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育儿的捷径是学习

我们使用电器前都会先看一看产品说明书,找工作前花了多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唯独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没有学习,没有思考,就想搞定世界上最复杂、最有智慧的物种——人类的儿童,怎么可能不碰壁呢?

很多家长在没办法管教孩子时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没用。为什么别的家长能把孩子教育好,自己却不行?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妄自菲薄。不是你的能力、智慧不如别人,而是你还没好好阅读孩子的“养育指南”,你只是需要补充一些专业知识而已。

有人会反驳:“我学习了呀!我看了很多育儿文章,还读了不少育儿书,为什么还是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呢?”这其实和你的学习方法有关。方法错了,自然是事倍功半,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生完小样的时候,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公众号的文章,虽然能获取不少知识,但信息非常碎片化,一次只能弄懂一个问题。尤其是读到不同观点的文章时,我就不知道该信谁的了。

在我休完产假,即将回归职场的时候,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掉银行的工作,去做一个育儿编辑。那段时间,我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每天花很多时间读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章、资料、图书等。因为这些信息的来源可信度高,我逐渐知道哪些育儿方法是科学、正确的,哪些只是个人观点,要持怀疑态度。

经过大约两年的积累和沉淀,我学到了很多靠谱的育儿知识,但这些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浮在表面的,只有方法,缺少深层的理论支持。于是我又去中科院读了儿童心理学的博士课程,也读了很多教授推荐的专业书,这才架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像是买了一个柜子,柜子里有很多抽屉,我可以把之前学到的零散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的抽屉里,这样不仅厘清了知识间的关系,还便于拿取和使用。

由此,我归纳出了学习育儿知识的三个重点。

1.4.1 来源要权威

我们在阅读育儿文章前,一定要先确认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

比如,选书的时候可以通过“作者简介”这部分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或者上网查一下这个作者,看看他在专业领域是否权威。作者是一本书的灵魂,如果他本身水平有限,或者观点偏颇,我们就没必要花时间去读他写的书。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会选择权威机构或者行业大牛写的书来读,比如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国外翻译过来的心理学教材。这些书内容权威,看了就能直接用,可以省去我们求证的时间,减少犯错的机会。

1.4.2 知识要系统

曾经有一位朋友说,以后她养孩子一定不会照书养,因为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书里的方法未必适合她的孩子。

我当时的回答是:的确,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都不同,适合这个孩子的方法未必能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但是儿童的发展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律,这是属于“共性”的东西。读一些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权威书有利于我们了解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养育他,这是没什么坏处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育儿知识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初学阶段,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育儿理念前,不建议读太多碎片化、经验化的内容,不然很容易被不同的观点误导。

系统地学习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或者阅读这个领域比较有影响力、有专业背景的作者写的书,你会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更有收获。

1.4.3 学完要应用

和读小说不同,我们读育儿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解决育儿难题,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所以,读育儿书不在多,而在精。哪怕只读过一本,只要能真的运用起来,那就是好的。

因此,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直接提供育儿技巧的书,比如《育儿百科》《孩子:挑战》等,我们可以在看书的时候把其中的方法简单地记录下来,贴在墙上,然后在一段时间里刻意练习。这样就能熟能生巧,通过练习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进而改变孩子。

假如书的实操性没那么强,我们就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思考怎么把其中的理论、方法应用起来。虽然一开始我们会不太习惯,有些生涩和笨拙,但是只要养成“看了就要用”的习惯,我们就会越来越熟练,你和孩子的变化也会越来越明显。

我在后面的章节里会给出很多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大家一定要坚持用起来。 +GQp/zdXU+pMoN6LEoX9kGkTCFoqz1p0wF6B1ju/cHdrB/nUU7D14slDY/fVkz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