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经史研究与文学创作,自隋唐至宋元,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名家辈出,成果累累,呈蒸蒸日上之势。
一 经史之学的发展
继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锡经史之学的发展之后,宋元时期,无锡的经史研究呈现更为繁荣的态势,成为文化的吸纳汇聚之地。
宋元时期,无锡经学研究以杨时等五人为代表。明邵宝《无锡县儒学复五贤祠记》云:“无锡县儒学之有五贤祠,肇自宋季,其初四人,继或以意,益至九人,薇山虞荐发氏实厘而正之,损五人,益一人,是谓五贤。五贤者,为龟山先生文靖杨公,玊泉先生喻公子才,遂初先生尤公延之,小山先生李公元德,实斋先生蒋公良贵,位则龟山中而南面,四君子者东西列焉。” 文中所说“薇山虞荐发氏” 乃元初时无锡县学教授,他厘定的无锡儒学“五贤”,为杨时、喻樗、尤袤、李祥和蒋重珍。
杨时,人称“龟山先生”,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程门立雪”主角,一生著述甚多,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杨时乃福建人,但自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寓居毗陵,先后有十八年讲学于无锡东林书院,吴地学子受其恩泽者不计其数。无锡碑刻陈列馆所藏碑刻中,有明徐有贞《锡山儒学先贤祠记》,上镌:“然中立(杨时)寓锡山十有八年之久,是犹锡山之人也,矧锡山之人之学道也亦自中立始。” 杨时在无锡设坛讲学,传播理学,对无锡学术影响深远。
喻樗,字子才,号湍石、玉泉,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由江西徙居无锡,“少慕伊洛之学,从杨时游” ,南宋建炎三年(1129)进士。喻樗是承上启下的经史学者,徐有贞《锡山儒学先贤祠记》称:“喻氏来自南昌,尤氏来自闽粤,而并家锡山。延之学乎子才,子才学乎中立,所谓见而知之者。” 由此可知,喻樗学于杨时,尤袤学于喻樗。
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形貌不逾人,而丰度端凝” ,“少从喻樗游,得程颐之传”。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尤袤酷爱藏书,“晚益嗜书不倦,藏书三万卷”, 《直斋书录解题》云其“家有遂初堂,藏书为近世冠” 。《遂初堂书目·跋》亦曰:“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记手抄若干古书,其子弟及诸女亦抄书。一日谓予曰:‘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可见其对藏书至痴迷。《遂初堂书目》被认为是我国最早著录古籍版本书目的著作。尤袤于理学方面亦可圈可点,《宋史》云:“尤袤学本程颐,所谓老成典刑者,立朝抗论,与人主争是非,不允不已,而能令终完节,难矣。” 无锡惠山二泉侧有尤文简公祠(万卷楼),祠中有清代无锡进士顾光旭所撰对联:“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允矣龟山道脉,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对尤袤学术地位作了概括评价。著有《遂初小稿》《内外制》等,多已散佚,仅《遂初堂书目》1卷存世,收入《四库全书》。
李祥与蒋重珍,皆为无锡人。《锡山儒学先贤祠记》曰:“李之与蒋固皆锡山之人也,生乎喻、尤之后,而学则肩焉。” 显然,徐有亭认为,李、蒋学术成就不在喻、尤之下。李祥,字符德,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著有《小山文集》等。《江南通志》云:“(李祥)迁国子祭酒,丞相赵汝愚去国,祥上疏力争,公论藉以立。” 《东林列传》评曰:“先生所学大公至正,故能以公心发公论而动一时也。” 。蒋重珍,字良贵,世居无锡富安乡胡埭,“幼颖悟,读书一览辄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考中状元。却无意于官场。“端平初,上励精更化,召为秘书郎,累迁至集英修撰,皆不就。尝筑一梅堂、万竹亭,聚书自娱,天下高之,号实斋先生。与魏了翁、真德秀 深相友爱。其所讲明,皆圣贤正学。” 《东林列传》收录其奏对,评曰:“本心、外物之辨,是以正己者正君也。抑邪人,进正人,其导君于正者,不已至欤,先生可谓不负所学者矣。”
无锡著名文人、尤袤从子尤栋在《重建五先生祠堂记》一文中,对上述“五贤”的理学建树评曰:“慨思龟山载道东南,士之游先生之门者甚众,玉泉乃登其门,而能续程夫子之道。遂初不及登其门,而从玉泉学,亦能续程夫子之道。小山、实斋二公固不及登龟山之门,又不及从玉泉之学,因龟山、玉泉二先生《论》《孟》《中庸》《大学》之遗言,而皆能续程夫子之道。故玉泉得之,而主绍兴之正论;遂初得之,而为乾淳之老儒;小山得之,而居庆元之学党;实斋得之,而号端平之善类。” 寥寥数语,简明扼要道出了喻、尤、李、蒋四人对杨时理学的继承,以及各自特色和影响力。由此亦可见无锡理学自杨时到蒋重珍的传承文脉。
此外,宋元时期无锡还涌现出一批经史文化学者,见于史籍者有: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著有《老子系辞解》《尚书解》《孟子解》等;李纲,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定居无锡,自号“梁溪漫叟”,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著有《梁溪易传》,对易学有所研究,并有诗词千余首。《四库全书》收其《梁溪集》180卷;唐棣,字彦思,宜兴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为程颐弟子。他曾记录并纂次《伊川杂录》百余条。在其所编《伊川杂录》中,开篇便是他与老师的问答。其问:“初学如何?”先生曰:“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 唐棣因此有所得。包天麟,字仁甫,南宋咸淳四年(1268)举博学宏词科,江阴人,曾注《诗》《书》《易》《春秋》,八十而卒,手不释卷,元代时曾赠“浙江儒学提举”。以上诸人,皆饱学之士,推己及人,行教化之道,善莫大焉。
唐宋时期,锡地史学研究精彩纷呈。宜兴蒋氏乃唐代史学名门。据史载,蒋环曾任太子洗马,唐开元中为弘文馆学士。环子蒋将明,曾任左司郎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将明子蒋乂乃史官吴兢的外孙,“以外舍富坟史,幼便记览不倦……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长。” 蒋将明任职集贤殿时,请求携乂入院,整理因兵乱而混杂的书目。蒋乂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竟整理出二万余卷;后于唐贞元九年(793)任右拾遗,充史馆修撰。《旧唐书》云其“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虽甚寒暑,手不释卷。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家藏书一万五千卷” 。其任史官20年,著有《大唐宰辅录》《凌烟阁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等。乂子蒋係,大和元年(827)授昭应尉,直史馆;二年(828)拜右拾遗、史馆修撰,参撰《宪宗实录》;后又任集贤殿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乂子蒋伸,唐大中二年(848)为史馆修撰,九年(855)为翰林学士。懿宗即位时,兼任刑部尚书,监修国史。乂子蒋偕,也曾任右拾遗、史馆修撰,参修《续唐历》与《文宗实录》等。《旧唐书》云:“蒋氏世以儒史称,不以文藻为事。” 《新唐书》云其“三世踵修国史,世称良笔”。
蒋氏之外,锡地史学研究代不乏人。杜镐,无锡人,南唐时曾举明经,北宋时官至礼部侍郎。“自幼好学,博闻强记,融贯经史。年逾50,犹日治经史数10卷。” 曾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其所著《十九代史目》,是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历史目录。马令,宜兴人,其祖元康世居金陵,知晓诸多南唐故事,欲编写史书,惜未能撰成,他继承先祖之志,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写成《南唐书》。以上史家,亦留名青史。
文彦的层出不穷,得益于山水滋养,也受益于重教民风,正如王仁辅《无锡县志》所云:“才贤之出,由乎山水之间,气发而为英灵,钟而为秀,特粹而为文章,激而为忠义,靡不由之,然亦有风化之理焉。无锡得山水之清气,故其发为文辞,蕴为德业。自汉以来,贤令迭出,亦风教之有自也。”
二 文学创作的勃兴
唐宋时期,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学艺术也日益繁兴。这一时期,锡邑文学活动增多、文人创作活跃,一些诗文佳作在文学史上颇具影响,李绅、尤袤、李纲为其突出代表。
李绅,唐元和元年(806)进士,会昌元年(841)任宰相,与白居易、元稹同为新乐府的倡导者,其《悯农》诗广为流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名句妇孺皆知,并有《追昔游集》等存世。尤袤既是藏书家也是诗人,可惜作品大多散佚,今只存《梁溪遗稿》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三家之集皆有完本,而袤集独湮没不存。盖文章传不传,亦有幸不幸焉。然即今所存诸诗观之,残章断简,尚足与三家抗行,以少见珍,弥增宝惜,又乌可以残剩弃欤!” 李纲乃南宋抗金名臣,“出将入相”之传奇人物,林则徐赞之曰“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李纲亦善诗文,尤多爱国篇章,其咏史之作沉雄劲键,写景抒情生动清朗,如《望江南》:“清昼永,幽致夏来多。远岸参差风扬柳,平湖清浅露翻荷。移棹钓烟波。凉一霎,飞雨洒轻蓑。满眼生涯千顷浪,放怀乐事一声歌。不醉欲如何?”《梁溪先生文集》收入诗词达1466首之多,另有《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
此外,锡邑诗人较知名的还有尤栋,南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全宋文》云:“二子焘、照高隐能文,一时江南金石文章,皆其父子之笔。” 著有《率斋诗文集》。元代又有尤玘,无锡人,尤袤六世孙,著《万柳溪边旧话》等。元代时,还有著名文人、画家倪云林,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合称“元四家”,对后世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收其《清閟阁集》12卷,云其“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
唐代,因惠山寺茶道盛行,文人雅集已是常态,无锡常有外来文豪的身影。“茶圣”陆羽游历至无锡,著《惠山寺记》,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陆羽认为天下宜茶之水,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天下第二”,惠山泉故得名“天下第二泉”。苏东坡因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名句;诗人杜牧曾隐居于宜兴荆溪北之水榭,在此题咏甚多,如《题茶山(在宜兴)》《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等,多寄情于宜兴山水;诗人陆希声,曾隐居于宜兴湖 ,名其山为“颐山”,著《颐山录》,其《阳羡杂咏十九首》收入《全唐诗》;诗人杜审言,系杜甫的祖父,为唐近体诗的奠基者之一,曾任江阴县丞,有诗《重九日宴江阴》《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乃江阴风光抒写之名句。
宋元时,不少文学家的创作与无锡关联紧密。苏轼与宜兴缘分深厚,与蒋之奇乃朝中好友。据《咸淳毗陵志》,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蒋在琼林宴上交谈甚欢,有“鸡黍之约”,苏还意欲置地购房卜居阳羡。宜兴人单锡也是同年进士,苏轼将外甥女许配其为妻。后苏轼谪黄州、移临汝,上章乞居阳羡,谢表云:“买田阳羡,誓毕此生。” 其诗作《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曰:“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在《菩萨蛮·阳羡作》亦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可见苏轼对阳羡雪芽、惠山泉水和宜兴山水独有钟情。蔡襄为“宋四家”之一,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曾寓居江阴青阳,留有《久寓悟空院刹行而书之》《五月宿江阴军葛公绰草堂》等诗作。辛弃疾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江阴签判,在江阴写成《满江红·暮春》。另有,汪藻,两宋之际的著名文学家,饶州德兴人,宜兴庄氏之婿,“爱溪山之胜,因卜居焉。” 后葬于宜兴阳羡后坞,著有《浮溪集》。
《江苏艺文志·无锡卷》共收入文学家4626人,其中无锡2659人,江阴901人,宜兴1066人,这些数据折射出无锡地区文学发展的基本样貌。江阴《江上诗抄》《江上诗抄补》《续江上诗抄》收录初唐至清末作者共1019人,诗作2万余首,数字多于《江苏艺文志》记载。以元朝为节点,据《江苏艺文志·无锡卷》所列,无锡自东汉至元共有71人,江阴在宋元时期共有33人,宜兴从晋至元共有39人。从人数大致可知自汉至元本地区文学发展概况。宋元时期,无锡地区的文学,总体上呈现出勃兴态势,为明清文学的繁荣作了必要铺垫。
此一时期,宜兴代表文学家有许景先、喻凫、蒋防、蒋璨、蒋捷等。许景先(677—730),本名许杲,字景先。唐开元初年(713)与张九龄等同知制诰,以文翰见称,“张说称其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 。有《折柳篇》《奉和御制春台望》《阳春怨》《若耶春意》等数十首诗词存世;喻凫,唐开成五年(840)进士,仕为乌程县令,与姚合、贾岛、李商隐等交往唱酬,一生创作颇丰,在文坛颇负盛名,有“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等佳句,《全唐诗》录其诗65首;慕容彦逢(1067—1117),北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四库全书》收《摛文堂集》,其中诗2卷、杂文13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曰:“文章雅丽,制词典重温厚,尤为得体。就文论文,固亦未可竟废也。” 蒋璨(1085—1159),蒋之奇从子,擅诗文,书法亦佳,著有《景坡堂诗集》十卷,其诗奇丽清婉,如啖蔗然,模仿东坡之作,莫可辨之;蒋捷(1245—1310),在宋末词人中最知名,与周密、王沂孙和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著有《竹山词》,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佳句流传。
江阴诗文创作亦才子辈出。江阴文人中,青旸葛氏家族较为知名。葛宫,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著有《青旸集》。葛宫之弟葛密,北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诗学李商隐,著有《上湖集》;葛密之子葛书思,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著有《安遇集》。葛书思之子葛胜仲,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后寓居丹阳,著《丹阳集》;葛胜仲之子葛立方,南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著有《韵语阳秋》《归愚集》《方舆别志》等。《四库全书》收《归愚词》1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为晏殊、晏几道,后则立方与其父胜仲为最著。” 葛立方之子葛邲,先居丹阳,后徙吴兴,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南宋绍熙四年(1193)拜左丞相,著有《文定文集》《词业》等,后葬于江阴。关于葛氏的功绩,《宋史》云:“世以儒学名家,髙祖密至邲五世登科第,大父胜仲至邲三世掌词命。” 除葛氏外,江阴诗文创作代表者还有陆文圭、丘崈等。陆文圭,南宋咸淳初年以《春秋》中乡选,著有《墙东类稿》,其中收大量诗文。丘崈,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词风豪放,著有《丘文定集》等。《直斋书录解题》云:“其文慷慨有气,而以吏能显,故其文不彰。”
小说方面,蒋防等人文学史留名。蒋防,字子微,唐代宜兴人,受李绅推荐,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所著《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代表作,《文苑英华》亦收其诸多赋作。蒋防之外,再如李濬,唐代无锡人,著《松窗杂录》。《松窗杂录》多记唐玄宗时故事,开篇云:“濬忆童儿时即历闻公卿间叙国朝故事,次兼多语其事特异者,取其必实之迹,暇日缀成一小轴,题曰松窗杂录。” 杜镐,北宋无锡人,著《铸钱故事》1卷,《玉海》云:“咸平二年,杜镐承诏撰录书史铸钱故事,分五门。” 南宋费衮,无锡人,著《梁溪漫志》《梁溪漫志续志》。《梁溪漫志》记各类典故与杂事,或考证历史、评论诗文。盛宣怀云其“在宋杂家类中,最为精博”。
唐宋时期,在汇编和诗论方面无锡亦可圈可点。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选编《昭明文选》,相传在江阴顾山,历三年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赋、诗、文总集,在单树模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有记:“顾山北麓有梁萧统昭明文选楼遗址,青石楼基尚在。” 《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位作者的700余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分赋、诗、杂文三大类,其下又分列38个小类。选材严谨,注重辞藻,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分界。该文选也成为“文学取士”的必读书。南宋诗论诸家,葛立方乃佼佼者,著《韵语阳秋》20卷,杂评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等诸家之诗,为南宋诗话代表作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编杂评诸家之诗,不甚论句格工拙,而多论其意旨之是非;故曰‘阳秋’,用晋人语也。” 尤袤在诗歌创作有盛名,诗论方面也有撰述,今《全唐诗话》6卷,旧题尤袤撰,评诗人三百余家,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为他人假托。 钱绅,宋无锡人,工诗,《庚溪诗话》云其“退居漆塘,有园亭之胜,一时知名士大夫,如陈去非、葛胜仲、汪彦章、孙仲益诸人,皆为之赋诗”。 著有《钱伸仲诗话》,已佚。
隋唐至宋元,总体看,锡邑文学发展可圈可点,时有名家涌现,文学活动趋于活跃,开始出现繁兴势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做了较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