。

清初沿袭明制,康熙六年(1667),撤江南省,析为江苏、安徽两省,无锡三县属江苏省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无锡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宜兴被分为宜兴、荆溪两县,皆同城分治,隶属不变。清宣统三年(1911),宜兴、荆溪两县改属常镇通海道。民国元年无锡、金匮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宜兴、荆溪两县合并,复称宜兴县。明清时期,锡邑市场经济活跃,社会生产力有较快发展,文教艺术长足进步。晚清时期,无锡成为国内最大的粮食交易中心之一,列“四大米市” 之首。受到运河水道的带动,无锡商贸繁荣,手工业成为百姓重要副业,逐步形成了名播四方的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夏,英军舰队溯长江而上,吴淞、镇江、南京等沿江地区惨遭浩劫,无锡、江阴、宜兴未遭遇浩劫,仍保持了比较好的经济文化旧貌。太平天国时期,无锡三县先后被忠王李秀成部攻克,无锡地方团练武装与太平军多次发生激战,城市遭受破坏,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有过短暂安定。1863年末,清军与太平军在无锡再次激战,双方数十万大军反复在城内厮杀,无锡遭到空前浩劫,房屋全毁,民众伤亡过半,明清以来两百余年的经济文化成果亦一朝尽毁。

1911年11月,以秦毓鎏为首的革命党人驱逐无锡、金匮知县孙友萼、何绍闻,在锡设立“锡金军政分府”,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宣告锡金光复,并统一两县政务,结束了近两百年无锡、金匮两县同城分治的局面。1912年,民国政府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正式合并锡、金两县,复称无锡县。民国三年至十六年(1914—1927)设苏常道,驻吴县,无锡归其所辖。此后,江苏省被划分9个区,无锡、宜兴、江阴、溧阳划归第二区,由首县武进管辖。自1895年无锡诞生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业勤纱厂后,数十年中无锡民族工商业快速崛起,成为名播遐迩的“小上海”,抗战爆发前工业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广州,城市地位也同步提升。1932年,民国政府专设无锡区,无锡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无锡区下辖无锡、武进、江阴、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等8县,1934年,又增辖宝山、嘉定2县,共辖10县。清末至民国时期,无锡县走出了百年辉煌历程,是经济发展、城市地位提高最快的历史时期。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析无锡县为无锡市和无锡县,无锡市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驻地。1953年国家行政区划调整,撤署设省,无锡市为江苏省辖市。无锡市辖三区一郊——崇安、南长、北塘和郊区;无锡县则先后分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1983年归属无锡市。新中国成立后,江阴、宜兴保持县治,1983年划归无锡市管辖。

江阴和宜兴,古代时亦地属吴国,后属吴郡、毗陵郡及后来的常州府,同样历史流脉久远,文化深厚。

江阴,简称澄,曾名“暨阳”“澄江”,春秋、战国时期乃延陵季子和春申君封地,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因南濒古芙蓉湖也被称为“芙蓉城”。江阴滨江靠海,占地面积为987.5平方公里,有君山、黄山诸峰雄踞江岸,历来为江防要塞。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 。江阴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历代为江防要塞,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连吴引楚,实控江津。江阴历史悠久,高城墩、周庄陶城、长山烟墩、山观望海墩等古文化遗址,印证了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江阴秦时属会稽郡,两汉三国为延陵县暨阳乡,属吴郡。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江阴建置之始。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废县置郡,因地处大江之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遂称江阴郡,后称江阴国。隋灭陈,废江阴国入苏州。隋唐两代为江阴县,属江南东道。宋绍兴年间,朝廷设“市舶司” 于江阴港,是两浙路五司之一。元至正年间又设“木棉提举司”于此,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故有“虽江阴之小磊,实浙右之要区。以江城之斗大,当海道之风寒”之说。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衙署设于江阴,为“江南官署之冠”。江阴由此成为八府三州考秀才之地,直至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历时292年。“江阴好,人物冠古今。佛子神仙随代有,畸人侠客不须寻,行事足讴吟。江阴好,风俗最淳良,富贵缙绅崇礼让,贩夫走卒重纲常,气节更辉煌”,现代著名作家胡山源的一首《忆江南·江阴好》是为这座城市风气的生动注解。1912年10月,孙中山视察江阴,在桐梓堂发表演说,倡议“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 ,故江阴也被誉为“新文明发起之地”。江阴文化性格刚柔相济,“柔能养蚕织锦,刚可与敌同焚;静有《良宵》 入耳,动有霞客远游” ,民性中“刚”的一面一经触发,勇猛刚烈几乎无双。清初,江阴人抗拒清廷“薙发令”,士民奋起抗击清军,抵死守城81天,城破后无一人降,被誉为“忠义之城”。

宜兴东临太湖,水接姑苏,四维毗邻长兴、广德、溧阳、武进,位苏浙皖三省交界。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吴郡郡境,震泽之会也。其地理则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 秦置“阳羡县”,汉代一度改“阳羡侯国”,后复称阳羡。晋设“义兴郡”,属扬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太宗讳,名“宜兴县”,属常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一度改县为南兴军,后仍改宜兴县, 沿用至今。清雍正四年(1726)析宜兴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初年(1912)合为宜兴县。宜兴面积1999.6平方公里,拥有大片山地丘陵和水域,江苏最高的三座山峰皆在其境内,最高的黄塔岭海拔高度611.5米;境内河湖遍布,水道纵横,水域面积高达532平方公里;山水清新,溶洞遍布,竹海清泉,景色幽美,民性尚学向善,为“毗陵名邑,山水秀发,人文蔚起” ,历来受文人雅士青睐。人称“南濠先生”的明代吴县才子都穆,曾云“阳羡山水甲东南”,苏东坡亦曾来此访友讲学,一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菩萨蛮·阳羡作》),写尽渴望买田卜居、于此终老的理想。东坡曾从蜀山带到江南三株海棠,唯宜兴的一株迄今仍逢春绽放。宜兴自古望族世家群集,人文荟萃,才俊辈出,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又因盛产优质茶叶和紫砂、均陶,而被誉为“茶叶之乡”“中国陶都”。宜兴“境原平坦,高阜岗若伏龙” ,古老的荆溪河穿城而过,串起东西两氿,将宜兴一分为二。南侧山区如绿色屏障,庇护着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物华天宝,出产丰富,自古乃宜业宜居之地。虽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但宜兴“一山两氿五河”的城区格局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r0YJK2ekimZv7uVIpmh8enUGexc3iNhbK53OcVsvyryZUR3rcoycjmYsTV1o5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