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黏人

0~18个月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宝宝的主要成长任务就是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有不少家长误以为建立安全感是婴儿期的事,过了这一时期,宝宝有安全感了,就应该变得独立、勇敢,不再黏着妈妈了。这其实是对安全感的一种误解。

事实上,有安全感的孩子同样会出现下面这些表现:

遇到陌生人,或者在陌生环境中时会黏着妈妈;

妈妈外出的时候会哭闹,不让妈妈走;

刚上幼儿园时会出现入园焦虑,每天哭哭啼啼地不想去幼儿园。

这一节,我们就来解决孩子黏人的问题。

3.3.1 孩子黏人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焦虑

为什么有安全感的孩子也会黏着妈妈呢?原来,孩子黏人并不是因为性格软弱、依赖性强,而是到了分离焦虑期。说来也巧,分离焦虑期通常会在18个月时到达顶峰,也就是孩子的成长任务从建立信任过渡到培养自主性的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行动能力快速增强,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去接触和探索更多的新事物。一方面,孩子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总想离开父母去探索“新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离开父母这个“安全基地”,在遇到危险和挫折时仍然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支持,所以,孩子在精神上仍然是很依赖爸爸妈妈的,尤其是妈妈。也正是因为孩子在婴儿期和妈妈建立起了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才会在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时如此依赖妈妈,如碰到陌生人,来到陌生环境,或者面临分离。

3.3.2 做好四点,帮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我们再来说说怎么解决孩子黏人的问题。其实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期这件事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很多家长会因为认识的误区而给孩子帮倒忙,增加孩子的焦虑和不安,更难舍难分。

我总结了和孩子分别时要注意的四点,只要坚持去做,一定能让孩子变得独立,让分离变得容易。

(1)打好“预防针”

在和孩子分开前,尤其是分别时间比较久的,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妈妈去哪里、干什么、多长时间回来。

有些妈妈觉得:“我就是去厨房做个饭,难道还要和孩子报告吗?”

要,当然要!未知会带来恐惧,人都不喜欢不确定的东西,何况是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本来就有限,对时间的感受又和我们不同,妈妈平白无故不见,短短的10分钟都感觉像一天那么漫长。换成是孩子不提前告诉我们,放学后就消失不见,很晚才回来,我们也会紧张不安,幻想出各种不好的可能性,自己吓自己。

所以,从第一次和孩子分别就要养成这个习惯,提前告诉他妈妈去哪里、干什么、多久回来。

你可以说:“宝贝,妈妈现在要去厨房给你削一个苹果。你和爸爸搭好积木,我就回来啦。”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这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句解释,更是一种仪式感。只要我们能坚持这么做,每次离开前和孩子说一声,孩子就不会害怕妈妈突然消失,他的内心会安定而有力量。

有些妈妈怕孩子哭,就经常随便编个理由,然后偷偷溜走。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妈妈看不到孩子哭,自己心里会好受一些。但危害也很明显,就是会消耗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增加他对分离的恐惧,破坏他的安全感。

所以,妈妈要勇敢一些,从一开始就诚实面对孩子,不要逃避。直面分离,才能更好地克服分离带来的焦虑。

(2)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来解释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大人的方式去表达,却忘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远不及我们。

比如,很多妈妈会跟孩子说:“妈妈要去上班赚钱,不然就没钱给你买玩具、买零食了。”当妈妈这么说的时候,孩子一方面还是不明白妈妈上班是去干什么,另一方面很可能会用“我不要玩具,我要妈妈”来挽留妈妈,反而让分离变得更困难。

不妨换一种说法,说得更简单一些:“妈妈要去帮助别人,教他们怎么照顾宝宝。”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妈妈去工作的意义,具体能帮到哪些人(比如,厨师可以让人吃到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教孩子学到本领,司机可以带乘客去很远的地方),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关于离开多久,我们常常会说“2小时”“5点钟下班”,这样的回答孩子是听不懂的。不妨用他的作息时间来解释:“你午觉睡醒了/下午吃点心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了。

如果你离开的时间比较长,不会很快回家,那么最好提前半天到一天,找个安静的时间和孩子解释,不要等到临出门才告诉孩子。当他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是听不进话的,也起不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3)离开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

虽然我们离开时孩子会哭是正常的,但哭多久,就和我们告别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了。

有些妈妈在和孩子分别时太唠叨,太温柔,先和孩子解释:“妈妈要去上班了,你乖乖在家和奶奶玩。”孩子一听马上就哭了。

这时妈妈又抱起孩子,继续解释:“我们昨天不是说好了吗,怎么又哭了呢?妈妈下班就会马上回来……”就这样一直解释、一直安慰,拖很久才出门。

其实分别的时候妈妈越温柔,越拖沓,孩子就会越脆弱,离别的痛苦也会增加。

我们一定要记住两点。

第一,孩子哭是正常的,这是他体验“难过”情绪、学习面对分离的一次机会,不要有可怜他或者对不起他的心理。我们只有相信孩子能克服这些困难,孩子才会变得坚强、独立。

第二,不要试图用解释、安慰的方式阻止孩子哭。当孩子陷在情绪中时,这种做法只会火上浇油,让他哭得更凶,倒不如简短地和孩子告别,始终保持微笑,然后迅速出门。

一般来说,我们离开后,老人安慰一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会停止哭泣,慢慢平静下来。

(4)给孩子正面的强化

当你下班回到家,再次见到孩子的时候,你一般会怎么做呢?是完全不提分开的事,还是会关心一下他:“妈妈走的时候你哭了吗?难不难过?”

其实上面这两种做法都不太好。第一种回避的做法并不能帮孩子化解负面的情绪,只会把对分离的恐惧压得更深,更难处理。而第二种重提伤心事的做法会再一次把分离和不好的回忆联系起来,甚至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和妈妈分开一定要觉得难过才行,不然就是不爱妈妈了。

想要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分离,我们就该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强化。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勇敢和独立。

“宝贝,我听奶奶说,妈妈走了以后,你很勇敢呢,和奶奶玩得很开心,对不对?真是长大了呢!”

另一方面,不要过于强调难过的事,而是要把分离的这段时间和开心的事联系起来,提前问一下照顾孩子的家人,在你离开的时间里总会有一两件开心的事发生。

“我听奶奶说,你们吃了蛋糕,还去楼下散步,看到小狗了,对吗?看到你这么开心,妈妈也很开心。”

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明白,就算妈妈不在,他也可以开心地度过,不一定非要哭哭啼啼。千万不要说“妈妈好心疼你啊,要是可以不用上班,天天陪你就好了”这类的话,这会给孩子很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永远都离不开你。

除了上面四点,我们还要注意多让孩子和其他家人相处,外出时接触不同的人,同时给他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探索机会,让他有机会独立、投入地玩耍,这样他就不会只依赖妈妈一个人了。

当然,没有一个办法能让孩子迅速地度过分离焦虑期而变得完全不依赖妈妈。我们还是要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地去适应。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微笑着和你说“再见”。到那时,你是否会怀念他过去对你的依赖和不舍呢? UIxG48nKjvpepFUec4yn7MQzKH2xhnrrqSwHggx41ivOoLn8aW+eyUxqBh3AJc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